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关系 090608244 陈美贤
现状与主张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个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两岸复归统一,不是主权和领土再造,而是结束政治对立。”目前,两岸政治关系的现状大致可以表述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是存在对立的政权,尚未完全统一。大陆在涉及两岸政治关系问题上一直主张,首先要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原则。
关键字:和平,发展,对立
两岸关系由过去近60年的紧张对抗转而走上和平发展的新道路。在政治上,中国国民党在台湾地区重新执政,马英九当局承认“九二共识”,并延续2005年以来国共两党领导人提出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两岸开始建立政治互信。以此为基础,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的事务性协商得以恢复。在经济上,两岸各种生产要素的直接交流更加密切,两岸经济关系走向正常化,两岸经济合作制度化也加速推进。在社会与文化交流交往方面,两岸直接“三通”(通邮、通航、通商)基本实现,两岸人民迈入大交流时期,两岸文化教育交流迅速升温。
两岸关系之所以在短期内实现如此重大的改善,关键是两岸同心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表示,两岸关系的历史遗留问题应放在共同发展中逐步解决,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可以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向和平统一的必经之路。
这幅路线图可以概述如下。首先,遵守“九二共识”,坚持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框架,乃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要的政治互信基础。马英九执政以来,重申承认“九二共识”,认为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而是两个地区的特殊关系,多次表达两岸民众同属中华民族儿女的情怀,值得我们赞赏。在此基础上,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化协商得以顺利恢复并取得丰硕成果。其次,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成为沟通两岸的两座桥梁。两岸关系的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超越政权对立僵局,就必须踏踏实实地持续推进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合作。再次,在“大三通”基础上促进两岸人民及各界往来,成为重塑两岸共同的国家认同的基本方式。2009年5月,被誉为两岸民间交流盛会的“海峡论坛”在福建召开,这是两岸人民大交流的典例,也是重塑两岸人民国家认同的起步。此外,两岸在政治互信基础上协商处理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探讨签署和平协议的问题,也是和平发展路线图上关键的组成部分,在过去一年都有所进展。
关系中发展最为迅速、成果最为突出的领域。根据商务部的资料,截至2009年底,两岸累计贸易额已达9500多亿美元,台商在大陆设立投资项目已近8万个,累计实际投资达493亿美元。如果加上台商经过第三地的转投资,累计实际投资约800多亿美元。台湾是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大陆是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顺差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2009年,大陆对台专项采购约140亿美元,并采取措施支持台资企业参与大陆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分享扩大内需所带来的商机,对协助台湾提振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两岸在经济合作制度化、产业合作搭桥与陆资入台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服政治军事障碍的重要手段。2009年7月,以推进和深化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为主题的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湖南长沙举行。论坛提出,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正轨以后,
文化与经济是沟通两岸关系的两座重要桥梁,在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应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论坛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六项共同建议: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深化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增强两岸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提升两岸教育品质;共同探讨协商签订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建立两岸文化教育合作机制;加强两岸新闻交流;支持台资企业在大陆发展壮大,推动两岸在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领域的合作。
问题与挑战
(一)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形势中,两岸官方都宣布根据1992年达成的“九二共识”恢复海协会和海基会的制度性协商,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可见,“九二共识”对两岸摆脱过去几年“法理台独”制造的政治关系危机、促成和平发展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九二共识”的核心“一个中国”,虽然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也隐藏着两岸关系最深刻的政权争议问题。因为,两岸官方对“一个中国”的政治内涵是否表达以及如何表达都有不同的理解:台湾官方始终坚持“一个中国”就是
1912年成立至今的“中华民国”,对此大陆无法接受。大陆认为,“九二共识”就是两岸都表达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同时在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况且,两岸政权争议不仅是历史遗留问题,也与两岸民众在“国家认
理政治争议,成为目前两岸处理两岸关系的政治智慧。胡锦涛总书记在六点意见中还提出,“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我们还应胸怀促进中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感,未雨绸缪,解放思想,务实探讨两岸政治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发展,为将来两岸和平统一谈判做准备。 (二)为避免台海危机再度发生突发性的危机,台北似应采取“维持现状”的策略,由此争得时间。根据台湾陆委会於近期发布的民间资料,直到九五年六至八月,台湾尚有近八成受访者主张两岸维持现状。这表明,在台湾实行“维持现状”的方针是有相当广泛的民众基础的。但是对於这种民意基础,应作全面的分析和理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就是说,应该使台湾的广大民众晓得,所谓维持现状,不仅意含着要维持两岸的“分裂分治”,同时也意含着要在某种程度上接纳目前两岸在国际地位上“不对等”这种令人痛苦的现实。笔者认为,这其实既是钱复先生所说“大陆政策位阶高於外交政策”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和缓目前两岸的紧张局势所必须。当然,这并不是说,台湾的外交政策应当死死地局限在由北京所划定的范围内。但正如美国前国防部助理部长奈伊所言,对“务实外交”有所节制,避免那些“有碍台海安定的较不显著的挑衅行文”,却显然是明智的。
(三)以扩大两岸的交流来促进中国大陆的政治改革和社会转型,以逐步缩小两岸之间的制度差异,为和平统一拓清道路。为此,有必要以这样的眼光来认知、评估和处理两岸之间的“三通”和“四流”,将他们作为促进大陆全面现代化的的手段和重要的辅助方法。
(四)为落实上述的战略、策略和方针,北京和台北应尽快就正式结束敌对状态进行政治接触、直至政治谈判,以便使双方能就台海和平的条件逐步达成共识,作出承诺,以为两岸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创造和平的内部环境。笔者深信,正如大陆不论在经济、社会或政治领域都不可能长久自外于世界潮流一样,两岸的和平统一也是难以阻挡的趋势。我们且不说民族文化这些众人皆知的因素,尤须注意者,是两岸的统一尚有其深刻的经济根源。前已指出,台湾的地理位置对於大陆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样,正如明居正先生所说,“台湾未来的繁荣(也)必须跟大陆结合”。因此,两岸人应该有共存共荣和共享中国主权的观念,为建立自由、民主、均富的统一中国而携起手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