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6年刑法总论在线满分作业详解

2016年刑法总论在线满分作业详解

来源:意榕旅游网


刑法总论在线满分作业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 单选题

1.【第01章】刑法第65条第1款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五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其中的“但书”表示的情况是对前段的( )。

  

A 例外 B 补充 C 限制 D 特别

正确答案:A 

多选题

2.【第01章】在我国对刑法的立法解释的方式有( )。

  

A 刑法中用条文明确规定的解释

B 国家立法机关在法律的起草说明中所作的解释

C 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刑法实施中发生的歧义所进行的解释 D 国家立法机关工作人员撰写的刑法释义

正确答案:ABC 

判断题

3.【第01章】只要含有剥夺人身自由的内容的法律规范,均属于广义的刑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4.【第02章】罪刑法定原则排斥的刑法解释是( )。

  

A 限制解释 B 类推解释 C 文理解释 D 扩张解释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5.【第02章】甲男和乙女于某日在公园发生性关系,引起游客的极大愤慨,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对甲乙的行为如何认定( )。

  

A 聚众淫乱罪 B 组织淫秽表演罪 C 寻衅滋事罪 D 无罪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6.【第02章】刑法分则中对故意杀人罪规定了比虐待罪更高的法定刑,这体现了( )。

  

A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B 罪刑法定原则 C 罪责自负原则 D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7.【第02章】下列哪种情形体现出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

  

A 对累犯从重处罚

B 对自首、立功的从宽处罚

C 对中止犯的处罚宽大于未遂犯、预备犯

D 对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ABCD 

多选题

8.【第02章】下列选项中,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刑罚制度有( )。

A 累犯

 

B 自首 C 缓刑 D 减刑

正确答案:ABCD 

多选题

9.【第02章】下列关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  

A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法不溯及既往

B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事立法制定合理的刑罚体系

C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刑罚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和罪犯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D 罪刑相适应原则要求在行刑中合理地运用减刑.假释等制度

正确答案:BCD 

多选题

10.【第02章】刘某,17岁,因犯盗窃罪被公安机关逮捕,法院根据刑法第17

条第3款的规定,对其从轻处罚,符合刑法的( )。

  

A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B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C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D 罪刑法定原则

正确答案:CD 

判断题

11.【第02章】禁止溯及既往原则是司法原则,但不是立法原则。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12.【第02章】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刑法中的体现。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单选题

13.【第03章】我国民航飞机在飞越日本领空时,机上一美国公民杀死一巴西乘客,犯了故意杀人罪,对这一犯罪的美国公民应适用( )。

  

A 美国刑法 B 中国刑法 C 日本刑法

D 巴西刑法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14.【第03章】甲国公民从乙国劫持丙国的飞机到丁国,后逃至我国领域内,我国司法机关对该人追究刑事责任,这体现了( )。

  

A 保护原则 B 属地原则 C 普遍原则 D 折中原则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15.【第03章】我国刑法规定的在我国领域内的犯罪是指( )。

  

A 犯罪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B 受害人居住地在我国领域内

C 受害人与犯罪人均居住在我国领域内 D 犯罪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我国领域内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16.【第03章】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地包括( )。

  

A 犯罪结果地 B 犯罪行为地 C 罪犯住所地 D 罪犯被捕地

正确答案:AB 

判断题

17.【第03章】我国现行刑法典自公布之日起生效。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18.【第03章】只有犯罪行为和犯罪结果均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才可以认为是在我国领域内犯罪。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19.【第03章】对根据普遍管辖原则所审理的犯罪,其实体法的适用根据是国际条约,而不是国内刑法。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20.【第04章】我国刑法第13条“但书”,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应理解为( )。

  

A 是犯罪不以犯罪论处 B 是犯罪不以犯罪处罚 C 不构成犯罪

D 是缩小打击面的特殊策略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21.【第04章】甲开车时打了个喷嚏,使方向盘失控,车冲到路边,将电线杆撞倒,电线被拉断,供电中断30余小时。甲的行为( )。

  

A 过失损坏电力设备罪 B 故意毁坏财物罪 C 意外事件

D 交通肇事罪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22.【第04章】下列哪一个不是犯罪的基本特征( )。

  

A 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B 刑事违法性 C 刑罚处罚性 D 主观恶性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23.【第04章】下列哪些行为不是犯罪( )。

  

A 甲酒后驾车将人撞死

B 乙驾车时,刹车突然失灵,致行人被撞死 C 丙趁黑夜盗得他人50元钱

D 丁狞猎时,误击了从树丛中跑出的一个人

正确答案:BCD 

判断题

24.【第04章】如果某种行为符合犯罪构成,就表明该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单选题

25.【第05章】下列犯罪中,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的有( )。

  

A 诬告陷害罪 B 故意杀人罪 C 盗窃罪 D 诈骗罪

正确答案:A 

判断题

26.【第05章】伪造货币罪的犯罪对象是伪币,行为人通过伪币所获得的非法收入是犯罪所得之物。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27.【第05章】法益实际上就是犯罪客体,二者只是称谓不同,并无实际变化。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单选题

28.【第06章】在以下情况中,危害行为方面具有刑法意义的是( )。

  

A 甲某因精神病发作用刀砍死了自己的丈夫

B 仓库保管员甲某被歹徒捆绑并堵住嘴,眼看歹徒偷走巨额物资 C 甲某梦游中打伤了夜晚赶路的行人

D 甲菜农在公共汽车秘密窃取邻座的钱包,内有人民币2000元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29.【第06章】甲系某医院内科医生。在为病人乙治疗的过程中,与病人家属发生争执。后乙发病,甲不闻不问,病人家属百般恳求。甲称:“平时你们不是什么都懂吗?现在来找我干嘛?”结果乙因并发症死亡。对于甲的行为( )。

  

A 应当批评教育

B 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

C 甲的行为系由于病人家属吵闹引起,乙的死亡应由家属和甲共同承担责任

D 甲对乙的死亡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正确答案:BD 

判断题

30.【第06章】认定因果关系则基本上完成了对于刑事责任的认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31.【第06章】不作为,是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特定行为的法律义务,而不履行该义务。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32.【第06章】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研究的是对行为与结果本身和行为与结果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33.【第07章】路某(15岁)先后唆使张某(15岁)盗窃他人财物折价1万余元;唆使李某(19岁)绑架他人勒索财物计2000余元;唆使王某(15岁)抢劫他人财物计1500元。路某的行为构成何罪?

  

A 盗窃罪 B 抢劫罪 C 绑架罪

D 抢劫罪、绑架罪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34.【第07章】甲15岁时盗窃一辆宝马车价值50万元;年满16岁后盗窃一辆摩托车价值1万元。关于本案正确的说法是( )。

  

A 甲不负刑事责任

B 甲应负刑事责任,犯罪数额为1万元 C 甲应负刑事责任,犯罪金额为51万元 D 对甲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35.【第07章】2009年1月,甲(1993年4月生)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2011年3月20日,甲以特别残忍手段故意杀人后逃跑,6月被抓获。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

A 根据从旧兼从轻原则,本案不适用《刑法修正案(八)》 B 对甲故意杀人的行为,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 甲在审判时已满18周岁,可以适用死刑 D 甲构成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36.【第07章】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的年龄是( )。

  

A 10周岁以下 B 不满14周岁 C 18周岁以下 D 不满16周岁

正确答案:B 

多选题

37.【第07章】对下列哪些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

 

A 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

B 15周岁的乙非法拘禁他人使用暴力致人伤残

C 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8000克 D 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

正确答案:ABCD 

判断题

38.【第07章】没有辨认能力一定没有控制能力,没有控制能力也必然没有辨认能力。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39.【第07章】根据刑法规定,国家机关也可以成为犯罪的主体。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40.【第07章】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41.【第07章】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不适用死刑,但可以适用死缓。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42.【第08章】甲某贩运假酒,驾车路过一检查站时,工商部门工作人员张某登车检查,甲某为摆脱张某,突然发动汽车夺路而逃,疾驶后又突然刹车,导致张某头部摔地而死。甲某对张某死亡的心理态度是( )。

  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43.【第08章】下列哪一行为构成故意犯罪?

A 他人欲跳楼自杀,围观者大喊“怎么还不跳”,他人跳楼而亡

 

B 司机急于回家,行驶时闯红灯,把马路上的行人撞死 C 误将熟睡的孪生妻妹当成妻子,与其发生性关系 D 作客的朋友在家中吸毒,主人装作没看见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44.【第08章】甲酒醉后在街上被人撞了一下,话不投机,就拔出刀子向对方刺去,对方因失血过多而死亡。甲的心理态度是( )。

  

A 直接故意 B 间接故意 C 疏忽大意的过失 D 过于自信的过失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45.【第08章】甲蓄意杀乙,一日,将乙骗至郊外,用木棍击打乙的头部。甲认为乙必死无疑,便弃尸而去,后乙被人救起。甲的认识错误是( )。

  

A 客体错误 B 对象错误 C 假想犯罪 D 因果关系的错误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46.【第08章】下列哪些案件不构成过失犯罪?

 

A 老师因学生不守课堂纪律,将其赶出教室,学生跳楼自杀

B 汽车修理工恶作剧,将高压气泵塞入同事肛门充气,致其肠道、内脏严重破损

C 路人见义勇为追赶小偷,小偷跳河游往对岸,路人见状离去,小偷突然抽筋溺毙

D 邻居看见6楼儿童马上要从阳台摔下,遂伸手去接,因未能接牢,儿童摔成重伤

正确答案:ABCD 

多选题

47.【第08章】甲举枪射击乙,但因没有瞄准而击中丙,致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选项是正确的?

  

A 甲的行为属于打击错误

B 甲的行为属于同一犯罪构成内的事实认识错误 C 甲构成故意杀人(既遂)罪

D 甲构成故意杀人(未遂)罪与过失致人死亡罪

正确答案:ABC 

多选题

48.【第08章】下列哪些行为属于过失犯罪?

A 甲没有驾驶执照,却在马路上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缺乏驾车技能,而没有避免事故的发生

B 乙持有驾驶执照,但在极度疲劳时驾驶汽车,行至一急拐弯处时,因为无力控制汽车而发生交通事故

C 丙持有驾驶执照,驾驶面包车行至某商店时因购物,未使发动机熄火,让12岁小孩坐在副驾驶位上。后者驾车前行,导致他人重伤

D 猎人丁在深山老林打猎,误把上山采药的老农当作野猪,开枪致其死亡

正确答案:ABCD 

判断题

49.【第08章】不确定的故意,可以分为未必故意、概括故意和择一故意。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50.【第08章】意外事件和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区别,在于行为人能否预见危害结果的发生。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51.【第08章】不可抗力和过于自信的过失的区别,在于行为人能否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52.【第08章】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53.【第08章】打击错误,是指行为本身的误差所导致的欲攻击对象与实际受害对象的不一致,它不同于方法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54.【第09章】甲运输毒品遭遇乙抢劫,甲为保护毒品遭遇反抗致使乙重伤,甲的行为属于( )。

  

A 正当防卫 B 紧急避险 C 防卫过当 D 故意伤害罪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55.【第09章】甲农民为驯服骡子将其栓在树上,用皮鞭猛抽之,不料骡子受惊挣断绳子跑出,将路上行走的一小孩踩死,甲的行为构成( )。

  

A 直接故意犯罪 B 间接故意犯罪 C 过失犯罪 D 纯属意外事件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56.【第09章】甲、乙二人所乘坐的“克林顿”号客轮在海上遇难,二人落水一同游向一块木板。甲抓住木板后,发现木板只能承重一人,于是将已经抓住木板的乙推开,致使乙溺水身亡。甲的行为不属于( )。

  

A 紧急避险,不应当处罚

B 避险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 避险过当,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 避险过当,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应当从轻或减轻者处罚

正确答案:ABD 

判断题

57.【第09章】对于精神病人的侵害行为,绝对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58.【第09章】抢劫罪已经既遂,被害人当场对抢劫犯予以暴力反击夺回财物的,属于事后防卫。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59.【第09章】防卫过当不是独立的罪名,而应根据其符合的犯罪构成要件确定罪名。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单选题

60.【第10章】甲在乙回家的路上对乙开枪射击,但未击中。此时枪内尚有三颗子弹,甲怕罪行暴露遂停止开枪。甲的行为构成( )。

 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未遂 C 犯罪既遂 D 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

单选题

61.【第10章】甲持刀前往乙家欲杀害乙,路遇联防队员深感恐惧折返回家。甲的行为构成( )。

 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未遂 C 犯罪既遂 D 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

单选题

62.【第10章】甲欲杀乙,将乙打倒在地,掐住脖子致乙深度昏迷。30分钟后,甲发现乙未死,便举刀刺乙,第一刀刺中乙腹,第二刀扎在乙的皮带上,刺第三刀时刀柄折断。甲长叹“你命太大,整不死你,我服气了”,遂将乙送医,乙得以保命。经查,第一刀已致乙重伤。关于甲犯罪形态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

A 故意杀人罪的未遂犯 B 故意杀人罪的中止犯 C 故意伤害罪的既遂犯 D 故意杀人罪的不能犯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63.【第10章】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日王某之妻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砒霜混在药中交给王妻。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某家欲取回砒霜,而王某谎称已经服完。李某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砒霜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

  

A 犯罪中止 B 犯罪既遂 C 犯罪未遂 D 犯罪预备

正确答案:B 

判断题

64.【第10章】犯罪中止不可能发生在犯罪预备阶段,只能发生在犯罪实行阶段。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65.【第10章】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只要犯罪的特定危害结果没有出现,都是犯罪未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66.【第10章】犯罪行为引起了危害结果即为犯罪既遂。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单选题

67.【第11章】甲盗得摩托车一辆,让乙代为销售。乙明知是赃车,仍将摩托车卖给了不知情的丙。乙的行为构成( )。

  

A 销售赃物罪 B 盗窃罪

C 盗窃罪与销售赃物罪 D 不构成犯罪

正确答案:A 

单选题

68.【第11章】按照共同犯罪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大小,可将共分为( )。

  

A 主犯、从犯.教唆犯 B 主犯和从犯

C 主犯、从犯和预备犯 D 主犯、从犯和胁从犯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69.【第11章】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下列关于首要分子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 首要分子只能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人

 

B 首要分子只能是在聚众犯罪中起组织、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C 首要分子都是主犯

D 首要分子既可以是主犯,也可以不是主犯

正确答案:D 

判断题

70.【第11章】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71.【第11章】两个以上的单位共同故意实施犯罪的,不成立共同犯罪。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72.【第11章】单位犯罪中,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与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与该犯罪单位成立共同犯罪。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73.【第11章】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单选题

74.【第12章】甲为杀乙,向乙家中投炸弹,造成乙死亡,房屋被炸毁。甲的行为属于( )。

  

A 想象竞合犯 B 实质数罪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正确答案:A 

单选题

75.【第12章】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 )。

  

A 想象竞合犯 B 实质数罪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76.【第12章】甲盗得一钱包,内有一张活期存折。甲冒充存折上的储户去银行取款,甲的行为属于( )。

  

A 想象竞合犯 B 实质数罪 C 牵连犯 D 吸收犯

正确答案:C 

多选题

77.【第12章】我国刑法中对牵连犯的处罚原则有( )。

  

A 从一重处断 B 从一重从重处断 C 数罪并罚 D 从轻处罚

正确答案:ABC 

多选题

78.【第12章】我国刑法理论中实质一罪包括( )。

  

A 想象竞合犯 B 结果加重犯 C 继续犯 D 连续犯

正确答案:ABC 

单选题

79.【第13章】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 )。

  

A 道义责任论 B 社会责任论 C 人格责任论 D 相对的意志自由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80.【第13章】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包括( )。

  

A 定罪判刑 B 定罪免刑 C 转移处理 D 消灭处理

正确答案:ABCD 

判断题

81.【第13章】刑事责任的哲学根据,是人的绝对意志自由。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82.【第13章】定罪判刑是刑事责任实现的唯一方式。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判断题

83.【第14章】刑罚的目的是我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84.【第14章】惩罚犯罪是我国刑罚的目的之一。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85.【第15章】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 )之日计算。

  

A 判决执行之日

B 主刑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 C 判决确定之日 D 判决生效之日

正确答案:B 

多选题

86.【第15章】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有下列情形( )之一的,二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  

A 有过失犯罪 B 有一般立功表现 C 有故意犯罪

D 无任何好的或者坏的表现

正确答案:ABD 

单选题

87.【第16章】关于缓刑的适用,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再犯罪的,应当数罪并罚,且不得再次宣告缓刑

B 对于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可以同时禁止其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C 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首要分子,不得适用缓刑

D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考验期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正确答案:D 

多选题

88.【第16章】对于累犯,( )。

A 应当从重处罚

 

B 不得适用缓刑 C 不得减刑 D 不得假释

正确答案:ABD 

判断题

89.【第16章】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刑法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90.【第16章】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附加刑仍须执行,其中附加刑种类相同的,合并执行,种类不同的,分别执行。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91.【第16章】送子女或亲友归案,如果不是出于犯罪分子的主动,而是由家长.亲友规劝.陪同投案的,就不能认定为自动投案。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单选题

92.【第17章】假释的考验期,从( )起算。

  

A 判决宣告之日 B 判决执行之日 C 判决确定之日 D 假释之日

正确答案:D 

单选题

93.【第17章】减刑后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 )。

  

A 10年 B 13年 C 15年 D 20年

正确答案:B 

多选题

94.【第17章】赵某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刑满释放后3年半又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对赵某依法不得适用( )。

  

A 假释 B 缓刑 C 减刑 D 临外执行

正确答案:AB 

多选题

95.【第17章】撤销假释的条件有( )。

  

A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

B 在假释考验期限内,发现在判决宣告以前有漏判之罪

C 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内,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公安部门有关假释的监督管理规定的行为,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

D 没有立功表现

正确答案:ABC 

判断题

96.【第17章】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97.【第17章】对于限制减刑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5年,缓期执行期满后依法减为25年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20年。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对 

判断题

98.【第17章】对于管制犯、缓刑犯和假释犯,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均可以决定适用禁止令。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多选题

99.【第18章】罗某因涉嫌抢劫被公安机关拘留后,寻机脱逃。对罗某的抢劫行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追诉期限为10年

 

B 追诉期限为15年 C 追诉期限为20年 D 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正确答案:ABC 

判断题

100.【第18章】特赦的效力及于罪与刑两个方面。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 错 

加入错题集 关闭

复制搜索

启动快捷搜索设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