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交通与数学

交通与数学

来源:意榕旅游网

  〖教学目标〗

  1. 能运用周长、乘除法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 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发展数感。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周长”的一节复习课,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乘除法、周长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题是“交通与数学”,在生活中交通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旅游是儿童经常经历又比较感兴趣的出行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设计教学,可充分利用本课已有学习材料,又能设计开放的问题。因此,我充分地利用主题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乘除法、周长的知识解决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发展数感和数学应用意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学习了乘除法计算的知识,理解了乘除法运算的意义,能够根据问题选择算法和正确计算乘除法。因此用乘除法计算实际问题是本课重点。周长对学生来说不是很难,只在解决“从旅行社去火车站,再从另一条路回到旅行社”问题时加以渗透就可以了。学生还没学习三位数除四位数的方法,因此提出“现在火车时速是每时100千米,估计所选里程需坐多长时间火车?”这一问题极富挑战性,大部分学生可能会用除法知识进行估计,如3768÷100=?得出结论,即大约是38时左右。这样可以开拓学生思维,发展知识迁移能力和探究能力,而不会太超出学生的思考水平,有思考的难度和价值,符合三年级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教学设计片断〗

  自选旅游线路活动

  1. 播放影音课件,介绍三大旅游线路。现在淘气已经来了听听他要向我们介绍什么呢?

  乌市―北京全长3768千米         乌市―成都全长3025千米       乌市―西安全长2568千米

  2.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一条旅游线路,算一算再填一填淘气的旅游登记表。

  乌市―北京里程3768千米

  乌市―成都里程3025千米

  乌市―西安里程2568千米

  火车硬卧票价表

  里程/千米867~900 2550~2800 3000~3200 3500~3800 票价/元1914679608   淘气旅行社登记卡

  我们小组决定去________旅游。

  每张票价_____元,我们决定去_______人,买票共用________元。

  如果每张需交手续费5元,我们还要付________元手续费。

  3.反馈交流。

  (1)说一说你们小组选择哪条线路去旅游?为什么?

  (2)每人票价是多少?你是怎么找出票价的?

  (3)怎么计算小组需付的总票价和手续费?

  4.笑笑听说咱们要去旅游,她和机灵狗也想去西安,她给淘气1000元钱够吗?

  (评析通过自主选择旅游线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经历做数学的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寻找数学问题,并在其中渗透估算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乘除法计算。估计笑笑的一千元钱够不够,需要学生先找出去西安的票价再进行估计,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数感。)

  5.现在火车的时速是每时100千米,请你估计一下大约坐多长时间的火车?

  (评析估计坐火车多长时间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可能利用除法有关知识进行估计,如用所选路线的里程数除以火车时速进行估计。这样可以开放学生的思维,提高思维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6.同桌交流。估计所选路线大约坐多长时间火车。正确结论为:乌市―北京的里程是3768千米,大约坐车38时左右;乌市―成都的里程是3025千米,大约坐车30时左右;乌市―西安的里程是2568千米,大约坐车26时左右。

  〖教学反思

  教学这一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同时也留给我很多思考,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地方是: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会数学的作用及其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在交通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经验,是本课的一个目标。通过活动参与,学生获得了这方面积极的情感体验。整节课我创设了“与淘气一起去旅游”这一活动,以旅游活动为主线贯穿全课,学生参与面广,热情高,让学生自主选择旅游路线,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到活动中,对问题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仿佛他们真的来到了北京,登上了长城,来到了华山,来到了都江堰,感受了大自然的熏陶。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充分感受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在自主选择旅游线路的活动中,我以为学生看不懂票价表中的里程数范围,那他们就会提出来,结果学生没有提出这个问题,我随机对学生说:“老师这里有一个问题,(鼠标指示第一栏)这一栏里的数表示什么呢?”引导学生观察里程范围与票价的关系,为学生正确解题做好必要准备。在学生解题过程中,我发现在表格中寻找有用信息的方面学生做得不错,只是有个别学生由于粗心出现计算错误,因此,实践证明我在这一部分的应变是必要的。

  在本节课中,我对学生的口头评价较为丰富,例如:“你很会想问题”“这位同学的思路非常清楚,连老师都很佩服他”“你真聪明”等等,但评价方式太单一,只是给一些同学奖励了智慧星,更多的同学得到的是口头奖励,在新课程中,我们更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与评价方法多样化。我所要充实的评价活动不应只体现在一节公开课上,它应是日常教学的基本内容,融入到每一节课当中。这是本课不足之处,有待于今后努力改进和不断地丰富。

  〖案例点评〗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整节课利用旅游来贯穿教学活动,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兴趣。为了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将例题中的三条路线改成从乌市―北京、乌市―成都、乌市―西安,更有利于孩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活泼的旅游活动之中。

  2.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

  教学中教师为孩子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并给予了孩子们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发现、探究、讨论、交流、汇报等活动来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让学生自己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让学生从票价表中搜集自己旅游城市的里程数与票价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感受数学在旅游中的应用,获得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师还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丰富了学习资源,为学生观察、对比、探究创造了条件,增加了学习活动的兴趣。

  3.提供数学交流的环境,培养合作意识。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老师在教学中不仅为学生设置了学习活动,还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氛围。如四人小组合作找出一条旅游路线,并计算出四人旅游的票价及手续费等,及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增强应用、实践意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注重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观念,通过旅游前的准备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计算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把原本枯燥的计算融入到旅游活动中,让学生亲临其境,体验生活,感悟数学,从而使学生领会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