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l)人类与环境辩证统一关系人类与环境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图所示:
图中各个箭头分别表示了以下含义: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
③人类通过生活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
二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
④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种是良性的,可使人类与环境得到协调发展;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
(2)新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
2.环境问题的分类
3.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的本质:资源问题、发展问题 5.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人口压力:
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这种压力不仅体现在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还体现在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地区差异上。人口总数庞大及人口快速增长使得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是双重的人口压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破坏问题。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比如对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就会直接导致生态的破坏,而在生产、生活中对这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还可能进一步造成环境污染。
(3)、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传统发展模式关注的只是经济领域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以牺牲环境为代
价换取经济的增长,带来环境问题。 例如:读下图回答(1)~(2)题。 答案:D点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呈现条带状,延伸方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居于我国中部地区,正好在我国地形的第二级阶梯上 (2)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地区南方少、北方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平原面积比南方多 B.北方不合理的灌溉和春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C.南方多水田,北方旱地 D.人类大量开垦湿地 答案:B点拨:土壤次生盐渍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但必须具有地下水位高,蒸发性强的自然环境特点。 6.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列表分析如下。 严重后果 解决措施 (1)图中显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 ) A.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地区B.亚热带、暖温带地区 C.以高原、平原为主的地区D.我国地形第二级阶梯上 环境问题 主要原因 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全球气候变暖 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全球气候出现变暖的趋势 对地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产生不利影响。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提高例如:引起两极地区及陆地上的冰川消融,能源利用的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植树造林;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减少并逐步禁止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物质的排放,积极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参与国际保护臭氧层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利用 保护森林、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禁止滥捕滥杀野生动物,建立自然保护区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破坏和危害人类生存环境,人类生存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环境污染;建立自然保护区,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 缺乏安全的饮用水,饮用受污染的水导致疾病甚至死亡;海洋污染使鱼虾和其他海洋生物减少,“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加强对污水的净化处理;防止石油泄漏,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防止石油泄漏等, 加强海洋环境管理 险;气候异常,自然灾害增多等 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从而引发皮肤癌、不断增加,温室效应增强,导致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面临被淹没的危臭氧层遭到破坏 人类大量使用氟氯烃等消耗臭氧的物质 白内障和某些传染病,此外还会扰乱水生和陆生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造成一些生物灭绝,并使农作物减产,导致粮食危机等 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不断地酸雨蔓延 向大气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森林被毁、草原遭破坏、环境受到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 人为的滥砍乱伐、森林火森林锐减 灾、酸雨污染等,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少 使草木枯萎、湖泊酸化、良田变成荒漠、建筑物遭到腐蚀,被称为“空中死神” 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者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水体污染 人类生产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海洋污染 弃物流入海洋,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等造成的石油污染 危害海洋生物,破坏海洋生态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削弱人类生活的基础 土地荒漠化面积 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保护好现有植被,植树种质量下降 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健扩大 垃圾污染与危险废垃圾等固体废弃物数量庞大,增长速度快;工业垃圾及有毒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占用土地,污染大气,滋生蚊蝇、病菌、传全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加强管理,控制城市人口和播疾病,污染农田和地下水,危害人体健康 用地规模 物转移 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补充】沿海赤潮问题: (1)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3)赤潮的时空分布规律:易发生赤潮的区域是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温暖和比较封闭的海区;易发生赤潮的时间为为5—10月,比较温暖适合赤潮生物繁殖的时期。 (4)带来的危害:①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影响海洋旅游业。 例题1:读下图“我国一些地区的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数码所示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①地区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 B.②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③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和酸雨危害 D.④地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和生态环境破坏 答案:D点拨:①地区为天山南麓地区,由于降水少,没有泥石流;②地区为我国内蒙古东部草原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③地区为黄土高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④地区为南方丘陵山区,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有色金属冶炼导致的酸雨和过度开垦坡地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 (2)图中数码所示地区国土整治的重点是( ) A.①地区的发展重点是大力开发水资源 B.②地区应合理利用草场资源,防治荒漠化 C.③地区应建设成为我国重要商品农业基地 D.④地区应大力开发矿产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答案:B点拨:①地区的发展重点是畜牧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等;③地区人口多,生态环境脆弱,发展农业应该农林牧综合发展;④地区煤炭、石油等矿产能源不丰富。 例题2:“大气灰霾”又称大气棕色云,发生时天空长时间灰蒙蒙的,能见度极差。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深受其害。回答(1)~(2)题。 (1)关于产生“大气灰霾”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大量燃烧煤和石油②夏季风的势力增强③城市规模不断膨胀④植被覆盖良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C点拨:大气灰霾属于水汽凝结物,水汽的凝结核来自煤炭、石油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城市规模扩大,燃烧矿物燃料增多,汽车增加,尾气增多。 (2)为减少灰霾发生,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A.扩大城市的面积和规模 B.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清洁燃烧技术 C.大力发展城市私家轿车 D.集中布局有污染的工业企业 答案:B点拨:从原因找措施。 例题3(201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破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遥关注的问题。直到 18 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l)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图乙是21世纪初某年世界部分国家碳排放状况分布示意图。据图回答(2)-(3)题。
(2)在美国、俄罗斯、法国、印度四国中任选一个国家,指出该国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特点。
(3)说明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
【解析】(1)分析图中信息即可解答。(2)图中碳排放的特点从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两方面与中国进行比较说明即可。(3)该题涉及大气的热力作用知识。二氧化破浓度增加,地面长波吸收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气温上升。
【答案】(1)变化:英国煤炭产量在1830年之后加速增长。原因:英国木材等传统能源供应日趋紧张;工业的发展加大了能源的需求;铁路等现代运输条件的改善降低了运煤成本,使得煤在工业中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2)美国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均较多;或俄罗斯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法国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较多;或印度碳排放总量较少,人均排放量与中国接近。(四选其一)(3)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使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增强,增加了大气逆辐射,导致气温上升(或温室效应增强,或大气保温作用增强)。 【练习】
1.(2010年高考江苏卷)图甲为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示意图,图乙为我国三省原煤生产量、煤炭消费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1)大气中的硫主要来源于_________、和___________。
(2)影响图示省区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是: 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二氧化硫排放量高于南方,而南方的酸雨却比北方严重,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____ (4)酸雨的危害有: 答案:
(1)化石燃料 无机硫 硫化物 (2)煤炭消费量 (3)降水
(4)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 土壤酸化,影响森林和农作物的生长; 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2.大气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并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回答(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A.华北平原 B.辽中南工业区 C.四川盆地 D.京津唐工业区
答案:C点拨:我国南方地区的有色金属冶炼,产生大量酸性气体;南方地区较多的降水,淋溶酸性气体,可形成酸雨。四川盆地封闭的地形,不利于酸性气体扩散;内部起伏的地形形成更多的降水,所以酸雨危害最严重。
(2)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 )
A.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量B.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C.大力植树造林 D.减少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答案:D点拨:最根本的途径要从源头抓起,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并压缩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工业生产规模。
3.读我国轮廓图,据图中标注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答案:(1)荒漠化 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强烈、地表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过度放牧、植被破坏、草原退化。 (2)酸雨 燃煤 河湖水酸化,草木枯萎 建筑物腐蚀 点拨:甲为,属于西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成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植被稀少,人为原因是破坏植被。乙所示为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主要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 (1)甲所示地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造成这一生态问题的主要原因有 。 (2)乙所示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这主要是由于能源结构以 为主,造成的危害有 。 生态 问题 森林破坏 草原退化 湿地萎缩 生物多样性 锐减 土壤 侵蚀 荒漠化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内蒙古、青海、宁夏、 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森林火灾等 滥垦、滥伐,超出了森林认抚育更新的能力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畜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要是:气候高温多雨,地势多河谷和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人为原因是人口集中,大量燃烧煤炭等矿物燃料,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排放大量二氧化硫。酸雨危害包括对地表水、土壤和建筑物。 考点二 我国的资源利用及生态保护 1.我国资源利用中的生态问题 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它们的分布、形成及防治措施各不相同,具体如下表所示。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气候干旱、降水减少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沉积物充满湖沼 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 人类的狩猎采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退田还湖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 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物种都有一定寿命 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降水季节变化大且多暴雨 人口稠密,过度开垦 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 2.自然资源保护
(1)我国资源问题的地区差异
地区差异 南北差异 北方 南方 东西差异 东部 西部 华北地区
资 源 问 题 地多水少,表现为水土矛盾 地少水多,能源不足 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主要表现为人地矛盾 干旱缺水,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不匹配 人地和水土矛盾叠加,成为我国人口与资源矛盾的焦点地区 (2)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及目标
3.生态保护
(l)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分析不合理的发展农牧业和开发新资源是人类活动造成生态破坏的主导因素,因此生态环境保护应从保护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入手。
(2)农村生态建设的内容
农村生态建设主要包括农村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农林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农业资源多层与高效利用,乡镇企业污染管理,农村肥料、饲料、燃料建设,发展生态型庭院经济,生态农业或可持续农业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村建设等。
(3)城市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
①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部分是以有思想意识的人为主体;而非生物组成部分,除自然环境外,还有房屋、道路以及生产、生活设施等人工环境成分。
②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对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分解功能不完全,大量物质和能量常以废物形式输出,因而易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环境问题。
③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都较弱。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其生态平衡只有通过人们的正确参与才能维持。
【典例1】
(2010年绍兴模拟)读我国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局部区域)及其土地退化过程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l)在图中空白处填上合适的选项。 A.陡坡开垦B.过度放牧
C.生态环境脆弱D.大风季节开垦
(2)图示大部分地区的自然带属于______________。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从气候因素分析该区域荒漠化严重的原因。
(3)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区域。请简要分析其产生的人为原因。
【解析】荒漠化的产生,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其中气候异常是造成荒漠化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则是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答案】(1)从上至下依次为:C B A D(2)温带草原带原因:①夏季气温高,蒸发强烈;②降水较少,土壤干旱;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加剧水分蒸发。(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不合理开矿,水资源利用不当等。
【练习】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1:2010年6月25日是第20个全国“土地日”,宣传主题是“土地与转变发展方式―依法管地,集约用地”。
材料2: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图。
材料 3 :我国省级行政区人均耕地差异分布图。
(l)材料2中,表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的是____(A或B)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要解决材料3中a地区粮食生产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哪些措施?
(3)说明b、c、d三省人均耕地数量少的共同原因。
(4)据以上材料找出我国人均耕地数量不容乐观的三条理由。
(5)为保护耕地,我国制定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国策,为使土地供求关系向良性循环转变,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1)B 人口的快速增长;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占用不少耕地,使耕地面积减少。
(2)植树造林;保护湿地(保护沼泽);保持土壤肥力(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用养结合)。
(3)山地、丘陵比重大(平原比重小);人口密度大;非农业用地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
(4)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的人均耕地已经在警戒线以下;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5)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耕地质量。
我国各地主要的环境问题及成因
例题1:读北半球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图,完成(1)-(3)题。
(1)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原因主要是( ) A.土壤更肥沃 B.热量更丰富 C.降水更丰沛 D.光照更充足 答案:B点拨:该地原来种植小麦的区域在未来种植了水稻,且该地1月2℃等温线明显北移,表明该地平均气温升高,热量更丰富。
(2)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将使区域内( ) A.年总蒸发量增加B.地下径流减少C.地带性植被改变D.自然灾害减少
答案:A点拨:旱地改为水田,使更多水分蒸发和下渗,人类的活动对地带性植被没有直接影响,改为水田后,会出现盐碱化等环境问题。
(3)人类缓解这种变化的主要措施是
A.调整作物布局B.改善能源结构C.提高消费水平D.推广无氟冰箱
答案:B点拨:上述变化主要是全球变暖造成的。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大量砍伐森林和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对自然原因,人类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能是自己的不合理活动。 例题3:读下图(1937-1980年内蒙古商都县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图),回答(1)-(3)题。
(1)对该县1937—1980年土地耕垦、人口、放牧强度和荒漠化面积发展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人口总数约翻了一番 B.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 C.荒漠化面积扩大约3倍 D.放牧的绵羊总数增加了约2倍
答案:B点拨:该地1937年人口密度为20人/平方千米,1980年为80人/平方千米,而该地面积不会变化,所以人口总数翻了2番,故A错;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增加了一倍多,和人口总数增加量相比增加比例小,则人均耕地面积减少,故B对;荒漠化面积比重由1%增加到30%,扩大的面积远远超原来的3倍,故C错;图中只给出了放牧强度的变化而没有草场面积的变化,因此绵羊总数无法判断。
(2)导致该县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根本原因是( ) A.人口数量的变化B.耕地面积的变化 C.放牧强度的变化D.气候的变化
答案:A点拨:荒漠化的形成自然因素是基础,但人类的种种不合理活动是荒漠化急剧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主要是庞大的人口压力造成的。 (3)该地农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具体措施,正确的是( )
A.大力开发地下水,扩大耕地的灌溉面积 B.合理调整农业结构,适当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C.积极开展生态退耕工作,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D.大量外迁人口,减轻当地的人口压力
答案:B点拨:对于农业的发展来说,一是要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降低种植业的比例,扩大其他产业的比例,二是要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延长生产链,增加附加值。
练习1.资源利用不合理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读下面生态问题联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将下列备选答案的代号(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完成联系图。
A、粮食不足,单产不高 B、人口增长过快 C、开垦草场,牧业缩小
D、破坏水利及水产资源 E、毁林开荒、破坏植被 F、水旱灾害日益频繁
(2)图示国家多为 国家,判断的依据是 。
(3)依据联系图,结合中国图,回答下列地区的突出环境问题:
甲 ;乙 ;丙 。
(4)依据联系图,简述解决甲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不少于三点)
答案:(1)如下图。
(2)发展中国家 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为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点
(3)风沙侵蚀(荒漠化、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水旱
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加剧
(4)控制人口增长;退耕还林还草;规定草场合理载畜量;加强草场建设;
练习2.读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一般容易发生各种自然灾害。其中A地区易发生 气象灾害,D地区易发生 地质灾害。
(2)分析B地区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形成原因。 (3)人们在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进行农业生产过程中,如果不注意生态建设往往会容易诱发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其中C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E地区容易发生的环境问题是 。
答案:(1)干旱、沙尘暴等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 (2)深居内陆、气候干旱;地处一、二级阶梯之间;土地贫瘠;植被稀少,荒漠化严重;河流稀少,多为季节性河流(3)盐碱化 石漠化
练习3.读我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甲附近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 ,该资源丰富的原因是 。
(2)乙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是 。简述对该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 (3)丙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 ,综合治理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丁地区最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成因是什么?
答案:(1)水能 气侯湿润,降水量大;横断山区,地势落差大
(2)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 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
(3)湿地破坏 加强湿地保护,建立湿地保护区;退耕还湿;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湿地恢复。(任两点给2分)
(4)酸雨 人口多,工业发达,矿物燃料燃烧量大;有色金属冶金工业多,排放二氧化硫多。
练习4.关注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追求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生态环境极危急区与该地区人口的分布有何关系?试说明其原因。
(2)图二中①地和②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简要分析造成两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答案:(1)该地区生态极危急区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大于100人以上的地区。因为这些地区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工业发达,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频繁,对环境影响大(利用和改造环境深度、广度大,产生的废弃物多),从而造成了较严重的环境问题。
(2)①地的环境问题是森林资源的破坏;②地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造成①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滥砍乱伐,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造成②地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牲畜大
量集中,过牧现象严重,使草场破坏严重,导致土地荒漠化。
考点三 环境污染与防治
1. 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种类 来源及污染原因 危害 生产工业废液、废渣、废气未经处理性污生产或处理不当就大量排放到造成染物 活动 环境中;工业生产和交通运环境输产生的噪声 污染,生活农业化肥、农药使用不当,造成破坏性污生产生物体内污染物残留,同时环境,染物 活动 污染大气、水、土壤等 危害生活污水、垃圾、粪便等处理不人体性污生活当引起大气、水、土壤等污健康 染物 活动 染,还可传染疾病 2.水污染
(1)水体污染的类型、成因与危害 类水体 型 富营养化 重金属污染 海洋石油污染 生物所需的各类重金属近海石油的开氮、磷等营(汞铜、铅、采、加工和运含养元素大量铬)等进入水输过程中大量义 进入水体引体,经动植物石油流失到海起的水质恶生物链逐渐积洋中造成范围化现象 累,对人畜造极广的污染现感伤害 象 工业生产中含近海石油的开污生产和生活重金属的污水采、加工和运染污水中所含排放和固体垃输过程中的石源 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圾中重金属的油泄漏 淋溶污水 陆地水体:海洋上漂浮大称为“水花量油块和油膜 表(水华)”又各种重金属引现 称“藻花”;起的人畜病症 海洋水体:称为“赤潮” ①海洋生物大①水体中植量死亡②阻碍重金属元素通海藻光合作危物死亡;②过食物链放用;③影响海害 鱼类死亡;③湖泊演变大,最终危害洋底栖动物;为沼泽 人畜身体健康 ④石油氧化分解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
(2)水污染的防治
措施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建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放;防治石油泄漏。 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l)主要大气环境问题(详见前表,略) (2)主要污染物类型及其影响
(3)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节能和提高能源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
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控制工业污染等。 4.固体废弃物的危害、治理 (1)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影响方面 主要影响 对大气环①细微颗粒随风飘逸,造成大气污染②垃境影响 圾分解,释放有害气体③垃圾填埋处理中逸出沼气④焚烧法处理时造成大气二次污染 对水环境①垃圾倾倒污染水体,危害水生生物生
的影响 存,缩减水面有效面积,降低排洪、灌溉能力②露天堆放和简单填埋,渗滤液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污染 对土壤环①风化、淋溶、径流侵蚀,破坏土壤生态境影响 环境。②有害成分通过土壤在动植物体内积蓄,最终危及人体健康 其他影响①占用耕地,加剧耕地短缺②影响环境卫方面 生,传播疾病③有害废物危害人类健康 (2)固体废弃物的几种处理方式
垃圾的处理多采用回收、分拣、处理加工、焚烧和综合利用等方法,实现垃圾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使垃圾尽可能被再次利用,创造财富,但处理方法各有优缺点,具体如下表所示
①自然净化: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如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使垃圾回归土壤。
②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堆肥,再撤回土壤。这种方式符合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中去,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城市垃圾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堆肥法、填埋法和热处理(焚烧):
堆肥是使垃圾、粪便中的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进行生物化学反应,最后形成一种类似腐殖质土壤的物质,用作肥料或改良土壤。
填埋法由于具有投资少、不需对废物进行特别的分选收集、可回收沼气的特点,目前在世界应用较普遍。采用填埋处理法,首先要求防止从废物中挤压出的液体滤沥及雨水径流对地下水的污染;其次填埋场应设置排气口,铺设收集沼气的管道。填埋场封场后,
表面实行绿化植树,可建公园、运动场等进行土地恢复利用。
焚烧法适用于可燃物较多的垃圾。垃圾经过燃烧,体积减少,还可以消灭各种病原体,燃烧时释放出的热量可以作为能源。但废弃物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如二恶英、汞蒸气、二氧化硫等,此外,焚烧后的灰烬可能高度有毒,因此要注意处理。 【典例1】
(2011年高考江苏卷)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下面左图为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路径示意图
下图为某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铅、铜浓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产生重金属污染物的生产活动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示意图①、②、③能正确表示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的是_______。
(3)高速公路两侧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分布特点与主要来源分别是什么?
(4)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主要有哪些?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重金属污染的来源、循环条件、分布、治理措施。
【解析】(1)读左图可知,产生重金属污染的生产活动有化石燃料燃烧和有色金属的冶炼,重金属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从环境摄取和摄食。、
(2)重金属元素在环境中循环过程,可以在大气圈和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转化,所以③满足。 (3)读右图可知:距离高速公路越远,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浓度越低,则说明汽车尾气是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4)根据第(3)问,可知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就是要减少汽车尾气中重金属的含量,因而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是降低高速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物浓度的有效措施。
【答案】(l)化石燃料燃烧 有色金属冶炼 从环境摄取 摄食(2)③(3)距离高速公路越远,浓度越低 汽车尾气(4)使用无铅汽油、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汽车节能技术
【点拨】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
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如赤潮;同一环境污染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如酸雨。
考点四 工农业、城市污染的防治
1.工业污染的防治
工业污染主要是“三废”的排放,因此,防治工业污染的关键是减少“三废”排放量和对废弃物实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而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措施是:
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l)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
(2)循环经济
(3)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和生态学原理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其含义及具体解释如下所示。
2.农业污染的防治
(l)农业污染的类型及污染源
①农作物及土壤污染:过度施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
学品。②水体污染:人畜粪便等有机肥料。③白色污染:温室农业中的废旧塑料。④大气污染:农业机械作业产生的粉尘、焚烧农作物秸秆产生的烟尘。 (2)农业污染特点:发生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
(3)农业污染的危害
①长期、过量施用化肥:会改变土壤物理状况,使土壤失去肥力,污染土壤和环境,通过灌溉渠道或地表径流,流人江河湖海,造成水体富营养化。②大量使用农药:提高了农业成本,污染了土壤和水源,增加了害虫抗药性,杀灭害虫天敌,破坏原有的生物种群平衡,人畜中毒事件也频繁发生。③重金属污染土壤:使土壤性质变化,微生物受到抑制和破坏而削弱其生产力,还会造成水污染。 (4)农业污染的防治措施
①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给农作物施用化肥,要把握施用时间,控制施用量,严格执行使用规程,力求做到科学合理;防治农业病虫害应采取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措施,综合防治,才能达到最佳效果。②发展有机农业:利用“自然的技术”培育“更健康”的土壤,以生长出“更洁净的食品”。③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控制和消除各种土壤污染源;其次是采取措施增加土壤容量,提高土壤净化能力。 【典例】
(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
(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
【解析】第(1)题,A河流沿岸有居民点和化工厂,因此污水的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废水和污水排入河流造成的最直接的影响是水质变坏,进而造成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第(2)题,B流域用地结构非常合理,地势低平的地区是耕地,地势稍高的缓坡种植果树,坡度较大的山顶是林地,这样就能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提高水质,同时林地可以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降水的频率,使气温的变化趋向缓和。
【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考点五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陆地自然资源的基本情况
2.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1)中国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分类 具体表现 自然①时间上: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空间原因 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②水资源与耕地资源分布不协调 人为①人口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②工农业和生活原因 需水鼠急剧增长③污染、浪费严重 (2)对策:①开发水源: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合理
开发和利用地下水。②进行生态环境建设: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③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遵守《水法》,节约生活用水。 (3)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4)非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典例】
(2011年高考北京卷)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命题意图】本题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为切入点,考查森林的生态效益。 【解析】森林的生态效益在图表资料中都有体现依据森林时大气的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可得出“增加碳储量”的结论,根据“降低风速、吸附飘尘”可得出“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结论,根据对“水文”的作用“蒸腾水汽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可得出“增加降水的结论”,根据对“土壤”的作用“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可得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结论,根据对“生物”的作用“为半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得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结论。
【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点拨】森林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含蓄水源、增加空气湿度、防风护田、保持水土等作用。所以,人们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总调节室”。 考点六 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中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主要分布区域 主要防治措施 问题 森林东北、西南、华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破坏 南林区 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内蒙古、青海、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退化 宁夏、 饲养畜 湿地三江低地、湖滨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萎缩 海滨 止围垦、退田还湖 生物林区、草原、近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多样海海域 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性锐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减 土壤黄土高原、东南退田还林、植树种草、改侵蚀 丘陵 坡为梯 荒漠西北、华北半干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化 旱区 严禁砍伐 2.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态建设重点
4.荒漠、戈壁、沙漠、沙地以及荒漠化、沙漠化比较
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极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戈壁即石质和砾质 3.我国主要生态环晚问题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荒漠,沙漠即沙质荒漠,沙地即沙质荒漠化土地。
荒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破坏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荒漠的过程;沙漠化是指单纯由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这几个概念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考点七 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类型
2 .环境管理的基本手段
3.中国环境管理的基本构架
(2)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解决该问题可采用的环境管理手段有哪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了酸雨的危害、成因及治理手段。
【解析】据图可知该地区有色金属资源丰富,但是在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往往带来严重的酸雨问题,直接或间接危害人体健康;时土
【典例】
(2011年南通模拟)读“我国某地区矿产和城市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是什么?分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壤、水体、森林、建筑、名胜古迹等带来严重危害。 【答案】(l)有色金属 酸雨 腐蚀文物和建筑物 破坏生态平衡 危害人体健康(2)大量排放酸性气体 降水多(3)法律 经济 行政 技术 宣传 【点拨】酸雨的形成有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自然条件主要与地形和降水有关,地形闭塞,污染物不易扩散且降水多的地区易形成酸雨。酸雨对森林、土壤、各种建筑设施都有危害,酸雨的根本措施是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