一. 抽象+分类,直指主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线。你能找到生活中的线吗?老师也从一些物体上找到了线,瞧!你能给他们分分类吗?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直直的线。 二. 深入,让线段更加清晰
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种直直的线,是谁?线段。 1. 画线段
请你在作业纸上画出一条任意长度的线段。 2. 观察线段:端点
仔细观察同学们画的线段,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线段两端的点要用短线或者黑黒的圆点凸显出来?表示线段开始和结束的两个点,在线段的两端,是端点。 3.测量线段
既然一条线段有开始也有结束,那么它的长度可以测量吗?谁来说一说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将线段左边的端点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右边的端点指着多少,线段的长度就是多少。
学生测量自己画的线段的长度。 4.判断线段
老师刚才从物体上找到的这些线是线段吗?请说明理由。 小结:通过刚才画、观察、测量线段,请你说说线段的特点。有两个
端点,能够测量长度。看来,深入的学习,让我们对线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三. 想象+创造+比较,让想象变为现实
(一)想象
线的世界,直直的线就只有有始有终的线段吗?请你发挥你的想象力,大胆的猜测,还有哪种线,长什么样? 1.有始无终的线
教师出示红外线灯。学生找生活中这样的线。 2.无始无终的线
课件展示星空中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线。 3. 出示射线和直线的名字
你能猜出哪种线是射线吗?说说你的想法。射线如其名,一个“射”,射出了它的特点。
你能猜出哪种线是直线吗?说说你的想法。看到“直线”这个名字有什么疑问吗?
(二)创造
刚才我们想象了射线和直线的样子,你能将他们画出来吗?请发挥你的创造力,看看谁的作品有价值。
展示汇报。 (三)比较
找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 1. 相同点:直直的
2. 不同点:从端点个数,能否测量长度,能否延伸三个方面比较不同。 3. 联系: 从线段开始变 从射线开始变 从直线开始变 找到三者的联系。
四.竞赛+组合,让线更丰富 1.竞赛答题: 找出线段的特点 找出直线的特点
2.三种线能够组合成哪些平面图形? 五.线,还让我们学会了…… 课的最后送给同学们三句话: 线段,让我们学会了做事要善始善终; 射线,让我们学会了学习要学无止境; 直线,让我们学会了做人要正直无私!
《线的认识》学情分析
1、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
具体思维为主,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有待进一步培养。 2、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线段、认识了角的基础上学习的。具备一
定的几何知识,该部分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后续三角形的
相关知识,学习打基础。
《线的认识》效果分析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鉴于教材的特点和我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教育,我选用引导发现法和直观演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多合作、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我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孩子能够很清楚的分辨出线段、射线和直线,能够掌握三者的特点,并学以致用。
《线的认识》教材分析
一.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青岛版(五四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线与角”第一课时“线的认识。 二. 教材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已简单认识了线段、直角、锐角、钝角,具备一定的几何知识,该部分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为后续三角形的相关知
识,学习打基础。线段、射线、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平面图形,教材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活动在“看一看”活动中以现实情景中抽象出线段、射线与直线。通过将线段变一变的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变化以后,射线和直线的特征。接着组织学生对三种图形进行比较,讨论从而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线的认识》评测练习
1、 竞技游戏:线段的特点
直线的特点:
2、 整理线段、射线、直线的特点
3、 用线段、射线和直线组成平面图形
《线的认识》课后反思
“线”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都有一个直观的感性基础。但线段、射线和直线是一组比较抽象的图形,学生直接感知有一定的困难。
在创设情境方面:
我从生活中的实物中抽象出直的线和弯的线,分类后点出课题。 在重点突破方面:
1.深入了解线段:为什么要凸显线段的端点?这一问题直指线段的特点。
2.通过想象,孩子想象出线的世界还有哪种线?想象出直线是无限的长,向两个方向延伸,它没有端点。通过红外线灯让学生理解射线也是无限长,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它有一个端点。线段是有限长,有
两个端点,我认为只要抓住每一个线的特点作为突破口,学生学习起来并不困难。
3.通过创造射线和直线,大胆放手学生创造,进一步理解三种线的特征。当这也激发了学生强烈探索新知的欲望,让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进而学习新的内容。 从课堂实际效果来看:
学生对于这三种线都有较深刻的认识,但在区分方面有时还不能把握的很好,我认为还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加深。又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线段、射线的例子。对知识加以巩固。
这节课也存在了很多不足之处,如:本节课学生虽然很活跃,但是可能或缺的学生覆盖了一些不懂得学生,我应该注意起来这种情况。怎么能使学生去主动自觉的去向学数学这门功课,怎么样去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另外,没有大胆的让孩子提出自己的疑问。孩子表达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
总之,自己在课堂中教学中还需要改进,对于学生的学情分析有待提高,整个教学环节还不够紧凑,学生合作学习时间控制不够有效,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自己找出问题,及时的反馈,这样才能提升自己。
《线的认识》课标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数学活动中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而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充分利用
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如人行横道、激光景灯、铁轨等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从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次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观察、交流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再让学生在把本课获得的基本数学知识运用大批实际生活中,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教法一改过去的例题→示范→讲解→练习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特征。整个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创设情景、合作探索、归纳巩固特征,综合运用四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