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周绍敏电工基础第二版_全部_教学案

周绍敏电工基础第二版_全部_教学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1电路1-2电流

教学目标 1.路的组成及其作用,电路的三种基本状态。

2.理解电流产生的条件和电流的概念,掌握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 1.电路各部分的作用及电路的三种状态。

2.电流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对电路的三种状态的理解。

第一节 电路

一、电路的组成

1.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和开关等组成的闭合回路。 2.电路的组成:电源、用电器、导线、开关(画图讲解)。

(1) 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如:干电池、蓄电池等。 (2) 用电器:把电能转变成其他形式能量的装置,常称为电源负载。如电灯等。

(3) 导线:连接电源与用电器的金属线。作用:把电源产生的电能输送到用电器。

(4) 开关:起到把用电器与电源接通或断开的作用。 二、电路的状态(画图说明)

1.通路(闭路):电路各部分连接成闭合回路,有电流通过。 2.开路(断路):电路断开,电路中无电流通过。 3.短路(捷路):电源两端的导线直接相连。短路时电流很大,会损坏电源和导线,应尽量避免。 三、电路图

1.电路图:用规定的图形符号表示电路连接情况的图。 2.几种常用的标准图形符号。

第二节 电流

一、电流的形成

1.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提问) 2.在导体中形成电流的条件 (1) 要有自由电荷。

(2) 必须使导体两端保持一定的电压(电位差)。 二、电流

1.电流的大小等于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与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时间的比值。

qI=

t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单位:1A1C/s;1mA103 A;1A106A 3.电流的方向

实际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提问:金属导体、电解液中的电流方向如何? 参考方向:任意假定。

4.直流电:电流方向和强弱都不随时间而改变的电流。(画图说明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 ~ (3) 小结 1.电路的组成及其作用。

布置作业

2.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 3.形成电流的条件。 4.电流的大小和方向。 5.直流电的概念。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选择题(1)、(2)。 2.填空题(1) ~ (3)。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3电阻

1-4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电阻的概念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掌握电阻定律。

2.熟练掌握欧姆定律 教学重点 1.电阻定律。

2.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R与U、I无关。

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第三节 电阻

一、电阻

1.导体对电流所呈现出的阻碍作用。不仅金属导体有电阻,其他物体也有电阻。

2.导体电阻是由它本身的物理条件决定的。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例:金属导体,它的电阻由它的长短、粗细、材料的性质和温度决定。 3.电阻定律: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导体的电阻跟导体的长度成正比,跟导体的横截面积成反比,并与导体的材料性质有关。

lR

S式中:-导体的电阻率。它与导体的几何形状无关,而与导体材料的性质和导体所处的条件有关(如温度)。

单位:R-欧姆(Ω);l-米(m);S-平方米(m2);-欧米(m)。 4.(1) 阅读P6表1-1,得出结论。

(2) 结论:电阻率的大小反映材料导电性能的好坏,电阻率愈大,导电性能愈差。

导体:<10-6 m 绝缘体:>107m

半导体:10-6m< <107m

(3) 举例说明不同导电性能的物质用途不同。 二、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1.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

(1) 温度升高,自由电子移动受到的阻碍增加;

(2) 温度升高,使物质中带电质点数目增多,更易导电。随着温度的升高,导体的电阻是增大还是减小,看哪一种因素的作用占主要地位。

2.一般金属导体,温度升高,其电阻增大。少数合金电阻,几乎不受温度影响,用于制造标准电阻器。超导现象:在极低温(接近于热力学零度)状态下,有些金属(一些合金和金属的化合物)电阻突然变为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3.电阻的温度系数:温度每升高1οC时,电阻所变动的数值与原来电阻值的比。若温度为t1时,导体电阻为R1,温度为t2时,导体电阻为R2,则

RR12

R1(t2t1)即

R2R1 [1(t2t1) ]

例1:一漆包线(铜线)绕成的线圈,15οC时阻值为20,问30οC时此线圈的阻值R为多少?

例2: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3)。

第四节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与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它的电阻成反比。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U R2.单位:U-伏特(V);I-安培(A);R-欧姆()。 注:

(1) R、U、I须属于同一段电路;

U(2) 虽R,但绝不能认为R是由U、I决定的;

R(3) 适用条件:适用于金属或电解液。

例3:给一导体通电,当电压为20V时,电流为0.2A,问电压为30V时,电流为多大?电流增至1.2A时,导体两端的电压多大?当电压减为零时,导体的电阻多大?

二、伏安特性曲线

1.定义:以电压为横坐标,电流为纵坐标,可画出电阻的U-I关系曲线,叫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

I

2.线性电阻: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是直线。

IU1K;R

URK3.非线性电阻:若电阻元件的伏安特性曲线不是直线,例:二极管。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4) ~ (7)。 2.选择题(3) 、(4)。 小结 1.电阻定律的内容;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 3.伏安特性曲线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5) 。

4.问答与计算题(2)、 (4)、 (5) 、(6) 。 课 题 1-5电能和电功率 教学目标 1.理解电能和电功率的概念。

2.掌握焦耳定律以及电能、电功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 1.焦耳定律以及电能、电功率的计算。

2.实际功率的计算。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教学难点 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前复习 电阻定律和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第五节 电能和电功率

一、电能

1.设导体两端电压为U,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为q,电场力所做的功为:WqU而qI t,所以

WUIt

单位:W-焦耳(J);U-伏特(V);I-安培(A);t-秒(s)。

6

1度1 k W h3.610J

2.电场力所做的功即电路所消耗的电能WUIt。

3.电流做功的过程实际上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的过程。 二、电功率

1.在一段时间内,电路产生或消耗的电能与时间的比值。

WP

t或

PUI

单位:P-瓦特(W)。

2.额定功率、额定电压:用电器上标明的电功率和电压,叫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若给用电器加上额定电压,它的功率就是额定功率,此时用电器正常工作。若加在它上面的电压改变,则它的实际功率也改变。

例1:有一220V60W的白炽灯接在220V的供电线路上,它消耗的功率为多大?若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为110V,它消耗的功率为多少?(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例2:P8例题。 三、焦耳定律

1.电流的热效应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平方、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成正比。

QI2 R t

3.单位:Q-焦耳(J);I-安培(A);R-欧姆 ();t-秒(s) 练习 1.一只220V40W的白炽灯正常发光时,它的灯丝电阻是多少?

当它接在110V的电路上,它的实际功率是多少?(不考虑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2.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8)~(10);选择题(6)~(8)。 小结 1.电能和电功的计算。

2.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的概念。 3.焦耳定律的内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 .填充题(6)~(8);4.问答与计算题(7)、(8)。

课 题 2-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动势、端电压的概念。

2.熟练掌握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3.掌握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教学重点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源输出功率与外电阻的关系。

教学难点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第一节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一、电动势

1.电源的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两极间的电压。用符号E表示。 2.单位:伏特(V) 注意点:

(1)电动势由电源本身决定,与外电路无关。

(2)电动势的规定方向:自负极通过电源内部到正极的方向。 二、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1.复习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

UI

R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推导 (1) 电路

(2) 推导

设t时间内有电荷量q通过闭合电路的横截面。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把q从负极移到正极所做的功WEqEIt,电流通过R和R0时电能转化为热能

QI2RtI2R0t

因为

WQ

所以

EItI2RtI2R0t

EEIRIR0或I

RR0(3)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闭合电路内的电流,与电源电动势成正比,与整个电路的电阻成反比。其中,外电路上的电压降(端电压)

UIREIR0

内电路上的电压降

UIR0

电动势等于内、外电路压降之和

EIRIR0UU

例1:如上图,若电动势E24V,内阻R04,负载电阻R20,试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求:(1)电路中的电流;(2)电源的端电压;(3)负载上的电压降;(4)电源内阻上的电压降。

例2:电源电动势为1.5V,内电阻为0.12,外电路电阻为1.38,求电路中的电流和端电压。

例3:电动势为3.6V的电源,与8 的电阻接成闭合电路,电源两极间的电压为3.2V,求电源的内电阻。

三、端电压

1.电动势与外电路电阻的变化无关,但电源端电压随负载变化,随着外电阻的增加端电压增加,随着外电阻的减少端电压减小。

E证明:I

RR0当R增加时,(RR0)增加,电流I减小,UEIR0增加;同理可证,当R减小时,U也减小。

2.两种特例:

(1)当外电路断开时,R趋向于无穷大。

I0

UEIR0E

UE

应用:可用电压表粗略地测定电源的电动势

E(2)当外电路短路时,R趋近于零,I趋向于无穷大,U趋近于零。

RR0短路时电流很大,会烧坏电源,引起火灾,决不允许将导线或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上,防止短路。

应用:测量电动势和电源内阻。 例4:例1(《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例5:有一简单闭合电路,当外电阻加倍时,通过的电流减为原来的2/3,求内阻与外阻的比值。

四、电源向负载输出的功率

1.P电源IE;P负载IU;P内阻I 2R0;UER0 同乘以I,得

UIIEI2R0 IEIUI2R0 P电源P负载P内阻

在何时电源的输出功率最大?设负载为纯电阻当RR0时,

E2Pmax 

4R0这时称负载与电源匹配。

2.电源输出功率P与负载电阻R的变化关系曲线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注意:当RRO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但此时电源的效率仅为50%。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2)。 2.选择题(1)、(2)。

小结 1.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2.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3.端电压的概念;外电阻增大和减小时,端电压的变化。 4.电源输出功率最大的条件,这时的输出效率。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1)、(2)。 4.问答与计算题(1)、(2)。

课 题 2-2电池组 教学目标 掌握串、并联电池组的特点。

教学重点 串、并联电池组电动势、内阻的计算。

教学难点 混联电池组的计算

课前复习:

1.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2.端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规律。 3.电源输出最大功率的条件。

第二节 电池组

一个电池所能提供的电压不会超过它的电动势,输出的电流有一个最大限度,超出这个极限,电源就要损坏。对于要求较高电压或较大电流的场合,就要用到多个电池的串联和并联及混联。 一、电池的串联

1.当负载需要较高电压时,可使用串联电池组供电。设串联电池组n个电动势为E,内阻为R0的电池组成,则:

E串nE r串nR0

2.特点:

(1) 电动势等于单个电池电动势之和。 (2) 内阻等于单个电池内电阻之和。

3.注:用电器的额定电流必须小于单个电池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二、电池的并联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当负载需要较大电流时,可使用并联电池组供电。设并联电池组n个电动势为E,内阻为R0的电池组成,则

RE并E;R0并0

n2.特点:

(1) 电动势等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

1(2) 内阻等于单个电池内阻的。

n3.注: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必须低于单个电池的电动势。 三、电池的混联

1.当单个电池的电动势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都小于用电器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时,可采用混联电池组供电。

例1:有3个电池串联,若每个电池的电动势E1.5V,内阻R0 0.2,求串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阻。

例2:有5个相同的电池,每个电池的E1.5V,R00.02,将它们串联后,外接电阻为2.4,求电路的电流及每个电池两端的电压。

小结 1.串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

2.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串联电池组?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并联电池组?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3)、(4)。 4.问答与计算题(3)、(4)。 课 题 2-3电阻的串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电阻串联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串联分压和功率分配的原理。 3.掌握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重点 1.电阻串联的性质和作用。

2.电压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难点 多量程电压表分压电阻的计算。 课前复习

1.串、并联电池组的电动势和内电阻的计算。 2.串、并联电池组的应用场合。

第三节 电阻的串联

一、定义

(1)电阻的串联——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阻依次连接起来,使电流只有一条通路。

(2)特点

① 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② 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二、重要性质 1.总电阻

UIR;U1IR1;U2IR2;;Un IRn

UU1U2U3Un IRIR1IR2IR3+Rn RR1R2 R3 + + Rn

结论: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 2.电压分配

U3UnU1U2I;I;I;;I

R1R2R3RnUUU1U23nI R1R2R3Rn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与它的阻值成正比。 若两个电阻串联,则

UU1IR1;U2IR2;I

R1R2R1R2U1U;U2U

R1R2R1R23.功率分配

PIUI2R

P1= I2R1;P2I2R2 ;P3I 2R3;;PnI2 Rn

PPP1P23n R1R2R3Rn结论:串联电路中各电阻消耗的功率与它的阻值成正比。

例1:有4个电阻串联,其中R120 ,R215 ,R310 ,R410 ,接在110 V的电压上。求

(1)电路的总电阻及电流;(2)R1电阻上的电压。 例2:例1(《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例3:R1、R2为两个串联电阻,已知R14R2,若R1上消耗的功率为1 W,求R2上消耗的功率。

三、电压

(1)常用的电压表是用微安表或毫安表改装成的。 (2)毫安表或微安表的重要参数:

Ig——满偏电流 Rg表头内阻

(3)电流越大,毫安表或微安表指针的偏角就越大。由于UI R,则毫安表或微安表两端的电压越大,指针偏角也越大。

(4)如果在刻度盘上直接标出电压值,就可用来测电压,但这时能测的电压值很小。为了能测较大的电压,可串联一电阻,分担部分电压,就完成了电压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表的改装。

(5)测量时要与被测电路并联。

(6)关键:会计算串联的电阻R的大小。设电流表的满偏电流为Ig,内阻为Rg,要改装成量程为U的电压表,求串入的R

R

UIgRgUR

IgIg例4:例2(《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练习 1.有一表头,它的满刻度电流 Ig50µA,内阻为Rg3 k,若改

装成量程为15 V的电压表,应串联多大的电阻?

2.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3)、(4),2.选择题(3)。 小结 1.串联的定义及特点。 2.串联的重要性质。 3.电压表量程的扩大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5),4.问答与计算题(5)。

课 题 2-4电阻的并联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电阻并联的性质和作用。

2.理解并联分压和功率分配的原理。 3.掌握电流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重点 1.电阻并联的性质和作用。

2.电流表扩大量程的方法和计算。

教学难点 电阻并联的重要性质。 课前复习:

1.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基本特点。

2.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电流分配和功率分配。 3.串联电阻的分压作用。

第四节 电阻的并联

一、定义

1.电阻的并联:把若干个电阻一端连在一起,另一端连接在一起。

2.特点:

① 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

② 电路中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的电流之和。 二、重要性质

1.总电阻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设电压为U,根据欧姆定律,则

UUUUI = ;I1 ;I2;;In

R2RnR1R因为

II1I2 I3In

所以

11111 R1R2R3RnR结论: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2.电流分配

UI1 R1;UI2 R2;UI3 R3;;UInRn

I1 R1I2 R2I3 R3IRnU

结论:并联电路中通过各个电阻的电流与它的阻值成反比。

R2R1当只有两只电阻并联时I1I;I2I

R1R2R1R23.功率分配

U2PKUIK

RKP1R1P2 R2P3 R3Pn Rn

结论:并联电路中各个电阻消耗的功率与它的阻值成反比。

例1:R124,R2 = 8,U12V,求总电阻及各电阻上的电流。 例2:5个25的电阻并联,总电阻为多少?

例3:两只电阻并联,其中R1为100,通过R1的电流I1为0.4A, 通过整个并联电路的电流I为1A,求R2和通过R2的电流I2。

例4:在240V的线路上并接15、30、40电热器各一个,求(1)各电热器上的电流;

(2)总电流及总电阻;

(3)总功率及各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 例5:例1(《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三、电流表

利用并联电路的分流原理,在微安表或毫安表上并联一分流电阻,按比例分流一部分电流,则可以利用微安表和毫安表测量大的电流(扩大量程)。

R

IRURgg IIgIR

其中:Ig为电流表的满偏电流;Rg为电流表内阻;I为电流表的量程;R为

分流电阻。

例5:P26例2。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5)~(7);3.填充题(6)。

小结 并联电路的特点和重要性质;分压电阻的计算。 布置作业 习题4.(《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问答与计算题(7)。

课 题2-5电阻的混联

教学目标 掌握简单混联电路的分析和计算。 教学重点 混联电路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画等效电路图。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课前复习:

电阻串、并联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性质。

第五节 电阻的混联

一、混联

既有电阻的串联又有电阻的并联,叫电阻的混联。 二、混联的计算步骤

1.把电路进行等效变换;

2.先计算各电阻串联和并联的等效电阻值,再计算电路的总的等效电阻; 3.由电路的总的等效电阻值和电路的端电压计算电路的总电流;

4.利用电阻串联的分压和电阻并联的分流关系,计算各部分电压及电流。 三、进行电路等效变换的两种方法

方法一:利用电流的流向及电流的分合,画出等效电路图。 例1:已知:R1R28,R3R4 6,R5R64,R7R824,R916,U224V,求:通过R9的电流和R9两端的电压。

例2:例2。(《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小结 1.混联的计算步骤。

2.电路等效变换的两种方法。

布置作业 习题4.(《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问答与计算题(8)。

课 题 2-6万用表的基本原理 教学目标 1.了解万用表的构造、基本原理。

2.掌握万用表的使用。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教学重点 万用表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

教学难点 万用表的实际操作。

第六节 万用表的基本原理

一、表头

简述表头原理。

表头的参数:Ig——满偏电流;Rg——表头内阻。 二、直流电压的测量

1.I

U RgRI正比于U-可以用来测量电压。 2.分压电阻的计算

当UUL (UL为电压表的量程)则

IIg

UIgRgUlIg Rl

RgRIg3.多量程的电压表

例:例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三、交流电压的测量

1.补充: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通断条件(二极管图)

2.工作原理

四、直流电流的测量

1.利用并联分流原理

Ig 

RI RgR

2.工作原理 五、电阻的测量

1.A-满偏电流为Ig、内阻为Rg的电流表;

R-调零电阻 2.调零

红、黑表笔短接,调R,使

EIg

RgRR0则指针满偏,红、黑笔间电阻为0。 3.测量

接入电阻Rx,

I

E

RgRxRR0随Rx变化,I也变化,每个Rx对应一个I。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4.注意

(1)刻度不均匀;

(2)测量随电池内阻r的变化有影响,不精确。 六、使用万用表的注意事项

1.了解性能及各符号字母的含义,会读数,了解各部件作用及用法。 2.观察表头指针是否处于零位。 3.测量前选择正确的位置: 量程选择:应使表头指针偏倒满刻度三分之二左右。无法估算测量值时可从最大量程当逐渐减少到合适量程。

4.读数

(1)对有弧形反射镜的表盘,应使像、物重合。 (2)估读一位小数。 (3)了解每一刻度的值。 5.被测位正、负要分清。 6.测电流要串联。

7.测电压时要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 8.测电阻时不可带电测量。

9.测量过程中不允许拨动转换开关选择量程。

10.使用结束后,要置于最高交流电压挡或off挡。 小结 万用表表头的两个重要参数;使用万用表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9)。 课 题 2-7电阻的测量 教学目标 1.掌握电阻的测量方法。 2.掌握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

教学重点 电阻的测量方法及产生测量误差原因的分析。 教学难点 产生测量误差原因的分析。 课前复习:

使用万用表进行测量时要注意的问题。

第七节 电阻的测量

一、伏安法

1.利用UIR(欧姆定律)来测量电阻 2.步骤:

(1)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的电压。 (2)用电流表测出通过电阻的电流。

U(3)用R公式计算电阻值。

I3.方法有两种

I电流表内接法 II电流表外接法

(1)电流表外接法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R测R实

适用条件:待测电阻值比电压表内阻小得多(RRv)。 (2)电流表内接法

R测R实

适用条件:待测电阻阻值比电流表内阻大得多(RRa)。 二、惠斯通电桥

1.原理

(1)P32图2-26R1、R2、R3、R4是电桥的4个臂,其中R4为待测电阻,其余3个为可调已知电阻,G是灵敏电流计,比较B、D两点的电位。

(2)调节已知电阻的阻值,使Ig0

I1I2;I3I4

当R1和R3上电压降相等,R2和R4上的电压降也相等,既I1 R1I3R3,I2R2I4R4时,两式相除,得

R1R3 R2R4

R4

R2R3 R12.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由下面的因素决定: (1)已知电阻的准确程度。 (2)电流计的灵敏度。 3.学校常用的滑线式电桥 计算方式 lRx2R

l1小结 1.伏安法测量电阻的两种方法:电流表内接法和电流表外接法。

2.这两种方法测量值和实际值的关系。 3 .这两种方法适用的条件。

4.惠斯通电桥测量电阻的原理和方法。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7)、(8);问答与计算题(10)。 课 题 2-8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教学目标 1.掌握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2.掌握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电压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课前复习

1.伏安法测量电阻的原理。

2.伏安法测量电阻产生误差的原因。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新课 3.电桥平衡的条件。 第八节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一、电位的概念

1.零电位点

计算电位的起点。习惯上规定大地的电位为零或电路中的某一公共点为零电位。

2.电位

电路中任一点与零电位点之间的电压就是该点的电位。 二、电位的计算方法

1.确定零电位点。

2.标出电路中的电流方向,确定电路中各元件两端电压的正、负极。 3.从待求点通过一定的路径绕到零电位点,则该点的电位等于此路径上全部电压降的代数和。如果在绕行过程中从元件的正极到负极,此电压便为正的,反之,从元件的负极到正极,此电压则为负。 三、举例

例1:如图,求VA、VB、VC、VD、UAB、UBC、UDC

例2:已知:E145V,E212V,内阻忽略,R15,R24,R32,求:B、C、D 三点的电位。

结论:

(1)电位与所选择的绕行路径无关。

(2)选取不同的零电位点,各电位将发生变化,但电路中任意两点间的电压将保持不变。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9)、(10);2.选择题(8)。 小结 计算电路中某点电位的方法。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9)、(10);4.问答与计算题(11)、(12)。 课 题 3-1基尔霍夫定律

教学目标 1.掌握节点、支路、回路、网孔的概念。

2.熟练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教学重点 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的推广应用。

第一节 基尔霍夫定律

一、基本概念

1.复杂电路。

2.支路:由一个或几个元件首尾相接构成的无分支电路。 节点:三条或三条以上的支路汇聚的点。 回路:电路中任一闭合路径。 网孔:没有支路的回路称为网孔。 3.举例说明上述概念。

4.提问:图3-1中有几个节点、几条支路、几条回路、几个网孔?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5.举例

二、基尔霍夫电流定律

1.形式一:电路中任意一个节点上,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

I入I出

形式二:在任一电路的任一节点上,电流的代数和永远等于零。

I0

规定:若流入节点的电流为正,则流出节点的电流为负。

2.推广:应用于任意假定的封闭面。流入封闭面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封闭面的电流之和。

例:本节例题

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1.内容:从一点出发绕回路一周回到该点时,各端电压的代数和等于零。

U0

2.注意点:

(1)在绕行过程中从元器件的正极到负极,电压取正,反之为负。 (2)绕行方向可选择,但已经选定后不能中途改变。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4)。 2.选择题(1)~(6)。 小结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2.基尔霍夫电压定律的内容、表达式。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2)~(5)。 课 题 3-2支路电流法 教学目标 1.掌握支路电流法并能运用它解题。 教学重点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

教学难点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

课前复习

1.电路的节点、支路、回路、网孔的概念。

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电压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

第二节 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一、支路电流法

1.以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应用基尔霍夫两定律列出联立方程,求出各支路电流的方法。

2.对于n条支路,m个节点的电路,应用支路电流法解题的步骤: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选定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并标出各电流的参考方向,并标出各电阻上的正、负。

(2)按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列出(m1)个独立的节点电流方程式。 (3)指定回路的绕行方向,按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列出n(m1)个回路电压方程。

(4)代入已知数,解联立方程式,求各支路的电流。 (5)确定各支路电流的实际方向。 3.举例

例1:本节例题

例2:如图,已知E1E217V,R11,R25 ,R32 ,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练习 如图所示,已知电源电动势E118V,E29V,内阻不计,

R1R21,R34,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小结 1.支路电流法解题步骤。

2.用支路电流法解题的注意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6),4.问答与计算题(1)、(2)。 课 题 3-3叠加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叠加定理的内容。

2.正确应用叠加定理计算两个网孔的电路。 教学重点 应用叠加定理解题及几个注意点。

教学难点 不能应用叠加定理计算功率。

课前复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3),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第三节 叠加定理

一、叠加原理

1.运用叠加定理可以将一个复杂的电路分为几个比较简单的电路,然后对这些比较简单的电路进行分析计算,再把结果合成,就可以求出原有电路中的电压、电流,避免了对联立方程的求解。

2.内容:在线性电路中,任何一个支路中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电源单独作用时,在此支路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

3.步骤:

(1)分别作出由一个电源单独作用的分图,其余电源只保留其内阻。(对恒压源,该处用短路替代,对恒流源,该处用开路替代)。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按电阻串、并联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出分图中每一支路电流(或电压)的大小和方向。

(3)求出各电动势在各个支路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的代数和,这些电流(或电压)就是各电源共同作用时,在各支路中产生的电流(或电压)。

4.注意点:

(1)在求和时要注意各个电流(或电压)的正、负。

(2)叠加定理只能用来求电路中的电流或电压,而不能用来计算功率。 二、举例

例1:本节例题 小结 1.叠加定理的内容。

2.应用叠加定理解题的步骤。 3.两个注意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3)、(4)。 课 题 3-4戴维宁定理 教学目标 1.掌握戴维宁定理的内容。

2.能正确运用戴维宁定理进行解题 教学重点 运用戴维宁定理进行解题。

教学难点 运用戴维宁定理进行解题 课前复习 叠加定理的内容。

第四节 戴维宁定理

当有一个复杂电路,并不需要把所有支路电流都求出来,只要求出某一支路的电流,在这种情况下,用前面的方法来计算就很复杂,应用戴维宁定理求解就较方便。

一、二端网络

1.网络:电路也称为电网络或网络。

2.二端网络:任何具有两个引出端与外电路相连的电路。

3.输入电阻:由若干个电阻组成的无源二端网络,可以等效成的电阻。 4.开路电压:有源二端网络两端点之间开路时的电压。 二、戴维宁定理

1.内容:对外电路来说,一个含源二端线性网络可以用一个电源来代替。该电源的电动势E0等于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其内阻R0等于含源二端网络内所有电动势为零,仅保留其内阻时,网络两端的等效电阻(输入电阻)。

2.步骤:

(1)把电路分为待求支路和含源二端网络两部分。

(2)把待求支路移开,求出含源二端网络的开路电压Uab。 (3)将网络内各电源除去,仅保留电源内阻,求出网络二端的等效电阻Rab。 (4)画出含源二端网络的等效电路,并接上代求支路电流。

3.注意:代替含源二端网络的电源极性应与开路电压Uab的极性一致。 三、举例

例1:例1 例2:例2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小结 1.戴维宁定理的内容。

2.应用戴维宁定理解题的步骤。 3.注意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7)、(8)。 4.问答与计算题(5)、(6)。 课 题 3-5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教学目标 1.建立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 2.掌握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教学重点 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条件和应用场合。 教学难点 应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解题。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接触过电压源。 课前复习

戴维宁定理的内容。

第五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一、电压源

1.电压源:为电路提供一定电压的电源。

2.恒压源:电源内阻为零,电源提供恒定不变的电压。 3.恒压源的特点

(1)它的电压恒定不变。

(2)通过它的电流可以是任意的,且决定于与它连接的外电路负载的大小。 4.符号 二、电流源

1.电流源:为电路提供一定电流的电源。

2.恒流源:电源内阻为无穷大,电源将提供恒定不变的电流。 3.恒流源的特点

(1)它提供的电流恒定不变,不随外电路而改变。 (2)电源端电压是任意的,且决定于外电路。 4.符号

三、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1.电压源理想电压源串联内阻R0 电流源理想电流源并联内阻R0 2.电压源

UUSIR0

I

电流源

IIS

对外等效

USUUIS R0RS 完美WORD格式编辑

USU R0U RS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所以

IS

USUS,R0RS R0RS3.结论

(1)一个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组合,可用一个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组合来等效代替。

条件:ISUSR0,RSR0,如下图

(2)一个电流源与电阻的并联组合,可用一个电压源与电阻的串联组合来等效代替。

条件:USISRS,R0RS如下图。

四、举例

例1:例1 例2:例2 注意:

(1)IS与US的方向一致。

(2)等效变换对外电路等效,对电源内部不等效。 (3)恒压源和恒流源之间不能等效。 五、电源等效变换及化简原则

1.注意点(3)

2.两个并联的电压源不能直接合并成一个电压源,但两个并联的电流源可以直接合并成一个电流源。

3.两个串联的电流源不能直接合并成一个电流源,但两个串联的电压源可以直接合并成一个电压源。

4.与恒压源并联的电流源或电阻均可去除;与恒流源串联的电压源或电阻均可去除。

例4:将下图中的含源二端网络等效变换为一个电压源。

例5: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1电阻上的电流。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否题(9)、(10)。 2.选择题(9)、(10)。 3.填充题(8)~(10)。 小结 1.电压源和电流源的概念。 2.恒压源和恒流源的特点。

3.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4.电源等效变换及化简原则。

完美WORD格式编辑

复习内容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9)、(10)。

课 题 期中复习

教学目标 1.掌握第一、二、三章的主要内容。

2.熟练运用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等来解题。 3.熟练掌握复杂电路的几种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 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的计算;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3.复杂电路的几种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 1.画等效电路图。

2.电位的计算。

3.复杂电路的几种求解方法的应用。

第一章

1.了解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原理 2.电流 (1)定义

(2)产生条件 (3)方向

(4)电流的大小 3.电阻

(1)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2)电阻大小的决定因素 (3)电阻与温度的关系 4.欧姆定律

(1)部分电路欧姆定律 (2)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5.电路中能量转换 (1)电流通过用电器时 ① 转换电能的计算WU I t ② 电功率的计算PU I

③ 焦耳定律(电流热效应的规律) ④ 电热:QI2Rt;热功率:PI2R (2)电源的功率和输出功率

E2PEI

RR0① 分配给内电路的功率 ② 分配给外电路的功率

第二章

1.电池阻的串、并联

2.电阻的串、并联规律总结 3.电阻的混联

4.万用表的基本原理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5.电阻的测量

(1)伏安法:电流表外接;电流表内接 (2)惠斯通电桥 6.电位的计算 方法

(1)标出电流方向确定元件电压正、负极性 (2)确定零电位点

(3)从待求点通过一定路径绕到零电位点,该点电位等于此路径上全部电压的代数和。

第三章

1.复杂电路、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的概念 2.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表达式、注意事项、应用 3.复杂电路的求解方法 (1)支路电流法: ① 内容 ② 解题步骤 ③ 注意点 ④ 应用

(2)叠加定理 ① 内容 ② 解题步骤 ③ 注意点 ④ 应用

(3)戴维宁定理 ① 内容 ② 解题步骤 ③ 注意点 ④ 应用

(4)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①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②恒压源、恒流源的概念; ③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互换变换的条件;④注意点 ⑤应用 布置作业 辅导与练习上的单元测验。

课 题 4-1电容器和电容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容器的电容概念。

2.理解决定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大小的因素。 3.掌握电容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 1.平行板电容器电容的计算。

2.电容是电容器的固有特性。 教学难点 电容是电容器的固有特性。

课前复习

1.电压源、电流源的概念。

2.电压源和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条件。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第一节 电容器和电容 一、电容器

1.电容器—— 任何两个彼此绝缘而又互相靠近的导体都可以组成电容器。 2.当电容器与直流电源接通时,电源两极的电荷就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向电容器的极板上移动,使与电源正极相接的极板上带正电荷,与电源负极的极板上带负电荷,从而在电容器两极板间建立起电压。

3.充电——使电容器带电的过程叫充电。

4.放电—— 使电容器失去电荷的过程叫放电。 二、电容

1.电容器两极带的电荷越多,产生的电压也越高,且对于一定 的电容器,极板上带电量与极板间电压的比值是常数,这一比值为电容器的电容量。

q2.C=,式中:

UC——电容量 q—— 电荷量

U——两极板间的电压

3.单位:1F=106μF=1012pF 三、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1.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与介电常数成正比,与正对面积成正比,与极板的距离成反比。

S2.Cε,式中:

dε-介电常数 法拉/米(Fm) S-正对的面积 平方米(m2) d-两极板间的距离 米(m)

电介质的介电常数ε由介质的性质决定的。真空介电常数

ε0=8.861012Fm

相对介电常数

εr

0例1:平行板电容器的极板面积为100cm2,两板间的介质为空气,两极板间的距离为5mm,现将电压为120V的直流电源接在电容器的两端。求

(1)该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及所带的电荷量。 (2)若将电容器的两极板浸入相对介电常数为2.2的油中,此时电容又是多大? 练习 P64习题

1.是否题(1)、(2)。 2.选择题(1)~(3)。 4.问答与问答与计算题(1)、(2)。 小结 1.电容器、充电、放电的概念。 2.电容的定义。

3.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计算。 4.电容是电容器的固有特性。 布置作业 P65习题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填充题(1)~(3)。 4.问答与问答与计算题(4)、(5)。

课 题 4-2电容器的连接 教学目标 1.掌握电容器串联、并联的性质。 2.掌握等效电容和安全电压的计算。 教学重点 1.电容器串联、并联的性质。

2.等效电容和安全电压的计算。

教学难点 安全电压的计算。

课前复习

P65习题4.问答与计算题(3)

第二节 电容器的连接

一、电容器的串联

1.电容器的串联:把几只电容器的极板首尾相接,连成一个无分支电路的连接方式。如图

2.串联的性质 (1)q1=q2 =q3 =q (2)U=U1+U2+U3

1111(3)=++

CCCC123设各电容为C1、C2、C3的电容器上的电压为U1、U2、U3

qqqU1=;U2=;U3=

C1C2C3111UU1 U2 U3q()

C1C2C31111 C1C2C3C结论:串联电容的总电容的倒数等于各电容的电容倒数之和。 3.串联的作用:增大耐压,但电容减小。 例1:P58例2 二、电容器的并联

1.电容器的并联:把几只电容器的正极连在一起,负极也连在一起,这就是电容器的并联。如图所示。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性质

(1)qq1q2q3 (2)U = U1 = U2 = U3 (3)CC1C2C3

设每只电容器的电压都是U,电容为C1、C2、C3,所带电量为q1、q2、q3,

q1C1U q2C2 U q3 C3 U CC1C2C3 q(C1C2C3 )U

结论:并联电容器的总电容等于各电容器的电容之和。

例3:有两只电容器,电容分别为10µF和20µF。它们的额定工作电压为25 V和15 V,并联后,接在10 V电源上。求:

(1) q1、q2及C;(2)最大允许的工作电压。

练习 两只电容器,其中一只为0.25 F、250V,另一只为0.5 F、300 V,

试求:(1)它们并联后的等效电阻;(2)它们串联后的等效电容和耐压值。 小结 1.电容器串联的性质。

2.电容器并联的性质。 3.电容器安全电压的计算。 布置作业 P65习题

3.填充题 (4)、(5)。

4.问答与计算题(6)~(8)。

课 题 4-3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4-4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量

教学目标 1.理解电容器的储能特性及其在电路中能量的转换规律。

2.掌握电容器中电场能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 1.电容器充、放电过程中,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容器两端电压的变化规律。

2.电容器质量的判别和电容器中电场能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电容器质量的判别和电容器中电场能量计算式的推导。

课前复习

1.串联电容器的总电容、并联电容器的总电容的计算公式。

2.何种情况下需要把电容器串联起来?何种情况下需要把电容器并联起来?

3.P64习题 1.是非题(3)~(8)。

2.选择题(4)~(7)。

第三节 电容器的充电和放电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一、电容器的充电

开关S合向1,电容器充电。

1.现象:

(1)白炽灯开始较亮,逐步变暗。 (2)○A1的读数由大变小。 (3)○V的读数变大。

(4)最后○A1指向0,○V的大小等于E。

2.解释:

电源正极向极板供给正电荷,负极向极板供给负电荷。电荷在电路中形成定向移动,产生电流,两极板间有电压。

S刚合上时,电源与电容器之间存在较大的电压,使大量电荷从电源移向电容器极板,产生较大电流,随着电荷的增加,电压减小,电流减小。当电容器两端电压等于电源电压时,电荷停止定向移动,电流为0,灯不亮。

二、电容器的放电 S合向2,电容放电。 1.现象:

(1)开始灯较亮,逐渐变暗,直至熄灭。

(2)○A2开始较大,逐渐变小,电流方向与刚才充电方向相反,直至指示为0。

(3)开始○V指示为E,逐渐下降,直至为0。

2.解释:

放电过程中,由于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使回路中有电流产生。开始这个电压较大,因此电流较大,随着电容极板上的正、负电荷的中和,极板间的电压逐渐减小,电流也减小,最后放电结束,极板间不存在电压,电流为零。

3.结论:

当电容器极板上所储存的电荷发生变化时,电路中就有电流流过;若电容器极板上所储存的电荷量恒定不变时,则电路中就没有电流流过。电路中的电流为

uqiCC

tt三、电容器的质量判别

1.用R100或R1k挡。

2.将万用表分别与电容器两端接触,指针发生偏转并回到接近起始的地方,说明电容器的质量很好。

3.若指针偏转后回不到起始位置的地方,而停在标度盘的某处说明电容器的漏电很大,这时指针所指出的电阻数值即表示该电容器的漏电阻值。

4.若指针偏转到零位置之后不再回去,则说明电容器内部已经短路;如果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指针根本不偏转,则说明电容器内部可能断路,或电容量很小。 第四节 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量

1.充电时,q↑→Uc↑电压与电荷量成正比:qCuC

2.电源输入电荷量为q时所做的总功,也就是存储于电容器中的总能量。

11WcqUC CUC2

22式中:C——电容器的电容 单位:F(法拉)

UC——电容器两端的电压 单位:V(伏特) Q——电容器所带的电荷量 单位:C(库仑) W——电容器储存的电场能量 单位:J(焦耳)

3.结论:

电容器中存储的电场能量与电容器的电容成正比,与电容器两极板之间的电压平方成正比。

4.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元件,当电容器两端电压增加时,电容器便从电源吸收能量储存在它两极板的电场中,当电容器两端电压降低时,它便把储存的电场能量释放出来。电容器本身只与电源进行能量交换,不消耗能量。 练习 P 64习题

1.是非题(9)。

3.填充题(6)~(9)。 小结 1.电容器的充、放电电流。 2.电容器质量的判别。 3.电容器中的电场能量。 布置作业 P 65习题

3.填充题(10)。

4.问答与计算题(8)~(10)。 课 题 5-1电流的磁效应

5-2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教学目标 1.掌握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以及磁场方向与

电流方向的关系。

2.理解磁感应强度、磁通、磁导率和磁场强度的概念及匀强磁场的

性质。

教学重点 磁场的四个物理量以及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的关系。

教学难点 磁场强度的大小与媒介质性质无关。

第一节 电流的磁效应

一、磁场

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磁力是通过磁场传递的。磁极在它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磁场对处在它里面的磁极有磁场力的作用。

二、磁场的方向和磁感线

1.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任一点,小磁针静止,N极所指的方向为该点的磁场方向。

2.磁感线:在磁场中画出一些曲线,在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与该点的磁场方向相同。

三、电流的磁场 1.直线电流的磁场

电流的方向与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例:

2.环形电流的磁场

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例:

3.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电流方向与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用安培定则判定。

第二节 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一、磁感应强度B

1.它是表示磁场强弱的物理量

FB(条件:导线垂直于磁场方向)

IlB可用高斯计测量,用磁感线的疏密可形象表示磁感应强度的大小。 2.单位:

F——N(牛顿),I——A(安培),L——m(米),B——T(特斯拉) 3.B是矢量,方向:该点的磁场方向。

4.匀强磁场:在磁场的某一区域,若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个区域叫匀强磁场。

二、磁通Φ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ΦBS (条件:①BS;②匀强磁场) 2.单位:韦伯(Wb)

3.B=;B可看作单位面积的磁通,叫磁通密度。

S三、磁导率µ

1.表示媒介质导磁性能的物理量。真空中磁导率:µ0410-7Hm。相

对磁导率:µr

02.µr <1 反磁性物质;µr>1 顺磁性物质;µr1 铁磁性物质。前面两种为非铁磁性物质µr 1,铁磁性物质µ不是常数。

四、磁场强度H

1.表示磁场的性质,与磁场内介质无关。

B2.H或BµHµ0µrH

3.(1)磁场强度是矢量,方向和磁感应强度的方向一致。 (2)单位:安米(Am) 练习 习题 (《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4)。 2.选择题(1)~(4)。 3.填充题(1)~(4)。 小结 1.磁场的方向。

2.电流的磁场、安培定则。 3.磁场的主要物理量。

布置作业 习题 (《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1)~(5)。 课 题 5-3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教学目标 1.掌握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的公式和左手定则。 2.了解匀强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 教学重点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教学难点 匀强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

课前复习

1.磁场中某一点的磁场方向的规定。 2.安培定则的内容。

3.磁感应强度的定义式、磁感应强度方向的规定。 4.磁通、磁导率、相对磁导率的概念。

5.磁场强度的定义式,磁场强度方向的规定。

第三节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一、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 1.力的大小

(1)当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

F=BIl(适用于:一小段通电导线;匀强磁场)

(2)若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平行,则F=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若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间有一夹角,则

B1 B cos  ;B2B sin FB2I lBI l sin 

π,FB I l最大;=0,F0最小。 2单位:F-牛顿(N);l-米(m);B-特斯拉(T)。 2.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判定

例1:一根通电直导线放在磁场中,图中已分别表明电流,磁感应强度和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这三个物理量中两个量的方向,试标出第三个物理量的方向。

例2:一匀强磁场B0.4T;L20cm;30;I10A,求:直导线所受磁场力的大小和方向。

二、电流表的工作原理(磁电式)(胶片) 1.匀强磁场对通电线圈的作用力

讨论:

2.磁场使线圈偏转的力矩M1K1I;弹簧产生的力矩M2K2,两力矩平衡(M1M2 )时,线圈就停在某一偏转角上,指针指到刻度盘的某一刻度,刻度是均匀的。

3.优点:刻度均匀,准确度高,灵敏度高。缺点:价格贵,对过载很敏感。 小结 1.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2.左手定则的内容。 3.电流表的工作原理。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6)~(8)。 课 题 5-4铁磁性物质的磁化

教学目标 1.了解铁磁性物质的磁化。

2.了解磁化曲线、磁滞回线对铁磁性物质性能的影响。 教学重点 铁磁性物质被磁化的内因。 教学难点 磁滞回线的形成。

课前复习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磁场力大小的公式、磁场力方向的规定。 2.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5)、(6)。 2.选择题(6)、(7)。

3.填充题(7)、(8)。 第五节 铁磁性物质的磁化

一、铁磁性物质的磁化

1.磁化:本来不具磁性的物质,由于受磁场的作用而具有了磁性的现象。非铁磁性物质是不能被磁化的。

2.磁化内因:在外磁场的作用下,磁畴(磁性小区域)沿磁场方向作取向排列,形成附加磁场,从而使磁场显著增强。去掉外磁场后,有些铁磁性物质中磁畴的一部分或大部分仍保持取向一致,对外仍显磁性,这就成了永久磁铁。

3.应用:用于电子和电气设备中。 二、磁化曲线

1.磁化曲线(B-H曲线):铁磁性物质的B随H而变化的曲线。

B =μH

μBH

2.测试原理图

3.磁化曲线图

O-1段:起始磁化段。B增加得较慢(由于磁畴惯性)。

1-2段:直线段。B随H增加很快(由于磁畴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大部分趋向H的方向)。

2-3段:B增加变慢(由于随着H的增加只有少数磁畴继续转向)。

3以后:饱和段,B基本不随H变化(已几乎没有磁畴可转向了,为饱和磁感应强度)。

4.说明:

(1)对于变压器和电机,通常工作于2-3段。

(2)每一种材料B的饱和值一定,不同铁磁性物质,B的饱和值不同。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B愈大导磁性能愈好。

三、磁滞回线 1.曲线

2.剩磁:当H减至零时,B值不等于零,而是保留一定的值,称为剩磁。用Br表示。

矫顽磁力:为克服剩磁所加的磁场强度。用Hc表示。 3.磁滞现象:B的变化总是落后于H的变化。

磁滞回线:abcdefa为一封闭对称于原点的闭合曲线,称为磁滞回线 4.(1)基本磁化曲线:连接各条对称的磁滞回线的顶点,得到的一条曲线叫基本磁化曲线。

(2)磁滞损耗:反复交变磁化过程中有能量损耗,称为磁滞损耗。 (3)剩磁和矫顽力愈大的铁磁性物质,磁滞损耗就愈大。 小结 1.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它能够被磁化的原因。

2.铁磁性物质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 3.铁磁性物质的概念以及它的分类。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7)、(8)。 2.选择题(8)、(10)。 3.填充题(9)、(10)。 课 题 5-5磁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理解磁动势和磁阻的概念。 2.掌握磁路的欧姆定律。 教学重点 磁路的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磁路的欧姆定律的应用。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前复习1.什么叫铁磁性物质的磁化?它能够被磁化的原因。

2.铁磁性物质的磁化曲线和磁滞回线的概念。

第五节 磁路的基本概念

一、磁路

1.磁路:磁通经过的闭合路径。 2.说明主、漏磁通。

3.磁路:无分支和有分支。

无分支 有分支

二、磁路的欧姆定律

1.通电线圈产生磁场,磁通随线圈匝数和所通过的电流的增大而增加。把通过线圈的电流和线圈匝数的乘积称为磁动势。

EmN

单位:安培(A)

2.磁阻:磁通通过磁路时所受到的阻碍作用。

lRm

S式中:l-磁路长度(m);

S-磁路横截面积(m2); μ-磁导率(H/m); Rm-磁阻(1/H)。 3.磁路的欧姆定律

(1)内容:通过磁路的磁通与磁动势成正比,与磁阻成反比。

(2)

Em Rm(3)磁路与电路对应的物理量及其关系式。

电 路 磁 路

电流I 磁通 电阻R lS 磁通Rm=lS 电阻率 磁导率 电动势E 磁动势Em=I N 电路欧姆定律IER 磁路欧姆定律 =EmRm

练习 1.在磁场中,各点的磁场强度的大小不仅与电流的大小和导体的形

状有关,而且与媒介质的性质有关。( )

2.磁路的欧姆定律是指:磁感应强度与磁动势成正比,与磁阻成反

比。( ) 小结 1.磁动势和磁阻的概念。

2.磁路的欧姆定律。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全电流定律。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9)、(10)。 课 题 6-1电磁感应现象

6-2感应电流的方向 教学目标 1.理解电磁感应现象。

2.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掌握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教学重点 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

教学难点 1.判断是否产生感应电流。

2.楞次定律和右手定则的应用。

课前复习 1.电流产生的磁场。

2.右手螺旋定则的内容。

第一节 电磁感应现象

1.演示

(1)让导体AB在磁场中向前或向后运动。

现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有了电流。 (2)导体AB静止或做上、下运动。

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说明电路中无电流。 结论I:

1.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2.演示

(1)把磁铁插入线圈或从线圈中抽出。 现象: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

(2)磁铁插入线圈后静止不动,或磁铁和线圈以同一速度运动。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现象:电流表指针不偏转,说明闭合电路中没有电流。 结论II:

只要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3.演示如图6-3

(1)打开开关、合上开关或改变A中的电流。

现象:与B相连的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B中有电流。 结论III:

在导体和磁场不发生相对运动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分析结论I、II、III得总结论:

①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② 电磁感应现象: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讨论:

1.如图所示,在通电直导线旁有一矩形线圈,下述情况下,线圈中有无感应电流?为什么?

(1)线圈以直导线为轴旋转。 (2)线圈向右远离直导线而去。

第二节 感应电流的方向

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方法: (1)右手定则 (2)楞次定律 一、右手定则

1.内容:伸开右手,使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并且都与手掌在一个平面内,让磁感线垂直进入手心,大拇指指向导体运动方向,这时四指所指的方向为感应电流的方向。

二、楞次定律 1.(1)演示: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分析:能量守恒定律,磁力阻碍磁铁运动,外力克服磁力的阻碍做了功,其它形式的能转化为感应电流的电能。

(3)演示

2.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应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的变化。

3.判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

(1)明确原来磁场的方向及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是增加还是减少。 (2)根据楞次定律确定感应电流的磁场方向。 (3)利用安培定则确定感应电流方向。 例1:如图

用右手定则、楞次定律判定AB中感应电流的的方向。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3)。 2.选择题(1)~(3)。 小结 1.电磁感应现象和感应电流的概念。 2.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楞次定律的内容。

4.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的步骤。 5.右手定则的内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1)、(2)。 课 题 6-3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目标 1.理解感应电动势的概念。

2.掌握电磁感应定律以及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 教学重点 1.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教学难点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公式的推导。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学情分析 学生在物理中已初步接触过。

课前复习

1.电磁感应现象、感应电流的概念。 2.右手定则的内容。 3.习题3.填充题(1)。

第三节 电磁感应定律

一、感应电动势

1.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2.方向:和感应电流方向相同,用右手定则或楞次定律来判断。

3.不管外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产生感应电动势的那段导体相当于电源。

二、切割磁感线时的感应电动势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

(1)若导线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垂直,与磁感线方向也垂直,则

EBLv

(2)若导线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垂直,与磁感线方向成角,则

E=BLvsin

2.推导过程

(1)设:ab长为l,以速度v沿垂直磁感线方向匀速向右运动,t s内移动距离aa'

FB I l ;Fout F

外力反抗磁场力做的功

W1= Fout l aa'Fl aa = B I l v t

感应电流做的功:

W2 E I t

因为

W1=W2 BI l v tE I t

所以 EB l v

EI(R是闭合电路电阻)

R(2)若导线运动方向与导线本身垂直,与磁感线方向成角,v分解为v1、v2,v1不切割磁感线,不产生感应电动势,只有v2产生感应电动势所以

E = B l v2 = B l v sin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单位:B—特斯拉(T); E—伏特(V); l—米(m);

v—米/秒(m/s)。 例1:P87例1 三、电磁感应定律

EB l v sin单位时间内穿过线圈回路的磁通的改变量,若用ΔΦΦ2Φ1表示导线在Δtt2t1时间内磁通的改变量,则

E =

Δ——单位时间内导线回路里磁通的改变量 Δt

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线圈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穿过线圈的磁通变化率成正比。

ΔE

Δt若线圈有N匝,则

ΔΔEN

ΔtΔt(N N2 N12 1=  )( 称为磁链)

例2:P88例2

Δ3.(a)EN中的E是时间 t内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

Δt(b)在应用E Blvsin时,若v为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则E为这段时间内感应电动势的平均值;若v为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则E就为那个时刻感应电动势的瞬时值。

练习 一个500匝线圈,bc为10m,ab为20cm,以每分钟600周的转速绕

中心匀速转动,如图所示,在B0.09T的匀强磁场中,当线圈平面从与磁场方向垂直的位置转至平行位置时,求:线圈中的平均感应电动势。 小结 1.感应电动势的概念。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

3.导线切割磁感线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式。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问答与计算题(3)~(5)。 课 题 6-4自感现象 教学目标 1.理解自感系数的概念。

2.了解自感现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掌握磁场能量的计算。

教学重点 1.线圈电感的计算和自感电动势的计算。

2.荧光灯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荧光灯的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电动势的计算。 课前复习 1.感应电动势的概念。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内容。

3.导线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感应电动势的计算公式。 4.习题2.选择题(4)。

第四节 自感现象

一、自感现象 1.

(1)如图调节R使HL1、HL2亮度相同,再调节R1使两白炽灯正常发光,然后断开S再接通电路。

(2)现象:HL2正常发光,HL1逐渐亮起来。 (3)分析现象。 2.

(1)如图接通电路,灯HL正常发光,再断开电路。

(2)现象:断电的一瞬间,白炽灯突然发出很强的亮光,然后才熄灭。 (3)分析现象。

3.结论:当线圈中的电流发生变化时,线圈本身就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个电动势总是阻碍线圈中原来电流的变化。

自感现象:由于线圈本身的电流发生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叫自感现象。简称自感。

自感电动势:在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二、自感系数

1.自感磁通L:当电流通过回路时,在回路内产生的磁通叫自感磁通。 2.自感磁链:LNL

L3.自感系数(电感):L=

IL表示各线圈产生自感磁链的能力,表示一个线圈通过单位电流所产生的磁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链。

4.单位:亨利(H)、毫亨(mH)、微亨(H)

1H103 mH106 H

三、线圈电感的计算

INSIN1.BμHμ,BS,由N  L I

ll得

N2SL

l2.(1)L由线圈本身的特性决定,与线圈的尺寸、匝数和媒质的磁导率有关,而与线圈中的电流无关。

(2)上式除适用于环形螺旋线圈外,对近似环形的线圈,且在铁心没饱和的条件下,也可用上式近似计算。

(3)铁磁材料磁导率μ不是一个常数,铁心越接近饱和,这现象越显著。所以具有铁心的线圈,其电感不是一个定值,这种电感叫非线性电感。

四、自感电动势

Δ1.EL;LLI

Δt所以

l2LILI1ΔELl12L

ΔtΔtΔt自感电动势大小与线圈中电流的变化率成正比。 2.EL方向:用楞次定律判断。 五、自感现象的应用

1.荧光灯主要组成:灯管、镇流器、启辉器。

2.启辉器结构:充有氖气的小玻璃泡、静触片、U形触片、稀薄的汞蒸气。 3.荧光灯的工作原理。 4.镇流器的作用:

(1)荧光灯开始点燃时产生瞬时高压。

(2)荧光灯正常发光时,与灯管串联起降压限流的作用。 5.危害。 六、磁场能量

1.磁场能量和电场能量相同的特点: (1)磁场能量和电场能量在电路中的转化都是可逆的。线圈也是储能元件。 (2)它的计算公式和电场能量计算式相似。

1WLL I2

2L反映储存磁场能量的能力。 小结 1.自感现象、自感系数的概念。

2.自感系数、自感电动势的计算式。 3.荧光灯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4.磁场能量的计算式。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4.问答与计算题(6)、(7)。

课 题 6—5互感现象 教学目标 1.理解互感系数的概念。

2.了解互感现象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掌握互感电动势的计算。

教学重点 互感电动势的计算。

教学难点 互感电动势的计算。

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自感现象。

课前复习

1.自感现象、自感系数的概念及自感系数、自感电动势计算公式。 2.习题 1.是非题(4)~(6);2.选择题(5)、(6);3.填充题(2)、(3)

第五节 互感现象

一、互感现象

线圈L中有电流i1时:L1中有11、11 (11 = N1 11 = L1 I1),L2中有21、21(21 = N2 21)。线圈L中的电流i1变化时:

11变化,自感电动势

Δ11EL1 =

Δt21也变化,互感电动势

Δ21EM2 =

Δt同理,当线圈2中电流i2变化时,线圈L中也产生互感电动势

Δ12EM1 =

Δt互感现象:当一个线圈中电流发生变化时,在另一个线圈中将要产生感生电动势,这种现象叫互感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互感电动势。

二、互感系数(也称互感量,简称互感)M

1.M = 21 = 12 单位:亨利(H)

i1i2 2.说明:

(1)M只与两个回路的结构、相互位置及媒质磁导率有关,与回路中的电流无关。只有当媒介质为铁磁性材料时,M才与电流有关。

3.M与L的关系

设K1、K2为各线圈产生的互感磁通与自感磁通的比值

MN1Mi1N1NK1 = 21 = 211 = =

1111N2L1i1N2L1N2MN2K2 = 12 =

22L2N1K1与 K2的几何平均值称为线圈的交链系数或耦合系数,用K表示。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i =K1K2=所以

M,因0≤K1≤1,0≤K2≤1 L1L20K1

K0 表示线圈之间不存在互感;K1表示两线圈全耦合,无漏磁。所以MKL1L2(M决定于K、L1、L2)

三、互感电动势 1.i1变化产生EM2

Δ21ΔiEM2 M1

ΔtΔt同理i2变化产生EM1

ΔiEM1 M2

Δt其大小等于互感系数和另一线圈中电流变化率的乘积;其方向用楞次定律判断。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7)。 2.选择题(8)。 3.填充题(8)、(9)。 小结 1.互感现象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2.互感系数和它们的自感系数的关系。 3.互感电动势的计算式。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8)。 课 题 6-6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 教学目标 1.掌握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及判别。 2.掌握互感线圈串联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 互感线圈同名端的判别。

教学难点 互感线圈串联等效电感的推导。

课前复习

1.互感现象和互感系数的概念。

2.互感系数和它们的自感系数的关系。

3.互感电动势的大小和方向。 第六节 互感线圈的同名端和串联

一、互感线圈的同名端

1.同名端:把在同一变化磁通作用下,感应电动势极性相同的端点叫同名端。感应电动势极性相反的端点叫异名端。用符号“”表示同名端。

例: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同名端的确定

(1)已知线圈绕法时,可用楞次定律直接判定(如上例)。 (2)不知线圈绕法时,可用实验方法来确定。如下图。

开关闭合,i1增大,图中电源上“+”下“”,如A表正偏,表明(3)端与(1)端为同名端,A表反偏,表明(4)端与(3)端为同名端。

二、互感线圈的串联 1.顺串 (1)

(2)推导

E = EL1 + EM1 + EL2 + EM2 iii =L1+ L2 +2i

ttti =(L1 + L2 + 2 M)

ti =L顺

t所以

L顺 = L1+L2+2M

2.反串 (1)

(2)推导

E = EL1EM1+EL2EM2

iii =L1+ L2 2M

ttti =(L1+L22M)

ti =L反

t所以

L反= L1+L22M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L顺L反 4小结 1.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及判别。

2.互感线圈串联等效电感的计算。

3.M=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9)、(10)。 课 题 6—7涡流和磁屏蔽 教学目标 1.掌握涡流的概念及减小涡流的方法。 2.了解磁屏蔽的概念及常用的磁屏蔽措施。

教学重点 1.涡流的概念及减小涡流的方法。

2.常用的磁屏蔽措施。

课前复习 1.互感线圈同名端的概念。

2.习题1.是否题(8)~(10); 2.选择题(7)、(9)、(10);3.填充题(6)。

第七节 涡流和磁屏蔽

一、涡流

1.铁心中由于电磁感应原理产生的涡电流称为涡流。

2.涡流的有害之处:因整块金属电阻很小,所以涡流很大,使铁心发热,温度升高,使材料绝缘性能下降,甚至破坏绝缘造成事故。

3.涡流损失:铁心发热,使一部分电能转换成热能白白浪费,这种电能损失叫涡流损失。

4.减小涡流的措施:铁心用涂有绝缘漆的薄硅钢片叠压制成。 5.涡流的利用:用于有色金属、特种合金的冶炼。 二、磁屏蔽

1.磁屏蔽:为了避免互感现象,防止出现干扰和自激,须将有些仪器屏蔽起来,使其免受外界磁场的影响,这种措施叫磁屏蔽。

2.屏蔽措施:

(1)用软磁材料做成屏蔽罩。

(2)对高频变化的磁场,用铜或铝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制成屏蔽罩。 (3)装配器件时,相邻线圈互相垂直放置。 小结 1.涡流的概念及减小涡流的方法。

2.磁屏蔽的概念及屏蔽措施。 课 题 7-1交流电的产生 教学目标 1.掌握交流电的概念及其变化规律。

2.了解交流电的波形图表示法。 教学重点 交流电的变化规律及波形图表示法。 教学难点 交流电的波形图表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在物理中已接触过交流电的概念。 课前复习1.电流产生磁场。

2.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 3.电磁感应现象EB l v sin 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第一节 交流电的产生

一、交流电的产生

演示:由图引出交流电的概念。

1.交流电:强度和方向都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交流电。 2.交流电的变化规律

中性面:跟磁力线垂直的平面叫中性面。 (1)线圈平面跟中性面重合的时刻开始计时 ① 某一瞬间整个线圈中的感应电动势:

e2 B l v sinωt

或者

eEm sinωt Em2 B l v

式中:e电动势的瞬时值

Em电动势的最大值

由上式知在匀强磁场中匀速转动的线圈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是按正弦规律变化的。

② 当线圈平面转到与磁感线平行的位置时,由于ωt2,sinωt1,所以此时的感应电动势最大e2Blv;当线圈平面转到与磁感线垂直时,此时感应电动势最小,e0。

③ 若线圈和电阻组成闭合电路,则电路中就有感应电流。

eIEmsinωtImsinωt

RR式中:R——整个闭合电路的电阻

Im——电流的最大值 i——电流强度的瞬时值

④ 电压的瞬时值

uIR'ImR' sinωtUm sinωt

式中:R'——某段导线的电阻

Um——电压的最大值

由上可知:感应电动势、感应电流、外电路中一段导线上的电压都按正弦规律变化。

(2)线圈平面跟中性面有一夹角时开始计时

eEm sin (ωt  ) iIm sin (ωt  ) uUmsin (ωt  )

正弦交流电: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 二、交流电的波形图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讲解如图

π2.用描点法画出IImsinωt和uUmsin(ωt)的图形,其中 =。

6小结 1.交流电、正弦交流电的概念。

2.中性面的概念。 3.交流电的变化规律。

布置作业 做出u2202sin(ωt + 90)V的波形图。 课 题7-2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有效值、频率、初相)。

2.掌握相位差的概念。 3.理解正弦交流电的特征。 教学重点 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 1.有效值。

2.相位和相位差

学情分析 学生已了解交流电。

课前复习 1.交流电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

2.写出交流电流、电压和电动势的解析式。

第二节 表征交流电的物理量

一、表征交流电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周期、频率、角频率

1.周期:交流电完成一次周期性变化所需的时间。用T表示,单位:s。 2.频率:交流电在1s内完成周期性变化的次数。用f表示,单位:Hz。

13.周期与频率的关系:T

f4.角频率:交流电每秒钟所变化的角度:ω

2π2  f T二、最大值和有效值

1.最大值:交流电在一个周期内所能达到的最大数值。用Im、Um、Em表示。 2.有效值:让交流电和直流电通过同样阻值的电阻,若它们在同一时间内产生的热量相等,就把这一直流电的数值叫这一交流电的有效值。

3.正弦交流电有效值和最大值之间的关系

E

Em20.707 Em (适用与正弦交流电)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U

Um2Im20.707Um 0.707 Im

I 

用E、U、I分别表示交流电的电动势、电压、电流的有效值。各种使用交流电的电气设备上所标的额定电压、额定电流的数值及一般交流电流表、交流电压表测量的数值,都是有效值。以后提到交流电的数值,凡没特别说明的都是指有效值。

三、相位和相位差

1.相位:ωt 叫交流电的相位。 2.初相位t0时的相位,叫初相位。相位可用来比较交流电的变化步调。

3.相位差:两个交流电的相位差。用 表示。

 (ωt 01 )ωt 02 )  01  02(频率相同) (1) 0 称它们为同相

(2) 称它们为反相

(3)e1比e2超前

四、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有效值(或最大值)、频率(或周期或角频率)、初相是表征正弦交流电的三个重要物理量。知道了这三个量,就可以写出交流电瞬时值的表达式,从而知道正弦交流电的变化规律,故把它们称为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例1:已知I10A,f50Hz, 3,写出交流电流的瞬时值。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8)。 3.填充题(1)~(3)。 小结 1.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交流电的周期、频率、角频率、相位、初相、相位差的概念。 3.最大值、有效值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计算题4.(1)、(3)。 课 题 7-3交流电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掌握正弦交流电的各种表示方法(解析式表示法、波形图表法和相量图表示法)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波形图表示法。

2.相量图表示法。 教学难点 相量图表示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掌握了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课前复习

1.什么是正弦交流电的三要素?

2.已知U=220V,f=Hz,0=90,试写出该交流电压的解析式。

第三节 交流电的表示法

一、解析式表示法

eEmsin(ωt e0) IImsin(ωt i0) uUmsin(ωt u0)

上述三式为交流电的解析式。

从上式知:已知交流电的有效值(或最大值)、频率(或周期、角频率)和初相,就可写出它的解析式,从而也可算出交流电任何瞬时的瞬时值。

例1:某正弦交流电的最大值Im5A,频率f50Hz,初相90º,写出它的解析式,并求t0时的瞬时值。

二、波形图表示法 1.点描法

2.波形图平移法

00图像左移,00波形图右移,结合P109图7-8讲解。有时为了比较几个正弦量的相位关系,也可把它们的曲线画在同一坐标系内。

例2:已知电压为220V,f50 Hz,90º,画出它的波形图。

º

例3:已知u100sin(100t90)V ,求:(1)三要素;(2)画出它的波形图。

三、相量图表示法

正弦交流电可用旋转矢量来表示:

1.以eEmsin (ωt0)为例,加以分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从原点作一矢量Em,使其长度等于正弦交流电动势的最大值Em,矢量与横轴ox的夹角等于正弦交流电动势的初相角0,矢量以角速度ω逆时针方向旋转下去,即可得e的波形图。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相量:表示正弦交流电的矢量。用大写字母上加“”符号表示。

3.相量图:同频率的几个正弦量的相量,可画在同一图上,这样的图叫相量图。

例4:画出三个同频率的正弦量的相量图。 e60 sin(ωt60º)V i5 sin(ωt30º)A u30 sin(ωt30º)V

4.有效值相量:相量图中每一个相量的长度等于有效值,这种相量叫有效值相量。

例5:作荧光灯电路端电压u与i的相量图,设i0.42sinωt A u2202sin(ωt53º)V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1)~(10)。 3.填充题(4)~(10)。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5)~(7)。 课 题 91复数的概念

92复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几种形式间的相互转换。

2.熟练掌握复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重点 1.复数几种形式间的相互转换。

2.复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难点 1.代数形式与极坐标形式间的转换。

2.代数形式的除法。

第一节 复数

一、复数

例1:求X210的根 例2:求 X290的根

例3:求 X2 2X + 50的根

结论结论:j =1称为虚数的单位,jb称为虚数。 由实数和虚数的代数和组成的数称为复数Aajb 二、复数的表示形式 1.代数形式

Aajb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极坐标形式

Ar

式中,r-复数A的模;-复数A的辐角。

3.指数形式 4.三角形式

Arcosj r sin 

三、各种表示形式之间的相互转换 1.代数形式→其它形式

br =a2b2;arctan

a2.其它形式→代数形式

arcos  ;br sin 

例:例3、例4

四、共轭复数和复数的相等

1.若Aajbr,则它的共轭复数Aajbr。

2.若两复数实部与实部相等,虚部与虚部相等(在代数表示式中)或两复数的模和辐角分别都相等(在极坐标或指数表示式中)则两个复数就相等。

第二节 复数的四则运算

一、加减法

1.原则:一定要用代数形式进行加减,其它形式不能进行加减运算。

2.方法:先将复数化成代数表示式,然后实部和实部相加或相减,虚部和虚部相加或相减。例:例1 二、乘除法

1.原则:一定要在同一表示形式中才能进行运算,用极坐标形式进行运算比较简单。 2.方法:

乘法:将两复数的模相乘作为乘积的模,两辐角相加作为乘积的辐角; 除法:将两复数的模相除作为商的模,两辐角相减作为商的辐角。 三、举例

例:例2、例3、例4、例5、例6

练习 (1)将下列复数分别化成另一种形式3j3;3j3;3j3;

3j3;6∠30;6∠120; 6∠120

小结 1.虚数、复数的概念。

2.复数的几种表示方法。

3.复数的代数表示式和极坐标表示式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 4.复数的四则运算遵循的原则。 布置作业 P157习题

4.计算题(1)~(3)。

课 题 9-3正弦量的复数表示法

9-4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

Ar e j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教学目标 1.掌握正弦量的复数表示法。

2.掌握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 教学重点 1.正弦量的复数表示。

2.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

教学难点 复阻抗的概念。

课前复习

1.串联电阻总电阻的计算公式。 2.并联电阻总电阻的计算公式。

第三节 正弦量的复数表示法

一、正弦量的复数表示

U∠u0 i 2Isin ( 1.u2U sin ( tu0 )UI∠i0结论:复数的模表示正弦量的有效值,复数的辐角表示正ti0)I弦量的初相。

2.这种与正弦电压(电流)相对应的复数电压(电流)称为相量。电压相

、I表示。 量和电流相量分别以U3.练习:u2202sin(t30)Vi52sin(t60)A2000V E二、相量图

要求学生作出上述电压、电流和电动势相量的相量图。 第四节 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 一、复数形式的欧姆定律

若

uU2sin(tuo) iI2sin(tio)

UI=ZuoioZ∠

=U,ZZ∠为交流电路的复阻抗,为阻抗角。 即IZ二、电阻、感抗、容抗的复数形式 1.电阻的复数形式 ZR

2.感抗的复数形式 ZjXLXL∠90 3.容抗的复数形式 ZjXCXC∠90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6)。 2.选择题(1)~(5)。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4)~(6)。 课 题 9-5复阻抗的连接 教学目标掌握应用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复阻抗的串联。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复阻抗的并联。

3.应用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

教学难点 相量法分析简单正弦交流电路。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复阻抗的概念。 课前复习 填充题(1)~(8)。

第五节 复阻抗的连接

一、复阻抗的串联

在三个复阻抗Z1、Z2、Z3串联的电路中

 +U+U=UU312UU1U2U3

IIII所以 ZZ1Z2Z3

例:本节例1例2。 二、复阻抗的并联

在三个复阻抗Z1、Z2、Z3并联的电路中 III I123IIII123 UUUU所以 1111 ZZ1Z2Z3若只有二个复阻抗Z1和Z2串联,则

ZZZ12

Z1Z2分流公式 Z2I;IZ1I I12Z1Z2Z1Z2例:本节例3。

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计算题(7)、(8)。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7)(9)。 2.选择题(6)~(10)。 3.填充题(9)(1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8-1纯电阻电路 教学目标 掌握纯电阻电路的特点。

教学重点 1.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2.会用相量图分析纯电阻电路。 教学难点 纯电阻电路中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第一节 纯电阻电路

一、电路

1.纯电阻电路:交流电路中若只有电阻,这种电路叫纯电阻电路。 2.电阻元件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单位  二、电流与电压间的关系

1.大小关系

设在纯电阻电路中,加在电阻R上的交流电压uUm sin t,则通过电阻R的电流的瞬时值为:

uUsinti ==mImsin t

RRUm RIUUI = mm=

22RRIm

U: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式中:U、I为交流电路中电压、R电流的有效值。

2.相位关系

(1)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压、电流-------------。 (2)表示:-------------、-------------和-------------。

例:在纯电阻电路中,电阻为44,交流电压u311sin(314t30)V,求通过电阻的电流多大?写出电流的解析式。

I

课堂练习 已知交流电压u=2202sin(314t45)V,它的有效是 ,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频率是 ,初相是 。若电路接上一电阻负载R220,电路上电流的有效值是 ,电流的解析式是 。

课堂小结 1.纯电阻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2.电阻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阻的电流的关系。

课 题 8-2纯电感电路

教学目标 1.了解扼流圈和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2.掌握感抗的计算。

3.掌握纯电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教学重点 1.感抗的计算。

2. 纯电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教学难点 纯电感电路中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课前复习

电阻元件上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1.大小关系 2.相位关系

第二节 纯电感电路

一、电路

二、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演示

电感在交、直流电路中的作用

2.分析与结论

电感线圈对直流电和交流电的阻碍作用是不同的。对于直流电起阻碍作用的只是线圈电阻,对交流电,除线圈电阻外,电感也起阻碍作用。

(1)电感对交流电有阻碍作用的原因。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感抗:电感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用XL表示,单位:。 (3)感抗与ω、L有关。

① L越大,XL就越-------------,f越-------------,XL就越-------------。 ② XL与L、f有关的原因。 ③ XL L2f L 单位:XL―欧姆();f-赫兹(Hz);L-亨利(H)。

(4)电感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通直流、阻交流,通低频、阻高频。 (5)应用:

低频扼流圈:用于“-------------、-------------”的电感线圈叫低频扼流圈。 高频扼流圈:用于“-------------、-------------”的电感线圈叫高频扼流圈。 三、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 1.大小关系

I =Im=

UXL

uUm ( i  ) XLXL2.相位关系:

(1)电流落后电压-------------。

(2)表示 :-------------、-------------和-------------。

课堂练习 已知交流电压u2202sin(314 t + 45)V,它的有效值

是 ,频率是 ,初相是 。若电路接上一纯电感负载XL=220,则电路上电流的有效值是 ,电流的解析式 。 课堂小结 1.纯电感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2.感抗的计算式。

3.电感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感的电流的相位关系。 4.电感线圈在电路中的作用。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1)~(4)。 4.计算题(1)。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8-3纯电容电路

教学目标 1.掌握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及容抗的计算。

2.了解隔直电容和旁路电容。

3.掌握在纯电容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容抗的计算。

2.纯电容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教学难点 纯电容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课前复习

电感元件上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 1.大小关系 2.相位关系

第二节 纯电容电路

一、电路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二、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1.演示:电容在交、直流电路中的作用

结论:直流电不能通过电容器,交流电能“通过”电容器。

原因:当电源电压增高时,电源给电容器充电,当电源电压降低时,电容器放电,充放电交替进行。

2.分析和结论

(1)电容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叫容抗。用XC表示。 (2)XC与ω、C有关

XC =

11= C2πfC11,XC

C(4)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5)应用

隔直电容:使交流成分通过,而阻碍直流成分通过,做这种用途的电容器叫隔直电容。

高频旁路电容:高频成分通过电容器,而使低频成分输入到下一级,做这种用途的电容器叫高频旁路电容。

(3)分析:为什么会产生XC,为什么XC三、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1.大小关系

IIm=

UXC

uUm (i  ) XCXC2.相位关系

(1)电流超前电压-------------

(2)表示:-------------、-------------、-------------。

课堂练习 已知交流电压u=2202sin(314t45)V,它的有效值

是 ,频率是 ,初相是 。若电路接上一纯电容负载XC =220,则电路上电流的有效值是 ,电流的解析 。 课堂小结 1.纯电容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2.容抗的计算式。

3.电容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电容的电流的相位关系。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4.电容器在电路中的作用。

布置作业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1)~(3)。 4.问答与计算题(2)。

课 题 8-4电阻、电感、电容的串联电路

教学目标 1.会用相量图分析和计算简单的交流电路(RL C串联电路)。

2.掌握RLC串联电路中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及端电压和电流的大小关系。 教学重点 会用相量图分析、计算RLC串联电路 教学难点 1.画相量图。

2.端电压与电流的相位关系

课前复习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填表 对交流电的阻碍作用 电压、电流的大小关系 电压、电流的相位关系 相量图(以电流为参考相量) 电阻元件 电感元件 电容元件 第四节 电阻、电感、电容的串联电路

一、RLC串联电路

由电阻、电感、和电容相串联所组成的电路叫RLC串联电路。 1.电路

设在上述电路中通过的正弦交流电流为IImsinωt 则:

uR=Im Rsinωt

ππ)= ImωL sin(ωt+) 221ππuC = Im XC sin(ωt )Imsin(ωt-)

C22uL=ImXL sin(ωt+

uAB = uR + uL+ uC

2.相量图(以电流为参考相量)

3.端电压与电流的关系 (1)大小关系 ①电压三角形:电路的端电压与各分电压构成一直角三角形,叫电压三角形。(图(1))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②RLC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Z∣R2(XLXC)2∣Z∣——阻抗 单位:欧姆() UUR2(ULUC)2

③电抗:-------------与-------------之差叫电抗。用X表示X-------------

单位:欧姆() ④阻抗三角形 (图(2)) 阻抗角:∣Z∣与R两边的夹角  = arctanXLXC=arctanX

RR图(2)

(2)相位关系

①当XLXC时,端电压超前电流角,电路呈电感性,称为电感性电路。

   u  i arctan(ULUCUR0

②当XL <XC时,端电压滞后电流角,电路呈电容性,称为电容性电路。

 u  I =arctan (ULUC)UR0

③当XLXC时,端电压与电流同相,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串联谐振。

=  u i= arctan (ULUC)UR0

例1:P121例1

二、RLC串联电路的二个特例

1.当XC 0时,电路为R-L串联电路

U=UR2UL2=IR2XL2=I∣Z∣

I=U ∣Z∣=RZ2XL2

例2:P122例2

2.当XL0时,电路为RC串联电路

UUR2UC2=IR2XC2=I∣Z∣

IU ∣Z∣=R2XC2

Z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7)。 2.选择题(4)~(7)。 课堂小结 1.填表 RL串RC串R L C串联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端电压表达式 阻抗表达式 端电压与电流大小关系 端电压与电流相位关系 相量图(以电流为参考相量) 2.介绍公式的记忆方法(Δ记忆法:电压三角形和阻抗三角形)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3)~(6)。

联 联 XL>XC XL< XC XL= XC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8-5串联谐振电路

教学目标 1.掌握串联谐振电路的条件和特点。

2.掌握串联谐振电路选择性和品质因数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点 串联谐振电路的条件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串联谐振电路的选择性和品质因数的辨证关系。

课前复习

1.在RLC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表达式。 2.电路端电压与各元件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3.电路总阻抗与电阻、感抗、容抗的关系。 4.电路端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关系。

第五节 串连谐振电路

一、谐振的定义和条件

1.定义:在RLC串联电路中,当电路端电压和电流同相时,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串联谐振。

2.串联谐振的条件

I =U ∣Z∣=R2(XLXC)2

Z 串联谐振的条件:

X LXC ω0L ω0 1 f0 

LC10C12πLC

3.电路实现谐振的方法

(1)电源频率一定,可调节L或C的大小来实现谐振。 (2)当电路参数L、C一定时,可改变电源频率。 二、串联谐振的特点:

1.阻抗最小,且为纯电阻∣Z0∣-------------。

2.电路中电流最大,并与电源电压同相I0 = U=U

Z0R3.电感和电容两端的电压相等,且相位相反,其大小为总电压的Q 倍(电压谐振)。

ULI0XL=UXL=0LU= Q U

RR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UCI0XCUXCQ U

RURI0 RURU

RUL UCQU

其中:Q = 0L =

R1

0CR

Q——串联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

(1)减小电阻,则电路消耗的能量就小,电路品质因数高。

(2)增大线圈的电感量L,线圈储存的能量就多,在损耗一定时,同样说明电路品质好。

4.谐振时,电能仅供给电路中电阻消耗,电源与电路间不发生能量转换,而电感与电容间进行着磁场能和电场能的转换。

三、串联谐振的应用

1.收音机中的调谐接收回路。 2.调谐方法:改变C或L的值。 四、谐振电路的选择性

1.选择性:选择性即电路选择信号的能力,也即电路的选频本领。 2.影响电路选择性的因素: (1)讨论方法

作谐振曲线→结论

谐振曲线:以f(或ω)作为自变量,把回路电流i作为它的函数,绘成的函数曲线。

(2)结论:Q值越大,谐振曲线-------------,电路的选择性-------------。 (3)提出问题:电路的Q值是不是越高越好呢? 3.品质因数和通频带的关系: 从分析谐振曲线得出结论:

(1)谐振电路的通频带:当回路外加电压的幅值不变时,回路中产生的电流不小于谐振值的0.707倍的一段频率范围,简称带宽,用Δf表示。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 f=ff1; f

f0Q

(2)Q值越高,电路的选择性越-------------,但电路传送信号的频带越窄(即通频带Δf越窄),因此Q值过大容易造成信号失真。所以Q和Δf是辨证的统一,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两者有所侧重,例如普及型收音机和收录机就各有侧重。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8)、(9)。 3.填充题(5)~(9)。 课堂小结 1.谐振条件及谐振频率。 2.谐振特点:4点。

3.选择性与通频带的关系。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7)、(8)。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8-6电阻、电感、电容的并联电路

教学目标 1.掌握RLC并联电路总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大小关系,

会用相量图分析。

2.掌握RLC并联电路的两个特例。 教学重点 会用相量图分析RLC并联电路总电流和电压的相位关系、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1.画相量图。2.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课前复习

1.RLC串联电路的相量图。

2.RLC串联电路中,端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关系。

第六节 电阻、电感、电容的并联电路

一、RLC并联电路:由电阻、电感和电容并联组成的电路 1.电路

设在AB两端加正弦交流电压uUm sinωt,则各支路上的电流分别为:

iR =IRm sinωt IR 

 iLICmsin(ω

U RXL2πiCICmsin(ωt) IC=U

2XCtπ) IL=U

2.相量图

以电压为参考相量 (1)XLXC (2)XLXC (3)XLXC

3.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 从分析相量图得出结论

(1)总电流和电压的大小关系

① 电流三角形:电路中总电流与各支路电流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叫电流三角形。

I =IR2(ILIC)2

② 欧姆定律表达式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I

U;|Z|Z11112()2()RXLXC→导纳三角形

(2)相位间的关系

① 当XLXC时,总电流超前端电压角,电路呈-------------性。 ② 当XLXC时,总电流滞后端电压角,电路呈-------------性。

③ 当XLXC时,则ILIC,端电压与总电流同相,电路呈电阻性,电路的这种状态叫-------------谐振。

其中:总电流与端电压的相位差为:

=i u=arctanILIC=arctanU/XLU/XC

IRU/R=arctan

感纳BL =

BLBC0 G111;容纳BC =;电导G,单位:西门子(S)。

XCXLR例:P129 [例题]

两种方法解题,比较其优劣。

四、RLC并联电路的二个特例

1.当XC → ∞ 则IC = 0,此电路为RL并联电路 (1)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

(2)总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22

I =IRIL →电流三角形 I =

U | Z |=Z111()2()2RXL→导纳三角形

(3)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电压超前总电流角,电路呈电感性

1IX=arctanL=arctanL

1IRR2.当XL→∞则IL0,此电路为RC并联电路 (1)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

(2)总电流与电压的大小关系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IIRIC→电流三角形

I = U

Z22|Z|

111()2()2RXC→导纳三角形

(3)总电流与电压的相位关系

总电流超前电压角,电路呈电容性

1IXarctanC=arctanC

1IRR课堂小结 1.填表

总电流表达式 阻抗表达式 电压与总电流的大小关系 电压与总电流的相位关系 相量图(以电压为参考相量) RL并联 RC并联 RLC 并联 XL>XC XL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10)。

3.填充题(1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8-7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谐振电路 教学目标 1.掌握并联谐振电路的条件和特点。

2.了解并联谐振的应用。 教学重点 1.并联谐振电路的条件和特点。

2.并联谐振电路与串联谐振电路的异同。 教学难点 并联谐振电路的条件和特点

课前复习

串联谐振的条件和特性 1.谐振条件及谐振频率 2.谐振特点(4点)

3.选择性与通频带的关系

第七节 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谐振电路

一、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电路 1.电路

2.相量图:以端电压为参考相量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讨论

(1)当电源频率很低时,电感支路中阻抗较小,结果电路中电流较大。 (2)当电源频率很高时,电容支路中阻抗较小,结果电路中电流仍较大。 (3)在上述频率之间总会有一频率使电感支路中电流与电容器中电流大小近似相等,相位近似相反,电路中电流很小,且与端电压同相,这种情况叫做并联谐振。

二、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谐振电路 1.谐振时的相量图

2.谐振的条件

(1)推导ICIRL sin 

UXC

XLRXL22

UR2XL2

整理后可得

(2)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

ω0C

当ω0LR时,可得

XLXC

21R(3)谐振频率ω02 LCL0L——电路发生谐振的条件 222R0L当ω0L>>R时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ω0

11;f0  LC2πLC3.谐振时电路的特点

(1)电路的阻抗最大,且为纯电阻

|Z0|L

RC(2)电路中电流最小,且与端电压同相

I0UURC

Z0L(3)电感和电容上的电流接近相等,并为总电流的Q倍。在一般情况下,ω0LR,R可忽略不计,则

U

IC IRLU2

XL0LR0L2

R

0LRULU=0=Q I0 2LLRRCLCRQ =

0LR—— 电路的品质因数

并联谐振和串联谐振的谐振曲线形状相同,选择性和通频带也一样。

例1:例题3 三、并联谐振的应用

要使L、C回路两端得到f0的信号电压,则必须调节回路中的电容C,使L、C回路在频率f0处谐振,这样L、C回路对f0信号呈现阻抗最大,并为纯电阻性,所以各电路上的电压是与电阻大小成正比,故f0信号的电压将在L、C回路两端有最大值,而其他频率信号的电压由于L、C回路失谐后的阻抗小于谐振时的阻抗,故在它两端所分配的电压将小于f0信号的电压。 课堂小结 1.并联谐振的条件。

2.电感线圈和电容器的并联谐振的特点。 3.两种谐振电路的品质因数。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9)、(1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8-8交流电路的功率

教学目标 1.理解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和功率因数的

概念,明确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2.掌握用并联电容器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各种功率的计算以及功率因数的概念。

2.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电路功率因数的分析和电容值的计算。 课前复习 复习直流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从而引入本课题。

第八节 交流电路的功率

一、电路的功率

瞬时功率:电压瞬时值u和电流瞬时值i的乘积称为瞬时功率。用p表示

pu i

1.电阻元件上的功率

(1)波形图法讨论:① 作u、i的波形图;② 作出p的波形图 (2)函数法讨论:设uURm sinωt,则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iImsinωt

pu i URm sinωt Im sinωt

= URmIm1cos2t

2= URIURI cos2ωt

(3)平均功率(有功功率):瞬时功率在一个周期内的平均值。用P表示。单位:W(瓦)、kW(千瓦)。

PPm=

12122UR2IURI

通常所说电器消耗的功率都是指有功功率。

(4)结论:P0,电阻元件是耗能元件;PIUR(W),有功功率(平均功率)。

2.纯电容电路的功率

(1)波形图法讨论:① 作u、i的波形图;②作出p的波形图 (2)函数法讨论:设uUCmsinωt,则

iIm sin(ωt90º)

pu iUCm sinωt Imsin (ωt + 90º)

= Im UCm sinωt cosωt

=Im UCm sin2ωt =UC I sin2ωt

(3)结论:p 0,说明电容元件不消耗功率,它是储能元件。无功功率:瞬时功率的最大值。用QC表示。单位:var(乏)、kvar(千乏)。

QCUC I

3.纯电感电路的功率

(1)波形图法讨论:①作u、i的波形图;②作出p的波形图。 (2)函数法讨论:设iIm sinωt,则

uULmsin(ωt 90º) pu iULm Im sinωt cosωt

1ULmIm sin2ωt 2= ULI sin2ωt

(3)结论:p0,说明电感线圈不消耗功率,它是储能元件。QLULI(var),无功功率。

4.RLC串联电路的功率

(1)PURIUcosIU Icos (2)QQLQC(UL–UC)IU I sin (3)视在功率:总电压有效值与电流有效值的乘积叫视在功率。

S = UI,单位:VA(伏安)、kVA(千伏安)

(4)讨论:当cos 1时,则电路消耗的功率与视在功率相等。 当cos时,则电路消耗的功率总小于视在功率;

当cos = 0时,则电路的有功功率等于零,这时电路与纯电感、纯电容电路相同。

(5)功率三角形

S =P2Q2

公式:PUI cos;QUI sin;SUI 适用于任何交流电路。 ——电路总电压和总电流的相位差。

完美WORD格式编辑

12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电路的有功功率表示电路中所消耗的功率,电路的视在功率表示电源所能提供的功率。

二、功率因数

1.定义:电路的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它表示电能的利用率。

cosP

S2.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1)功率因数越大,则说明电源能量的利用率越高。 例1:例1

(2)在同一电压下,输送一定的功率,则功率因数越高,线路中的电流越小,因而线路上的损耗也越小。

例2:例2

3.提高功率因数的方法

(1)在感性负载两端并联一只电容量适当的电容器可提高整个电路的功率因数。

(2)作出相量图加以说明

例3:例3

从上例可得出计算最佳电容值的公式:

C

PU2(tan RL tan)

例4:在RLC串联电路中,已知电流为5A,电阻为30 ,感抗为40 ,容抗为80 。求:(1)电路的阻抗;(2)该电路为什么性质电路?(3)电阻上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4)电感上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5)电容上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6)电路的平均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8)~(12)。 2.选择题(11)、(12)。 3.填充题(11)、(12)。

课堂小结 1.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的概念及计算式。 2.功率因数的概念。 3.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4.提高感性负载功率因数的方法。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题与计算题(11)~(14)。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0-1三相交流电路 教学目标 1.了解三相电源的产生。

2.掌握三相电源的表示方法。 3.掌握三相电源的连接。 教学重点 1.三相电源的表示方法。

2.三相电源的连接。

与U关系的推导。 教学难点 三相电源星形联结中ULP课前复习 单相交流电源。

第一节 三相交流电源

一、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

1.三相交流发电机

(1)演示手摇三相发电机。 (2)结论:三相交流电源是三个频率相同、最大值相等、相位彼此相差120的单相交流电源按一定方式的组合。

2.三相交流电源的表示方法 (1)解析式

e12Esint e22E sin(t 120 ) e32E sin(t + 120 )

这样的三个电动势叫对称三相电动势。三个电动势到达最大值(或零)的先后次序叫相序。正序e1 → e2 → e3。

(2)波形图

(3)相量图

e1e2e3 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0 +E+EE321二、三相电源的连接 1.连接方式(Y)

(1)中性点(或零点):三个末端相连接的点。用字母“N”表示中性线(或

零线):从中性点引出的一根线叫中性线或零线。

(2)端线或相线:从始端引出的三根线,俗称火线。 2.相电压与线电压

(1)相电压:相线与中性线间的电压,用u1、u2、u3 表示(通用符号用uP表示)→三个相电压对称相电压的方向:从绕组的始端指向末端。

(2)线电压:两根相线间的电压,用u12、u23、u31 表示(通用符号用uL表示)→三个线电压对称线电压的方向:按三相电源的相序来确定。如:u12就是从U1端指向V1端,u23就是从V1端指向W1端,u31就是从W1端指向U1端。

(3)相电压与线电压的关系

=U(U) U1212推导:相量图(或复数运算)

结论:各线电压的有效值是各相电压有效值的3倍。 即

UL3UP (3803 220)

各线电压的相位比各对应的相电压超前30。 3.三相三线制和三相四线制

三根相线和一根中线组成的输电方式称为三相四线制,通常在低压配电中采用。三根相线组成的输电方式称为三相三线制,在高压输电工程中采用。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是非题(1)~(3)。 2.选择题(1)~(5)。 3.填充题(1)~(3)。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0—2三相负载的连接 教学目标 1.掌握三相负载两种连接法的特点。

2.熟练掌握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 教学重点 1.三相负载两种连接法的特点。

2.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 教学难点 1.中性线的作用。

2.对称三相电路的分析计算。

课前复习

1.三相电源一般采用何种接法? 2.线电压和相电压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三相负载的连接

从复习三相电源的连接引入课题。 一、三相负载连接

1.单相负载:只需单相电源供电的设备。 三相负载:同时需要三相电源供电的负载。

三相对称负载:在三相负载中,如果每相负载的电阻、电抗都相等,这样的负载称为三相对称负载。

2.负载的连接方法(在三相电路中):星形、三角形。

二、三相负载星形联结(Y) 1.电路

2.特点

(1)负载电压

UYUP

UL3

(2)负载电流

负载中的电流称为相电流,用IYP表示。 方向:与相电压方向一致。

中性线电流:流过中性线的电流叫中性线电流,用IN表示。 方向:规定由负载中点N流向电源中点N。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IYP

UP,ZP=R2X2 ZP各相电流与各相电压的相位差arccos

R ZP(3)线电流

流过每根相线的电流叫线电流,即I1、I2、I3,一般用IYL 表示。

IYLIYP

若三相负载对称则负载上的电压、电流及线电流均对称。 例1:本节例1 3.中性线的作用

(1)若负载对称,则IN0可省去中性线。

(2)若负载不对称,则IN0,若有中性线,则各相负载仍有对称的电源相电压,从而保证了各相负载能正常工作;若没有中性线,则各相负载的电压就不再等于电源的相电压,这时阻抗较小的负载的相电压可能低于其额定电压,阻抗较大的负载的相电压可能高于其额定电压,使负载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造成事故。

三、三相负载三角形联结(Δ) 1.电路

2.特点

(1)负载电压

UPUL

(2)负载电流

IP

(3)线电流

IL=3IP

各线电流的相位比相应的相电流滞后30。 推导:作相量图(或复数运算)

UΔPUL ZPZP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 +(II1I31123.三相负载连接法的选择

应根据负载的额定电压与电源电压的数值而定,总之要使每相负载所承受的电压等于其额定电压。

若每相负载的额定电压为电源线电压的

13,则负载应连成星形;若每相负

载的额定电压等于电源的线电压,则负载应联成三角形。

例2:本节例2

根据例题的结论,提问:同一负载在相同的线电压下,下列比值等于多少?

UΔIΔPIΔL= ;= ;=

IYLUYIYP

课堂练习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6)~(8);填充题(4)、(5)、(7)。 习题

1.是非题(4)~(10);2.填充题(6)、(8)、(9)。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列表课堂小结本节的内容。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2)、(3)、(4)。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0—3三相电路的功率10—4安全用电 教学目标 1.练掌握三相电路功率的计算。

2.了解常用的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三相电路功率。 教学难点 三相电路功率

课前复习

复习三相负载做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时的特点,列表如下:(此表保留到下课) Y  特点: 1. 2. 对称电路计算 公式 三相功率计算 公式 第三节 三相电路的功率

一、不对称三相负载

PP1P2P3

U1I1cos1U2 I2cos 2U3 I3cos3

二、对称三相负载 1.公式之一

P3UP IPcos Q3UP IP sin S3 UP IP SP2Q2 cos 

2.公式之二

P3UlIl cos Q3Ul Il sin 

RURP ZUS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S3Ul Il

第四节 安全用电

介绍一些触电事故,使学生明确安全用电的意义. 一、电流对人体的作用

1.触电人体因触及高电压的带电体而承受过大的电流,以致引起死亡或局部受伤的现象称为触电。

决定触电对人体伤害程度的因素有: (1)流过人体电流的大小 (2)流过人体电流的频率 (3)通电时间的长短 (4)电流流过人体的途径

(5)触电者本人的情况(人体电阻) 3.触电方式

单相触电;两相触电。

二、常用的安全措施

1.安全电压36V以下 2.开关必须通过相线 3.选用合适的导线和熔丝 4.正确安装用电设备

5.电气设备的保护接地和保护接零

(1)保护接地: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地线相连,适用于中性点不接地的低压系统中。介绍三脚插头和三眼插座的应用。

(2)保护接零:将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与中性线相连,适用于中性点接地的低压系统中。

6.触电保护装置 课堂小结 1.三相负载对称时,三相功率的计算公式。

2.同一三相对称负载接在同一电网中,作三角形联结时的线电流与作星形联结时的线电流的关系。三相功率间的关系。 3.常用的用电安全措施。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6)~(9)。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1—1变压器的构造11—2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目标 1.掌握变压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熟练掌握变压器变换电压、电流和阻抗的规律。

教学重点 1.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2.变换电压、电流和阻抗的规律。

教学难点 阻抗变换规律及其应用。

课前复习

1.电流产生的磁场。 2.右手螺旋定则。 3.楞次定律。

第一节 变压器的构造

一、构造

1.铁心

(1)磁路的通道。

(2)用彼此绝缘的硅钢片叠成,目的是增加电阻,减小涡流和磁滞损耗。 (3)结构形式:心式和壳式。 2.绕组

一次绕组(原绕组):和电源相连的线圈。 二次绕组(副绕组):与负载相连的线圈。 3.其他附件

绝缘层——冷却设备——铁壳或铝壳(电磁屏蔽作用) 二、用途和种类 1.符号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用途

改变交流电压,改变交流电流,改变阻抗,改变相位。 3.种类

电力变压器(输配电):整流变压器; 调压变压器:输入、输出变压器。

第二节 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演示变压器有载(灯座)的工作情况。 一、工作原理 电磁感应原理。

通过演示启发学生详细叙述变压器能量传递的过程。 二、变换交流电压 1.推导 因

E1N1ΔΦ

Δt

E2N2 ΔΦ

Δt所以

E1N1= E2N22.因

U1 E1,U2E2

结论

U1N1K N2U2即一次、二次绕组两端电压与绕组匝数成正比,K称为变压比。 3.讨论

K1,即N1N2 ,U1U2 降压 K1,即N1N2 ,U1U2 升压

三、变换交流电流 1.推导 由

P1I1 U1 cos 1,P2I2 U2 cos2,P1P2

cos 1cos2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I1 U1I2 U2

2.结论

1N2I1 N1KI2即一次、二次绕组中电流与绕组匝数成反比。

3.提问

为什么高压边线圈匝数多而导线细,低压边则相反?

四、变换交流阻抗 1.推导 由

Z1=

U1U2,Z2= I1I2Z1(

N12 ) N2Z2K2 Z2

2.结论

在二次侧接上负载阻抗Z2时,就相当于使电源直接接上一个阻值为K2Z2

的阻抗。

例1:[例1]

3.变换阻抗的应用

使负载阻抗与信号源内阻抗匹配,从而使负载获得最大的输出功率,这在电子技术上应用很广泛。

例2:[例2]

五、变压器的外特性和电压变化率

1.外特性

(1)当变压器的一次电压和负载功率因数都一定时,二次电压随二次电流变化的关系称为变压器的外特性。

(2)外特性曲线

2.电压变化率

它指空载时二次电压U2N和有载时二次电压U2之差与U2N的百分比,即

U

U2NU2100%

U2N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电压变化率是变压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之一,数值越小表示变压器性能越好,一般在5 %左右。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6)。

2.选择题(1)~(4)。课堂小结1.变压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要求学生熟记变压器应用的三个公式,并强调公式的适用条件,应用时要特别注意。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1)~(3)。

课 题 11—3变压器的功率和效率 教学目标 掌握变压器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教学重点 功率和效率的计算。 教学难点 一次电流的计算。

课前复习

变压器的作用

1.变换交流电压。 2.变换交流电流。 3.变换阻抗。

强调三公式的适用条件。

那么如果考虑损耗情况将会怎样呢?

第三节 变压器的功率和效率

一、功率 1.一次输入功率

P1U1I1 cos 1

2.二次输出功率

P2U2 I2 cos 1

3.损耗功率

PP1P2PFePCu

电流越大,铜损PCu越大;频率越高,铁损PFe越大。 二、掌握几个规律

1.二次输出电压的大小随一次输入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即U2的大小由U1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决定);

2.一次电流随二次电流的变化而变化(即I1由I2决定);

3.一次输入功率随二次输出功率的变化而变化(即P1的大小由P2决定)。

三、效率

效率是指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百分比,即

P2100 %

P1例1:本节例题

通过例题总结出解题规律:U2→P2→P1→I1。

课堂小结 1.变压器一次输入功率、二次输出功率的计算。

2.变压器效率的概念以及它的计算公式。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1)~(4);4.问答与计算题(4)。

课 题 11—4常用变压器11—5变压器的额定值和检测 教学目标 1.了解常用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和用途。

2.了解变压器的额定值及检测方法。

教学重点 常用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和用途。 教学难点 常用变压器的结构、特点和用途。

课前复习

变压器应用的三个公式,公式的适用条件。

第四节 常用变压器

一、耦合变压器(调压变压器)

1.结构特点

变压器一次、二次绕组有一部分是共用的。

2.作用

连续改变输出电压。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分析

U1N1N2K,U2U1 U2N2N1即:改变N2即可改变U2。 4.优缺点

与同容量变压器相比重量轻、体积小,用铜量少、效率高。

N211I1;I1I2 N1KKI2所以

11IcbI2 I1 I2I2I2(1)

KKIcb I2

用铜量减少,但高低压绕组存在着电气上的联系,所以它不能作为安全变压器。

二、多绕组变压器

1.结构特点

一次或二次都可能有多个绕组。 2.作用

可同时输出几个不同的电压。 3.分析

U1N1U1N1≈,≈ N2U3N3U2P1

P2P3P1

U1cos1

I1

三、互感器

1.电压互感器

(1)结构特点N1N2

(2)作用 测量高电压。 (3)分析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U1N1K1;U1 KU2 U2N2(4)注意点

二次绕组不能短路(配套一只电压表),二次绕组和铁心要可靠接地。 2.电流互感器

(1)结构特点N1N2

N1 < N2

(2)作用:测量大电流。 (3)分析

N21I1,K1 N1KI2所以

1I1I2

K(4)注意点

二次绕组不能开路(配套一只电流表);二次绕组和铁心要可靠接地。 (5)介绍钳形电流表结构、使用。 四、三相变压器

三相变压器实际上就是三个相同的单相变压器的组合。 1.结构特点

每个铁心柱上绕着同一相的一次和二次绕组。 2.作用

改变三相交流电的电压。

3.根据三相电源和负载情况,一次、二次绕组既可接成星形,又可接成三角形。

第五节 变压器的额定值和检验

一、额定值

变压器额定运行的条件叫变压器的额定值。 1.额定容量:指二次侧的最大视在功率。

2.额定一次、二次电压:额定一次电压是指接到一次绕组电压的规定值;额定二次电压是指变压器空载时,一次加上额定电压,二次侧两端的电压值。

3.额定电流:指规定的满载电流值。

二、检验

1.区分各绕组

根据直流电阻值区分。方法:线细、匝数多,电阻大的是高压绕组;线粗、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匝数少,电阻小的是低压绕组。

2.绝缘检查

使用兆欧表测量各绕组之间、各绕组到地(铁心)之间的绝缘电阻值。 3.各绕组的电压和变压比

电压低是绕组匝数少了,电压高是绕组匝数多了。 4.磁化电流I

一次侧加上额定电压,二次侧开路时的一次电流称为磁化电流。I一般为一次额定电流的3% ~ 4 %。磁化电流太大,变压器不能使用,表明一次绕组匝数绕少了(即电感量不够)或铁心结合处距离太大或铁心的磁导率太小。 课堂小结 填表

结构特点 作用 注意点 计算公式 自耦 变压器 多绕组 变压器 电压 互感器 电流 互感器 三相 变压器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问答与计算题(5)、(6)。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1—6三相异步电动机

教学目标 1.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并熟悉它的铭牌数据的意义。

2.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极数与转速的计算。 教学重点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三相异步电动机极数与转速的计算。 教学难点 旋转磁场的产生。

课前复习

1.电磁感应现象。

2.右手定则、左手定则。

第六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

电动机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把电能转换为机械能,输出机械转矩的原动机。 电动机可分为:交流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分为:单相电动机和三相电动机,三相电动机分为:同步和异步。

一、结构

1.定子

机座:保护和散热作用。 铁心:是电动机的磁路部分。由彼此绝缘的硅钢片叠成。目的是减小铁损(涡流和磁滞损耗)。

绕组:是电动机的电路部分。三组,空间位置彼此相差120。 2.转子

转轴:输出机械转矩。

铁心:由彼此绝缘的硅钢片叠成。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绕组:绕线式、笼型 二、旋转磁场的产生 1.讲解

2.结论:当空间彼此相差120的三个相同的线圈通入对称三相交流电时,就能够产生与电流有相同角速度的旋转磁场(即在一个周期内电流的相位角变化了360,其合成磁场的方向在空间也旋转了360)。

3.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与三相电源的相序一致。要使旋转磁场反转,只要改变电源的相序,即只要把接到三相绕组始端上的任意两根电源线对调,就可以实现旋转磁场的反转。

4.直流电——恒定磁场 单相交流电——脉动磁场 三相交流电——旋转磁场

三、工作原理

1.原理

定子绕组通入对称的三相交流电,产生旋转磁场;转子导体与旋转磁场之间有相对运动,就切割旋转磁场的磁感线,所以在闭合的转子导体中就产生感应电流;转子导体中感应电流一产生就受到旋转磁场的力矩作用,使电动机转动。

2.电动机的转动方向与旋转磁场的转动方向是相同的。 3.电动机的转速n总是小于旋转磁场的转速n0。

这是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的必要条件。若nn0无相对运动,无感应电流,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不转动。

四、电动机的转速

1.旋转磁场的转速

(1)磁极对数p,它的大小由每个绕组中串联的线圈个数决定。若每相绕组只有一个线圈,绕组的始端之间相差120,则p1;若每相绕组有两个线圈串联,绕组的始端之间相差60,则p2;依次类推。

(2)n0 

60f p若f50 Hz

P1,n03000 rmin P2,n0 1500 rmin

2.电动机的转速 (1)转差率

s 

n0n100 % n0(2)电动机的转速nn0 ( 1s )。 五、铭牌

1.型号

2.电压:指额定运行时定子绕组应加的线电压数值。 3.电流:指额定运行时定子绕组的线电流值。 4.转速:S在1% ~ 9 %之间,能正常工作。 5.功率和效率

(1)功率指额定运行时输出功率P2。 输入功率

P1 =3 Ul Il cos 

(2)效率

P1100 % P2

6.功率因数指满载时的值。 7.接法指定子绕组的接法。

8.绝缘等级指额定运行时机内温度最高点处所容许的极限温度值。 9.工作方式:连续、短时、断续。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7)~(10)。 课堂小结 1.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组成,各部分起的作用。

2.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3.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差率;旋转磁场的转速、电动机转速的计

算。

4.动机的额定功率、额定电压、额定电流。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4.问答与计算题(7)~(9)。

课 题 11—7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教学目标 了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调速和制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起动、反转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制动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

课前复习

在相同的线电压下,Y形联结时的线电流和Δ形联结时的线电流的关系。

第七节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控制

一、起动

电动机的起动有全压起动和降压起动两种。

1.直接起动(全压起动)

加在电动机定子绕组的起动电压是电动机的额定电压,这样的起动叫全压起动。

(1)特点:转子电流很大,定子电流也很大。 (2)适用于小型电动机。

(3)缺点:起动电流大,是额定工作电流的5~7倍,使电动机本身的使用寿命降低,同时,还影响同一电网上邻近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2.降压起动

减小起动电流,避免直接起动时的缺点。

(1)串电阻降压起动——在电动机起动时将电阻串联在定子绕组与电源之间的起动方法。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2)星形 — 三角形换接起动 —— 电动机在起动时把定子绕组连成星形,等到转速接近额定值时再换成三角形的起动方法。起动电流仅为直接起动时的1,只适用于正常运行时定子绕组为三角形连接的电动机。 3

例1:已知:IN15A,ISIN6(IS为直接起动的起动电流),求:采用Y 起动时,起动电流为多大?

(3)自耦降压起动

二、调速

nn0 ( 1s )( 1–s

)

60f p1.变频调速

2.变转差率调速:只适用于绕线式转子电动机

方法:在转子电路中接入一个调速电阻,通过改变电阻的大小来改变转速。 3.变极调速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三、反转

只要将三根相线中任意两根对调即可。

四、制动

1.机械制动 2.电气制动

(1)反接制动:在电动机停车时,将接到电源的三根导线中的任意两根对调位置,使旋转磁场反向旋转,而转子由于惯性仍在原方向转动。这时的转矩方向与电动机的转动方向相反,因而起制动的作用。当转速接近零时,利用某种控制电器将电源自动切断,否则,电动机将会反转。

缺点:反接后旋转磁场与电动机的相对运动转速(nn0)很大,因而电流较大。

(2)能耗制动:在切断三相电源的同时通入直流电,该直流电的恒定磁场与转动的转子相互作用产生的转矩与电动机转子惯性运动的方向相反,从而使电动机停下来。

课堂小结 1.全压起动、降压起动的概念。

2.降压起动的方法。

3.Y—Δ降压起动的原理。

4.改变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旋转速度的方法;使三相异步电动机反

转的方法。

5.三相异步电动机制动的方法。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5)~(1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1—8单相异步电动机

教学目标 了解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用途。 教学重点 单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 起动原理和方法。

课前复习

1.电流的磁场。

2.右手定则、左手定则。

第八节 单相异步电动机

单相异步电动机:用单相交流电源供电的电动机。 构造:由定子和笼型转子组成。 一、工作原理

1.由于单相交流电产生的是脉动磁场,而脉动磁场可认为由两个大小相等、转速相同、但转向相反的旋转磁场所合成。当转子静止时,两个旋转磁场在转子上产生的两个转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合转矩为零。所以,转子不能自行起动。

2.单相异步电动机转动的关键是产生一个起动转矩。

二、单相电容式异步电动机

1.与工作绕组并联一个起动绕组,而且起动绕组中串联一个适当容量的电容,使起动绕组中的电流相位超前工作绕组中电流的相位90º,而且二绕组在空间的位置也相差90º,从而产生旋转磁场使电动机起动。

2.结合如下两图分析旋转磁场的产生。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3.单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向与旋转磁场的旋转方向相同,转速低于旋转磁场的转速。改变定子绕组接线的方法可改变电动机的转动方向。 课堂小结 1.单相异步电动机不能自行起动的原因。

2.单相电容式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3.填充题(5)~(10)。

课 题 12—1非正弦周期量的产生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2—2非正弦周期量的谐波分析

12—3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教学目标 1.了解非正弦周期电流的产生及应用。

2.了解一个非正弦周期量可以分解为直流分量和一系列频率不同

的正弦分量。

3.掌握非正弦周期电流、电压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重点 有效值和平均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 有效值和平均值的计算。

第一节 非正弦周期量的产生

一、不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称为非正弦交流电

二、非正弦交流电产生的原因 1.电路中存在非线性元件,如整流。 2.由几个不同频率的正弦交流电叠加。 3.非正弦的特殊信号源。

第二节 非正弦周期量的谐波分析

一、谐波分析

一个非正弦的周期信号可看作是由一些不同频率的正弦波信号叠加的结果,这一过程称为谐波分析。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二、非正弦波的基波(一次谐波) 二次谐波:谐波分量的频率是基波的2倍。 零次谐波:直流分量叫零次谐波。 三、谐波分析

对已知波形的信号,求出它所包含的各次谐波分量的振幅和初相角,并写出各次谐波分量的表达式。分析表12-1。

第三节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功率

一、有效值

如果一个非正弦周期电流流经电阻R时,电阻上消耗的功率和一个直流电流I流经同一电阻R时,所消耗的功率相同,那么这个直流电流的数值I就叫该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有效值。

电压、电流的有效值

UU0U1U2222222

II0I1I2

二、平均功率

1.只有电阻才消耗功率,电感和电容不消耗功率。 2.平均功率就是各次谐波所产生的平均功率之和,即 PU0 I0U1 I1cos1U2 I2 cos2+ 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1)~(5)。

4.计算题(4)。

课堂小结 1.非正弦周期电流的概念;非正弦周期量的谐波分析法。

2.非正弦周期电流、电压有效值的计算公式。 3.电路消耗的平均功率的计算。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1)~(5)。

4.问答与计算题(4)。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3-1换路定律 教学目标 1.了解瞬态过程的概念。

2.理解换路定律,掌握电流、电压初始值的计算。

教学重点 1.换路定律的内容。

2.电流、电压初始值的计算。

教学难点 电流、电压初始值的计算。

第一节 换路定律

一、瞬态过程的概念

1.含有动态元件(储能元件)L和C的电路称为动态电路。

2.电路从一种稳定状态变化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中间过程叫电路的瞬态过程。

3.引起瞬态过程的原因

外因:电路的接通或断开,电源的变化,电路参数的变化,电路的改变等。

内因:电路中必须含有储能元件(或称动态元件)。 4.引起瞬态过程的电路变化称为换路。 二、换路定律

1.具有电感的电路 在换路后的一瞬间,如果电感两端的电压保持为有限值,则电感中的电流应当保持换路前一瞬间的原有值而不能跃变。

iL( 0 )iL( 0)

若对于一个原来没有储能的电感来说,在换路一瞬间

iL( 0+ )iL( 0)0

电感相当于开路。 2.具有电容的电路

在换路后的一瞬间,如果流入(或流出)电容的电流保持为有限值,则电容上电压应保持换路前一瞬间的原有值而不能跃变,即

uC (0+ ) uC ( 0)

对于一个原来不带电压(即未充电)的电容来说,在换路的一瞬间

uC (0+ ) uC ( 0)0

电容相当于短路。

3.若设t0为换路瞬间,则t0表示换路前的终了瞬间,t0+表示换路后的初始瞬间,从t0到t0+ 瞬间,电容元件上的电压和电感元件中的电流不能跃变,这称为换路定律。

三、电压、电流初始值的计算 1.步骤: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1)根据换路定律求出uC ( 0) 和iL( 0+ )。 (2)作出t0 时的等效电路。 (3)在(t0+ )瞬时,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及欧姆定律求出其它有关的初始值。 2.举例

例:P 203 [例1]、[例2]

课堂小结 1.瞬态过程概念。

布置作业

2.引起瞬态过程的原因。 3.换路。 4.换路定律。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1)~(3)。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3—2RC电路的瞬态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RC电路瞬态过程中电压和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能确定时间常数、初始值和稳态值三个要素,并了解其意义。

教学重点 1.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2.RC电路充、放电时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时间常数的物理意义。

课前复习

1.什么叫瞬态过程? 2.引起瞬态过程的原因。 3.什么是换路定律。

第二节 RC电路的瞬态过程

一、RC电路的充电。 1.电路

2.

初始值 稳态值 uC(0+)0 uC()E uR(0+)E uR()0 (i0+)ER i()0 3.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 Eietτ

RuCE (1etτ)

4.曲线

5.RC,R-电容两端的输入电阻。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 的意义:瞬态过程已经变化了总变化量的63%(下余37%)所经过的时间。 越大,则充放电的速度越慢,瞬态过程越长。 t(3~5)  时,电路进入稳态。

例:本节5例1

二、RC电路的放电 1.电路

2.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

uCE et uRE et iEet

R

3.函数曲线

例:P 206 例2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1)~(7)。

2.选择题(1)~(8)。

课堂小结 1.RC电路充放电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 的物理意义。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4)、(5)。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3—3 RL电路的瞬态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RL电路瞬态过程中电压和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能确定时间常数、初始值和稳态值三个要素。

教学重点 1.RL电路瞬态过程中电压和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2.能确定时间常数、初始值和稳态值三个要素。

教学难点 RL电路瞬态过程中电压和电流随时间而变化的规律。

课前复习

1.RC电路充放电电流、电压的变化规律。 2. 的物理意义。

第三节 RL电路的瞬态过程

具有电感的电路中,当电源接通或切断的瞬间,电流不能发生突变,存在着瞬态过程。

一、RL电路接通电源 1.电路

2.uRuLE 即

iE t(1)i ( 0+ ) 0;uR( 0+ )0;uL ( 0+ )E

E(2)uR( )E;uL()0;i ( )

R3.电流、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

Ei(1et) R式中:

L

R是RL电路时间常数。

uRE (1et ) uLE et

4.曲线

iRL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二、RL电路切断电源 1.电路

S断开瞬间,电感线圈中的初始电流iL(0+)ER1i0 2.电流、电压随时间变化规律

ii0et uRuL =i0R et

3.“放电”结束

i()0;uR()uL()= 0

4.曲线

例:本节例题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2.选择题(9)、(10)。 3.填充题(1)~(6) 课堂小结 RL电路的瞬态过程。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6)、(7)。

完美WORD格式编辑

新课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课 题 13—4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教学难点 初始值和时间常数的计算。 教学目标 掌握三要素法分析动态电路。 教学重点 用三要素法分析动态电路。

课前复习

1.RC电路的瞬态过程。 2.RL电路的瞬态过程。

第四节 一阶电路的三要素法

一、三要素法

1.一阶线性电路 2.三要素

初始值、稳态值和时间常数。 3.各类响应的通解

f ( t )f (  ) [ f (0) f (  )] et

式中:f ( 0+ ) 表示电压或电流的初始值。

f (  ) 表示电压或电流的新的稳态值。  表示电路的时间常数。

f ( t )表示电路中待求的电压或电流。

4.f ( 0+ ) 根据换路定律求得。 f (  )时电容相当于开路,电感相当于短路。R为在换路后的电路中从储能元件(C或L)两端看进去的输入电阻。

二、举例 例P 210 [例1]、[例2]

课堂练习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1.是非题(8)~(10)。

2.填充题(7)~(10)。

课堂小结 三要素法及通解。

布置作业 习题(《电工基础》第2版周绍敏主编) 4.计算题(8)~(10)

完美WORD格式编辑

专业资料整理分享

完美WORD格式编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