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力目标:懂得幼儿感觉器官的功能,学会照顾幼儿感觉器官的健康发育,具备解决幼儿感觉器官突发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从学习中学会照顾幼儿,遇到问题要冷静
导入
师:大家好,我姓x,以后大家就叫我x老师,今天初次见面,大家能不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一下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呢? 师:对于大家刚才的描述,大家觉得这是通过人体的哪些器官感觉出来的? 师:嗯,很正确,人们主要是通过这些器官来认识感觉外部世界的,并且,视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人类认识世界的70%来自于视觉,听觉占了10%,剩余的20%来自于嗅觉、触摸觉、味觉-----,还包括本体觉——指肌、腱、关节等运动器官在不同状态时产生的感觉,比如,人在闭着眼睛时也能感觉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接下来就进入今天的学习内容------感觉器官 视觉的形成需经由以下四个过程: 1、光经过晶状体一系列折射后由眼球精确的聚焦后投射在视网膜上而造成「视网膜成像」 2、视网膜上的光感受器将物理性的光波转化成生理性的神经冲动,称为「转译作用」 3、神经冲动经由一连串的神经元传送到大脑视觉皮质,称为「神经传导」 4、视觉皮质将传入的神经冲动解析后转变成有意义的讯息,称为「解码作用」,造成我们看到光的感觉。 小孔成像,为什么倒像而人看到的是正的? 讲授新课
师:由于视听觉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所以这节课的重点内容就是视觉和听觉。咱们有三部分内容:感觉器官的结构、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和卫生保健,重点放在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和保健这部分。给大家5分钟时间,先快速阅览一下眼睛的基本构造。 一、构造 眼球是感受光线刺激的视觉器官,它有眼球壁和眼球内的折光物质组成。 眼球壁的最外层是巩膜和角膜,较厚、白色、坚韧的是巩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白眼球” 它能保护眼球;巩膜前方是透明的角膜,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对痛觉特别敏感,所以“眼里藏不了一粒沙子”。如果有异物进入眼睛,大家该怎么办? 师:正确的方法是,用手轻轻向上提或翻开上眼皮,一般可被泪水冲出来,如果冲不出来,可请别人把上眼皮翻开,看准异物后,用干净的手帕或棉签把异物擦出来,注意不要用手去揉眼,以免灰沙擦伤角膜引起感染,如果说异物附在角膜上,应该去医院就医,不能自己反复擦取。 眼球壁的中层包括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脉络膜有大量色素和血管,能防止光线散射,并为眼球输送营养;脉络膜前缘是有睫状肌构成的睫状体,它借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西方人有蓝色眼睛,大家互相看看对方的眼睛是什么颜色的,再想想美国人、非洲人的眼睛,为什么我们的眼球颜色不一样,这是由什么决定的? 是由虹膜中的色素来决定的;虹膜中央是圆形的瞳孔,随着光线的强弱,瞳孔可以改变大小,进而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强弱。 这就是只能与机械的不同之处,人们视物成像也是倒立的,只是大脑有一个综合的过程,形成了一定的条件反射,给人以正像的信息 视网膜上呈现的应是倒立的景象,但是在视觉神经将看到的景象传到大脑时,又会把它反过来,所以我们看时是正立的 生:揉眼睛或者正确答案…… 如果回答正确答案,则表扬,进行下一步 讲到中膜时引入晶状体 瞳孔时举例猫的眼睛 眼球壁的最内层是视网膜,它能将光刺激转化为神经信号,传到大脑皮层,形成视觉形象。 视网膜有两种感光细胞,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能感觉强光和有色光,我们通常所说的色盲、色弱,是由于视锥细胞缺少相应的视色素而形成的;视杆细胞能感受弱光刺激,是人们在较黑暗的环境中仍能看清物体的轮廓。如果光线一暗就看不清事物就有可能是夜盲症的倾向,如果有这种症状,晚上不宜单独外出,以防摔倒磕碰。 接下来我们来看眼球内的折光物质,它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其中,最重要的是晶状体,它位于虹膜后方,像凸透镜,有弹性,晶状体借悬韧带与睫状体相连,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而改变其凸度,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晶状体的弹性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晶状体与角膜之间是房水。房水有营养角膜和晶状体的作用,并维持眼压。晶状体与视网膜之间是一个较大的空隙,填充着无色透明的胶状物,称玻璃体,它能支撑眼球并加强聚光效果。 若光线经过折光物质不能准确地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大脑皮层不能收到清晰的信号,难以形成清晰的图像,就称为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和散光。最常见的是近视,(结合近视的图示原理) 二、幼儿眼睛的特点 1.眼球前后径较短,呈生理性远视,一般到5一6岁左右转为正视。 实际上,在6岁以前,90%以上的幼年宝宝是远视,宝宝出生后,眼球小,眼轴短,所以几乎都是远视,或兼有远视散光,这是生理性的,是眼正常发育的表现。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远视度数会越来越低。多数孩子在6、7岁会进入一个正常的弛张状态,既没有近视,也没有远视。 爱心堤示 宝宝生理远视的正常值如下:3~4岁远视200度以内,4~5岁远视150度以内,6~8岁远视100度以内,超过正常范围的,则为异常的或病理性远视。若在正常范围内,爸爸妈妈无需过多担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宝宝看物品时应保持适当距离。 2.晶状体弹性大,调节能力强,因此能看清很近的物体。如果幼儿形成不良的用眼习惯,长时间视物过近,则会使睫状肌过度紧张而疲劳,以致使晶状体变凸,形成近视。关于近视的具体内容,咱们在后面的保健里会讲到。 三、眼的卫生保健 我们在大街上可以看到许多“小眼镜”,不管这些孩子是什么原因戴上眼镜,这种现象都很让人心痛。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争取有能力帮助更多的幼儿保护好他们的视力,这就要了解幼儿的眼卫生保健措施。那么有哪些好的用眼习惯呢,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师:很好,请坐。在幼儿时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对于人的一生都很重要,所以作为幼儿教师,我们有责任鼓励监 造成夜盲的根本原因是视网膜杆状细胞缺乏合成视紫红质的原料或杆状细胞本身的病变。预防夜盲症并不难,多吃一些维生素A含量丰富的食品,如:鸡蛋、动物肝脏等。补充维生素A营养素或胡萝卜素提取物。β-胡萝卜素可以转发成维生素A, 房水不断由睫状体产生,经后房-瞳孔-前房角-排出进入血液。房水产生及排出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房水不同于眼泪,眼泪是由眼外产生。 如果房水过多,或者排除不出去,就会造成眼内液体增加而导致眼内压力升高。眼压升高会损害视神经,视野变小,最终导致失明。这种眼内压力升高的眼病就是青光眼。 生:(1)不在光线过强或暗的地方看书、画画。(2)看书写字时眼距书本保持1尺以上 夜盲症治疗方法 房水产生及流通,青光眼产生原因 解释近视、远视佩戴什么镜片,原因 督幼儿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那么还有哪些保健措施呢?请下一位同学来回答。 师:幼儿看颜色鲜艳、画面清楚的图画有防止近视的作用,除此以外还能防止色盲、色弱。 宝宝出生之后,生理的发展并不完善,缺乏理性判断,所以宝宝感知外界的主要途径就是依靠视觉系统。 不同颜色的光线的刺激,通过宝宝的眼睛反应到大脑皮层,如果进入眼部的颜色单一,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会很单一,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大脑皮层缺乏对一些颜色的判断,从而成为导致弱视甚至色盲的原因之一,而如果颜色不和谐,出现躁色,则会破坏宝宝的色彩平衡感,使宝宝产生烦躁情绪,从心理上影响宝宝视觉健康。 所以,应让宝宝多看一些和谐的鲜艳颜色的物品,以及鲜明的对比色,宝宝屋子里的色彩、玩具的色彩、甚至爸爸妈妈穿的衣服色彩都应该尽量和谐,否则会影响到宝宝对色彩的敏感程度。 师:两眼 \"黑眼珠\"不对称,就是所谓的斜视。斜视是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仅一眼注视目标,而另一眼视线偏向目标一侧。根据两眼球的位置关系,斜视有外斜(斜白眼)内斜(斗鸡眼,对眼),上斜、下斜等,多为年龄为5岁前,视力功能尚未完善,任何不稳定因素,如眼部疾病,发烧,惊吓、外伤等使本来就不稳定的视功能减弱或丧失,引起斜视。 斜视儿童常被别的小朋友讥笑,被起难听的绰号,使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教师应该鼓励患儿与大家玩,并教育别的小朋友团结友爱,不给别人起绰号,这样可以减少患儿的心理压力,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适当的游戏、体育运动,比如画画,打球等,对双眼视功能得到恢复大有好处。还有什么防护措施,下一位同学回答。 师:沙眼的传播与患者的卫生习惯、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沙眼病人眼分泌物和眼泪中含有大量的衣原体,被污染的毛巾、手帕、水、脸盆都可成为传染的媒介。 沙眼的传染途径有:·与沙眼病人同用一条毛巾、一盆洗脸水;·手帕和毛巾,特别是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或保育员常用手帕给孩子擦眼睛,就可能感染;·有沙眼的人,常用手擦眼,手上的病菌就会传染了所拿过的东西,比如钱,以及摸过的门把手、栏杆、玩具等,若以后其他人接触了这些东西,就有可能感染。 预防措施:一人一巾,流动水洗脸,常洗手,剪指甲,不用手揉眼。 6.预防眼外伤。要注意为幼儿选择安全的玩具,不玩尖锐、易刺伤眼睛的玩具,要制导幼儿做一些安全适当的游戏,禁止幼儿燃放烟花爆竹,以防止眼外伤。 7.照顾视力差的幼儿,减轻他们的用眼负担,合理安排他们的座位,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并让他们经常望远。若幼儿配戴矫治眼镜,应要求幼儿按医生的嘱咐去做。 的距离。(3)不躺着看书,以免眼与书距离过近不在走路或乘车时看书,因身体活动可导致书与眼的距离经常变化,极易造成视觉疲劳。(4)集中用眼一段时间后应望远或去户外活动,以消除眼的疲劳。(5)容易导致幼儿用眼时间过长的活动主要是看电视、玩电脑游戏等,因此要限制幼儿看电视的时间,一般每周1一2次,每次不超过1小时,小班不超过半小时。看完电视适当进行户外活动。 生:为幼儿创设良好的采光条件。幼儿活动室窗户大小适中,使自然光充足。室内墙壁、桌椅家具等宜用浅色,反光较好。自然光不足时,宜用白炽灯照明。 3.为幼儿提供的书籍,字体宜大,字迹、图案应清晰。教具大小要适中,颜色鲜艳,画面清楚。 4.定期给幼儿测查视力。幼儿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期,也是矫治视觉缺陷效果最明显的时期。定期为幼儿测查视力,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及时矫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当幼儿出现某些特殊行为时,要提醒家长,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比如:两眼 \"黑眼珠\"不对称,经常眨眼、皱眉、眯眼,眼睛发红或常流泪,看东西经常偏着头,经常混淆形状相近的图形,看图片只喜欢大的,手眼协调差等等。 5.教育幼儿不要揉眼睛,毛巾、手绢要专用,以预防沙眼、结膜炎。 采光、日常灯光放置最佳位置(左面) 问同学是否看过幼儿的图书及特点 沙眼不必细讲, 除了上述咱们想到的保健措施以外,还有什么措施能够保护幼儿的眼睛呢?俗话说“吃啥补啥”,我们都知道,孕妇吃核桃对胎儿好,吃核桃可以补脑,那么吃什么可以明目呢? 对眼睛有益的食物有哪些呢?如瘦肉、禽肉、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里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含有维生素A的食物对眼睛也有益,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游症。维生素A还可以预防和治疗干眼病。长期缺乏维生素A的时候,消除眼睛的疲劳,每天应该摄入足够的维生素A。维生素A的最好来源是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菠菜、韭菜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胡萝卜素。维生素C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份之一 丰富的钙粉对眼睛也是有好处的,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虾皮含钙量都比较丰富。 还要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精粮和快餐食品,常吃适量的乳、蛋、奶、鱼、肉、鸡等优质蛋白及全谷类食品,多从新鲜的食物中摄取营养,尤其是维生素B、矿物质的补充,因为它们是眼睛发育和功能进展所必需的。少吃零食、少吃糖果和高糖食品,因为过多的吃糖和高碳水化合物,会使眼内组织弹性降低。 生活中还有很多保健措施,希望我们多留心,多注意,以上就是咱们所讲的视觉方面的知识,接下来咱们来看听觉器官----耳朵。说道耳朵,想问大家谁的耳朵会动呢? 为什么有些人的耳朵会动呢? 人和动物一样,耳后有一块动耳肌,在神经支配下可以活动,只不过有的人动耳肌退化了,耳朵就不会动了;而有的人没有退化,所以耳朵会动。 耳朵会动时天生的,不是后天成长的,会带一点遗传因素。生物学上证明耳朵会动时天生的,是大脑皮层发达的表现,使脑神经更有力,往往有更强的意志与洞察能力。 接下来大家先浏览一下耳朵的基本构造。 首先我们来看耳朵的结构。耳朵是听觉和平衡觉的器官,它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耳廓主要由软骨和皮肤构成,能收集声波,也是传统中医学进行耳针穴位疗法的部位。外耳道的外三分之一由软骨构成,软骨外的皮肤上有耳毛和能分泌耵聍的耵聍腺。外耳道是声音进入中耳的通道。 咱们班的女生多,女生大多数都会打耳洞,那打耳洞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呢?一般医院只允许在耳垂上打耳洞,因为耳垂上是脂肪组织,末梢神经和血管少,相对安全。医师忠告,不要再软骨和耳屏处打耳洞,在这些地方打耳洞如果感染容易引发耳廓软骨性炎症,导致耳廓变形或坏死。打耳洞一般没有严格的季节之分,但春秋天会更好些。夏 生:----- 衔接眼睛和耳朵的话语 天天气热容易感染,冬天有的人会长冻疮不益于打耳洞 师:掏耳朵是个常见的现象,大家经常掏耳朵, 师:我们通常把耵聍俗称为“耳屎”,正常情况下,外耳道皮肤表面附有薄层耵聍,它和外耳道皮肤脱落的细胞、进入外耳道的灰尘等一起形成薄片,当我们咀嚼或张口时,它就可脱落排除。 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粘附异物的作用,也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外耳道皮肤薄,所以经常挖耳会引起外耳道皮肤损伤,发生细菌感染。挖耳不当,有可损伤鼓膜,引起鼓膜穿孔。若耳朵栓塞了应及时就医。 中耳包括鼓膜、三块听小骨和咽鼓管开口,鼓膜介于外耳和中耳之间,是一块椭圆形的薄膜。三块听小骨外连鼓膜,内与耳蜗相连,可以把鼓膜震动传到耳蜗。中耳的空隙叫鼓室,鼓室由通向咽部的咽鼓管开口。吞咽时,空气从咽部进入中耳,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相等,保证鼓膜正常震动,人们才能听到清晰的声音。 师:遇到巨大的声音时,大家一般都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耳朵呢? 师:遇到巨大响声时,要么迅速张嘴,使咽鼓管张开;或是闭嘴,同时双手捂耳,这样可避免鼓膜被震破。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正常人的鼓膜内外的压力是平衡的。鼓膜外侧直接与大气相通,而鼓膜内侧是中耳腔,中耳腔的压力通过咽鼓管的管道与外界大气压相通。为此,当有巨大的响声时,只要能保持鼓膜内外的压力平衡,鼓膜就不会受损伤。 内耳包括耳蜗、半规管和前庭。耳蜗内有数千根听觉神经纤维末梢,并充满液体声波使鼓膜震动并带动听小骨,听小骨震动引起耳蜗内液体的震动,听神经将震动转化为神经信号传送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半规管和前庭内有位觉感受器,人体运动时,特别是头部位置发生改变时,位觉感受器将刺激传到大脑,形成位觉。 师:我们耳朵的耳蜗为什么不和“麦克风”一样,凸在外面,而要通过一条长长地“耳道”呢? 师: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保护耳蜗,不信您看您的鼻子、眼睛不是也很重要,但他们呢为什么就凸在外面呢? 那这是为什么呢?只要您堵上双耳,再听听您的呼吸、咽口水的声音,您就明白了,原来我们的耳道结构,可以讲外界细微的声音放大,而且还会将我们身体的声音扩大并聆听,而后做出各种判断,一次更好的引导自己生存。也就是说“入耳式耳机”,只要很小的声音,我们就会觉得很大声。 除此之外,充满液体的半规管还觉有保持身体平衡的作用,所以说,我们的身体隐藏着巨大的秘密,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索与发现。 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所以被称为咽鼓管。 咽鼓管是中耳通气引流的惟一通道。主要功能是引导鼻咽部气体进入鼓室,以维持鼓膜两侧压力平衡,从而保证鼓膜的正常振动。如果咽鼓管闭塞或鼻咽部炎症造成咽口闭合都可致鼓室压力降低,外界压力相对增高,从而使鼓膜内陷而影响听力。 若回答张嘴,问其原因, 我们已经知道了耳朵的结构,而幼儿的耳朵和成人的又有所区别,接下来,咱们来看看幼儿耳的特点: 1外耳道比较狭窄,外耳道尚未完全骨化。所以千万不能用锐利的工具给幼儿掏耳朵,防止损伤外耳道,引起外耳道感染。若不慎损伤鼓膜,则会影响听力。如果耵聍较多,发生栓塞,可请医生取出。一般情况下,耵聍会自行脱落 2咽鼓管相对比较短、平直、管径较粗。当鼻腔有感染时,病菌易侵入中耳,引起中耳炎。它以耳内闷胀感或堵塞感、听力减退为常见症状。常发生于感冒后,或不知不觉中发生。儿童常表现为听话迟钝或注意力不集中。严重者还伴有隐隐耳痛,按压耳屏后可暂时缓解。 既然幼儿耳朵的生理特点容易引发中耳炎,那么我们需要采取哪些保健措施预防中耳炎呢?请一位同学来回答。 师:很好,请坐。对于幼儿的中耳炎,我们要足够的重视,因为它是幼儿耳病很常见的一种。那么还有什么样的保健措施能够保护幼儿听觉器官呢?下一位同学来回答。 师:嗯,请坐。幼儿对过强的声音不敏感,与人交流时总盯着对方的嘴等等,是不是听力发生了问题? 师:所以说作为幼儿老师我们要很细心地去观察每个孩子,并且定期为他们做听力检测。对于已经出现的耳朵疾病,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冬天我们耳朵经常会生冻疮,幼儿的皮肤娇嫩,更容易生冻疮。那么怎样避免幼儿耳朵受冻呢? 师:对了,当孩子在室内上课的时候,室内温度高,但当幼儿去户外活动时,一定要给幼儿做好保暖措施。比如,带上围脖、帽子,以免生冻疮。 除了保护好幼儿的听力以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如唱歌、欣赏音乐、辨别或模仿各种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叫声、辨别同伴的声音等,通过这些活动促进幼儿听觉的发展。 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眼睛和耳朵的基本构造,以及幼儿眼睛、耳朵的特点和卫生保健, 重点是幼儿感觉器官的特点和卫生保健 。 生:要教会幼儿正确的擤鼻涕方法:用手指按住一鼻孔擤另一个鼻孔,擤完再擤这一个,不要太用力,更不要按住两个鼻孔同时擤,以免鼻腔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中耳。不要让幼儿躺着进食、喝水。防止污水进入外耳道。若在洗头、游泳时污水进入,可将头偏向进水一侧,单脚跳几下,将水控出 生:减少环境中的噪音。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及早发现其听觉一场。如:婴幼儿对突然地或过强的声音反映不敏感;与人交流时总盯着对方的嘴;听人说话喜欢侧着头,耳朵对着声源;不爱说话,或发音不清、说话声音很大;平时很乖、很安静,睡觉不怕吵;经常用手搔耳朵,说耳闷、耳内有响声等 幼儿耳朵特点与保健20分钟 回顾时要把重点讲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