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品析 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 2013—04 浅议亦舒作品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郑 清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200) 摘要:亦舒的小说中描写的大部分都是自尊自爱的现代独立女性,她们不依靠男性,而是凭借自己的能力闯荡社 会。本文从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独立跟精神独立两个角度,浅谈亦舒小说中的女性独立意识。 关键词:亦舒;现代女性;经济独立;精神独立 中图分类号: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2-0012-01 其次,亦舒除了在小说中强调经济对女性的重要性,同时 香港通俗小说作家亦舒,借笔下的现代女性角色探索都 市女性应当如何改善自身生活环境的方法,并试图寻求女性 的抗争跟希望。“独立”是其中最为耀眼的字眼,也是亦舒小说 中极力宣扬的女性观。 亦舒笔下形形色色风格迥异的爱情故事中的女性,对于 她们的生活,生活方式,自身社会地位,投入了自己的思考与 关注,试图紧紧地把握住自己的人生。亦舒通过小说中的女性 形象告诉世间女性,生存在这个世间,生活在这个社会,女性 定要掌握保护自己的方法。那么如何保护自己呢,最要紧的是 也极度重视女性的精神独立。女性在面对自己的命运时候,不 应当单纯以为只要拥有经济实力,就能百分百把握人生。经济 因素着实重要,精神独立同样重要。一个女人,若只存有经济 实力,而毫无独立的精神存在,这仍然是个悲剧。一个精神独 立的女性,可以自由产生并且自由支配其思想与意志。精神独 立即能够自我创作主张,并能够选择性地接受并吸纳外界讯 息,选择适合自己的信息得以充实内心,进而形成独特的人格 魅力。 实现女性自身的独立意识。首先女.陛要在经济上寻求独立,进 而在精神上寻求独立,做到经济上与精神上的双重独立。唯有 这样,才能不把自己的存在价值建立在他人的给予上,即使在 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女性也能真正把握自己的命运,立足社 会。 《玫瑰的故事》中,苏更生从未向其男友黄振华提及自己 在年轻时候曾有过的一段没有结果的婚姻。黄振华意外知晓 此事,竟然大惊失色,进行了一夜的思想斗争,之后对苏更生 说了一句“我原谅你”,此话叫苏更生大为恼火。苏更生斥道, 我有何事要你原谅,我做过什么对不起你的事,你凭什么说要 原谅我,你还以为你是谁。数个反问句,感情强烈地表达着自 己的不满。苏更生认为,自己的人生是自己的,自己对自己的 首先,亦舒百分百肯定了经济独立对于女性的重要性。对 于一个拥有事业的女性来说,经济上的独立可以给她带来生 活上的自信与坚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金钱确是万万 人生负责,无需为他人负责,也无需把自己的存在建立他人的 不能。金钱是女性的重要物质保证,进而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与 社会价值。 肯定上。她把黄振华所谓的“原谅”当做侮辱,她宁愿失去黄振 华,也不能让自己的精神独立受到损害。受中国传统封建思想 的影响,很多女性认为女人需要依靠男人,没了男人就没了依 鲁迅曾在《娜拉出走后怎么办》中说“钱,高雅的说罢,就 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因此,鲁迅认为,没有经济来源的娜 拉在出走后,只面临两个选择,要么选择回来,要么选择堕落。 亦舒对此持有相当赞同的态度,在杂文中写道,作为现代女 性,应当争取什么,亦舒的回答是,首先争取到经济独立。亦舒 会脱节。亦舒的《我的前半生》中的子君,结婚十余年,所有的 靠,女人就活不下去,哪怕自己经济独立,自食其力,也要在精 神上过分依靠眷恋男人,而一旦自己依靠的男人哪天离开自 己,女人的精神就几近崩溃。亦舒笔下的苏更生,是精神独立 女性的完美诠释。不依附男人,不依赖男人。一切以自我存在 亦舒的女性书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小说中塑造的女性 形象有着一定的现实与时代意义。提醒现代女性,在人生的道 认为,不做事的女人,没有事业女性在工作时候的美感,与社 为主。心思都投入在这个家庭中,丈夫却在某天出乎意料的提出离 婚,这使得养尊处优的妻子顿时不知所措。当了十几年的全职 路上,首先是追求经济独立,进而追求精神独立,只有达到经 太太,女儿都嫌她“你辛苦吗,我不觉得,我觉得你除了喝茶逛 济与精神的独立,才能充分寻求到一个女l生的存在价值。 街之外,什么也没做过”。女儿甚至控诉母亲道,家中家务有佣 人帮忙,家中经济支出由父亲承担,子女教育有补习老师掌 管。母亲几乎没做过任何对家庭有建设性的事情。最后女儿哭 诉:“妈妈,你做过什么?”失去丈夫,失去靠山的子君离婚后没 时的她终于知道经济的重要性。她开始寻找工作,开始在工作 中寻求自己的价值,最终在工作中找到自我存在。亦舒通过这 本书实实在在地告诫女性,女性必须要掌握自己的经济命脉, 否则随时走进被人抛弃的悲剧中。 12 参考文献: [1】汪义生著.文苑香雪海——亦舒传.团结出版社,2001年版. [2J余秋勤著.论亦舒小说.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 【3】田玮莉著.亦舒小说中女性形象分析.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 9期. 有太多的时间去怨天尤人,生存问题成了她首先要面对的,此 期.【41罗孚著.香港有亦舒.读书,1998年第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