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分析它好在哪里。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古诗鉴赏
登科后 唐·孟郊
昔日龃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注释】龊: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请结合具体字词品析本句所蕴含的情思。
4.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1)词的上阕开头两句有什么作用?
(2)“孤鸿”是本词的关键意象,请结合下阙说说作者借“孤鸿”传达的心境。 5.古诗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江城子”是词牌名,“密州出猎”是这首词的题目。
B. “会挽雕弓如满月”一句中的“会”字,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愿望定能实现充满信心。 C.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典故,表达词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情。 D. “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刻画了词人以酒壮胆,口吐狂言的醉态。 (2)请对下阕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7.诗歌理解
水仙子·咏江南 元张养浩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
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1)“卷香风十里珠帘”是倒装句,其正常语序是________ (2)对本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曲前七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并点明主旨。 B.抓住江南多水的特点,写出了美丽的水乡风光。 C.采用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的方式,描绘了江南美景。 D.“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雄奇阔大。 8.古诗阅读
清明即事 孟浩然
帝里①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②聊代醉。
与友人过山寺 戴叔伦
共有春山兴,幽寻此日同。 谈诗访灵彻③, 入社愧陶公④ 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 谁知尘境外,路与白云通。
【注释】①帝里:京城长安。②茗:茶。③灵彻:诗僧,戴叔伦友人。④陶公:指陶渊明。
两首诗都写到了“茶”这个意象,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感相同吗?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9.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桃夭 《诗经 周南》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①,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天,其叶蓁蓁③。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女子出嫁。②蕡(fén):果实很多的样子。③蓁蓁(zhēn):树叶茂盛的样子. (1)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什么形式?这种结构形式在内容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2)《诗经》中常用“比”的手法,结合诗句,赏析本诗中“比”的手法。 10.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展现的画面。
(2)“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描绘出“伊人”怎样的形象?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1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对这首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蒹葭》可以看做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两句写景,后六
句抒情。
B.第一章写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笫二章、第三章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相同,但是感情均比前—章进了―步。
C.“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因此他上下追寻。 D.全诗一唱三叹,充分表现了主人公对伊人的思念之情。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诗人上下求索,而伊人虽隐约可见却依然遥不可及,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 C.诗中“白露为霜”给读者传达出节序已是深秋了。
D.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每一节开头都写景,这些景物描写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重章叠句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②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③冷。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②漏:指漏壶,古代计时的器具。③沙洲:江河中泥沙淤积而成的小块陆地。
(1)词的上阕通过描绘缺月、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 (2)苏轼以“孤鸿”自比,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山雨 翁卷
一夜满林星月白,亦无云气亦无雷。 平明忽见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来。
(1)本诗描绘了哪两幅画面?请结合诗歌所描绘的内容加以概括。
(2)同样是表现雨的猛烈,本诗和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分析。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兴手法,营造了一种幽静、美好的氛围。 B.“流之”“采之”“芼之”分别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的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求之”中的“寤”指睡着,“寐”指醒来,可见君子日日夜夜思恋之苦。 D.作为《诗经》第一篇,本诗抒发了诗人对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2)诗中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什么作用?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下列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叙事诗,反映了宫市给百姓造成的痛苦,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B.诗的前六句,点出了劳动场所,刻画了卖炭翁艰辛衰老的形象。也为后文写宫使的掠夺罪行作铺垫。
C.诗中老人驾着炭车在冰天雪地里赶往集市,清晨就在市南门外的泥泞中歇息。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解释词语“一任”“零落”的意思。 (2)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18.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即事 王安石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1)颈联“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有何作用?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完成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出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后来简化为“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 20.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表达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友人的真挚情谊),也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远
大的抱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或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①这两句诗运用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离别,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
②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诗人乐观宽广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也道出了诚挚的友谊可以跨越时空(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的苦闷)的哲理。
③这两句诗一改过去送别诗悲苦缠绵的情调,表达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答出以上的任何一点即可) 2. (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分析,“辗”字既写出了天寒冷,已经结了冰,从而突出说明了卖炭翁的辛苦,又写出了写出牛车的重量,说明了卖炭翁的勤劳。
(2)阅读诗歌内容可知,诗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如用“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宫使掠夺的残酷;用“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反衬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以及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3)诗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是: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诗歌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故答案为:(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是一道炼字题,古诗中“炼字”,是指某一字在写景表意上有独特的效果。解答此类题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2)本题考查学生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分析能力。对比,它属于衬托中的一种,是利用事物间的相反或相对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一种表现手法。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阅读诗歌内容,理解大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3. “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词句赏析的能力。此题属于类试题,选取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答题步骤为: ① 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 ②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也可从本词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
词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故答案为: “疾”字是“飞快”的意思,既是指马蹄飞奔,也写出孟郊得到登科的消息之后的快乐心情;“春风得意”的拟人手法酣畅淋漓地写出诗人此时登科后的无限快意。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 (1)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2)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诗句的大意。“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凄清的境界。
(2)“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
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由此,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故答案为:⑴开头两句是景物描写,写出(渲染)了寂寞清冷的环境,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了铺垫。
⑵下阙写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落宿于荒冷的沙洲;用孤鸿自比,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心境的孤独和志趣的高洁(不愿随波逐流的清高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作用的理解。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5.D
解析: (1)D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D.有误。“酒酣胸胆尚开张”等三句意思是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虽然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写出词人的豪放不羁,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2)本句出自汉文帝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并让其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的典故,词人在这里自比魏尚,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结合词中“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所表现出的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可知此句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为国杀敌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 D;
⑵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⑵本题考查理解典故的表达效果。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6. (1)水映天空;闲居
(2)诗人想渡湖却找不到船只,在圣明时代又觉得愧对明君,委婉含蓄地表示想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解析】【分析】(1)“涵虚混太清”的意思是谁映天空,与天混同,形容湖水与天空混然一体。“涵虚”的意思是“水映天空”。“端居耻圣明”的意思是: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端居”是安居,喻指闲居不仕。
(2)“欲济无舟楫”是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引荐,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示自己想出仕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张丞相引荐自己的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水映天空;闲居
⑵ 诗人想渡湖却找不到船只,在圣明时代又觉得愧对明君,委婉含蓄地表示想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词义的把握,注意结合诗句的理解作答。
⑵本题考查诗句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首先明确诗句意思,然后结合背景理解感情。
7.D
解析: (1)十里香风卷珠帘(“风卷珠帘”) (2)D
【解析】【分析】(1)本题是对句式的考查。在理解句意的前提下,理顺语序。“卷香风十里珠帘”:十里人家(家家)飘出的香风卷起珠帘。描写秋光中荷香香飘极远。所以正常语序应为:十里香风卷珠帘。
(2)D.理解不正确.“一、两、再三、十”等数词,表现了江南景色的富有变化,丰富多彩,不是雄伟阔大。
故答案为:⑴十里香风卷珠帘(“风卷珠帘”) ⑵D
【点评】⑴本题是对句式的考查,解答此题,关键是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在此基础上理顺语序。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理解诗歌的牛腿,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运用。对选项要逐项辨析,判断正误。
8. 《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逸的心境。
【解析】【分析】第一首诗开篇写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漂泊在外的游子此刻的心中却贮着一片愁楚。一开篇,全诗就置入了青灰的愁绪中,奠定了抒情状物的基调。“堂堂坐相忆,酌茗代醉”,一动一静,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独坐旷室,痴痴地追忆什么,继而端起茶杯,默默一饮而尽,叹口气又呆呆坐出神。这里的孤寂、愁思,这里的凄冷、沉默,同欣欣向荣的大自然、欢愉的郊游人群形成了一种多么鲜明的对比。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与友人过山寺》一诗描写与友人一起过山寺游玩赏景,“竹暗闲房雨,茶香别院风”一句,从“闲”字可以体会诗人的闲适情调。故答案为:《清明即事》中“空堂坐相忆”写出诗人独坐旷室,痴痴追忆的场景,“酌茗聊代醉”中诗人想要以茶代酒,一醉解愁,表达了诗人孤寂愁苦的伤感心理。而《与友人过山寺》中,诗人访友看景,“茶香别院风”描绘出茶香随风飘出院落的情境表现出诗人闲适安
逸的心境。
【点评】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做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诗歌所表现的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我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对诗歌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9. (1)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解析】【分析】(1)“桃之夭夭……”乐曲演奏一遍为一章,《诗经》中的诗是合乐歌唱的,所以每一篇都分若干章,犹如今天歌词的分段,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这一章法叫做重章叠句。“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象征意蕴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通过铺陈渲染,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2)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青娇媚。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绽蕊,而经过打扮的新嫁娘此刻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真有人面桃花,两相辉映的韵味。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这种场面,即使在今天还能在农村的婚礼上看到。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的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头的累累硕果和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真是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全诗三章,每章都先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人们常说的“桃花运”,当源出于此诗。 故答案为:⑴ 重章叠句。反复咏唱,增强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渲染气氛,使感情得到尽情的抒发,热烈真挚的表达了对新娘的赞赏和祝福。
⑵ 以桃设比,形象鲜明,意趣盎然。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
【点评】⑴考查对诗歌写作手法及作用的理解。通读全诗,注意重章叠句写法及作用。 ⑵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方法的赏析,找出本诗中“比”的手法,并结合内容进行赏析。 10. (1)那生长在河边的茂密芦苇,颜色苍青;那晶莹透亮的露珠已凝结成白色的霜。 (2)描绘出“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形象;表达了主人公盼望与“伊人”相会而不可得的无限惆怅、苦闷之情。
11.C
解析: (1)C (2)B
【解析】【分析】(1)C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的“伊人”是作者虚构的意象,不是实写之词。故选C。
(2)这首诗就是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故B项中“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与爱情的虚无”的理解是错误的。故选B。 故答案为:⑴ C;⑵ B。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12. (1)展现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作用:①是起兴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抒情主人公对所思慕之人的真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清气氛,衬托抒情主人公对“伊人”求而不得的焦急和惆怅之情。
(2)全诗三节,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表现了抒情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13. (1)疏桐;孤鸿
(2)既惊恐孤独,又不愿随波逐流的感情。 14. (1)山林晴夜、雨后流急
(2)本诗通过雨后湍急的溪流侧面写出山雨的猛烈;《茅屋》除了“床头屋漏无干处”的侧面描写,还有通过描摹“雨脚如麻”的景象对雨的猛烈进行正面描写。
15.C
解析: (1)C
(2)①增强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②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③渲染气氛,突出主题;④一叹三咏,委婉深长的表达效果。
16.C
解析: (1)C
(2)运用了心理描写,细致刻画了卖炭翁在寒冷的天气中穿着单薄的衣服却希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
17. (1)一任:任凭。零落:凋谢。
(2)诗人虽遭遇不幸(怀才不遇),历尽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不倚)的高尚情操。 18. (1)作者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动衬静,用“鸡鸣”和“犬吠”突出了乡村环境的宁静安谧。
(2)作者描绘了一幅宁静幽美、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画面,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19. (1)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2)“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体现出来。
20.A
解析: (1)A
(2)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分析】(1)A项“随意的韵脚变换”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这首诗虽然是一
首歌行体古诗,可连续变韵,但并不是随意的,只在每小节转换韵脚。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的胸襟!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按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A
⑵ 表达了诗人推己及人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 ⑵本题考查分析重点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