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物质变化
4.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教材简析: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是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第四课。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认识到所有的物质都是变化的;第二课:知道变化有两种,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第三课:日常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变化;第四课:化学物质的变化。这是一堂典型的培养学生描述能力的课,先描述小苏打和白醋的外形,紧接着描述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实验现象,再描述“气体检验”的实验现象,最后从现象描述基础上抽象得出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教学背景: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须经过实验验证。
三、教学设计: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2.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小苏打和白醋混合时现象的观察、描述。
2.新产生气体特征的判断。
难点:
新产生气体特点的检验方法。
教学准备 教 具 学 具 说明与提醒
火柴、细竹棒、蜡烛、玻璃杯、毛玻璃片、课件 小苏打、白醋、三只玻璃杯、毛玻璃片、细木棒、火柴、蜡烛、记录纸 蜡烛点燃后要放入玻璃杯内,玻璃杯要尽可能的小
教 学 流 程
观察: 实验: 验证: 小结、
小苏打和白醋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产生了什么气体 拓展延伸
活 动 过 程
基 础 设 计 个 性 设 计
(一)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1.认识小苏打和白醋,讨论观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