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的背景和地点:
由于改革开放,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随之创造了越来越多的工作机会。而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从事农业,不仅各方面的条件缺乏,而且年收入还不高,所以导致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寻求发展,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根据本地政府的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2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爷爷、奶奶等)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比如:教育方式、监护能力等等。而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给当地儿童造成的影响,我利用寒假的机会对我家乡——湖北省松滋市
二、调研框架与方法
1.调研框架
确定调研地→了解当地情况→确定调研总体的方向→设计问卷,访谈提纲,准备相关材料→进入调查地→开展调研活动→统计,得出大致结论,反馈→撰写调研报告
2.调研方法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性和普遍性,采用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进行调研,以此来得知村民们对这个问题的真实看法。
2.1问卷调查
我们全村共有17个村民小组,便于调研,我决定在自己家所在的村民小组第四组进行调研。
此外,我们这个村民小组共有47户,随机对其中的25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每天调查5户,分五天进行。并在调研的过程中分发网上下载的资料以及图书,向一些不知道“留守儿童”危害的农民进行简短的宣传。
2.2深入访谈
除了针对保护区周边居民的调研,我们还和邵家铺村的村长以及居民小组的队长进行了交谈,对这个问题的现状有了一个整体的印象,使得自己获得的资料是来自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和代表性。
3.调研过程
前期准备阶段(1月10日-1月15日):联系调研地负责人,确定调研内容,查阅文献,制定调研计划,制作调查问卷。
调研阶段(1月20日-1月25日):到自己的家乡——邵家铺村里了解“留守儿童”问题的大致情况;走访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向居民宣传关注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总结阶段(1月26日-1月28日):整理调查问卷,统计数据,根据调研目的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归纳,最终提出建议。
三、调研内容:
1、参与调研农民的基本情况:
本调研随机选取沙道观镇邵家铺村中的25户居民,共78人。从抽调居民的年龄来看,年龄小于12岁的一共有18人,年龄在12-18之间的一共有8人,年龄在18-30之间的一共有3人,年龄在30-40之间的一共有18人,年龄40-50之间的一共有19人,年龄50岁以上的一共有12人,其中男性42人,女性36人。从文化程度来看,约有14.7%的农户是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其中约有20.6%的农户是小学学历,初中文化程度的约占44.1%,高中文化程度约占14.7%,大学文化程度约占5.88%。农村中知识层次较高,但是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务的青年农民大多都外出去打工。其中,我们有数据发现,年龄在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占到调研居民中的33.3%,正在读书的孩子也占了绝大部分。
2、当地居民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情况:
四、“留守儿童”现象导致的“并发症”:
1、我们当地的劳动力不足,有相当的一部分农田被闲置、荒芜,经常是年纪较大的村民下地耕种,效率低下;
2、村里人数慢慢减少,平时过年过节少了一份热闹,邻里关系难以长期维持;
3、孩子们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缺乏亲情,提前心理早熟,缺乏快乐;
五、建议与思考:
(一)家庭方面:
1、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2、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3、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1、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2、政府要尽可能加强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并相应的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加大农村的经济效益,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