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一统的汉朝 习题(含答案)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大一统的汉朝 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共26.0分)

1. 下列有关东汉末年局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政局混乱 B. 军阀混战 C. 分裂割据 D. 中央集权 2. 下列关于儒家学说演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元朝统一后,为选拔人才,规定考试只许在儒家经典“四书”范围内命题,儒家学说达到顶峰

B. 春秋时期孔子确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思想是“法治”

C. 五四运动中,儒家学说在“打倒孔家店”的攻击中动摇了统治地位

D. 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经儒生董仲舒的完善,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3. 《后汉书》记载:“张角所有能兴兵作乱……其源皆由十常侍……”,这说明东汉时期( ) A. 皇帝统治残暴 B. 地方豪强兴起 C. 宦官乱政 D. 外戚专权

4. 如果汉代有微信,那么在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下列人物最不应该出现( ) A. 卫青 B. 主父偃 C. 霍去病 D. 晁错

5.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汉武”最主要的功绩是( )

A. 创立中央集权制 B. 巩固大一统局面 C. 结束割据,实现国家统一 D.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6. 西汉初期,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下列 不属于其中的措施的是( )

A. 下令“兵皆罢归家”,返乡务农 B. 释放奴婢为平民 C. 大建露台陵墓 D. 重视“以德化民”

7. 某同学在学习某一课时,制作了这样的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该同学学习的内容是( )

A. 秦朝 B. 新朝 C. 西汉 D. 东汉

8. 《沁园春•雪》中词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秦皇汉武”指的是( )

A. 秦始皇 汉高祖 B. 秦二世 汉武帝 C. 秦二世 汉高祖 D. 秦始皇 汉武帝

9. 下列表述中,不是出现在东汉后期的是( )

A. 土地兼并严重 B. 外戚和宦官替专权 C. 农民起义的爆发 D. 社会安定,经济繁荣

10. 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 ) A. 新 B. 鲁 C. 周 D. 吴 11. 西汉时期举办的我国古代最高学府是( )

A. 郡学 B. 太学 C. 国学 D. 县学

12.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于是汉武帝(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强化监察制度 D. 大兴文字狱

13. 东汉中期以后,交替专权的是( )

A. 外戚和将军 B. 外戚和宦官 C. 将军和太守 D. 宦官和御史

初中历史试卷第1页,共7页

二、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0分) 14.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的措施表格。 措施

内容

颁布 ______ ,削弱封国势力

政治上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 ______ 在地方设 ______ 设置中朝,削弱相权。

作用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

思想上 接受 ______ 的建议,推行“ ______ ” 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文化上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 ______ 在地方设 ______

经济上 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

三、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5. 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削夺王国的封地。 ______ (判断对错) 16. 楚汉战争的交战双方是刘秀和项羽。 ______ (判断对错)

17. 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圆形方孔钱。 ______ (判断对错)18. 汉武帝时期的核心思想是法家思想。 判断: ______ 理由: ______ 。

19.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了“焚书坑儒”。 ______ (判断对错) 理由: ______ 。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0.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1)引文中的“甲子”指哪一年? (2)“苍天”和“黄天”各代表什么?

(3)这次起义的领导人是谁?起到什么影响?

【答案】 1. D 2. D 3. C 4. 5. B

6. C 7. D 8. D 9.

10. A

初中历史试卷第2页,共7页

D D 11. B 12. B 13. B

14. 推恩令;司隶校尉;刺史;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官学

15. × 16. × 17. ×

18. ×;汉武帝时期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19.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的是秦始皇

20. (1)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及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时期的口号.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故引文中的“甲子”指公元184年. (2)据“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及所学知识可知,“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张角创立的太平道的天下.

(3)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的领导人是张角;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使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故答案为:

(1)公元184年.

(2)苍天指东汉政权;黄天指太平道的天下.

(3)张角;东汉政权,土崩瓦解,名存实亡. 【解析】

1.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并造成军阀混战的分裂割据局面.东汉末年中央集权的表述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局势. 故选D.

本题考查了东汉末年局势.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刘秀建立东汉末年的社会特点. 2.

西汉汉武帝时期,为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对后世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故选D.

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建议学生重点掌握各时期儒家思想的态度.

3.

题干材料中的“其源皆由十常侍”这说明东汉时期宦官乱政.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184年,经过精心策划,太平道创立人张角领导的一场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爆发,起义军在全国各地向东汉王朝

初中历史试卷第3页,共7页

发动猛烈进攻,腐败的东汉政权迅速处于土崩瓦解的境地.最终,由于东汉军队的残酷镇压,黄巾起义被镇压下去,但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故选C.

本题考查了宦官专权与黄巾起义.公元25年,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提炼材料观点.

4.

晁错生活在汉景帝时期,早于汉武帝.故汉武帝的微信朋友圈最不应该出现晁错. 故选D.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知道晁错生活在汉景帝时期,早于汉武帝. 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

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最主要的功绩是巩固了大一统局面.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把这一盛世局面称作大一统.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派卫青、霍去病等多次大规模攻打匈奴,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最主要的功绩.首先判断“汉武”是指汉武帝.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6.

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返乡务农,释放奴婢为平民,注重农业生产发展,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文帝和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汉初期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古代的治世景象. 7.

公元25年,参加过农民起义的西汉皇族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为了使社会安定下来,光武帝多次下令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惩处贪官污吏,任用清廉官吏.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历史上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权利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恶性循环,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

初中历史试卷第4页,共7页

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知识线索“光武中兴→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学习的是东汉.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的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掌握东汉的史实. 8.

“秦皇汉武”是指秦始皇和汉武帝.因为汉是秦的延续和发展,而秦始皇和汉武帝的雄才伟略、文治武功在当时都是空前的,于是用“秦皇汉武”来合称这两位皇帝.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秦皇汉武”.

本题以《沁园春•雪》为依托,考查学生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准确识记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词句的历史.

9.

由于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土地兼并严重,外戚和宦官替专权,社会上大批贫农流离失所,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广大人民再也不能忍受这种黑暗统治,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184年,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爆发,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使其一蹶不振,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体现了农民的斗争精神.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后期的社会现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时期的史实. 10.

西汉后期,朝政越来越腐朽,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公元9年,辅政大臣外戚王莽夺取政权,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不久,王莽政权被农民起义推翻.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王莽政权.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汉的灭亡、王莽建制和东汉时期的史实.

11.

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汉武帝还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官学”.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汉武帝大一统的文化措施.

本题以汉武帝大一统为背景考查了文化方面的措施,考查了学生识记能力,解题关键是熟悉教材,牢记基础知识,学会辨别.

12.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反映的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故选B.

本题考查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3.

初中历史试卷第5页,共7页

东汉前期,亦即光武帝、明帝、章帝时期,皇帝本人能够控制国家的政治权力.但进入东汉中期以后,从和帝开始,东汉政权内部,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国家最高权力的局面.这种情况,贯穿于整个东汉中后期的历史,成为东汉政治史的一个重要特点. 故选B.

本题考查的是东汉中期以后的政治特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汉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4.

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上,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汉武帝时,在中央设立司隶校尉,负责监督朝内的大臣与皇亲国戚.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即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为专职监察官,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长安设立太学,在地方设官学.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抑商政策.军事上,大规模反击匈奴.汉武帝时,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上实现了大统一,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故答案为: 措施

内容

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

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

政治上

方设刺史

设置中朝,削弱相权.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

思想上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在地方设

文化上

官学 经济上 垄断盐铁之利和严禁私铸货币等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及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图表的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5.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将自己的土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推恩令的实施,使汉武帝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故答案为: ×.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6.

楚汉之争是封建统治者相互争夺帝位的战争.秦灭亡后,项羽刘邦为争夺帝位,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最后项羽战败,刘邦建立了汉朝,不是刘秀.

初中历史试卷第6页,共7页

作用

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故答案为: ×.

本题考查了楚汉之争.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楚汉之争的双方.

17.

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规定在全国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铜钱为全国统一货币(“半两”钱);汉武帝时铸造的是五铢钱. 故答案为:×.

本题考查汉武帝的经济举措.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汉武帝时统一铸造五铢钱. 18.

为加强中央集权,思想文化上,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汉武帝时期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不是法家思想. 故答案为:

判断:×;汉武帝时期的核心思想是儒家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时期的核心思想.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19.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方面,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进行“焚书坑儒”的是秦始皇. 故答案为:×;理由: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焚书坑儒”的是秦始皇.

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20.

本题主要考查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东汉时期的史实和东汉末期的农民起义.

初中历史试卷第7页,共7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