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程 名 称 教 师 姓 名 教 学 层 次 授 课 对 象 单元主要内容: 第一节 心脏生理 第二节 血管生理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生理学 授 课 单 元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生理 学时 7 职称 所 属 基础学科部 院部系 教研室 √专科 □中专 成教(□本科 专科) 授课时间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脏的泵血功能 2.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3.熟悉心肌的生理特性 4.掌握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5.了解静脉血压与静脉血流的有关知识 6.熟悉微循环的有关知识 7.掌握心血管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8.了解社会心理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2. 心脏泵血机制及过程 3.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的基本指标 4. 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 [难点]: 1.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和离子机制 2.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因素 3. 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机制 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挂图
教 学 内 容 提 要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 心脏的泵血功能 (一)心动周期与心率 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即一次心跳。每分钟心跳的次数称为心率。心率为60~100次/min,平均约75次/min。 (二)心脏泵血过程 教 学 方 法 时 间分 配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1学时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和多媒体课件。用“讲授法”与“PBL 教学法”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比较窦房结细胞和浦肯野细胞4期初期的离子流基础;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与部分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当运动或体位突然改变时1.心缩期 (1)等容收缩期 (2)射血期 动脉血压是如何调节的?机体失血(达总量10%)时,循环功2.心舒期 (1)等容舒张期 (2)充盈期 能如何调节?帮助学生把基础(三)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和调节 知识应用于临床或解决实际问1.心输出量的概念与意义 题。 2.心脏做功量 提出教学目标。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心力贮备 用“讲授法”与“PBL 教学(四)心音 法”相结合,利用现代教育技1.第一心音2.第二心音 术平台和多媒体课件,提高二 心肌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教学效果。 (一)心室肌细胞的跨膜电位 1.静息电位 2.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三 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一)自动节律性 1.心脏的起搏点 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二)传导性 1.心脏兴奋的传导途径 2.心脏兴奋传导的特点及意义 3.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三)兴奋性 1.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2.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3.影响兴奋性的因素 (四)收缩性 1.对细胞外液的Ca 依赖性较大 2.“全或无”式收缩 3.一般不发生强直收缩 (五)理化因素对心肌特性的影响 2+ 自学讨论: 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比较缺铁性贫血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有哪两条途径; 用哪些方法可以使血凝加速或延缓及在临床上的用途。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 1.大动脉 2.中动脉 3.小动脉及微动脉 4.毛细血管 5.微静脉 6.中静脉和大静脉 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血压是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 三、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一)动脉血压的概念 (二)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三)动脉血压的形成 (四)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五)动脉脉搏 四、静脉血压和静脉血流 (一)静脉血压 (二)影响静脉血回流的因素 五、微循环 (一)微循环的基本功能和血流通路 (二)影响微循环血流量的因素 六、组织液生成与淋巴循环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 (二)心血管中枢 (三)心血管活动的反射性调节 二、体液调节
精讲点拨学生的讨论,并进行课堂小结。 1学时 1学时
教案 复习思考题及作业题: 1.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腔内压力、容积、心瓣膜的开闭各有何变化? 2. 何谓心输出量,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哪些?并简述其机制。 3. 心肌有哪些生理特性?与骨骼机相比有何差异? 4. 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有何特征?各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如何 教材及参考书: 《生理学》. 朱大年主编.第七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生理通讯》杂志 教研室 主 任 意 见 教研室(科室)主任签章: 年 月 日 教学后记(在此授课单元教学结束后填写): 本次课按授课计划进行,时间紧,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参与问题探讨,多数学生已经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