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20分)
1. 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
之聪明。”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
B. 社会经济发展 D. 实现国家统一
A. 加强中央集权 C. 开通京杭大运河
2. 中共中央发布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例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古时
候即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皇帝,他在魏征劝谏后,即能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这位皇帝是
( )
B. 汉武帝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A. 隋炀帝
3.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
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得出这个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
B.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 减轻人民负
担,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A. 改国号为周
C. 修订法律,废除酷刑苛法
4. 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盛,农业丰则基础强,而农业的根本出路则在科技创新。唐朝
时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 )
1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5.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
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
B. 贞观之治 D. 康乾盛世
A. 文景之治 C. 开元盛世
6. 盛唐时代,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涌现出一大批诗人.他诗风雄奇飘逸,诗情一泻千里,笔
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和奇特的想象,人们称他为“诗仙”.他是
( )
B. 杜甫
C. 白居易
D. 王维
A. 李白
7. 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的作用时指出:中国没有世袭的官吏和贵族,皇
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吏。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经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
( )
B. 不利于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
A. 削弱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
C. 为普通士人提供了进入各级政府任职的机会 D. 提高了高门权贵子弟的地位 8. 下列不属于唐朝中外交往史实的是
( )
D. 唐蕃和亲
A. 鉴真东 B. 玄奘西游 C. 日本遣唐使来中国 9. 现在各国人把中国人称为“唐人”的原因是
( )
2
A. 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 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
C. 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10.如图示反映了唐朝由兴盛到衰亡的过程。图中“▲(755--763)”处应该填写 ( )
A. 黄巢起义
B. 贞观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安史之乱
11.“穿越小说”、“穿越电视剧”成为时下的流行话题。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穿越到了唐代长安,你可能看到的是
( )
②外国人购买“唐三彩”
①一起饮茶诵诗的年轻人 ③“遣唐使”
A. ①②③
B. ②③
④进京赶考的读书人。 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2.唐朝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出现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
A. 唐朝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 唐朝对外政策开放开明
B. 唐朝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D. 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13.小明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唐蕃会盟”“鉴真东渡”等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主题是
( )
A.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B.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 中华文明的起源
3
14.“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等历史典故与下列哪一个历史人物有关?
( )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赵匡胤
D. 李世民
15.“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轼:栾城集).出现该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
A. 民族融合加强 B. 宋辽边境开设榷场 C. 宋辽订立澶渊之盟 D. 岳家军的抵抗 16.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A. B. C. D.
17.你知道“苏湖熟,天下足”这句话表明了两宋时哪个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 ) A. 长江流域
B. 太湖流域
C. 黄河流域
D. 珠江流域
18.“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19.交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发明,是中国最早由政府正式发行的纸币,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比美国(1692年)、法国(1716年)等西方国家发行纸币要早六七百年。它最早出现于
( ) A. 北宋四川地区
B. 南宋四川地区 C. 北宋东京城内
D. 南宋临安城内
4
20.“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宋高宗材料中说的“市舶”是
( )
A. 我国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央政权在边境设置的互市市场 B. 宋朝政府开设的专供外商居住的场所 C. 东京城中的娱乐场所
D. 宋朝时政府设置的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 21.(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大运河》图
材料二“舟
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人主,可不畏惧!”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中的“河”是谁在位期间开通的?此河开通后有什么作用?(3分)
(2)仔细观察材料一,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写字母)(3分)
(3)材料二是出自一位君主之口,这位君主是谁?说说这位君主意识到了什么问题?(2分)
5
(4)隋唐时期的繁荣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分)
22.(9分)恰当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对外交流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唐朝采用了和亲来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李世民在位二十二年中,嫁给少数民族上层 人士的唐公主、宗室皇帝之女就有六人。
——赵昌《
略论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 中国古代曾积极同世界各国交流;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沿着这条路,东方的丝织品及
冶铁等技术相继传至欧洲,西方的汗血马、音乐等也纷纷东来;唐朝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历经艰难把域外文化带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唐朝文化传播四方……
(1)材料一体现了唐朝怎样的民族政策?(1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巩固和发展民族友好的方式。我们书中介绍的这一时期汉藏民 族之间有哪一段历史佳话?(2分)
(3)依据材料三,“汉朝有这样一条路”是什么路?开辟这条路谁的贡献最大?(2分)
(4)材料三体现了文明交流的哪些形式?请列举“唐朝这一群人”的相关史实并予以说明。 (3分)
6
(5)据材料三的史实,请你谈谈对进一步繁荣发展中华文化的启示。(1分)
23.(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江淮以南,无冻 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材料二 东南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三:
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19.8% 43.2% 62.9% 人口(户) 9985785 5148529 6624296 北方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80.2% 56.8% 37.1% 朝 代 西汉 2470685 唐朝 3920415 南宋 11240760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汉朝时南方怎样的生产和生活状况?(1分)
(2)材料二中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反映的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1分)
A.西汉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宋时期 D.隋朝时期
(3)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什么现象?(1分)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2分)
7
24.(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 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唐太宗)见到新科进士们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矣“.有
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1)材料一中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1分)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1分)唐太宗实行这种制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1分)
(2)请给我国教育发展提一条合理化建议。(1分)
中
8
2017-2018学年下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
答案和解析
1. D 8. D 15. C
2. C 9. B 16. C
3. D 10. D 17. B
4. D 11. D 18. D
5. C 12. B 19. A
6. A 13. C 20. D
7. C 14. C
,
21. (1)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
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 2)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因此B点是余杭,从余杭到洛阳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3)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可知,材料二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之口。由“为人主,可不畏惧!”可知,唐太宗意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 4)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隋唐时期的繁荣值得我们借鉴经验有:重视百姓的利益,发展农业,重视发展经济,重视人才选拔,统治者励精图治等。故答案为:( 1)隋炀帝;作用: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 2)江南河、邗沟、通济渠。(3分)( 3)唐太宗(李世民);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或重视民心;注重民意)。(2分)(4)重视百姓的利益,发展农业,重视发展经济,重视人才选拔,统治者励精图治等。(2分)
22. (1)开明(一视同仁)。( 2)和亲;文成公主入藏。( 3)丝绸之路;张骞。( 4)走出去、引进来。玄奘把天竺的佛经带回中国;鉴真把唐收不同文明,弘扬和传播中华文化。
朝文化传播到日本。( 5)坚持对外开放,吸
23. (1)生产落后,生活贫困(1分)( 2)C(1分)( 3)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1分)原因:①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②南迁的中原人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回答出两点即可, 2分。)
24. (1)依据所学,材料一反映的是魏晋时期选拔官员制度--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门弟(出身)高低.隋文帝和隋炀帝改变魏晋时期选拔官员制度,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 2)由材料二“新科进士”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科举制.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的意思是通过科举考试,天下的人才都被我收罗笼络,可知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3)依据所学,唐玄
9
宗时,将诗赋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发展.因此科举制与唐诗的关系是科举制大大促进了唐诗的繁荣.唐朝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三位诗人是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誉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故答案为:( 1)主要依据:门弟(出身)高低;(1分)隋文帝 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2分)( 2)制度:科举制;(1分)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1分)(3)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分)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