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准确理解“洞、胜、过、阖、归”等实词的含义。(二)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朗读赏析本文笔墨清淡而情意缠绵的特色。2、学习作者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的技巧。(三)德育目标: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并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志趣,感悟世间真情。
教学重点:从日常琐事中选取富有特征的生活细节来抒写情感。
教学难点:把握作者深沉的感伤之情。
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2、讨论法:通过广泛讨论,培养学生深入鉴赏语言的能力。3、拓展法:学以致用,启发学生感悟生活点滴小事中蕴含的真情。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情”导入,营造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
找出本文的情感线索,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三、探究感悟:
(一)学生范读第1自然段,研读作者“多可喜”的生活。
学生找出最为欣赏的文句赏析,体会作者安贫乐道,志趣高逸的品质。
鉴赏要点: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鉴赏点:“借”字看出主人公当时处境清寒却勤读不懈的情形,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乐诗书以自娱”,或书声朗朗或静坐冥思,似有无穷乐趣,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情操高洁。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鉴赏点: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了画一样的意境。皓月当空,月色如水,桂影参差,错落有致,别有情味。微风过去,顿见光影摇动,但闻幽香阵阵,更觉心旷神怡。这里作者写的是景,“珊珊可爱”之景,流露出的是作者对项脊轩的那种深挚的眷恋之情。
(二)教师范读2、3、4、5、6段,研读作品“多可悲”的生活。
学生找出作者“可悲”之事,分组讨论完成文章的赏读。
1、 叔父分家:
鉴赏要点:
①“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鉴赏点:原本该是钟鸣鼎食的大宅院变成了鸡犬不宁、乌烟瘴气的大杂院。
②“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鉴赏点:由篱到墙的变化实质上是叔伯隔阖程度由浅到深的外在体现。“矣”字流露出对家道中衰的深深悲慨,怨恨却无奈。
2、 慈母早逝:
鉴赏要点:
①“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鉴赏点:这些嘘寒问暖的话语,对我们不缺乏母爱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平常,但对8岁丧母,对母亲只有着模糊印象,连对母亲的回忆都要靠老妪转述的归有光来说,这些琐碎关爱也简直是奢望。
3、 祖母亡故:
鉴赏要点:
①“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鉴赏点:亲切的责备里,蕴含着高度的赏识,深切地表达了祖母对孙儿的默默疼爱和欣赏之情。
②“比去,似乎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鉴赏点:“阖”有轻轻关上的意思,强调“似乎”更显小心翼翼,说明祖母生怕打扰孙子用功,足以表现祖母对孙儿的关切之情。“自语”表现她的话发自内心,更见其期望殷切,情真意诚。
③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鉴赏点:这些家常口语,寻常问话,语言朴实清淡,得犹如一杯家乡的泉水,而所表达的情意却是那样的委婉深沉,感人之深,胜过万语千言。
4、 夫妻永诀:
鉴赏要点:
①“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妹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鉴赏点:诸小妹为何提“阁”子的事呢?无疑是“吾妻”经常在她们面前提起的缘故,“吾妻”为什么会经常提起“阁子”呢?上文“时至轩中”就是答案,可以想见,“吾妻”经常在小妹面前提起的,不光是“阁子”,而且还有“阁子”里的人,他们在阁子里亲密无间的生活!
②“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 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鉴赏点:古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而吾妻“时至轩中”“问古事”“学书”可见非一般的只会女工的小家碧玉。 “吾妻”与归有光情投志合,互为知音,妻子早逝,知音难寻啊!
③“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种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鉴赏点:明写枇杷树,暗写对妻子的怀念,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明易逝,深情难忘,思念之情,与树俱长,与日俱增,久久萦绕,永世难忘。真可谓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四、拓展小结:(一)回顾学生所赏析的文句,总结本文特点。(二)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感受世间真情。
附:板书设计
修葺前:老、小、破、陋
怡我情 喜
修葺后: 幽静、可爱
诸 父 异 爨
慈 母 早 逝 感我怀 悲
祖 母 亡 故
夫 妻 永 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