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药在临床应用上主要问题对策论文

来源:意榕旅游网


论中药在临床应用上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327-01

【摘要】中成药的应用普遍存在搭配不当,用量不一以及产品质量不过关等诸多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来中药应用存在的诸多,提出合理应用中成药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中药;临床应用;主要问题;对策 一 中药在临床应用上的主要问题

1 中药的搭配不当问题:临床上发现有些医生往往忽视了中药运用时的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乃古人在与疾病作斗争中,逐渐总结出的中药性味功能的相反畏恶。比如相恶与相反,相恶乃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与十九畏”等。

2 临床上随意加大中药的剂量:笔者发现有些医生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小,因此往往忽视了用量大小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开出的麋香保心丸处方1次4粒,1日三次,六味能消胶囊1次4片,1日3次,特别是在中药注射剂的使用时候,如灯盏花素90mg1日1次(说明书规定为1次20-50mg),丹参注射液30ml1日1次,临床上所使用的丹参注射液很明显超出了说明书规定的最大用量,又比如nacl100ml加苦碟子注射液30ml(载体量不足,浓度过高)非常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3 中药毒副作用的忽视:近几年来关于中药的毒副作用报道开始增多,除了药物本身的原因外,不合理的用药也是关键诱因所在。结果不仅会直接损坏了中西医的声誉,同时也影响了患者就诊中医的热情。

其实一些中成药的服用时间过长或服用剂量过大,会造成很明显的毒副作用,这也是部分医者存在的传统误区,如牛黄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或六神丸等,非常容易引起过敏反应,轻者出现皮肤瘙痒、固定性红斑,严重者可能出现剥落性皮炎、上呼吸道出血和内脏损害等问题。而且含有朱砂的中成药如活络丸、跌打七厘片等,长期食用会出现失眠多梦以及慢性汞中毒等症状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脑中毒等症状。

4 中西药间的联合作用:临床上往往把中医用药与西医用药辩证的结合起来,往往认为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其实中西药联合食用不合理的话,不仅会使药效大大降低,而且可能也会引起更强烈的毒副作用,甚至患者会因此而死亡。如“藿香正气水”不宜与“胃富安”同用,因为“藿香正气水”是用来抑制胃肠平滑肌运动的,而胃复安则是加强胃窦部收缩的强度和频率的,促进胃排空,所以两种药物联合使用会使药效大大降低。又如含有麻黄碱的中成药是不能与降压药洋地黄、地高辛等强心药联合使用的,由于麻黄碱本身就是拟肾上腺素药,能使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血压升高,是降压药的治疗作用大大降低,而且还会使强心药对心脏毒性增强。

还有中西药的合用可能还会出现以下不良反应,如龙杜壮骨冲剂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能会形成螯合物,从而使药效大大降低;胃舒平不易与丹参片合用,因为会生成丹参酚-铝络合物,从而也使二者的疗效降低。还有重要的典型药物牛黄解毒片(具有清热解毒、利尿作用)也不适宜与抗生素类药物如阿莫西林、新霉素联合使用,因为可能会产生畏寒、流涕等感冒症状,从而治疗饿效果会大打折扣。

临床上往往也会滥用中药注射液,特别由于其成分复杂,更应单独使用,比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不适宜与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混合使用,而清开灵注射液也不适宜与维生素b6配伍这都属于中药使用的配伍禁忌。

5 滥用滋补性中药: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像类似养生、保健类产品逐渐为世人所重视(如脑白金等),而临床医生可能只图方便,并未迎合患者的心理,滥用滋补性中药,往往结果适得其反;同时由于营销中的不正之风有助长了不合理的用药,导致了一些医生滥用滋补性中成药。

6 辩证合理用药:中医治疗的最大的特点就是“辩证施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来及时了解病人的病情,然后通过疾病的不同属性和病人的不同情况,来合理的配药。因为加入药量不合适或者用药不合理都会使病情加重,比如给肝阳上亢病人服用肉桂,等于是让病人往火坑里跳,当然这说法比较夸张,但也可以看出中医的用药十分讲究辩证合理的用药。

还有部分病人由于缺乏必需的医学常识,时常在五花八门的中药品种面前不知如何选择。因此需要在相关的医生指导配合下,选方用药,比如感冒清热颗粒与感冒退热颗粒都是常用的感冒药物,但是前者是用于风寒性感冒,然而后者更多是用于风热感冒,虽说相差一字,切实差别是相当大的,小儿在用药时候更需要大人的陪同指点。

二 中药在临床应用上的对策

1 加强临床试验研究:中医研究绝对不能脱离临床,只能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时,按照其自身发展规律发展。由于目前国内对中药的研究还存在很多盲区,因此从药效反映出来的广度和深度的数据堆积,还不能完全反映出中药疗效的客观规律。因此,脚踏实地的加强临床试验研究,也称为中药在临床应用上取得新突破的唯一出路,而且在临床实践上应该做到不拘一格灵活应用。相关医疗工作者应该结合高科技手段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析,从而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临床所应用的药物成分,才能更加明白药物的最佳疗效所需要的温度以及反应酶。

2 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其实往往大众都存在误区,认为中药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药品。其实它的毒副作用是一点都不能忽视。如临床上常使用的药物像云南白药、牛黄解毒片等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凡药三分毒”临床医生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中成药的也像西药一样,是需要一定的疗程的,如果疗程结束应该马上停止用药。

3 重视溶剂问题:中药注射液由于其中药西制的特殊性,在输液的时候应该用糖溶解比较好,因为中药注射液假如用盐水溶解的话,可能由于盐析的作用会析出沉淀,因此中药注射液应该以糖溶解优先。但是灯盏花素是例外,因为其说明书并未有特别的规定,但是由于其溶剂的ph要求为4.2以上,糖的ph范围却为3.2-5.5,因此用糖溶解的话很容易就会出现沉淀。

4 重视中药的配伍问题: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并且研制和应用时间都相对较短,至今中药注射剂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尚属科研的真空地带。当使用了数种注射剂时,一种药物原有的理化性质、体内过程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将会发生明显改变,因此其药理效应或毒性效应也可能会有很大的波动。大多数医者建议,中药注射剂不宜与其他中药注射剂或西药同瓶给药,应尽量单独给药。 比如不宜与强电解质同瓶给药;一般不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作载体配液;特殊情况除外。

尽量减少联合用药,有研究显示,联合用药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而且就构成比来看,不良反应组中联合用药者为对照组的13倍,故在没有充分用药安全证据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中、西药物注射剂联合用药。需要应充分了解配伍用药的后果,如确需联合用药者,应注意将含有中药注射剂的一组液体首先使用,当发生过敏反应时能更加容易鉴别致敏药物。

5 中医正规体质改革:传统医科大学的“中西杂夹”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中不西”,所以往往既不能当中医使用,也无

法当西医来使用。所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应该少讲西医内容,中医、西医分开讲授,而且中医在前,西医在后,避免西医理论先入为主;需要学生重视传统,重新认识中医经典的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学生中医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6 医生医德教育的加强:医者必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之风,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无视患者的利益。相关部门需重点抓中药的合理应用,密切关注药品的销售情况,并且严查中药产品的促销。另外医药营销中出现的不良之风需给予严厉打击,并且严肃查处拿回扣现象。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中药滥用的现象。 三 结语

总而言之,只要能够在临床上能够合理使用中药,进而发扬光大,必定能够为我国医药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翟胜利.中成药的辩证用药[j].中国医药杂志,2000,25(12):758.

[2] 杨汝成.中医急证用中成药和西药配伍禁忌[j].中国药业,2002,10(2):60

[3] 秦淑芳.如何正确使用中成药[j].家庭教学.2005.19 [4] 程细平.试论中药的用量[j].时珍国医国药.2005.1 [5] 王建影.中成药不合理使用问题严重.健康报.2007.2 作者单位:311201 杭州市萧山区第四人民医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