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是传播领域中最古老的手段之一,千百年来,报纸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中国是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报刊亦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灿烂的辉煌。 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出现在古老的中国。《邸报》是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西汉时期,为加强皇权,汉王朝实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大郡,在郡下一级又分若干县,由中央统一管理。各郡在首都长安都设有办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各省驻京办事处,这个办事处称为“邸”。“邸”内派驻有办事员,负责将上峰的信息收集起来,写在竹简或绢帛上,通过驿站传送给各郡的太守参阅。而这一写有信息的竹帛就称之为《邸报》。伴随着古代中央王权的不断加强,“邸报”也一直得以很好的发展,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发行却一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一直出版到清朝皇帝退位,《邸报》才正告寿终。
中国报刊在通往近代化却没能赶上这趟列车。不论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上来说话都注定了中国新闻事业一波三折。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已经成熟,它不可能向商品经济转化,封建体制压迫了百姓,自然希望人们愚昧,文化上,钳制着人们的思想这些因素便阻碍了中国报刊自身向近代化拉开了序幕。令人感到叹惜的是,中国的近代化报刊并非国人自己创办,这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国每一位办报者。然而,正是这些外报,激起了国人办报的思潮湿并且为此一直努力探索。早期的外报打着“宣扬文明”的幌子,对中国各个方面进行密切监察和窥视,为他们的利益服务。外报的背后都有明显的野心,企图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他们的教义和文明来改变中国人的头脑,这是将中国推向殖民地的道路。尤其是英文报刊,极力的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
在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六合丛谈》、《万国公报》、《中西闻见录》、《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新闻报》、《顺天时报》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该刊虽为教会刊物,但其内容却首为政治,次为文化科学知识,最后才是宗教,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外国人所办中文期刊对华宣传重心的转移。
在外报横行中国,对中国指手画脚,品头论足时,国人的思想开始觉悟,纷纷要求自己办报来了解和应对国情况。在林则徐、王韬、郑关应这些前辈们的领导下,掀起了国人办报的思潮湿创办了《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等刊物。虽然在社会影响不大,但确打破了外报对中国报业的垄断定对历来的中国报刊起了启蒙作用。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昭文新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而《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1895到1898年,是中国传播业第一次迅速崛起的时期,尤其是民办报刊和出版业。戈公振称之为“民报勃兴”,并认为是“人民论政”之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在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戊戌变法失败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报纸全部停刊,梁启超等人开始在国外办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开始革命活动时起就十分注意办报。在整个辛亥革命时期,他们在国内外一共创办了近一百二十种报刊。通过这些报刊,宣传他们的政治
主张,动员群众起来革命,对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激励和推动作用。 中日甲午战争以后,为了寻求富国强民的道路,在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最新科学技术知识的热潮。一大批以介绍这方面知识为中心内容的专门性刊物陆续问世,其中主要的有,专门介绍农学知识的《农学报》、专门介绍数理化知识的《新学报》《格致新报》《普通学报》《中外算报》,以及专门介绍地质地理知识的《地学杂志》等。这些刊物为国内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当时能够得到的最新科学知识。文学期刊也在19世纪70年代出现。《申报》主办的《瀛寰琐记》、《四溟琐记》、《寰宇琐记》等三个月刊是其中最早的一批。文摘性的期刊,以1897年在上海创刊的《萃报》为最早,稍后创刊的这类刊物还有《选报》、《东方杂志》等。
民国成立后,与一时的资产阶级民主相联系,出现过短暂的报刊兴旺时期,全国有报刊五百多家。但在报刊发展的高峰时期,袁世凯专制统治确立,先后公布《报纸条例》、《出版法》,进步报刊备受摧残。在1915年9月15日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创刊,揭开新文化运动序幕,也开始了中国报刊发展的新阶段。
1927年后,政局暂时稳定,报刊发展又一高峰。国民党逐步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但抗日战争开始后,全国报刊受到很大破坏,大批报刊迁往后方出版,重庆成为战时报刊的中心。
抗战胜利后,报刊又曾兴盛一时。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接收了其全部报刊,国统区报纸发展迅速,而随战争局势走向衰弱,共产党在国统区内创办报刊与之抗争,最出名的是重庆《新华日报》与《大公报》的论争,同时还出现由中国民主同盟会创办的“第三条路线”报刊,如《正报》、《华商报》等。解放区报纸在解放战争前期创办了一批机关报,在内战全面爆发后随着撤离和转移,一些报纸停刊,而到返攻阶段报纸事业重新繁荣,并探索在城市办报。这一时期的一件大事就是1940年8月18日创办于晋绥的《晋绥日报》发起的“反客里空”运动,反对弄虚作假和浮夸新闻,坚持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对改进新闻思想和工作起到进步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我国报纸主要以公营党报为主,各行政区、省、直辖市都建立了机关报,《人民日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对私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整改。并建立新闻政策法规来对报纸进行领导和管理。《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而《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在介绍学术文化、社会生活方面,内容比较丰富。此时报纸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学习苏联办报经验,对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宣传,教条主义和党八股比较严重。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据权威机构测定,北京每天的报纸印刷量超过了700万份。平均不到两个人就拥有一份报纸。以北京最为著名的《北京晚报》为例,其每日都有百万份的定额。2005年,全国拥有报纸近2000种,年用纸量也超过了三百万吨,这一数字达到了世界之最。报纸2000年以前起源于中国,2000以后,中国是世界第一报纸大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