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及其策略的研究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及其策略的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及其策略的研究

摘要:根据已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现状。通过与幼儿教师的访谈,以及相关材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出小班幼儿常规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再根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宜幼儿良好常规习惯养成的解决措施。小班时期是常规养成的关键期,一切策略的实施都应紧扣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家长与教师应共同努力,为幼儿良好常规的养成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班幼儿; 常规养成; 教师

1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小班幼儿常规的养成越来越受重视,在整个学前期小班幼儿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小班幼儿在这一时期开始进入集体生活,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而在这样的新环境中为他们制定新的规则,培养一些新的习惯对于这些低龄幼儿来讲是相对较容易的,此外这一时期的幼儿在某些方面是处于他律阶段,这就为教师们对其进行常规养成创造了先机,与此同时良好的习惯会对幼儿以后一生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在小班时期建立良好的常规也为以后中大班的学习管理打下良好地基础,所以小班时期是幼儿常规养成的关键期。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理论上,有利于帮助小班幼儿培养规则意识,从而适应集体生活,喜欢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促进其身心协调、健康的发展,对其以后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1.2.2 实践意义

实践上,有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班级,让小班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让幼儿在有条不紊而不是乱糟糟的环境中快乐的度过自己的每一天。常规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的坚持以及良好策略的运用。一个班级的常规直接影响到幼儿的成长以及日常生活、游戏活动和教学活动的质量。

2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2.1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的现状 2.1.1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现状

通过对三十名小班幼儿教师的访谈记录整理与分析得出以下三个表格。

表1 小班幼儿生活常规调查结果统计

生活活动常规项 认为存在问题的教

早晨入园问候 3

整理自己的物品 19

进餐 25

午睡 22

离园 5

师人数 所占比重

10% 63% 83% 73% 17%

注:在所占比重中百分数的计算均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表2、表3中也是同样的方法。

从表1中可以看出,有63%的教师认为小班幼儿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存在很大的问题,83%的教师认为在进餐的时候存在问题,而且在访谈中多数教师表示进餐问题体现在吃饭拖拉,漏饭等方面。此外还有73%的教师认为午睡方面存在问题。而在早晨入园问候与离园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都不大。 2.1.2 小班幼儿学习常规现状

表2 小班幼儿学习常规调查结果统计

学习活动常规项 认为大部分幼儿能做到的

教师人数 所占比重

坐姿良好 15 50%

积极愉快参加活动

26 87%

认真听讲 15 50%

积极发言

8 27%

从表2可以分析出在学习常规中存在最大问题的是活动中是否积极发言,只有27%的教师认为班级大部分幼儿能在活动时积极发言,也就是说有73%的教师认为这一块常规有问题。还有就是在坐姿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余几个方面问题都不大。 2.1.3 小班幼儿游戏常规现状

表3 小班幼儿游戏常规调查结果统计

游戏活动常规项 认为大部分幼儿能做到的教师人数 所占比重

自由选择材

27

遵守游戏规

16

不吵闹抢夺玩具

19

用完后将玩具放回原处

24

90% 53% 63% 80%

分析表3得出在遵守游戏规则这一块常规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有53%的教师认为自己班级的大部分幼儿能够在游戏活动中遵守游戏规则,也就是说仍然有半数左右的教师认为自己班级的幼儿在遵守游戏规则方面存在问题。从表3还可以看出有些班级的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会出现抢夺玩具的现象。幼儿表现较好的就是在自由选择玩具和用完后将玩具放回原处两个方面。

2.2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反映幼儿在进餐、午睡、整理物品、坐姿、发言、遵守游戏规则等常规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再结合访谈记录总结出可能存在的原因如下: 2.2.1 缺乏坚持与正确引导

良好常规的养成其实就是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专家的研究发现一种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而要使这种习惯变得稳定就需要85天以上。所以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养成并非朝夕之事。小班幼儿即3-4岁的儿童,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差,教师在对其进行常规教育时需要放慢语速,语言简洁明确,语调抑扬顿挫。而在访谈中研究者发现能够做到这些的教师并

不多。

研究发现,大多数教师只能坚持一两个星期,这完全不符合一个习惯养成的时间定律。所以班级的常规养成计划失败是情理之中的事。不会正确的引导、缺乏长期坚持以及正确引导也许就是她们常规养成计划失败的原因。 2.2.2榜样示范性不到位

教师对于幼儿而言就像一面镜子,你做出什么样的动作,幼儿会回以你同样的动作。而且小班幼儿非常喜爱模仿,尤其是对成人的模仿。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教师在严格要求幼儿的同时却降低对自己的要求,而且只是一味地强调“你应该……,不应该……”,却没有做好示范工作。有时候班级的常规养成做不好其实教师们有很大的责任,他们要求幼儿做一套的时候自己却在做着另外一套,这也是常规养成一直做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2.2.3教育方法巧用不足

对幼儿常规的养成要贯穿于一日活动中,平时的秩序管理也不可缺少,若不懂得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只靠自身的力量管理一个班级将会很累,只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2.2.4家园合作的不统一

幼儿园教师强调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吃饭有吃饭的规矩,睡觉有睡觉的规矩,上厕所有上厕所的规矩……而在家里,家长会纵容幼儿,会帮幼儿把什么都做好,实行包办政策,不需要幼儿自己动手。孩子常规的养成是时间问题,可家长的“疼爱”让好不容易养成的常规再次被丢弃。所以在幼儿园经过五天的培养,幼儿的这些常规习惯刚有点起色,回到家又颠覆了。如此反复,很难帮幼儿养成良好地常规习惯。而且在一个家庭里,每位家长对幼儿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幼儿们也有自己的思想,小脑袋里装满了主意。对于自己不想做的事,他们会想办法“钻空子”。此外同一件事却有多个要求也会让幼儿们感到苦恼,他们不知道谁的要求是对的,不知道该听谁的。

幼儿园的常规养成虽然每天都在进行,但是所取得的成效并不是那么的明显。而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地常规习惯对于小班幼儿来讲是何其的重要,中国自古就有三岁看大之说,可见良好地常规对于小班幼儿来讲将会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而良好常规的建立也便于教师们对班级的管理,为以后中大班的发展奠定基础。所以提高目前的常规养成的效率势在必行。

3 小班幼儿常规养成的策略

3.1 策略一:长期坚持,循循善诱

俗话说:“日积月累,方能水滴石穿”。可见不管是做什么事都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成功。小班幼儿的自控能力非常差,而且易冲动,年龄越小表现的越明显。因此想要幼儿保持良好坐姿,不抢夺他人玩具,遵守游戏规则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时要长期坚持,不能因为短期内无效或者觉得枯燥乏味就选择放弃。而且最好能够做到循循善诱,充分运用语言的技巧对幼儿进行引导。 3.2 策略二: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加里宁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前,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教师们正好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特点从自身出发为幼儿树立良好地榜样,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地常规习惯。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提高对自身的要求,与幼儿们一起进行常规习惯的培养,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幼儿树立榜样,相信幼儿们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这些要求,渐渐地养成良好地常规习惯。 3.3 策略三:教育方法的巧妙运用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句话是说教学是有规律、有方法可循的,但是对于不同的对象教学方法又是不固定的,所以每位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自身的实际,在一定的课堂环境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富有个性特点。而对于小班幼儿这样的特殊群体,有以下两种具体方法。 3.3.1 善用鼓励表扬的方法

人的自身有个特点,那就是容易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而生活中我们需要的恰恰是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自身的缺点。对于幼儿教育工作者而言这点更加重要。小班幼儿自主意识非常强烈,如果一味地批评他们,他们会觉得自尊心受到打击,从内心开始抵触教师,这样教师的批评教育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从任何一件小小的事件中发现幼儿的优点,并对其进行鼓励表扬,在无形中影响其他幼儿,其实这也是一种榜样示范作用。

3.3.2 充分发挥儿歌,故事与音乐的作用

在调查中发现教师们在进行常规养成的时候常用的方法是大声说教。想让幼儿“乖乖听话”就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根据幼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我们发现他们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对此我们教师常规养成方法要多样化,即在原因分析2.2.3中提到的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做到学以致用,充分将幼儿平时学过的儿歌、故事等运用到常规养成中。

儿歌具有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以及易记等特点。我们可以借助儿歌的这些特点吸引幼儿的兴趣并对其进行常规培养。

故事一般具有生动感人或者有趣的情节,故事内容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是幼儿们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幼儿都喜欢节奏感鲜明的音乐,在幼儿园中教师常用的乐器有钢琴和铃鼓。教师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这些方法代替一直以来的大声说教。 3.4 策略四:家园配合,协调一致

常规习惯的培养除了需要我们教师的教导外,还需要家长们的密切配合。这里的家园合作不仅仅指家长与幼儿园之间,还有家长与家长之间(爸爸与妈妈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同一个班级的教师之间。比如幼儿园可以举办家园合作周,让家长们更多的见到幼儿在幼儿园的样子,多了解幼儿园对幼儿的要求,教师们多了解每个孩子的特点及家庭状况,相互协商制定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策略,然后做到在家、在园对幼儿要求一致。此外还有常用的家访、晨间活动或放学时间的交流、家长开放日等。至于家长与家长之间以及同一个班级的教师之间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因为大家生活在一起,见面的机会多,只要相互说明教育观念和方法最后达到统一即可。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幼儿的好习惯会自然形成。

4 结论与反思

小班幼儿具有容易接受成人对其进行的行为训练,可塑性大等年龄特征,而且,只要我们教师用心,对他们进行良好地常规习惯的培养并不是一件难事。《纲要》中指出:“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对孩子一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小班时期是常规培养的关键期,教师一定要重视这一时期的常规培养,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地基础,树立“幼儿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幼儿提供自由、和谐的发展空间,让每个幼儿真正具有个性化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袁燕梅.浅谈如何建立小班幼儿教育常规【N】.林芝报(汉),2012(05) [2]刘彦改.浅谈小班幼儿良好常规习惯的养成【J】.中国校外教育,2012(06) [3] 郝建鸥.浅谈幼儿常规的养成【N】.青岛日报,2006(06)

[4]闫丽萍. 如何建立小班幼儿良好的常规【J】. 成功(教育), 2007(09) [5] 季爱珍.如何培养小班幼儿常规【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01)

[6]杨艳.小班班级常规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7(01) [7]韩艳.小班幼儿常规纪律的培养【J】.教育导刊,2002(03)

[8]吴建珍.小班幼儿良好规则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法【J】.教育研究(小学时代),2011(09)

[9]熊红.小班幼儿生活常规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专辑),2006(06)

[10]沈秀英.幼儿园小班的常规管理的实践方法【J】.考试周刊,2008(16期) [11]蒙台梭利著,霍力岩译.《蒙台梭利教育法》【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