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2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01.12 No.2 2011年4月 JOURNAL OF It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Apr.2011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 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陈立龙 胡振华’ (1.中南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410083;2.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英语系,广东深圳518029) [摘要】总结中部地区三次产业总体概况后,可以看到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协调度不 够,产业升级速度缓慢,产业结构偏离度大等。中部地区经济外向性不足、资金供给不足、技术进步缓慢以及消费结构不合 理等成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制约因素;只有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不断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加强中部各省区横向合作与联系,培养中心增长极,才能促进中部地区发展。 【关键词]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004(2011)02—0036—03 An Study 0n Central China’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Proposals CHEN Li—longl、2 HU Zhen—hua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Hunan;2.Shenzhen Institute of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518029 GuaII 0n曲 L Abstract J Based On all overview of hte industrial sLructur ̄in Central China,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main pm ̄erm the legion faces.'r ̄ll hte P per gives an analysisofthefactorswhich affect and constrainthe aa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theindustrial structureinCentral Chin&Thep8p%inthe end, puts forward proposals for upgrading the region’s industrial structure. L Key words j central china;industrial structure;condiitonal factom 我国中部地区是指地处内陆腹地的山西、安徽、江西、河 平均7.4个百分点,不及西部和东北地区。因此,中部地区产业 南、湖北、湖南六省,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 结构协调度不高,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二产业发展明显 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但是近几 不足,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年来,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已呈现缓慢的趋势,整体发展水平落 表1 2009年中国分区域三次产业GDP比较(亿元) 后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不断缩小,中部地区陷入“塌 指标 全国总计 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东北地区 陷”的危机,这种危机在表面上体现为增长速度、发展水平等方 国内生产总值 3405o6.9 l96674.4 7O577.6 66973.5 3lo78.2 面的差距,深层次上却是产业结构的差距。因此,要促进中部崛 第一产业 35226.0 12875.1 96o6.3 9198.3 3549.8 起,必须认真分析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制约因素, 第二产业 157638.8 97050.1 35554.2 31782.9 15509.O 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调整, 第三产业 147642.1 86749.2 254l7.O 25 l2_3 12019.5 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来促进经济增长。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编制 一、中部地区三次产业总体概况 图1 2009年中国分区域产业结构比较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部各省产业结构演变取得了一定的成 效,但中部产业结构中存在的工业化比重过高、产业结构偏离 度过大、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不合理问题仍很突出,与东部的 差距还很大。 (一)中部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度不够,产业结构已经落后于 东部沿海和东北地区。 从表1、图1中可以看出,2009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中,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占13.6%、50.4%、36.O%。属于 二、三、一结构,距钱纳里、赛尔昆(1988)典型的“三、二、一”结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o)相关数据计算编制 构还有较大差距。与全国相比,中部地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明 (二)产业结构升级速度缓慢 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优势不足, 自1990年以来,中部地区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明显,但第 其占中部地区GDP比重为50.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低于全国 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幅度不大。第二产业十九年间上升了 [收稿日期] 2011-3—30 [基金项目] 2008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部崛起过程中的新型工业化研究”(o8JzD0ol6) [{乍者简介]陈立龙(1979一),男,湖北仙桃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对外直 接投资。 胡振华(1962-),男,湖南邵阳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生产率分析、金融计量经济学、 产业集群创新与竞争力评价等; 36 2011年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2期 1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仅上升了7.9个百分点,说明第二产业 发展不足,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滞后。特别是进入2002年以 来,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升级速度更加缓慢。如图2所示, 表3 2OO9年各地区按登记注册类型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地区 总计(亿元) 内资(亿元) 4943.16 B99o.73 6643.14 占该地区全龆 港澳台与外商 占渡地区垒部 投资比重( ) 投资(亿元) 投资比重(1) 97.78 95.16 92.06 2009年第一产业比重较2002年仅下降4.9个百分点,第二产 业仅上升3.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2002年以来变动甚微,仍未 Ih西 安髓 江西 4833.2l 8555.% 6116.oo 109.95 435 16 527 14 乏22 4.斛 7.94 突破40%,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 图2 1990-2009年中部地区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国 ̄ffCi-t"局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编制 (三)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大 我们可以用产业偏离度来考察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状况,运 用这一指标可以判断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可以判断劳动力就 业状况是否协调。如表3所示,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偏离度为一0. 6左右,意味着该产业存在隐性失业,应该促使劳动力从该产业 转移到其他产业部门。第二产业的结构偏离度一直呈正偏离, 产值比重远远高于就业比重,说明中部地区劳动力向第二产业 转移速度较慢,第二产业具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第三产业的 结构偏离度为正值且绝对值较小,总体上更趋向零值,并有逐 年下降趋势,表明第三产业未来仍有继续接纳劳动力的能力。 因此,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讲,应促使第一产业就业人员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表2 2005-2007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离度 年份 结构偏离度m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005正 --0.67 1_22 0.25 2007正 -0.68 I.04 0.22 2008年 —O-67 1.0l O.15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oo9)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编制 二、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制约因 =藁分析 (一)资金供给影响 资金既是企业经营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也是产业 形成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充裕的资金供给会使 地区的技术 资本密集型产业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从而推动产 业结构的演化和发展。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受到了 资金供缙不足的影响。 首先 中部地区投资过于依靠内资,内资投入不足。由于政 策导向。东南沿海一直是我国开放带动战略的前沿地带,政府 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东部地区在吸引外资方面也一直走在全国 前列。目前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战略, 因此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投资总量有限,这导致了中部地区相关 产业的投资资金不足。表3显示,从2009年各地区全社会对固 定资产的投资中的内资投资总额来看,山西只有4833.21亿元, 江西6166亿元,而同期的浙江9642.07亿元,山东为19034.53 亿元;中部六省平均为7982.51亿元,远低于东部地区的水平甚 至低于国家平均水平。 .河南 13704.50 l34l3.04 97.87 291.46 2.I3 湖北 7866.89 7470.75 94.96 396.H 5.04 湖南 7703.38 7506.46 97.44 I96.92 &56 六省平均 83o8 64 7982.5l 96.07 326.13 ∞ 浙江 l0742.32 9642.07 89.76 Iloo.25 m z{ 山东 19034.53 l7792.45 93.47 1242.08 53 广东 12933.12 10770.02 83 27 2163.10 1屯稍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oo9)和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编钳 其次,中部地区利用FDI不足。近年来中部地区依靠外商 投资来推动工业化的作用不明显,导致中部难以有充裕的资金 来实现二、三产业的扩张,制约了中部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演进。从各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来看。表3显示,中部 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所占比重平均为3.93%,而浙江为 10.24%,广东为16.73%。从外商投资绝对数来看,中部六省平 均为326.13亿元,同期的浙江为1100.25亿元,广东为2163.10 亿元,说明中部地区在利用外资方面远远落后东黼海地区。 (二)技术进步缓慢的影响 技术进步是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是产 业结构演进的根本动力。中部地区的科学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制 约了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以江西为例,2003年全省从事 科技活动的人员为6.4万人,这些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科学 家、工程师占57.%5,低于全国68.%7的平均水平。2007年,中 部六省专利授权量为26775件,占全国专利申请量的8.9%;中 部地区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69亿元,占全国技术市场成交额 的7.6%,这些比重都远远低于其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20.5%的 比重,反映出中部地区的科技产出较低,使得中部地区经济发 展内生动力不足,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缓慢。 (三)居民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影响。 “九五”以来,由于受收入的影响,中部居民消费对经济的影 响相对较小。中部地区城乡居民总体上收入低,特别是农民收入 过低。2007年,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的农村居民家 庭人均收入分别为3665.66元、3556.27元、4O44.70元、3851.60 元、3997.48元、3904.20元,均低于同年全国平均水平4140.36 元。2007年,中部平均消费水平为5566.5元,低于浙江的12569 元和广东的12663元。中部地区不仅消费水平低,而且消费结 构不合理。如图1所示。在2008年中部地区居民消费构成中, 食品支出比例高达38%,食品和衣着两项就占了50%的比例, 医疗保健、交通通信、教育文化与娱乐服务等所占比例偏小,中 部地区消费需求结构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的缺乏影响了中部地 区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和演进。 图3 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构成 2008年中部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构成 ■食品。 ■衣着 口居住 口家窿殴备用品及服务 ●医疗保健 一交通通信 ■教育文化娱乐服务 目杂项商品与雕务 注: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相关数据计算编制 (四)中部地区经济“外向性 不足的影响 37 第2期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在 比较而言,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相对滞后,“外向性”不足。在 发展外向型经济,吸弓f区域外生产要素流入方面,中部地区远 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软件产业化等高新技术 产业;同时要支持中部地区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 新体系,加快建立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和依托中心城市面向中 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外资企业和港澳台企业个数 的绝对数和相对数都偏低。2008年,中部六省进出口贸易总额 小企业的技术服务体系; 为989亿美元,与广东省的6850亿美元相差甚远,占全国 3.9%;中部地区2008年外商投资额为1519亿美元,占全国 10.1%,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外商投资额占全国比重严重偏低。 再次,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 途径,优化发展第三产业。在继续搞好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邮电 通讯等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同时,重点发展旅游业,着力培育物 流、房地产、金融保险等新兴行业,逐步形成以传统行业为基础, 新兴行业为支撑,布局合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二)大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承接 外援动力的缺乏导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落后的加剧。 f五)区域产业发展战略 改革前期,我国的发展政策基本上都是采取沿海向内地逐 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国民经济投资重点集中于东部沿海,这 国际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 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优先发 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沿海和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拉大 东部沿海地区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中部地区的差距,导致了 中部地区积累的资金、技术、人才向沿海和东部转移,致使中部 地区发挥不了区位优势,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积累减慢。在区 域产业布局上,我国工业区域分布具有“南轻北中,东轻西重” 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工业为主,中、西部地 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中部产 业成长的作用不理想,加上国家扶持政策对竞争性产业支持不 够,中部产业成长环境、投资环境改善缓慢,产业发展对经济增 长的拉动作用不够。 (六)协调机制缺乏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 中部地区崛起”后,中部六省凭借各自优势,纷纷提出了各自 的发展战略。江西以高投资带动高增长的“江西现象,意在领跑 中部”;河南提出”中原崛起,河南先行”;湖北提出”中部崛 起,武汉先行,意在打造中部中心城市”,做崛起的”领头羊”, 打造中部核心,成为中部龙头;安徽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 上,奋力崛起”。中部崛起已经演变为”崛起中部”的竞争。 但从中部六省的发展现状来看,行政上各自独立,良性互动 机制尚未形成,协调成本较高;区域内耗、低水平性竞争严重; 缺乏诸如上海、广州(包括香港)、京津等能带动区域资源和优势 整合的大都市。这使得中部六省除了在争取国家政策支持上目 标一致外,产业发展一时难以同构、经济协调发展短期难以同 步,不利于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三、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对策 和建议 (一)抓住“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的 调整步伐: 首先,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切实有 效地增加农民收人。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要以农民增收 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 境建设投入,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努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 头企业,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从以种植业为主向种、 林、牧、渔多业并举的转变。 其次,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科技 进步是中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根本动力,中部地区要充分利 用武汉、合肥、长沙、郑州、南昌、太原等中心城市科研院所众 多、人才储备丰厚的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引进和推广国内外高 新技术和先进技术,扶持开发一批产业化前景明朗、具有市场 潜力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大力发展光电子信 38 在产业发展中充分利用好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国内和国 际市场需求带动产业选择,以外来投资激活存量资产,以引进、 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以商品的大流通谋求 利润的最大化。要发挥中部地区产业基础较好、劳动力成本低、 交通区位条件较优、营商成本较低等综合优势,加强与世界500 强和国内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大力引进国外资金和省外资金。 二是要抓住当前国际国内产业格局加快调整的重大机遇,优化 发展环境,创新承接模式,提高承接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 转移,以促进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化中部产业结构。 推进新型工业化与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 进的。为此,中部地区应以新型工业化项目为载体,形成特色鲜 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信息产业,集中精力抓 好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信息产业大项目;增强自主创新 能力,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地位,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的高新科 技企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支持电子商务、现代物流 以及电子商务物流网络等服务业的发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 环境,为企业提供规范性、制度性和持续、稳定的优质服务。 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中部地区要实施城市群和产业集 群战略,发挥城市的聚集效应和产业的规模经济。因为追求集 聚经济是企业的天性。大量的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相互集中在一 起,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扩大生产和消费需求,并有利于相互竞 争和协作,提高管理和办事效能。因此,中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 移的过程中,应坚持以优势产业为依托,围绕提升产业核心竞 争力,形成产业配套,发展产业集群,提高工业化水平。 (三)打破地方行政界限、城乡分隔,加强中部6省之间的 经济联系和协作。 建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机制.树立全局一盘棋 的思想,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中部 的综合优势,实现中部崛起。打造若干有较强经济势能的中心 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建不同层次的城市经济圈和若干产业 带,形成区域内大、中、小城市的合理产业布局和产业链,努 力培育自己的增长极。要着力培育武汉、长沙、郑州、合肥、 南昌、太原等中心增长极,加速圈内资源整合,推进基础设施 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城乡发展一 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于丽静、张婷.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布局现状与调整对策[J]科技情 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2]张秀生、雷武科.中部产业结构:现状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6-06. [3]袁久和.西部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J]西安石 油大学学报.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