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博文大全 江南岸边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zhang963258
路志正谈养生
顺时养生、顾护阳气
顺应自然养生,是中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防病保健准则。《灵枢·本神篇》中说:\"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温,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柔刚。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懂得养生的人,必顺四时气候而适寒温,稳定情绪而和喜怒,顺应自然环境的变化,保持人体阴阳气血的平和,使病邪无从所人。为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多年来睡眠坚持春夏晚睡早起,秋冬早睡晚起,使体内的阴阳之气与自然阴阳的消长相适应。冬季气候寒冷,万物潜藏,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期,此时应注意保暖顾护阳气。背部是督脉循行之处,能总督一身之阳经。背部受寒则最易伤体内阳气。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背宜常暖\"的原则,尤其在冬季,注意背部保暖,如晒太阳时多晒背部,寒冬时穿一件以补阳温肾药物制作的棉背心,夜间睡觉时,将热水袋放在背部取暖,坐椅要有靠垫,长期坚持捶背,以疏通气血,振奋阳气。俗言道\"寒从脚下起\",因此冬天的鞋袜要保持温暖干燥,经常洗晒,平时经常活动脚趾,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45度温热水泡脚30分钟,疏通经络,以消除疲劳,保持五脏气血冲和,补肾健脑,利于睡眠。
对于邪气,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注意根据天气的冷暖,增减衣服,\"春捂秋冻\",避免冒雨涉水,同时注意预防潮湿,前贤说\"湿从下受\",以防风湿关节痹痛。夏季气候炎热,易多汗伤津,须适当饮水。空调不宜常开,度数若低,老人更非所宜。人的生命活动本于自然界的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要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顺应春生以养肝气,夏长以养心气,长夏以养脾气,秋收以养肺气,冬藏以养肾气的规律,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
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路志正的养生经验是:遵循《内经》,重视正气涵养,顺应四时阴阳变化,辨证施养,药食同用,劳逸结合,“形与神俱”,“大德必得其寿”。中医养生重视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只有正气强盛、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才能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减少和避免内伤疾病的发生。
《内经》认为,人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人只有与自然界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人相应,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说:“人以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们的养生观只有建立在这种整体观念的基础上,才会发挥其独特价值。
中医养生重视内因,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只有正气强盛、脏腑气血功能正常,才能使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减少和避免内伤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人体内正气充足旺盛,邪气就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在自然界面前,人们不仅要做到与天气相应,也要有效地避免不利因素,掌握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并适应之。
养生学认为,任何生命的产生、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提供一个适宜其发展的生存环境,《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的生命活动本原于自然界的阴阳,人的各种生理活动都与自然界阴阳四时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就是要顺应季节变化,春夏之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保养阴气,以增强人体对外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强调“起居有常”,人的生活起居规律须符合“四时五脏阴阳”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保持身体健康。就一年四季而言,春谓发陈,夏谓蕃秀,秋谓容平,
冬谓闭藏,是讲人的生活起居在四时季节中必须顺应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保持正常。不仅在一年四季中要顺应自然,在一天之中亦应如此。
中医历来就有“饮食自倍,脾胃乃伤……膏粱之变,足生大疔”的说法,说明饮食不当可以导致疾病的发生。过量的饮食,可使脾胃受损,同样会导致疾病。养生之道,贵在后天。而后天之道,又当以脾胃为本。脾胃要注意辨证施养,才能保持人体的精力旺盛。而食物、药物均有四性五味,如偏阳虚体质的人可以多吃辛味的食品以助阳气的生发,偏阴虚体质的人则可以多吃酸甘之品以养阴,药食同源,一般食养为先,体质偏颇明显者,才用药调。
《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食饮有节”。即强调合理的饮食结构及饮食方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说明谷肉果菜合理搭配,才能补益精气津血,以利于人体健康。同时,要辛甘酸苦咸五味调和,忌饮食偏食偏嗜。反对饥饱失常,暴饮暴食。养生要遵从“和于术数”及“不妄作劳”两个原则。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选择锻炼身体的方法,如导引、吐纳、气功、太极拳、八锻锦等。我非常注重八段锦的作用,每天坚持锻炼。另外,每早梳头半小时可起到按摩头皮的作用,从而使气血流通,精神振作。“不妄作劳”,即提醒人的劳作不要违背常规,应考虑季节、时间、年龄、体力及有无疾病等诸方面因素,不可长时间从事某一种形式的劳作,以防止“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要做到劳逸结合,使活动有益于身心。
疑难病症辨治杂谈
一、疑难病症概念。中医对疑难病症的认识具有悠久的历史,如《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夹胃脘内
痈,此病久也,难治”。又如《灵枢·厥病》曰:“真头痛,头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死不治”。后世医家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使中医对疑难疾病的认识逐渐成熟,如“风、痨、臌、膈”为内科四大难治病;“经、带、胎、产”为妇科四大症;“麻、痘、惊、疳”为儿科四大难症;余如“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等,都是临床经验的宝贵总结。现代医学所谓的“难治病”一词,是现代医学家从生物医学模式的疾病概念中分化出来的分类概念,包括一些“病因不明”或病因虽明却缺乏有效治疗方法的疾病。据侯氏等对日本难治病介绍及有关西医文献,初步认为:难治病是指艾滋病、癌症等在内的一系列有关遗传、体质、代谢、免疫、环境污染与公害、药物滥用与药害、生活方式与食害、社会心理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疾病。中医有关疑难病症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国内外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多有一个趋于一致的认识,即“以病因多端、症情复杂、虚实互见、寒热兼夹、疑似难辨、病情迁延、棘手难治者”应称之为疑难病。
二、疑难病症的辨治思路与方法。疑难病症涉及范围广,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病症都可见到,有时参差出现互有联系,甚至在病因、病机、病程的演变上密切相关,因此,辨治疑难病症必须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广博的医学知识(内、外、妇、儿、五官、皮肤、针灸等科知识,其中包括西医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自己的直接经验,前人的间接经验),辨证应审慎周详,思路要灵活多变,同时应胆大心细,“据经以洞其理,验病而悟其义”,只有这样,才能“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做到有的放失。
(一)详问病史务在澄源溯流。详细的问诊十分重要,通过仔细询问,每能使病者尽吐其情,盖五方之气候不同,天之寒暑燥湿不定,地之肥瘠高下有别,禀赋强弱不一,生活习惯各殊,而病之新旧浅深隐显变化又人各不一,固非详问不能尽得其情,详细的询问不但可以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治疗过程,为辨证、立法、处方、遣药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可以在反复的询问中发现以往被忽视的致病因素,如余诊治四平市包某某患发作性嗜睡病多年,不论开会听报告、乘车均可不自主地入睡,经详细询问,夜卧时并不是不
想睡,而是因鼻窍不利而憋醒,从而提供了肺窍不利之信息,改用宣肺利窍、化痰祛湿法而获愈。如叶氏《临证指南医案》中,油漆家具过敏案,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
(二)辨证周详,去伪存真,务在抓主要矛盾。疑难病症大多旷日持久,几经周折,病情复杂,虚实兼夹,寒热交错,或诸多脏腑同时受累,或病本为一而症状百出,辨证时难免使人有如入迷宫,行走于大雾之中,难辨方向之感,这就要求医者应详审谛视,细致周密,辨真假于疑似之间,分主次于毫厘之处,只有抓住主要矛盾,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纲举目张,主要矛盾一解决,次要矛盾有时会迎刃而解。如名老中医秦伯末先生,曾治一水肿病人,男性,33岁,全身浮肿,已历数月,颈项肿胀若首,阴囊积水如斗,二便闭塞不通,喘息胸闷气短,皮肤干涩无汗,用西药利尿剂开始有效,终而无功;大剂健脾、利水、温肾中药不应。秦老详阅以往处方,泄利之剂用量极大,水肿不退,二便不下。细审病情,气短喘息、表闭无汗症状十分突出,中医理论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水肿治法有“开鬼门”、“提壶揭盖”之计,毅然用麻黄汤加减,服药二剂,肺气一开,宣肃之令得行,利下小便几万毫升,而水肿消退。
(三)独立思考,知常达变,不拘前人法门。有些病症,本属常见,前人对此有许多精辟论述及成功经验,治之本不为难。但有些病却久治不愈,几经周折,遍尝诸药,终成疑难病症。遇到这种情况,作为医者应有灵活的思维,独立的思考,在详细辨证的基础上,总结他人得失,既要虚心学习其学术经验,又要善于找出不效之故,从而独辟蹊径,大胆创新,有时能别开洞天而获得效果。余曾治一女,19岁,患崩漏6年余,经水淋漓不断,每次经行十几日至二十余日不停,净后周余又至,头晕目涩,视物模糊,心悸易惊,烦躁易怒,失眠多梦,胸闷气短,善太息,口干苦不欲饮,食少纳差,舌淡尖红,苔厚略黄,脉沉细数,重取无力。病起于学习紧张之后,复因劳心过度而加重,现近二月有余,仍淋漓未净,纵观前所服方药,均为调肝益肾、补脾固摄、凉血止血之品,而效罔然,余仔细审前症,见舌尖红赤,心肺症状明显,且起于劳心之后,遂诊为:劳心过度,心肺火郁,
湿热内蕴。以心主血脉、主神明,神乱则血无所主;肺主一身之气,藏魄,气伤则血无所依,魄无所藏故也。遂以黄连温胆汤,宁心安神,加杏仁、荆芥、防风,宣散郁火,清热利湿,肃降肺气。
(四)贯通中西,扬长避短,不让西医病名束缚自己辨证思路。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西医在化验检查方而,确较中医为优,对了解病情、确定病位、观察疗效有很大帮助,但切不可让西医病名、西医诊断影响自己的思路,不加辨证,孟浪用药,而犯虚虚实实之戒,致变证丛生。余曾治一男患者,35岁,1960年11月12日初诊。患者于1959年8月2日因腹绞痛,呕吐、腹胀、无肛门排气就诊,经腹部X线透视诊为“肠梗阻”,行手术治疗,同年12月又出现腹胀绞痛,呕吐,诊为“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再动手术。但次年9月、10月上症又作,复行手术两次,不料末次术后月余,再次出现梗阻,限于体质因素及患者要求而请中医会诊,症状见:腹胀难忍,下午尤甚,两胁胀痛,便闭,肛门无排气,腹中雷鸣,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微弱而小弦。仔细辨析,患者腹胀以下午为甚,上午轻,非阳明“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之状,与仲景所言“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跌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肤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之证相一致;加之神疲乏力,脉微弱,属脾阳式微、阴寒内盛无疑,且多次手术,其正气虚衰可知,虽大便秘结,并非实秘而是冷秘,其治不宜攻下而犯虚虚之忌,当以温补中阳,散寒行气,俾中阳复,阴寒除,升降复常,其便秘腹满等梗阻之症可除,遂予附子理中汤加广木香、陈皮、草蔻仁以温中散寒、理气醒脾之剂,进一剂后,则大便得行,服至五剂,诸症消失。通过此案,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医临症,不能受西医病名之束缚,一见”梗阻”便用逐积涤荡之品,一说“炎”,便是火上加火,而用清热解毒,苦寒直折。应遵循中医理论,开阔思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标象、假象迷惑,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变通,才能补偏救弊,释缚脱艰。
(五)谨守病机,灵活变通,法随症变,方因法易。病和任何事物一样,处在不断发展
变化之中,疑难病症尤其如此,因其多脏腑受累,多层次失调,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故治疗难于短期收功。有时形如竹笋,一层剥下又一层,此症消失它症复起。因此,要求医者要胸有成竹,谨守病机,根据亢害承制等理论,机圆法活,法因症变,药随方施,真正做到“观其症,知犯何逆,随症治之”,不因症变而迷茫,不因病久而急躁,只有这样,才能“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余曾治一男性“狐惑病”患者,口腔反复溃疡20余年,外生殖器溃疡5年,左半身瘫痪失语半年,经某某医院做腰穿、脑电图、脑血管造影、头部CT等检查,除外脑血管病,诊为“白塞氏病”,给予地塞米松(最大量40mg/日)、罂粟碱等药治疗,效果不佳,延余诊治。经用清泻肝胆湿热、健脾化湿、养心肃肺泻火、滋阴养血、柔肝补肾等法,历用龙胆泻肝、丹露饮、甘草泻心汤、一贯煎、三才封髓丹、地黄饮子等方加减,并配用黛蛤散、冰硼散、锡类散等药外用,治疗11个月,而告痊愈。
(六)怪病多痰,久病多瘀,宜从痰瘀入手。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之痰,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且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王圭、朱震亨都说过,痰之为病,如“无端弄鬼,似祟非祟”。《类症治裁》云:“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痰,在肝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变化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痰,是也”。《素问·调经论》云:“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涩,经络时疏”。叶天士也认为:“初结在气在经,久则血伤入络”,“久病血瘀”。所以,在临症时,对久治不愈的疑、难、怪、顽症,宜从痰、从瘀入手,酌情采用化痰、涤痰、导痰及和血、活血、化瘀、破瘀、通经活络之治。古代医家在这方面成功经验很多,如《和剂局方》以小活络丹治痹病、半身不遂;《医林改错》用癫狂梦醒汤治癫狂;王隐君用礞石滚痰丸治老痰等,皆属此例。
(七)中西并举,食药并用,综合治疗。疑难杂症往往病延日久,病情复杂,一种疗法难以见效。有的单用西药,可因其毒副作用过大,使治疗中止,如肿瘤化疗、放疗的病人,
此时应结合用益气养血、扶正培本达邪、和胃降逆等方药,可使其毒副作用减少,治疗作用增强,延长患者寿命和生存质量。又如,百合病、癫狂、不寐、梅核气等,情志因素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此时应结合心理开导、气功、按摩、祝由等,可明显提高疗效。有的疾病,多脏器损伤,正气虚弱,其治疗应遵循《内经》“大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之旨,药食同用,有时可起到单用药疗所达不到的效果。如慢性肾炎蛋白尿等病,余临床在湿热已祛余毒消除、正气尚虚之时,在补肝益肾、健脾益气的基础上,常配合扁鹊三豆饮,取效者甚众。另外,如内治外治结合,针灸、推拿、薰洗、敷贴、兜肚、药枕等,都可根据病状,酌情选用,只要用之得当,常能获得良效。崇尚脾胃学说,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治病注重调理脾胃。调理脾胃,重在升降,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勿动胃阴,勿伤脾阳。他辨证注重湿邪为患。认为湿邪伤人甚广,其来源有天、地、人之不同。湿邪常在,北方亦多湿邪。湿邪伤人,最易困遏脾阳,而见湿困脾土。治湿之法,应注意通、化、渗三法。通即宣通三焦气机,调理脾胃升降;化为注意湿邪的转化,或温而化之,或清而化之;渗是以淡渗或苦渗,引湿下行,治湿要利小便。他治疗疑难病,往往从湿邪着眼,每取良效。温热邪毒为患者,在卫汗之,到气清之,入营透热清营,到血凉血散血。强调用药轻灵活泼,注意气血阴阳,动静刚柔相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制方务求稳安,祛邪不避重猛之药。如用益气健脾法治疗胆结石,用调理脾胃法治疗胸痹,清热导滞法治疗久痢,以大头瘟法治疗头部钢水灼伤,针药并用治急症等,均反映了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的枢纽,人以胃气为本,故治病注重调理脾胃。他还深入研究了现代常见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痛风等疾病的发病机理,认为饮食失调损伤脾胃是其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胃损伤常见气虚、血少、湿蕴、痰阻、瘀血、气机紊乱等病症,辨证要着眼于发病的根源,调理脾胃是其治本之道,即“调中央以通达四旁”。他调理脾胃重在升降相宜,而顾其润燥,升脾阳,降胃气。湿邪不独南方多见,北方亦多湿邪。湿邪的来源,有天地人之分。天地之湿伤人,诚为外湿,而饮食所伤,多为内湿。湿邪伤人极易困遏脾阳,而见湿困脾土。他治湿注意
宣通三焦气机,湿邪的转化以及甘淡渗湿,清热利湿等,即所谓的“通化渗三法”。所谓轻灵,即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因为量大药杂味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所谓活泼,即药物要选辛散芳香流动之品,不可壅滞滋腻,壅滞则涩敛气机。他认为药不在多而在精,量不在大而在能中病,贵在恰中病机。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各有所长,也各有不足。在临床中参考现代医学检查数据是必要的,但治疗时,仍要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不要被西医病名束缚了自己的思路。
路老是北京各医院中目前还在出诊的最年长的一位大夫。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是路老有着90岁的年龄,40岁的心脏。每年路老都会体检,检查结果都是一样,所有数值都在正常范围之内,所有的结果都是“未见明显异常”,血管弹性跟四五十岁的健康男性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路老自述的养生经验吧!熊掌虽好不敌粗粮。我现在惟一追求的只是学问,总感到学问不够,每天都要读书读报,还要读许多医学方面的书。无欲无求比较难做到。人都愿意吃好的,连孟子都说:“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过去吃过熊掌,是好吃,感觉比炖鱼可好吃多了。但是再好的东西,不能都吃,也不能多吃。现在物质丰富了,在家吃饭,家里人总是问我饭菜“好不好”,每次我都说:“很好了、很好了。”
我每周至少吃两次粗粮,一次是棒子面的发糕,一次是玉米面或别的杂粮做成的面茶,很喜欢喝。晚上喝稀一点的粥,现在家里有搅拌机,各种杂粮比如豆子、小米放在一起搅拌后熬粥,非常方便。晚饭一定要吃七八分饱,胃不和则卧不安。
每天进餐三片泡姜我坚持吃了40多年的姜,每天进餐的时候吃两三片醋泡姜。姜中含有姜辣素,有健胃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有助于消化。姜性辛微温,辛能散,温能祛寒,我开方经常用姜作为药引。此外,姜皮能治浮肿,干姜治胃病……。家人每次会买几斤姜,切片或切丝,然后用醋泡着吃。醋本身有活血的作用,还能够祛除姜本身的辣味。吃姜有几点要注意,一次吃几片就够,或切成细丝和姜末拌于凉菜中,有和胃降气,增加食
欲的作用,吃太多则会导致胃热。老年人如果咳有泡沫的白痰,可以吃姜,但是痰黄、干咳或无痰的就不要吃。如果受凉了,或者晚上散步时出汗着凉了,喝点姜糖水,一出汗,病可能就好了。每晚一杯兑水黄酒。过去我一点酒都不喝,但是年龄大了,手关节容易僵直,所以开始喝一点黄酒。黄酒能够增加血液循环,降低关节僵硬程度。一般我每天喝一杯,而且是晚上喝,白天上班是不会喝的。我喝黄酒有个特点,不喝纯的,而是自己“勾兑”一下,每杯酒加1/3的热水,这样既温了酒,也降低了酒精的浓度。我爱喝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喝不一样的茶。比如春天会喝些带春芽的绿茶,有生发之气。上午喝绿茶使阳气上升,下午喝乌龙茶健脾消食促进消化,晚上喝普洱茶,能够护胃养胃而且不会影响睡眠。喝茶一定不要浓,泡了两三次后,没有香味就要换了。浓茶中有大量的鞣酸,对大便有收敛作用,尤其不适合老年人喝。走300步再练八段锦。我每天早晨起来后,外面若没有风,就到院子里去走两圈,如果有风,就在屋子里走300步。然后再练半个小时左右的八段锦,保持充沛精力。晚上我会看看新闻,接受“时事教育”,新闻看完基本就不再看电视了。有时也会看看京剧。秋不食姜,晚不食姜。
唐代孙思邈、北宋苏东坡、南宋陆游,这几位看起来不太相关的古人,却有着同一种养生之道,即每日梳头按摩。现如今,众多养生专家同样也在推崇这一方法,路志正老人就是其中之一。
路老认为,合理的梳头可以起到按摩头部的作用,每天梳头半小时,可以使气血通畅,调养精神。而且路老不仅会在每日早晨起床后梳头2—5回,下午还会再加一次,以更好地达到升发阳气、通畅百脉、祛病强身的目的。
梳头时,用牛角或桃木梳子为好,从前额开始向后,紧贴头皮部位,以用力大小适中、动作缓慢柔和为宜。一般应在两分钟内大约梳100次为一回。当头皮有热胀、麻木的感觉时,说明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梳头5—7天后,洗头一次,坚持2—3个月就能感到头皮瘙
痒减轻,头屑减少,头发不再脱落,失眠症状相应改善,并有头脑清醒、耳聪目明之感。
国医大师路志正,1920年出生,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资深中医师。他曾先后到泰国、日本等国进行学术交流。
路志正认为每天梳头半小时,可以使气血通畅,调养精神。路老在每日早晨起床后梳头2-5回,下午还会再加一次,以更好地达到升发阳气、通畅百脉、祛病强身的目的。
梳头时,用牛角或桃木梳子为好,从前额开始向后,紧贴头皮部位,以用力大小适中、动作缓慢柔和为宜。一般应在两分钟内大约梳100次为一回。当头皮有热胀、麻木的感觉时,说明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梳头5-7天后,洗头一次,坚持2-3个月就能感到头皮瘙痒减轻,头屑减少,头发不再脱落,失眠症状相应改善,并有头脑清醒、耳聪目明之感。
路老常对我们说,孔子不但开创了中国文化,还非常重视养生,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不撤姜食,不多食”的养生思想,就是说孔子一年四季的饮食都离不开姜,在那个饱尝战祸,颠沛流离的时代,孔子竟活了73岁高龄,这和孔子重视食用生姜是有密切关系的。路老非常推祟孔子这一观点,认为生姜是调养脾胃,养生防病的必备之品,所以养成了平时吃姜的习惯,并且坚持了四十余年。
翻开古今医书,记载生姜不乏其见,生姜可醒脑提神,促进血液循环,有防治动脉硬化,抗衰老的作用。姜是助阳之品,自古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的说法,还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通经络的作用,因此,被用于男性保健,可起到助阳的作用,对肾虚阳痿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生姜有这样多的功效,难怪路老用四十年吃姜换来了九十年的健康。在这里谈一谈,路老是怎样吃姜的。
当天气变化,气候变冷时,吃几片生姜,可通阳御寒,温脾暖胃,激发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散发体表的寒气,这样就起到了预防感冒的作用。当吃饭不香或饭量减少时,吃上几片姜或者在菜里放上一点姜,能够改善食欲,增加饭量。尤其是有胃溃疡、虚寒性胃炎、肠炎的病人,经常吃一点姜,对于改善恶心、呕吐的症状,是很有好处的。夏天天气暑热,生吃凉、冷食物较多,形成体表阳气盛,体内脾阳虚的状况,这一季节多吃生姜,可以有效的保护脾胃的功能。所以古人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说法。
路老吃姜可是很有特色的,他习惯每天早晨吃两片醋泡生姜。具体做法是:将生姜适量,切片,放入醋中浸泡,可浸泡一周,然后每晨吃两、三片。可起到温胃散寒,提神醒脑,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去年为路老进行了一次全身检查,经拍片、CT等检查,结果显示路老的心脑血管相当于四十岁的中年人)难怪路老90岁了,血管弹性还那么好,看来坚持吃生姜,起了很大的作用。
生姜具有保健的作用,但是也不是吃的越多越好,什么时候都可以吃的, 路老强调吃姜应遵循古人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因为随着夏天的结束,天气逐渐变凉,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再吃辛辣的生姜,容易伤肺,加剧人体的失水、干燥,所以秋季不宜吃姜。如果吃姜太多,姜辣素在排泄时刺激肾脏,会产生口干、咽痛、便秘的症状。一天之中,晚上阴气最盛,经过一天的奔忙,到晚上需要休息,阴气内敛,生姜为发散之品,晚上吃姜,容易耗气,所以晚上也不宜吃姜。另外阴虚火旺、有内热之人,或患有痈肿疮疖、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胃溃疡、胆囊炎、肾盂肾炎、糖尿病、痔疮者,都不宜长期食用生姜,尤其是阴虚燥热体质,表现为手脚心发热,手心有汗爱喝水,经常口干、眼干、鼻干、皮肤干、心烦易怒、睡眠不好的人,吃姜会加重阴虚的症状。
顺便谈一谈生姜的其他吃法
凉拌子姜:子姜30-60g,切成细丝,加醋、盐适量拌食;亦可再加适量白糖、脂麻油。具有开胃和中,止呕的作用。
生姜饴糖汤:生姜30-60g,饴糖30g。加水煎成浓汤,趁温热徐徐饮。有温肺化痰、止咳的作用,用于虚寒性咳嗽咯痰。
紫苏生姜汤:紫苏叶 30g,生姜9g。煎汤饮。 具有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用于风寒型感冒。
姜糖水:生姜9g,红糖适量,煎汤饮。由于伤风感冒,或冒雨涉水之后。
姜糖茶:生姜9g,红糖适量,红茶少许,开水冲泡,当茶饮用,可用于冬季御寒,尤其适用于四肢冰凉的人饮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