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至,秋走远,冬天要来了,树叶一天天变黄,寒风一场接一场,落叶纷纷扬扬,飘落地上。那个年代(70年代儿时),每到这个季节,老妈则会翻箱倒柜,把过冬的衣服鞋袜,准备得一应俱全,鞋子是老妈日夜赶制的“千层底”,衣服全是老大穿完老二穿,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的“改造货”,补丁落补丁,针揪套针揪,看着虽然打眼(方言),但是穿着十足的“妈妈味道(特舒服)”。一入冬,饭桌上的菜是提前腌制好的咸菜,主食则是腾(teng)了又腾的“玉米饼子”,赶上最冷的天气,零下十几度,既没有先进的取暖设施,又没有城里人良好的居住环境,四下透风,冻得人在屋里“打嘚嘚(dei)”,早晨孩子们不爱起,老妈早早地生火做饭,尽量烧硬柴(棒子骨头,小劈柴,豆茬),妈妈挨个把孩子的衣服拿到灶前烤了又烤,让我们趁热赶紧穿上。饭做好了,灶里的火也慢慢殆尽,吃早饭前,妈妈将灶里的炭火,装在一个事先准备好的铁盆里(俗称火盆),端到里屋的饭桌旁,火红的炭火星星闪耀,顿时屋里暖了许多,一家人围在炕桌前,吃着粗茶淡饭,品着快乐无穷,意犹未尽。
冬天农闲不忙,从上午吃罢早饭,妈妈像开“杂货店”一样,倒腾出鞋样,袜板,针线笸箩,剪鞋样,纳鞋底,缝衣衫,旁边的火盆,倾吐出惬意的温暖,有时姥姥来家里帮妈妈做“针线活”,母女两有说有笑,说不完的“知心话”,聊不尽的“母女情”,偶然间,姥姥用剪子把(ba)拨一拨火盆里的炭灰,屋里依旧暖意融融。有时候自己在外“疯折”回来,饿了,没有零食(孩子多,家里穷)吃,妈妈就会翘着脚,摘下柁檩上悬挂的“饽饽篮子”取出一小块“白薯”或玉米饼子,放到火盆里烤一烤,没多时,整个屋里散发出:烤白薯或玉米饼子的清香,闻着香喷,看着直流口水,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取出烤好的食物,但见玉米饼子,黄黄的嘎(ga),沾有少许淡淡的灰,用嘴吹一吹,拿手打扑一下(方言),咬一口脆脆的,香香的,好吃极了,妈妈姥姥在一边看着,笑的心花弄放,乐得
流出了泪。烤火盆的时代已过去了许久,但想起来,依然情有独钟,火盆虽然小,却温暖了全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