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读法。
2.懂得做任何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3.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明白“自言自语”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自制生字卡
[重、难点]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领悟做任何事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流程]
一, 板书课题,激发自主学生字的兴趣。
( 教师板书课题时,葫芦用画代替。)
师:看今天学什么课文?大家都认识画的是葫芦,老师不会写这两个字,一会学完了生字告诉老师这两个字怎么写,好吗?谁愿意给大家读课题?
(相机指导“葫芦”的“芦”念轻声)
二.自由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师:大家的课题读得很棒,我想课文一定也读得很棒。用自己的方式读课文,不会的字借助下面的树叶帮忙,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三.读识字卡,交流识字经验
师:看看你们用什么好方法记住今天所学的生字的,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同桌。
四.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 师:老师种的葫芦的叶子上生了蚜虫,谁帮老师消灭它啊?
(课件展示叶子上的词语)
2.师:你们真是勇敢的孩子,帮老师消灭了蚜虫。瞧,葫芦藤上结了许多可爱的葫芦,想不想摘下来呀?
(举行摘葫芦的游戏)
3. 特别指导“哇”这个字
师:这个葫芦摘不下来,瞧它自言自语说什么呢?哦,它说,你们会它吗?
出示句子:
(1)小鬼子气得哇哇直叫。
(2)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
师:还是没有摘下来,瞧它多调皮啊,它有在自言自语说什么呢?哦,它说,你会写它吗?
(相机指导“洼”和“挂”的书写。教师范写“洼”字)
五,出示课文插图,自主质疑。
1. 师,你们都是有收获的孩子,收获了满满一篮子的葫芦,课文中的那个种葫芦的人收获到了葫芦了吗?看图,你看明白了吗?猜猜老师要提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题)
2.共同梳理问题,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答案,
六、朗读感悟
1.你能找出哪一段是写哪副图的吗?
2.学习第一段
师:想不想知道那个人种的葫芦是什么样的吗?大声朗读,并画出描写葫芦的句子来。让我们一起夸夸那个人种的葫芦吧。
你喜欢吗?我请一个最喜欢的人来读这一段。
3.学习第四段
师: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几天……”(学生接读)读完了这一段,你有什么感受,我们该采用什么语气来读?(用惋惜的语气朗读)
4.学习2、3段
(1)师: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答案都在2、3段中,看哪个孩子最聪明,最先读出来。(推荐两个学生读2、3段)
(2)师:我考察大家一下,说说“自言自语”你是怎样理解的?你自言自语地和自己说过话吗?
(3)梳理“那个人种的葫芦为什么会落?”这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主发言后,教师梳理出以下两方面
a、他发现叶子上有了蚜虫后,他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b、听了邻居的话后,他说“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相机指导这几句话,分角色读邻居和种葫芦的对话)
5.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1)师:老师把那个人说的最关键的两句话摘抄出来了,看看你们是怎么理解的?
a、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b、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
(根据学生的理解,分别出示相对应的陈述句。)
(2) 师: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陈述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一句?
(3)师:看来同样的意思,用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句子表达的感情程度就不一样了,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好。
七、拓展训练
师:你认为那个种葫芦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试想,那个人看到落了一地的葫芦会想些什么?我想那个人一定心里不好受,我们去劝劝他吧!
(老师扮演种葫芦的人,学生相劝)
八,课外链接
(1) 师:大家说的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也不能完全信服,我还是去查查资料吧。(课件出示资料)
百科小知识:葫芦藤每天向叶子输送养料,叶子将养料输送给小葫芦。蚜虫吃绿叶,使它无法输送养料。小葫芦因为没有养料供给,随即变黄落下。
(2)师:真好,我们又多了一些课外知识,看来,要相信科学,我真该去治治叶子上的蚜虫了。
九.总结全文
师:孩子们,通过这篇课文,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无论做什么,不要光盯结果,一定要注意和它相连的身边的事物。
十、续编故事
“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怀疑对方AI换脸可以让对方摁鼻子 真人摁下去鼻子会变形
女子野生动物园下车狼悄悄靠近 后车司机按喇叭提醒
睡前玩8分钟手机身体兴奋1小时 还可能让你“变丑”
惊蛰为啥吃梨?倒春寒来不来就看惊蛰
男子高速犯困开智能驾驶出事故 60万刚买的奔驰严重损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