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试题集
1.作品表达的主旨情感
答: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全诗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赏析“强欲登高去”的表达作用。
①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
②“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③“登高去”,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感。
3.分析“无人送酒来”化用典故的妙处?
答:巧用陶渊明的典故,写出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4.赏析“遥怜故园菊”的表达作用。
1
①“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
②“怜”字,不仅写出诗人对故乡之菊的眷恋,更写出诗人对故园之菊开在战场上的长长叹息,百般怜惜。
③“故园菊”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诗人在此选择“菊”这个意象非常自然,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表达深沉的乡情,切时切地,紧扣诗题,也使整首诗渲染上了浓郁的节日气氛。
5.赏析“应傍战场开”的表达作用。
答:这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6.“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