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作者:陈英
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8年第03期
【提 要】伍绮诗的细腻文笔不在文字的绵长中,而在感情的缱绻之间。作为华人作家,她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由于种族差异等因素而造成的悲剧,在家庭之中,这种悲剧或许并不显性存在,但却会发生致命的危害,而伍绮诗用一位花季少女之心向我们讲述了所谓的父母之爱能造成的悲剧。这或许会给一直强调孝道的中国家庭一些反思与思考。 【关键词】种族差异 家庭之爱 坎坷人生
伍绮诗的故事会让读者产生一种迫切的饥渴感,卒章之余,是萦绕不散的灵魂触动,她在最易让人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细细体察,提炼了一个颇具指涉意味的故事,不仅仅是阅读体验的新鲜给予,更有伴随而来的深切思考。身为香港移民第二代,异国他乡的人情凉薄以及缺失的归属感不免会让伍绮诗多少会有一颗敏感的内心,这颗敏感的心在日子表面的风轻云淡之下,经受着重重的暗流涌动,于是一些抹不去的鲜明记忆以及内心深处的莫名哀伤,都化作笔尖结着愁怨的文字,低语着那些深藏的秘密。这让伍绮诗在操作由于种族差异而酿成的悲剧题材时,就有了一种先验的理解而非凭空的虚拟,所以更能精准的分析并表现酿成悲剧的各方因素,也更能体味其中的心酸滋味。
《无声告白》来自于最凡俗的日常,但却洗尽庸常,引人入胜,首先应得益于伍绮诗结构布局小说的能力。作者显然相当清楚一部长篇小说开头的重要性,于是,我们看到“莉迪亚死了,可他们还不知道。”①劈头盖脸的一个死讯,立时拉你入局,这无疑是一个成功的小说开头,悬念的设置,吊足了读者的胃口,然后围绕莉迪亚的死因,层层剥离。这样一位再也无法开口说话的花季少女,成为了一个被叙述的对象,家庭的其他成员都以各自的视角看待莉迪亚的死亡。母亲玛丽琳认为女儿死得离奇,备受宠爱又乖巧听话的女儿不可能主动放弃生命,必须要有人为她的死亡负责;父亲詹姆斯·李因为自己的异国血统而深深内疚,认为种族差异是导致女儿死亡的根本原因,出身于混血家庭的孩子不易合群,他幼时即已深深体验了那种被排挤的孤独感,而他的孩子也未能幸免;哥哥内斯将责任归结于不良少年杰克;妹妹汉娜沉默不语却理解每一个人的痛苦。由于人物视角的局限,家庭成员一直困于莉迪亚的死亡迷雾中,以致于整个家庭摇摇欲坠,但作者伍绮诗并不吝惜将死因透露给读者,这非但不会使读者中止阅读,反倒激起了更大的阅读兴趣,即为什么会有如此的结论?或者说这样令人不解的原因究竟是怎样导致了莉迪亚的死亡?然后,作者像一名侦探,观察入微,随着各个人物视角的逐渐汇合,以及现时与过去的交叉叙述,再加上不急不缓的语言,故事慢慢流淌,既不会让读者感觉着急,又在剥茧抽丝的细致中,使莉迪亚的死因渐渐明了。
米德伍德大学城溺死了一位花季少女,似乎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寡味的生活总需要一些聊以慰藉的谈资以满足好奇心,然而又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影响,仅仅是好奇心的一时兴起。詹姆斯·李虽然出生在美国本土,但他却从未获得一种归属感,在年幼时即已深刻体会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来自于周围种种白眼的恶毒内涵,他爱自己的父母,但他却羞于在人前公开承认,父亲以虚假的身份在美国立足,让他的自卑感挥之不去,对于这种深切的自卑感我们实在无法苛责于个体的不自信,因为这种无处不在的社会氛围会让个体变得渺小不堪,于是藏在人群中,不被人注意,才能使他获得一种安全感,但他最终还是无法抹除根本上的血统差异。为了避免说话有中国口音,他拒绝使用母语与父母交流,为了尽可能地了解美国社会,他连专业都是修的美国历史,甚至可以说詹姆斯·李比真正的美国人更了解美国,他十分骄傲于自己美国历史学教授的身份,即使这个世界对他充满审视,他也不想被世界就这么抛弃,他的痛苦使他主动的拉近与世界的距离,努力的适应这个世界,融入人群之中。为了避免让自己的儿女重复自己当年的痛苦经历,他让儿女多交朋友,融入人群,适应环境,而忘了莉迪亚同时也是一位爱美的花季少女,这样的礼物只会合乎自己的心意,而疏于对于女儿的实际考虑。他乐于听见女儿与朋友打电话,但他不知道,即使是有他的积极引导,也不能抵挡来自于外界的异样眼光,他的女儿在伪装,在卖力表演,表演给父母看自己的人际关系是多么和谐融洽,而实际上莉迪亚根本没有什么朋友,她和哥哥内斯在校车上互留位置,以免落单的尴尬。女儿的死亡使詹姆斯·李意识到当年的婚姻结合的错误性。但转念细想,就会发现十六岁少女死亡的根本原因真的是源于多年前错误的婚姻结合吗?显然不是,爱情没有错,他们有开花结果的权利,血统也没有错,因为同是造物的安排。作者虽然言婉,但已足以让读者明白,真正的“杀人凶手”是谁,种族的差异确实是导致了莉迪亚的孤独处境,但并不是死亡的致命症结所在,而真正导致少女之死的是来自于家庭的让人无法喘息的爱,这种令人窒息的爱再和着种族差异的恐怖氛围就酝酿成了一剂致命的死亡毒药。对于伍绮诗所讲述的这样的一个死亡原因,就不得不让人思考了,不得不让人仔细的考量这样的爱在现实生活中以怎样的隐蔽方式存在,而我们又将如何避免,正如伍绮诗在《无声告白》的开头所讲:“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②
家庭中的孩子辈无疑都是家庭的未来希望之所在,是父母的生命中心,鲁迅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中表达了这样一种态度:“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③意即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同样在《无声告白》中,我们显然看到了詹姆斯·李和玛丽琳都是以孩子为中心的,非常看重儿女的未来发展,但是却忽略了一个应当怎样促进孩子发展的问题,在这个层面上,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式往往比发展得怎样更为重要。因为尊重个体愿意选择的生命发展方式才是个体拥有“幸福”的前提,莉迪亚的父母不仅忽略了这一点,更是把自身的生命意志加之于儿女身上,而浑然不觉其害,最终无法喘息的莉迪亚只有借助死亡逃离,凶手明白可辨,母亲玛丽琳无论如何也不相信女兒莉迪亚会主动选择死亡,必须要有人对女儿的死负责,然而,她不知道,自己或许就是那个应该负责的人,这事实残酷,但真相如此。莉迪亚无疑就是母亲玛丽琳的傀儡,但悲剧的是,一个当得伤痕累累而又心甘情愿,一个浑然不觉其中异样而乐此不疲。母亲玛丽琳与众不同,自幼就追求与众不同,她一生都在逃避其母为她规划的人生道路,避免成为一个只会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一心想成为女医生,以显示其不一样的人生道路。但真正可谓天命难测,造化弄人,她所苦苦逃脱的命运之手还是紧紧攥牢了她,最终还是走进了家庭。但梦想并没有就此湮灭,母亲的悄然离世使她从家庭生活中惊醒,母亲一辈子精于家庭管理,活得精致细腻,然而却没能使家庭圆满,孤单了半生,而一旦去世,更是无迹可寻。对于此,玛丽琳不难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她只是愤怒,愤怒于母亲人生的渺小。大雨之中,她呐喊着“决不,她对自己发誓,我决不活得像她那样”,④那颗原本属于家庭的心掀起了层层波澜,再也无法沉寂下去。于是,她离家出走,舍儿女丈夫于不顾,毅然重启尘封了八年之久的求学道路,虽然后来由于小女儿的不期而至使她再次中断了梦想而回归家庭,但她不知道,她的离家出走在女儿身上留下了无法驱散的恐惧,为了不让妈妈再次离开,莉迪亚发誓她要实现母亲全部的愿望,于是,玛丽琳未曾实现的医生梦被转移到了女儿的身上,努力让莉迪亚的人生与众不同几乎成了她全部的生活内容。她乐此不疲,为莉迪亚的学习课程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高山,为了换得玛丽琳的开心,莉迪亚默默迎合了母亲所有的要求,她没有自己的人生,她为母亲活着,她的爱更加厚重,也更加隐秘。然而随着负荷的越来越多,莉迪亚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生命陷入了一种无望状态,终于莉迪亚再也无法承受那些爱的倾斜,而决定选择一种方式结束这种状态,尽管莉迪亚的初衷并不是死亡,但死亡的意外结局多少都是一些必然因素使然。作者通过莉迪亚的死亡使父母的悖然相反的人生愿望停止了背离,并彼此回望,重新理解彼此,莉迪亚的沉默成了最动人的告白,也是最不应该发生的悲剧,这样的悲剧作者安排了一个温暖的结局,断裂的家庭重新靠拢,因为毕竟是出于爱。这样一个有了疤痕的家庭最终会因为这疤痕而更深重的连接在一起,是伍绮诗出于对爱的正确方式的期许。 注释
①伍绮诗《无声告白》。 ②伍绮诗《无声告白》。 ③鲁迅《我们怎样做父亲》。 ④伍绮诗《无声告白》。
(通信地址:030006 山西大学文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