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镇化
土地是农民的立足之本,如果失去土地,很多农民就失去了赖以谋生的基本手段。 “城镇化”的提出过程,其本身就是一个汲取了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和妥协的过程,体现了中国理论界在政策制定方面要实现自主创新是相当长期的、复杂的。
1992年正式宣布进入市场经济;1998年我国明确提出的“城镇化”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在制定“全面小康”新战略的同时,针对“城乡二元结构”强调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把这个方针列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005年,出台了“新农村建设”来振兴包括县级以下的城镇在内的地方经济,以此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2007年又批准了成都和重庆作为这个专题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据9月28日《新农村商网》中《三成失地农民就业难》一文披露,湖南省统计局农经队日前发布了《湖南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就业难、补偿低、社保不健全等成为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突出问题。报告抽取了长沙、益阳、郴州、永州、怀化5个市33个区县1460户调查户进行调查。调查数据显示,失地农民中只有69.1%的农民已经就业,其中,仅10%通过政府社区介绍就业。拥有失业保险的农民只有2.6%。而比较失地前后的家庭收入,仅34.3%的农户收入有所增加。文章以“担心坐吃山空”“征地补偿偏低”“社保覆盖面窄”“期待完善政策”四个小标题,透视了当下“被城市化”农民的生存尴尬和困境。
近两三年,全国各地农村出现了一种拆村并居的现象,即把七八个村并到一起,把农民房子拆掉、建新房。这个思路的本意是,通过农民集中居住,节约出部分农村的建设用地,然后通过置换,拿到城市使用。
土地指标到城镇或城市之后,价格就会提高,然后政府再利用得到的土地出让金,补贴农村的新房建设。这个办法,有些专家学者支持,认为这解决了城市发展缺地、农村建设缺钱的问题。
这里有一个最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以城市为中心、继续“剥夺”农民的情况。 有些问题需要我们非常冷静和客观的思考,即城市到底缺多少地?还需要多少地?这个问题回答不清楚,就会有问题。
正好前段时间不是有人在网上上传了一张小区“晒黑灯”的照片吗,中央二套财经频道节目组在北京做了两个普通社区调查,一个在望京片区,一个是在城南片区,连续一个星期,看小区每天人车进出情况和晚上灯亮情况。结果,有一个小区,大约卖了1100套房子,每天早晨出门上班的车辆约100辆,走出来的人不超过200人,到晚上不亮灯的房子超过70%。南边社区好一些,不亮灯的房子超过40%。
在10月5日《新京报》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社科院财政和贸易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均认为,目前的户籍管理制度造成了中国的“伪城镇化”或“不完全城市化”。
城市人口增量中71.8%是农业户口,但只要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在城市实现永久性定居,
任何人口城市化指标体现出来的高城市化率都是“伪城镇化”或“不完全城市化”。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杨伟民解释说,我国现有城市化率的统计口径,包括了1.45亿左右在城市生活6个月以上,但没享受到和城市居民等同的公共福利和政治权利待遇的农民工,也包括约1.4亿在镇区生活但从事务农的农业户籍人口,这些并没有真正转变身份的人口约占城镇总人口一半。
再说说我们中国,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虽然这几年农业不被重视,但农业依旧养活了我们这个泱泱大国里的13亿人口。有农业肯定就有农民。但是,由于“城乡一体”的出现,拆老房修小区,农民集中居住,土地征用,农民没了土地,他们都已经不是真正的农民了,但是,他们进了城去打工,别人仍叫着他们“农民工”,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是从农村里来的,他们除了种地,既没文化又没手艺的,他们只能去做哪些力气活。试问:这样的工资真的够他们家里那一大家人的生活吗?没了地、没了老房院落,他们不能养牲畜、不能种庄稼,在这样的情况下,别说吃饭这些了,就连喝口水都要花钱,他们真的能够生活下去吗?
——罗娅
网络构建与维护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