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年*月**日 地点:*****小学 讲课人:****(******卫生指导服务站)
一、什么是传染病?
传染病是有病原微生物(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二、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分甲、乙、丙三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病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甲型H1N1流感等。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等。
三、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 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染蔓延称为流行。按其流行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爆发、流行、大流行。
(2)地方性 某些传染病由于中间宿主、地理条件及人群生活习惯等原因,只能在一定地区内发生,又称为地方性传染病,如长江领域的血吸虫病。
(3)季节性 某些传染病受气候条件或昆虫媒介的生活习性影响,因而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冬春季节,大脑炎则主要发生在蚊虫活跃的夏秋季节。
(4)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指病原体已在体内生长繁殖并能将其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到达另一个易感者的途径。 人群易感性:对某一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称为易感者,易感者在某一特定人群中的比例决定人群的易感性。
四、传染病的报告:
传染病报告要求对甲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和乙类传染病中艾滋病、肺炭疽、脊髓灰质炎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城市应于2小时内、农村应于6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对乙类传染病人、疑似病人和伤寒副伤寒、痢疾、梅毒、淋病、乙型肝炎、白喉、疟疾的病原携带者,城镇应于6小时内、农村应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系统进行报告。对丙类传染病应当24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单位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部门报告。
五、呼吸道传染病
学校是人群密集场所,最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是指病原微生物通过呼吸道侵入易感人体,并随呼吸道分泌物继续向外传播,侵入另一易感机体的传染性疾病。它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它是以咳嗽、流
涕、发热、呕吐为主要症状的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
1、在学校,学生或老师在讲话、咳嗽或打喷嚏时,通过飞沫将夹在里面的病原体传播开来。
2、灰尘是传播的一个帮凶。有呼吸道传染病的病人的鼻涕、痰液中含有大量病菌,由于随地吐痰或乱擤鼻涕,这些痰、涕干燥后夹在里面的病菌就会灰尘到处飞扬,一旦被人吸入就会感染。
3、手是传播病原体的另一助手。有呼吸道传染病病人的手上沾染着大量的病原体,当病人拿了书本、玩具等,在这些物体表面就会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用手接触了这些东西,就能沾上病菌,如果事先不彻底洗手就去挖鼻子,病菌就可能从鼻腔进入呼吸道而感染。
如何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一旦得了病,一定要去医院治疗,卧床休息,多喝开水,防止疲劳。
2、教室、寝室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三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当周围有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3、教室打扫卫生时,先洒水后扫地,避免灰尘飞扬。
4、要注意个人卫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饭前便后要洗手,从外面回来要洗手,吃东西前要洗手;不要用手挖鼻孔,咳嗽、打喷嚏时要用手帕盖住口、鼻,不要对着人;不随地吐痰,乱擤鼻涕;个人使用的手帕要经常洗晒
5、不吸烟、不喝酒、不食辛辣食物,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 6、要注意保暖和多喝水,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
7、搞好预防接种工作。根据发病季节、流行区域、易发年龄等,在流行季节前的一段时间内选择接种流感、麻疹、风疹、流脑、腮腺炎、水痘等相关疫苗。
六、学校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一)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季节的传染病,学校要控制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利用网络、广播、讲座、板报等多种形式对师生进行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提高师生员工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管理措施
1、坚持卫生检查制度。学校坚持卫生检查工作,认真观察、询问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记录学生的病假与患病情况,发现传染病及时报告。
2、学校要组织师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3、学校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水龙头和肥皂等洗手设施设备,解决学生的洗手问题。
4、学校要采取措施,让学生喝到符合卫生要求的饮用水。
5、建立消毒制度,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通风、消毒。
6、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各校必须确定1-2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
7、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学校环境卫生的清洁,校园内无卫生死角。
8、严格掌握各种传染病病人的隔离时间,患传染病的学生返校上课时,必须提供医院开具的痊愈证明。教师职工亦同。
(三)发生传染病疫情的应急处理
1、学校一旦发现传染病病人要及时采取隔离措施,责任报告人要及时报告学校,学校及时报告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2、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时,要采取以下措施: (1)对学校师生员工必须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发放必要的防护用品,监测体温。
(2)各班每日进行晨、午检工作,记录学生患病情况,发现传染病及时上报学校。
(3)所有师生居住的工作室、人群集中地场所要加强通风和消毒。 (4)教育师生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注意劳逸结合,增强机体抵抗力。 (5)一旦发生疫情,对学校实行封闭化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
(6)对从传染疫区返校者,必要时可以根据有关法规对其作出隔离医学观察治疗。
七、常见传染病的防治知识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传染病防治知识,学校要在疾病早期及时发现异常,第一时间做出反应,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1、水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为小儿常见急性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
传染源:病人为唯一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病变皮肤粘膜组织,疱疹液及血液中,可由鼻咽分泌物排出体外,出疹前1天至疱疹完全结痂均有传染性。(患水痘学生应在结痂脱落后才返校上课)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亦可通过污染的用具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水痘主要在儿童、病后免疫力持久,一般不再发生水痘。
临床表现: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临床分为前驱期和出疹期,发病较急,前驱期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持续1-2天进入出疹期。皮疹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的丘疹,再经数小时发展为疱疹。疱疹直径3-5mm,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间开始结痂,数日后脱落,一般不留疤痕。皮疹分批出现,躯干最多,其次为头面部,四肢远端较少。
水痘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儿童患者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及婴儿病情较重。重症水痘可发生水痘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间质性心肌炎及肾炎。
预防:一般水痘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水痘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与急性期病人接触,消毒病人呼吸道分泌物和污染物,托儿机构应紫外线消毒。接种水痘疫苗,效果可持续10年以上。肌肉注射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接触后12小时内使用有效。
2、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
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传染性较强,多发生于冬季。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对变异后的病毒无效。 临床表现:
呼吸道症状轻微而全身中毒症状较重。潜伏期1-3天,症状通常较普通感冒重,主要为突然起病的高热、寒战、头痛、肌痛、全身不适、干咳。少数病例可有腹泻水样便。年幼及老年患者,病情可更重,出现高热不退、全身衰竭,剧烈咳嗽,血痰,呼吸急促等。
预防:预防流感的基本措施是接种疫苗。老年、儿童、免疫受抑制者是流感疫苗最适合的接种对象。在流感流行季节,尽可能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对易感人群及尚未发病者预防服药。
3、甲型H1N1流感。2009年3月,墨西哥和美国等先后发生“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病原为变异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包含有猪流感、禽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基因片段。我国已将其定为乙类传染病,依照甲类传染病管理。甲型H1N1流感是由变异后的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飞沫、气溶胶、接触传播,临床主要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少数病情可迅速进展,出现肺炎、合并呼衰,多器官损伤,严重者导致死亡。
传播途径:病人为主要传染源,目前无证据表明动物为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鼻、眼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物品传播。
易感人群:普通易感,目前报道以青壮年为主。多数在25至45岁之间。
潜伏期1-7天,较流感(1-3天)、禽流感(1-5天)长。
临床表现: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包括发热(≥37.5℃)、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头痛、肌痛、乏力、呕吐、腹泻等。可发生肺炎等并发症,少数病情可迅速进展,出现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可加重。
疑似病例:病前7天内与疑似或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病前7天内曾到过此病流行的国家或地区,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甲型病毒检测阳性,但也排除既往存在亚型。
确诊病例:出现流感样临床表现,同时有:从标本中分离到特定病毒;RT-PCR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RNA;两次血清抗体滴度4倍升高。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对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切断传播途径,对病人做好消毒隔离,标本按要求进行运送和处理。
保护健康人群: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勤于锻炼,足够营养。
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 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 尽可能频繁开窗,增进居住空间的空气流通。
如果戴口罩,必须正确使用和处臵,以确保其效力,避免因不正确
使用口罩增加传播风险。正确做法:用口罩仔细遮盖嘴和鼻子并系牢,尽可能减少面部与口罩之间的空隙;在口罩受潮或沾染湿气后,换上新的洁净和干燥的口罩;不要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在接触用过的口罩后,用肥皂和水火使用酒精、洁手液洗手。
一旦发现染病,立即就诊,并尽量避免接触他人,控制传染范围。 4、结核病。结核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在人体抵抗力低落的情况下因感染结核杆菌而发病。结核病是全身性疾病,各个器官都可得病,而以肺结核嘴多见。目前,全球已有20亿人感染结核杆菌,活动性肺结核病人达2000万,每年新发病人800-1000万。
传染源: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排菌病人在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谈话时,把肺内和支气管内含有结核菌的痰沫喷出来,悬浮在空气中,这种痰沫经水分迅速蒸发,形成微滴核,可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人人们吸入这种含有结核菌的微滴核可引起感染。结核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结核病人,因此早期发现病人,尤其是菌阳性者,并及时隔离。
临床表现:咳嗽、咳痰、咯血或血痰、胸痛、低热、体重减轻、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发现肺部异常(可进一步做痰涂片和结核菌素试验检查确诊)
预防措施:进行结核病健康教育和结核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增强防病意识。
可对感染结核菌的人给予抗结核药物进行预防性服药从而防止发生结核病(指感染的重点人群和特殊对象)。
已患结核的病人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服从治疗管理,不要当面对人咳嗽、打喷嚏、大声讲话。咳嗽、讲话时要用手帕捂住嘴;不要随地吐痰,吐的痰要及时处理;少参加聚集性活动。
病人用的物品可以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或放在太阳底下暴晒。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卫生行为习惯,居住场所保持干燥,经常开窗通风。
了解结核病有关知识,一旦有结核可疑症状,立即上报学校,及时到结核病防治部门规范化治疗。
5狂犬病。狂犬病又称恐水症,为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多见于狗、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一旦发病,死亡率达100%。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咽肌痉挛,终至发生瘫痪而危及生命。预防接种在本病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传染源:病犬和无症状带毒犬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病猫、病狼等患病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健康”带毒动物作为狂犬病的传染源,其危害大,给预防工作带来了困难。
传播途径:患病动物唾液50%-90%含狂犬病毒,通过咬伤、抓伤人体皮膜、粘膜而传染给人,也可由染毒唾液污染外环境(石头、树枝等)后,再污染普通创面而传染。人群普遍易感,被病兽咬伤后如未进行预防免疫,发病率达15%-60%。
流行特征:本病为恒温动物的传染病,分布广泛,国内家犬密度大的地方多见。本病全年都有发生,但冬季发病率略低。患者以接触家犬或野兽机会多的农村青壮年和儿童居多。
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家中尽量不养猫、狗之类的动物。如养了应经常保持动物清洁。严格管理家犬,消灭野犬。
切断传播途径:重要的是防止猫狗咬伤,教育小孩不要戏弄它。狂犬病人的污染物、分泌物和住处,应彻底消毒。
保护易感人群:要紧的是被咬伤后 预防注射和及时准确的处理。 立即预防注射:凡被猫狗以及其他兽畜咬伤的当天,以及其后的3、7、14、28天各肌肉注射1支狂犬疫苗。
急救措施:急救原则是不论什么狗咬伤均应立即处理。
一是洗。被咬的伤口赶快用20%的肥皂水或0.1%新洁尔灭液(两者不能同时使用)或清水反复洗伤口20分钟左右,然后再用清水冲洗,把含病毒的唾液、血水冲掉。
二是挤。能挤压的地方,边冲水边往伤口外挤,不让病毒吸收到人体内。或用吸奶器或火罐将伤口内的血液吸出,随之把毒素也吸出。
三是消毒。冲完后,马上用75%的酒精或碘酒擦伤口内外,尽可能杀死狂犬病毒。
四是注射抗体。以抗狂犬病毒的免疫球蛋白,在伤口周围皮下肌肉浸润注射,以中和狂犬病毒。
五是注射狂犬病疫苗。被咬后,尽快注射狂犬病疫苗,越早开始效果越好。
6、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腮腺炎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传染源: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流行情况: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主,感染后一般可获较持久的免疫力。
临床表现:潜伏期14-25天,平均18天,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至40摄氏度。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累及对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发展,疼痛明显。腮腺肿大2-3天大高峰,持续4-5天后逐渐消退。
预防:患者应按照呼吸道传染病隔离。加强环境消毒,减少公众集会。易感人群可服用抗病毒冲剂进行预防,应用疫苗对易感者进行主动免疫。
7、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又叫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由肠道病毒70型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传染源:病人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游泳池水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强,可经手、眼科器械、毛巾、昆虫等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4小时,最长6天,起病急,迅速出现眼睑水肿,结膜充血,眼痛,流泪,2-3天后结膜下出血,儿童病程短,一般2-3天, 成人可长达1-2周。
预防:确诊患者应隔离治疗,禁止去公共浴池及游泳池,患者用过的毛巾、手帕等煮沸消毒。接触患者后应用肥皂和流水洗手,加强眼科
器械消毒,防止医源性传播,学校应倡导学生个人卫生习惯,要用肥皂勤洗手,勤洗澡,不共用毛巾和脸盆。
8、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五种。其中以甲乙型肝炎感染率较高,乙乙肝病毒携带率为10.09%。
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及肝功能损伤,部分病人可有黄疸和发热,隐性感染较常见。
甲型肝炎:传染源为急性病人和感染者,传染性强,经消化道即粪-口传染。可引起暴发流行。甲型肝炎患者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出现黄疸后20天始无传染性。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
乙型肝炎:传染源是急、慢肝炎患者的病毒携带者。传播途径主要有医源性、伤口感染和母婴垂直传播。急性患者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6-144天,其血液内都具有传染性。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
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血制品及伤口感染。丁型肝炎的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丙型及戊型肝炎的发病者以成人较多。
并发症: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肾、胰、骨髓、甲状腺等。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17%),肾小球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乙型,尤以丙型肝炎易发展为慢性,少数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病例可呈重型肝炎的临床过程。慢性乙型肝炎病程迁延,如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会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预防措施: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之重点的综合性预防措施,例如重点抓好水源保护、饮水消毒、食品卫生、粪便管理等对切断甲型肝炎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急性期病人应隔离。患者饮食用具、洗嗽用具要专用,注意饮食卫生,避免与肝炎患者密集且接触,避免医源性传染,保护好伤口,育龄妇女必须避免怀孕。进食含丰富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忌酒、葱、蒜、辛辣等刺激性食品。给予易消化维生素含量高的清淡饮食,食欲恢复好再正常进食,给予高蛋白如奶、蛋、鱼、瘦肉等,适量吃糖。
防止血液污染,尽量减少输血及使用血制品等。
被动免疫和自动免疫:目前最常见的效果较好的疫苗有甲肝疫苗、乙肝疫苗,防止母婴处臵传播的有乙肝免疫球蛋白,另外如丙种球蛋白等也可增加抵抗力。
9、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毒素引起的传染病,潜伏期为2-7天,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发热和手足口等变为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个别患者出现生命威胁较大的无菌性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并发症。
传染源:急性或隐性感染的病人为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粪便污染入口,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
预防措施:要常开门窗,以保证住室的通风换气。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吃东西前及外出活动后要洗手,而且还要使用肥皂洗手;勤换衣服、勤晒被褥;不要对着他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捂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到固定的垃圾箱。要注意饮食卫生,不买路边摊点不卫生的食物吃,不合生水,生吃瓜果要反复冲洗干净。
要爱护公共场所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包装袋,保持住室的清洁卫生,清扫时要适量洒水防止尘土飞扬。不与他人共用口杯、牙刷及碗筷。一旦发现自己有发热,手心足心及口腔起皮疹,应提高警惕,并立即到医院进行确诊,如确认为手足口病,应当自觉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隔离至医院诊断痊愈无污染性后方可上学。在手足口病流行时,应少到公共场所,不探视患手足口病病人。要注意合理营养,多喝白开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睡眠以提高身体免疫力。
10、流脑。流脑全称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经呼吸道感染和传播的急性传染病疾病。流脑在化脓性脑膜炎的发病率中居首位。
传染源:流脑病原为脑膜炎双球菌,常见的有A、B、C三群。脑膜炎双球菌在体外生活力 及抵抗力均很弱,对干燥、寒、热、和常用消毒剂均很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均易死亡。
传播途径: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病原菌主要是通过咳嗽、喷嚏等经飞沫直接从空气中传播。脑膜炎双球菌一般寄生在病人或健康带菌者的鼻、咽部粘膜内。咳嗽、谈话、打喷嚏时,喷射出大量带菌的飞沫,污染空气,健康人一旦吸入,在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脑膜炎双球菌就会由呼吸道进入血液,而后到达颅内,引起发病。人群对流脑普遍易感,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但C群流脑主要以中小学生为主。感染后对本群有持久免疫力;各群间有交叉免疫但不持久。与患者同一房间工作的同一托儿所内的,或直接接触过患者的口腔分泌物(比如接吻)的人群,被认为是易感染的高危人群。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11月至次年5月,2-4月高峰。流脑的潜伏期一般仅为2-3天。流脑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主要表现是发热、头痛、咽痛、流涕、咳嗽、咳痰等,因此,往往不被人重视,常误认为感冒,延误了治疗。不同的是,流脑经1-2天即进入败血症期,出现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头颈僵直,皮肤有出血点,大小便失禁,昏迷,抽搐等。
流脑的预防:早期发现病人并就地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密切接触病人的易感人群可短期口服磺胺嘧啶、阿莫西林等抗菌药预防。预防流脑的最有效地方法是接种流脑疫苗。经常开窗通风,勤晒衣被,定期消毒儿童玩具等方法也可用来预防流脑。流行期应尽量避免大型集会和集体活动,不要带儿童区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日常生吃大蒜头就是对最好最经济实惠的预防办法。由于春天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其后冷热不定,要注意增减衣服;同时要坚持锻炼身体,合理饮食,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增强体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