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郑人有且买履者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不胜(shēnɡ) .钻燧(suì)取火 .冀(jì)复得兔 .
坐于幕下而啜(chuò)之 .怒而戮(lù)之 .遗(wèi)之羹(ɡēnɡ) ..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1)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请”,通“情”,真实,实在) (2)卜子妻写弊裤也(“弊”,通“敝”,破旧,破损) (3)王大说,国以治 (“说”,通“悦”) (4)置之其坐(“坐”,同“座”) (5)其子所以反者(“反”,通“返”)
(6)而自知其益富(“知”,同“智”,以……为聪明)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果蓏(luǒ)蚌蛤(ɡé) ..鲧(Gǔn)禹决渎(dú) ..郑人买履(lǚ) .曩(nǎnɡ)将罪之 .
邻人之父(fǔ) .
动词)
义而后动(考虑,动词)度.
之(推测,估计,动词).余忖度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名词).
(1)度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名词).
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名词).崔九堂前几度闻(次、回、个,量词)
.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动词).春风不度玉门关(过,动词).
而后世多燕说(解说、解释,动词).
之(解释,动词)(2)说燕相受书而说 .
(通“悦”,形容词)燕相白王,王大说.构木为巢(做,建造,动词).因为之备(给,替,介词).(3)为
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担任,做,动词).郑县人卜子使其妻为裤(做,动词).因释其耒而守株(于是,就,副词).
遗策(沿袭,动词)(4)因蒙故业,因 .
为之备(于是,副词)因.郑人有且买履者(将要,副词).
谁不食(还,副词)(5)且且 .九十(将近,副词)年且.
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来,连词).是以圣人不期修古(因为,介词).(6)以
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用,介词).王大说,国以治(因为,介词).
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名词).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量,计算,.
守株(表顺承,连词)(7)而因释其耒而.
举贤而任之(表顺承,连词).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表转折,可是,连词).
第4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不法常可 ..
古义:是两个词,“不”“效法” 今义:违反纪律
(2)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 ..
人民少而禽兽众(表并列,连词).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表因果,因而,连词).
古义:这里为两个词,“政”指治国措施,“治”是治理
今义:指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内政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 (3)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古义:从而给
今义:介词,引进表原因的人或事物;连词,表因果关系 (4)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古义:这里指读书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复召以为其子傅 ..古义:这里是“让……做” 今义:认为
第5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使王天下(名词作动词,统治) .
(2)号之曰有巢氏(名词作动词,称呼,叫作) .(3)民多疾病(名词作动词,生疾病,有疾病) ..(4)天下大水(名词作动词,发洪水) ..
(5)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赞.美)
(6)不法常可(名词作动词,效法) .(7)夜书,火不明(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
(8)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9)其御曰(动词作名词,驾驶车马的人) .(10)曩将罪之(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 .
(11)而自知其益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同“智”,以……为聪明) .
(12)故先以其女妻胡君(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 .(13)以娱其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高兴) .(14)天雨,墙坏(名词作动词,下雨) .
(15)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智)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 (2)举烛,非书意也。(判断句)
译文:“举烛”(把烛火举高)不是这封信的意思。 (3)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被动句)
译文:(假如)有人在商朝、周朝还整天去疏通河道,一定被商汤、周武王笑话。 (4)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被动句)
译文:兔子自然不可能再捡到,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5)乐羊以有功见疑。(被动句) 译文: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
(6)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状语后置)
译文:假如有人在夏王朝搭木头做成的像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木燧来生火。 (7)宋人有耕田者。(定语后置) 译文:有个耕田的宋国人。
(8)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定语后置) 译文:有一个要给燕国相国写信的楚国人。 (9)何不试之以足?(状语后置) 译文: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呢? (10)宁信度,无自信也。(宾语前置) 译文:宁愿相信尺子,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11)而民悦之,使王天下。(省略句)
译文:因而老百姓非常高兴,让(他)统治天下。 (12)妻子因毁新,令如故裤。(省略句)
译文:他的妻子于是毁掉了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 (13)王大说,国以治。(省略句)
译文:燕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
[常识·速览]
[识作者]
“以法为教”——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出身于韩国贵族,跟李斯同以荀子为师,天生口吃但善于写作。著有《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等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探背景]
韩非所处的时代为战国末期,当时诸侯国群雄并起,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日趋激烈,大国日益壮大,小国岌岌可危。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眼见自己的国家日益衰微,屡次向韩王建议变法图强,却未被信任和采用,于是发愤著成《孤愤》《五蠹》《说难》等文章,反映了他革新救国的愿望,也集中体现了他的法家思想。
[整体·感知]
本课所录四则选文,前两则选文围绕如何对待先王之政的问题展开论述,其中心主旨是“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即治理天下不应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3则选文的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4则选文的主旨是警示世人要合理地运用自己的聪明智慧。
[文脉·梳理]
不法常可,论世之事
先王之言,不宜于今
郑人有且买履者
反对巧诈,肯定拙诚聪明反被聪明误
[文本·层析]
1.本文节选的《韩非子》几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的主旨和说明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 第一个寓言故事主旨是说治理天下,应当研究当时的社会实际,从而准备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主张“法先王”的观念而立论的。韩非认为,从上古发展到中古,从中古发展到近古,从近古发展到当下,世事一直在变化,没有哪一种政治措施可以永远有效,因此也不应该抱定先王的教条不改。第二个寓言故事主旨是先王的言论后人难以确切地理解,驴唇不对马嘴的误会在所难免,根本没法拿来解决眼下的现实问题。总之,治理天下要高度重视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第三个寓言故事,主旨是批评做官的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反对巧诈,肯定拙诚。第四个寓言故事,主旨是说人聪明不难,难的是正确对待自己的聪明,警示人们要谨慎处置。
2.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他的思想在本文中体现出怎样的先进性?
【答案】 韩非子是战国末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而且他的思想要比以前的法家人物商鞅等更为全面和先进,总结出了“法、术、势”三者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在“法”这一方面,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韩非反对儒家的“法先王”,以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这种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主张,符合社会发展、历史进步的规律,是韩非进步历史观的具体体现。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些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当时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来说具有极其先进的指导意义,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启发的。
3.韩非子寓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与文学性,是思想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 韩非子寓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与戏剧情味,给人以深刻印象。如:“卜妻为裤”中的卜妻没有听懂丈夫的话,而把新裤做成旧裤,傻得令人忍俊不禁。“郢书燕说”的故事情节安排巧妙,由不经意的误写“举烛”,而燕相却把它解释成“举贤而任之”,并告诉燕王,居然“王大说,国以治”,一些情节的巧合,结局出人意料,令人叫绝。特别是描写燕相对信的解释,望文生义,一本正经,令人发笑。“郑人买履”中的郑人不听别人的劝告,反而说“宁信度,无自信也”,显得固执而愚蠢。“乐羊食子”中的乐羊坐在帐中连吃带喝的细节描写,显得那样触目惊心,体现了乐羊心狠巧诈、缺乏人性。“郑公伐胡”中的郑公两次设局,麻痹胡人,显得狡诈阴险,而关其思为表智慧和忠心却糊里糊涂被杀,令人感到可怜、可悲。“卫人嫁子”中的卫人在女儿出嫁时教女儿多攒私房钱,女儿最终被休弃回家,他不仅不为女儿的下场悲哀,反而为女儿带回来的财物很多而沾沾自喜,体现了卫人愚蠢而自以为聪明的性格。
上古 之世,人民 少而 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 虫蛇。1. 较早的古代,人民稀少而禽兽众多,人民不堪忍受禽兽虫蛇的 有 圣 人 作,构 木 为 巢,以
侵害。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架木头做成鸟巢一样的住所,来避 群 害,而 民 悦 之,使王 天 下,
躲避禽兽虫蛇的种种侵害,因而百姓非常高兴,让他统治天下,
②①
号之曰有巢氏。民 食 果 蓏 蚌 蛤, 腥 臊
称之为有巢氏。百姓生吃野生的瓜果以及蚌蛤等水产,(其中有的东西)恶 臭,而伤害腹胃,民多 疾 病。
发出腥臭、令人不堪忍受的气味,而且伤害肠胃,百姓经常生病。有 圣人作,钻 燧 取 火,以 化
有一位圣人出现了,他教人们用钻擦木燧的办法生火,来消除腥 臊,而民 说 之,使王 天下,
瓜果蚌蛤等东西的腥臭,因而百姓非常高兴,让他统治天下,
号之曰燧人氏。中古 之世,天 下大 水,而 鲧、 禹 决 渎。
称之为燧人氏。较晚的古代,天下洪水泛滥,因而鲧和禹去疏通河道。近古之 世,桀、纣 暴 乱,而 汤、
最近的古代,夏桀、殷纣残暴昏乱,因而商汤出兵讨伐夏桀,武 征 伐。今 有 构 木、
周武王出兵讨伐殷纣。假如有人在夏王朝搭木头做成钻 燧于 夏 后氏 之 世 者,必为
鸟窝一样的巢穴来居住,或者通过钻擦木燧来生火,一定
鲧、禹笑 矣;有 决渎 于殷、周 之 世 者,
会被鲧、禹笑话;(假如)有人在商朝、周朝还整天去疏通河道,必为 汤、武 笑矣。然 则 今 有
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笑话。既然如此,那么假如有人在当今这个美 尧、舜、 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 世者,
时代还有人赞美尧、舜、商汤、周武王、大禹治理天下的措施,必为新 圣笑 矣。是以 圣人 不 期修 古,
一定会被新时代的圣人笑话。因此圣人不希望照搬古代那一套,不法 常可,论 世之 事, 因 为 之 备。
不墨守成规,研究当世的事情,从而给它准备相应的措施。
⑤
④
③
①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②而: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③而:表递进关系的连词。必为鲧、禹笑矣:由“为”构成
的被动句。④今:如果。宋人 有耕 田者,田中 有
⑤今:现今。期:期望。有一个耕地的宋国人,田里有一个
株,兔走 触 株,折颈 而 死。
树桩子,一只兔子奔跑着撞在树桩子上,结果折断脖子死了。因释 其耒 而 守 株,
(这个宋国人)于是放下耕地的农具,而守候在那树桩子旁边,冀复得 兔。兔不 可复 得,而 身 为宋国 笑。
希望再捡到兔子。兔子自然不可能再捡到,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今欲 以先 王之 政治 当世之民,皆
现在想拿古代帝王治理国家的措施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都是
守 株之 类 也。株:露在地面上的树根、树干或
守株待兔之类的笑话。树桩子。走:跑。冀:希望。而
2.
身为宋国笑:由介词
“为”构成的被动句。
请许 学者 而行 宛 曼 于先 王,
果真赞许那些读书人效法古代帝王那渺茫模糊的治国
或者 不宜 今 乎!如 是不 能 更也,……
措施,或许不适宜于今天吧!如果这样效法古代不能变更,……卜 子妻 写 弊 裤 也,……
那就像下面说的卜子的妻子仿照破裤子把新裤子弄破一样,…… 先 王 之言,有其 所 为 小而 世 意 之
古代帝王的话,有针对的事情很小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
大 者,有 其 所为大而世 意之小 者,
得很重大的,有针对的事情很大而现在社会上把它猜测得很小的, 未可 必 知 也。……故 先
(所以古代帝王的话)现在不一定可以明白。……所以古代王 有 郢 书,而 后 世 多
帝王留下的书就像下面说的郢人写的信,而后代的人多半像燕 说。夫不 适国 事
下面说的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做解说。不采取适合国事的而 谋 先 王, 皆归
措施而考虑取法古代帝王,都是下面说的不照着脚的大小来
取 度 者 也。写:仿效。弊:通“敝”,破损,
买鞋子,却回家取尺码的人啊。破旧。说:解说。度(dù):尺码。…………
郑县人 卜子使 其妻 为裤。其妻 问曰:
韩国郑县人卜子让他的妻子做裤子。他的妻子问道:
“今 裤 何 如?”夫 曰:“象吾 故 裤。”
“现在这条裤子做成什么样子?”丈夫回答说:“如我的旧裤子。”妻 子因 毁 新,令 如故 裤。何如:什么
他的妻子于是毁掉新裤子,使它像旧裤子。样。因:于是。…………
郢 人有 遗燕 相国 书 者, 夜 书,
有一个楚国郢地人要给燕国的相国写一封信,晚上写信,
火 不 明,因谓 持烛 者曰:“举 烛。”
火烛不明亮,于是对拿火烛的人说:“举烛(把烛火举高一些)。” 云 而 过 书 “举 烛”。
他嘴里说着“举烛”就在信中错误地多写了“举烛”两个字。
举 烛,非 书 意也。燕 相受 书而 说
“把烛火举高”不是这封信的意思。燕国的相国收到信后解释 之, 曰:“举 烛 者,尚 明 也;尚
这封信的意思,说:“举烛(举高烛火),就是指崇尚光明;崇尚明也者,举 贤 而 任 之。”燕 相
光明,就是指选拔有才有德的人而任用他们。”燕国的相国把这白 王,王 大 说, 国 以 治。
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王非常高兴,国家因此治理好了。燕国治 则治 矣,非 书 意 也。
治理得好归治理得好,可是燕相的理解并不是来信的意思。今 世 学者 多 似
当今社会上的读书人大多都像燕相解说郢人的信那样来解说此 类。遗(wèi):送给。夜:在夜里,名词作状语。
古代帝王的话。白:告诉。①说:通“悦”。②治:形容词,治
④
①
②
理得
很好。
郑 人有且 买履者,先 自 度其 足,
郑国有一个将要买鞋子的人,先自己量好他的脚,
而 置 之 其 坐。至 之 市,而 忘操之。
而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到去集市的时候,却忘记了拿尺码。
已 得 履,乃曰:“吾忘 持度。”反
(在集市上)他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拿尺码。”于是就返回 归取 之。及 反,市 罢,遂 不 得 履。
家中去拿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集市已经散了,于是没有买到鞋子。人 曰:“何 不试 之 以足?” 曰:“宁
有人问道:“为什么不用你的脚来试鞋子呢?”他回答:“我宁愿信 度,无 自 信 也!”且:将。履:鞋。①之:去。
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无自信也:宾语前置句。乐羊为 魏将 而攻 中山,其子 在 中山。3 . 乐羊做魏文侯的将军去攻打中山国,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 之君 烹其 子而 遗 之 羹。乐羊坐
中山国的国君煮了他的儿子而把带汁的肉送给他。乐羊坐于幕 下而 啜 之,尽一杯。文侯谓堵师 赞曰:“乐羊
在军帐中喝这肉汤,吃完了一杯。魏文侯对堵师赞说:“乐羊以我故 而食 其子 之肉。”答 曰:“其 子
因为我的缘故吃了他儿子的肉。”堵师赞回答说:“他自己的儿子而食 之,且 谁 不 食?”乐羊罢中 山,文 侯
都忍心吃,还有谁他不忍心吃呢?”乐羊从中山国回来,魏文侯
①
赏其功 而 疑 其心。孟 孙 猎, 得
奖赏了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忠心。鲁国大夫孟孙去打猎,猎获麑,使 秦西 巴持 之归。其母 随
了一头小鹿,就让秦西巴把它抱回去了。幼鹿的母亲跟随着之而 啼,秦西 巴弗 忍而 与 之。孟孙 适
秦西巴啼叫,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幼鹿还给了它。孟孙刚回家就至 而 求麑。答 曰:“余 弗 忍而
向秦西巴索取小鹿。秦西巴回答说:“我不忍心就把小鹿还与 其 母。”孟孙 大 怒,逐 之。居 三 月,
给了它母亲。”孟孙非常气愤,就把秦西巴给撵走了。过了三个月, 复召 以 为 其 子 傅。其 御 曰:“曩将
又召回秦西巴让他做儿子的师傅。孟孙的车夫说:“先前要
罪 之,今 召 以 为 子 傅,何 也?”孟 孙曰:
惩治他,现在却召他来做您儿子的师傅,这是为什么呢?”孟孙说道:“夫 不 忍 麑,又且 忍 吾子乎?”故 曰:
“对小鹿都不忍心加害,还会忍心害我的儿子吗?”所以说:“ 巧 诈不 如拙 诚。”乐羊 以 有功见疑,秦 西 巴
“巧妙的欺诈不如笨拙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被怀疑,秦西巴因为 以有 罪益 信。烹:煮,古代一种酷刑。①而:转折连
有罪而更加受信任。词,却。弗:不。御:驾驶车马的人。
②
①
②罪:名词作动词,惩罚、治罪。见:
被。益:更加。以有罪益信:被动句。
…………
卫人 嫁其子 而教 之曰:“必 私
卫国有一个人在嫁他的女儿时教育她说:“一定要背地里积 聚!为 人妇 而 出,常 也;其 成
积聚财物!给人做妻子而被休弃,是正常的事情;始终在婆家 居, 幸 也。”其子 因私 积 聚,
生活下去,是侥幸的事情。”他的女儿因此背地里逐渐积攒财物,其姑 以为 多私 而 出之。其 子
她的婆婆认为她积攒私房钱而休弃了她。他(那位卫国人)所 以反 者,倍 其 所 以 嫁。
的女儿带回家来的财物,比他陪送女儿的财物多了一倍。
其父 不自 罪于 教 子 非 也,而自 知
(这位女子的)父亲不怪罪自己在教育女儿方面的不对,却因为他的财富其 益 富。今人臣之 处 官者皆是 类也。
增加了而自认为聪明。现在担任官职的臣子,都是这类人。
出:姑娘出嫁后被婆家人遗弃、休掉。 幸:侥幸。知:同“智”。益:增加。
4.
昔者,郑武公 欲伐胡,故先 以其女 妻胡君,以
从前,郑武公想讨伐胡国,故意先把他女儿嫁给胡国国君,来使
娱 其 意。因 问于 群 臣:“吾欲用兵,谁 可 伐 者?”
他的心里欢乐。于是郑武公问群臣说:“我想用兵,哪个国家可以攻打?”“胡,兄弟 之国 也。子言 伐 之,何 也?”
“胡国是跟我有婚姻关系的亲密国家。你提议去攻打它,为什么呢?”胡君 闻 之,以郑为 亲己,遂 不备 郑。
胡国国君听说了这件事,以为郑国亲近自己,于是就不防备郑国。郑人 袭 胡,取 之。
郑国人袭击胡国,攻取了它(实际上只是攻取了它的部分领土)。宋 有富人,天 雨,墙 坏。其 子曰:“不 筑,
宋国有一个富人,天下了雨,墙坍塌了。他的儿子说:“不修好,必 将有盗。”其邻人 之父 亦 云。暮 而
必定会有小偷。”他邻居家那位老人也这么说。(墙没修)夜晚果 大亡 其财。其家 甚 智 其子,
果然丢失了很多的财物。这位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而 疑 邻 人 之 父。此 二 人
很聪明,而怀疑他邻居家那位老人是小偷。这二人(即关其思说 者皆 当 矣,厚者 为戮,薄 者见 疑,
和邻居家的老人)说的话都对,但重的被杀死了,轻的被人怀疑,
则非 知之 难也,处 知则 难也!
那么不是明白事理困难,而是明白事理后正确处置才困难啊!
昔者:过去。妻:名词作动词,以女嫁人。戮:杀。雨:名词
作动词,下雨。智:意动用法,以……为聪明。厚者为戮,
薄者见疑:两
句皆为被动句。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 B.请许学者而行宛曼于先王 C.乐羊以有功见疑 D.其子所以反者
【解析】 A项,“知”通“智”;B项,“请”通“情”;D项,“反”同“返”。 【答案】 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宁信度,无自信也 ..C.其姑以为多私而出之 ..D.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
【解析】 A项,“不法”是两个词,“不效法”,而在现代汉语中,“不法”的意思是“违犯法律”;B项,“自信”是“信自”的倒装,意思是“相信自己的脚”,而在现代汉语中,“自信”是“相信自己”的意思;C项,“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D项,“因为”是两个词,“因,根据;为,替”,而在现代汉语中“因为”是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答案】 C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33852083】
圣人不期修古是以.A. 构木为巢,以辟群害.戮厚者为.C. 而身为宋国笑.
事论世之.
B. 因为之备.民悦之而.D. 而自知其益富.
【解析】 A项,介词,因为/连词,来;B项,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当世之事”;C项,均为介词,“被”;D项,因果连词,于是就、因而/转折连词,却、反而。
【答案】 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其足先自度.
A. 吾忘持度.富而自知其益.B. 秦西巴以有罪益信.曩将罪之.C. 其父不自罪于教子非也.意也举烛,非书.D. 故先王有郢书.
【解析】 A项,前一个“度”带了宾语“其足”,是动词,当“用工具丈量”讲;后一个“度”作“持”的宾语,是名词,当“尺码”讲。B项,前一个“益”带了宾语“富”,是动词,当“增加”讲;后一个“益”修饰“信”作状语,是副词,当“更加”讲。C项,两个“罪”都带了宾语,前一个的宾语是“之”,而后一个的宾语是“自”,均是动词,但依据句意,前一个“罪”当“惩罚”讲,后一个“罪”当“怪罪”讲。D项,两个“书”均为名词,当“书信”讲。
【答案】 D
5.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B.举烛,非书意也 C.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D.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解析】 B项为判断句,A、C、D三项均为被动句。 【答案】 B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导学号:33852084】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 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②①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 .B.会天疾风 .C.犯风而罢虞人 .D.过而击之也 .
【解析】 D项,过:犯错误。 【答案】 D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B.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C.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D.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解析】 “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意思是“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中间用“而”连接,不宜断开,排除A、C两项;“至”是到达的意思,显然不能与“秦人来袭之”连在一起,也不能与后面的句子断在一起,排除B项。
【答案】 D
8.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官吏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解析】 D项,“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答案】 D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译文:
期:约定 会:适逢 犯:冒着 过:经过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译文: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译文:
【解析】 (1)句中的“信”作动词,讲信用。(2)句中的“止”是使动用法,使……停留。(3)句中的“信”指相信。
【答案】 (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只携带着可供十天食用的粮食,于是和大夫们约定十天做期限,要攻下原国。可是到原国十天了,却没有攻下原国,晋文公便下令鸣金退军,准备收兵回晋国。这时,有战士从原国回来报告说:“再有三天就可攻下原国了。”晋文公身边的群臣也劝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也用尽了,请国君再等待一些时日吧!”文公语重心长地说:“我跟大夫们约定十天的期限,若不回去,是失去我的信用啊。为了得到原国而失去信用,我办不到。”于是下令撤兵回晋国去了。原国的百姓听说这件事,都说:“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于是原国的百姓纷纷归顺了晋国。卫国的人也听到这个消息,便说:“有君主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跟随他呢?”于是向文公投降。孔子听说了,就把这件事记载了下来,并且评价说:“晋文公攻打原国竟获得了卫国,是因为他能守信啊!”
晋文公问箕郑说:“求救饥荒该怎么办?”箕郑回答说:“守信用。”晋文公说:“怎么样守信用?”箕郑说:“在名分、做事情、行为上守信用。在名分上守信用,那么群臣会各守其职,对善行恶行都不会去逾越,对各种事情就不会怠慢;在做事情上守信用,那么就不会失去天时,百姓就不会逾越四季;在行为上守信用,那么亲近的人就会劝勉自己努力而远处的人就会归附。”
吴起出门,遇见一个老朋友便留他吃饭。这个老朋友说:“好啊。”让吴起先回家。吴起说:“那我等你来了再吃。”这人到天黑了都没有来,吴起还是不吃饭。第二天早上,吴起派人去找这个人。这个老朋友来了,吴起才和他一起吃饭。
魏文侯和虞人约定了打猎的时间。第二天,正巧碰上刮大风,左右侍从阻止魏文侯去打猎,魏文侯不听,说:“不可以。因为风的缘故而失去信用,那样我是不干的。”随后亲自赶着车去了,冒着大风去让虞人停止打猎。
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跟着她哭泣。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给你杀猪。”
等曾子的妻子从市场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来杀。他妻子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与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孩子是不能开玩笑的。小孩子是没有知识的,是跟着父母学习的,是听从父母的教诲的。如今你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随后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
楚厉王有了警报,就用敲鼓的方式来和民众一起防守。有一天喝醉了酒,就错误地敲鼓,民众大惊。楚厉王派人去阻止民众,说:“我喝醉了酒和身边左右的人开玩笑,误打了鼓。”民众这才散去。过了几个月,真的有警报了,楚厉王击鼓而没有民众前来。于是就更改命令明确信号而后民众才相信了他。
李悝警告左右两个营垒中的将士说:“要谨慎地戒备!敌人早晚将要来袭击你们。”像这样的警告重复了好几次而敌人都没有来。两个营垒中的将士都松懈了,不相信李悝。过了几个月,秦国军队来袭击,几乎消灭了李悝的军队。这就是不相信人的祸患。
卫嗣公派人装扮成客商通过关口上的集市,管理集市的官吏刁难他,他就用金贿赂了官吏,这样,官吏才放他过关。嗣公对官吏说:“某时有个客商经过你的地方,给了你金,你才放他走的。”官吏因而非常害怕,认为嗣公能明察秋毫。
三、语言表达
10.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目前,河北省临西县岗楼学校的操场上,鼓点阵阵,童声铿锵,400余名学生列队击鼓,大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据悉,为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引领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临西县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出发,创新学校德育教育。把“诵国学经典,扬传统美德,奠幸福人生”主题活动确定为校园常规活动。目前,全县90%以上的学校都开设了“国学讲堂”。
诵国学、讲国学,在临西校园里已趋常态化,形成了“日日有诵读、周周有展示、月月有主题、期期有汇演、年年有成果”的活动模式。
【解析】 压缩语段主要考查辨析信息筛选和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压缩的关键是分清主次,辨明轻重,既要全面又不遗漏重要信息。对于此类题型,抓住事件的六要素就抓住了文段的主要的内容。
【答案】 河北临西校园国学诵读成常态。 四、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第4则,完成11~14题。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先以其女妻胡君 .B.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 .
故:故意 亲:亲近
C.暮而果大亡其财 .D.薄者见疑 .
【解析】 C项,亡:丢失。 【答案】 C
亡:逃亡 见:被
1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A.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B.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C.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
【解析】 B项与例句相同,均为名词活用为动词。A、C两项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B
13.“此二人说者皆当矣”,“此二人说者”指的是( ) A.宋富人之子和邻人之父 B.宋富人和邻人之父 C.郑武公和关其思 D.关其思和邻人之父
【解析】 根据后面的“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可以推断得出。 【答案】 D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文: (2)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译文:
【答案】 (1)这位富人的家里人都认为他的儿子很聪明,而怀疑他邻居家那位老人是小偷。 (2)重的被杀死了,轻的被人怀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