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质量管制

质量管制

来源:意榕旅游网
 1

第一章 品质管制概念与演进

1. 1人们常说的品质:

1.1.1美国的品质大师朱兰曾说:「我们活在“品质堤防下”而不自觉」,也就

是我们每天生活中遇见的人、事、物等都与品质脱离不了关系。像生活的品质、服务的品质、产品的品质、工作的品质、人员的品质„„等等。 1.1.2品质到底是什么?

不同的人,不同的时期,对品质下的定义免不了有所差距,品质——

就是适用;品质——就是符合需要的条件;品质——就是满足客户期望的特性。ISO8402(品质—词藻)对品质下的定义是“一项产品或服务整体的特征或特性,此种整体的特征或特性,具有满足顾客规定或潜在需求的能力。

1. 2品质管制及品质保证:

对于品质管制及品质保证的定义也各有以下不同的诠释。 1.2.1品质管制之定义: Deming.1950(美国品管大师)

SQC乃是以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最有效用且买主的制品,在其生产的

阶段上应用统计的理论与方法。 Juran.1954(美国品管大师)

品质管制是设定品质规格,及为达到此等规格所使用手段之整体。而

SQC只是品管中应用统计方法的部分。 Juran.1974.QC Handbook

品质管制是测试实际品质的成效,而与规格比较,针对其差异所采取之

各种正当行为。

2

JIS Z 8101(JIS :日本工业标准)

为经济地制造出合于买主要求的品质的物品或服务,所使用手段之整

体。

1.2.2品质保证之定义 ㈠品质保证指南:

品质保证,是使消费者能够在购买与使用时,获得安心,具有满足感,

并确保制品有长期使用的品质。 ㈡JIS:

为了保证消费者所要求的品质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生产者所进行的有系

统的活动。

㈢ANSI Z 1.7 1971(ANSI:美国标准协会)

为给消费者确切的信用,满足其对制品及服务之要求,所需之所有计划

性或组织性之活动。 1.2.3品管大师的品质理念

㈠戴明(Edwards Deming)的品质理念:

1939年与休哈特(Walter Shewhart)合著「统计方法的品质管制」,强调:「品质是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主张将统计方法运用在制程管制之中」,1950年将其品质理念传至日本,并被日本人尊称为「品质之父」,日本人为纪念其贡献,设立「戴明奖」(Deming Prize),给予厂商最高的品质荣誉。

戴明认为品质是「一种以最经济的方式,生产出最有效用且有买主

的制品」,因此企业必须对其产品负责,而要以系统化的观念来处理生产活动,对于生产系统中的每一环节,透过大家的努力,不断的改进品质,

3

包括

1.调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

2.设计与再设计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3.按设计制造或采购物料 4.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以上四项,必须周而复始,并透过各部门的努力,才能不断的提升产品

的品质水准。

事实上从上述理念中,可看出品质是从满足消费者需求开始的,也以满

足消费者需求为最终目标,终其毕生对品质所抱持中心思想与理念,可归纳为14要点:

1.企业组织必须有长期的品质目标,藉以提高产品与服务的品质。 2.企业织组应采用新的经营哲学与理念,并透过沟通管理与制度运作,建立所有员工品质的共识。

3.最终检验无法获得具有竞争力的品质,改善品质应从最根本做起。 4.慎选供应商,购买高品质的材料及零组件,而非以价格作为基础。 5.持续不断的改善生产与服务系统。

6.不断的对员工实施教育训练,促其做对的事情。

7.管理者应建立领导风格,致力于消除防碍生产效率的各种有形、无形因素。

8.管理者应协助员工面对问题,排除恐惧。

9.管理者应建立部门间的沟通管道,扫除部门间的障碍,为建立改善品质的目标共同努力。

10. 管理者应对改善品质的理念身体力行,而不是一直向员工喊口号、

4

训练或订目标。

11. 要以领导方式来达成工作要求,而不是以数字或目标。 12.赞扬员工的工作绩效,使他们以工作成果为荣。 13.拟定教育训练与自我改进计划。

14.企业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应参与品质活动,以促成其工作态度的转

变。

㈡朱兰(Joseph Juran)的品管理念:

1953年撰写「工业品质管制」,强调「品质管制是决定品质的规格

标准,以及达到此标准所采取的一切手段。」他认其品质是适合使用而不仅是销售出去而已,目的在确保产品于使用期间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为达到这个目标,管理者必须运用各种管理技术与方法来完成。 朱兰认为产品品质所要表现的特性,应该是满足客户使用上的需

求,而追求品质改进应是长期性的问题,因此「品质」应进入企业策略管理的核心,而且应采用任务编组的方式,不断提升品质标准和解决品

质上的问题。

图1-1朱兰之螺旋图 5

朱兰的品质理念,可归纳为:

1. 管理者的参与是品质成功的关键 ⑴80%的问题,是由管理不当所造成

⑵品质需靠高阶管理者的领导才能够获得成效 ⑶公司必须从事重大的品质改进

⑷需建立教育训练制度,使员工具备改善能力 2. 鉴别最重要问题产生的原因二种方法 ⑴柏拉图分析法 ⑵品质成本分析法

3. 品质管理应以下列三者为指标 ⑴适合使用 ⑵符合顾客需要

⑶使用者不仅是顾客与消费者,他们包括产品生产中自始至终的参与者

4. 朱兰认为品质管理可朝向品质三部曲进行,亦即品质规划、品质管制、品质改进三者。 ⑴第一部曲“品质规划”

系指创造一个能符合所设订目标以及在此作业条件下的工作过程,此规划主题可以是任何一件事;办公室内产生文件的过程;设计产品的工程设计程序;工厂生产货物的过程;或应付顾客要求的服务过程。

⑵第二部曲:“品质管制”

系指在作业时制程能符合品质目标的要求,按品质计划进行,使品质的变异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6

⑶第三部曲“品质改进”

系指突破前所未有的品质绩效的过程,使作业进行明显地超出计划的绩效水准。

㈢费根堡(Armand V. Feigenbaum)

1961年出版「全面品质管制:工程与管理」,强调所谓「品质管制」,

是整合企业内各部门致力于维持及提高品质,使能以最经济的水准,生产出完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制品,他认为品质是针对客户需求而言,品质不是「最好的」,而是消费条件下产品的实际用途和产品的价格,因此必须整合组织内所有部门在品质开发、品质维持与品质改进上的努力,使得行销、生产和服务等方面,以最经济的水准来达到顾客完全满意的程度。日本人将费根堡所提倡TQC扩大到包括高阶经营者、公司内各阶层与各部门的人员必须全员参与、通力合作才能有效实施品质管理,亦即所谓的CWQC(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造就了今天日本经济上的成就。

费根堡提出,品质的管制工作,可归纳为下列四个步骤:

1.设立品质的管制标准

2.评估实际的绩效与标准相符的程度 3.不符合标准的矫正行动 4.修正及改进标准规定

而其所提出的品质成本「维持某种品质水准发生的支出加上未达到这

个水准而发生的成本」包括

1.预防成本 2.鉴定成本 3.内部失败成本

7

4.外部失败成本

为有效降低总品质成本,应加强预防成本的投入,才是正确之途。 费根堡的品管理念可归纳为下列八项:

1.品质不是那个阶层或那个部门的事,而以系统的程序扩充到公司各个层面。

2.品质必须加以组织,公司品质改进过程的组织要有效动作,才能有效支持个别的品质工作及部门间的品质团队。

3.强调品质改进必须始于行销、发展与工程、制程以及特别的服务上。它不仅限于厂内工人的生产上。

4.必须在过程中发掘消费者所希望的品质,以满足他们使用上的需求。 5.制程优劣关系到竞争力甚钜,制程的领导者能占5-10%的竞争优势,要以世界最佳者为竞争基础,从事改进。 6.没有不变的品质水准,要不断地从事改进来提升。

7.全面的品质改进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努力,才有成功。而不能仅靠几个专家的努力。

8.只有在公司建立顾客导向的品质管理制度,在全体组织中运用,使得大家都了解,而且愿意身体力行,才能获得品质管理成功。 ㈣石川馨的品管理念

1972年出版「日本式品质管制」,提出日本在社会、文化、宗教、教育、历史等方面的背景有差异,因此欧美许多的品管制度并不见得适用于日本,但所追求的「全面品质管制」,又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其提出CWQC(Company-Wide Quality Control),以有别于欧美的TQC。 CWQC所追求的品质不仅是产品品质、服务品质,更是一种良好的工作品质,因此提出「品质管理是始于教育,终于教育」,其对全公

8

司品质管制的看法为: 1.全部门参加的品质管制

企业内全部所有的人员都要学习品管,且参与及实施品质管制。 2.全员参加的品质管制

企业内各阶层如董事长、总经理、厂(处)长、经理、课长、组长、班长、员工等全员都参加的品质管制,每个人都要负起推行品质管制的责任。 3.总合品质管制

为达成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符合消费者需求及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品质管制应包括品质管理、成本管理(行润、价格)、量管理(生产量、销售量、库存量)、交期管理等。而其强调全公司品质管制(CWQC)应该是一种经营上的思想革命,主要是在改善企体质,其内容包括:

⑴品质第一:以品质作长期经营。

⑵消费者导向:只有满足消费者的产品才具竞争力。 ⑶下工程是顾客:打破本位主义的观念。 ⑷根据数据、事实来管理:活用统计方法。 ⑸尊重人性的经营:全员参与的经营。

⑹使用机能别管理;透过纵向的部门别管理和横向的机能别管理来作组织上的动作。 他的品质理念可归纳为:

1.品质是为了能制造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为主,顾客需求不断的在改变,故品质也要不断的提升。 2.强调以顾客为导向。

9

3.以下一制程(流程)即顾客,应设法让其满意。 4.品管需顾及价格、利润与成本的管理: ⑴利用品质管制为基础。

⑵从事成本;价格与利润管制的整合。

⑶管制量(生产量、销售量、存货量)、交期与品质。

5.高阶管理者要制定品质政策与方针,决定长期经营的品质目标,并亲自领导。

6.为人员工作安排,组织计划等提供适当的教育训练,强调『品质始于教育,终于教育。』

7.认清高队管理者对品质保证应负的责任,建立坚强的品保制度,适时检讨品管活动是否按计划进行。 8.建立跨部门管理的品质制度。

9.落实员工的计划与执行能力,以品质管理循环(P-D-C-A)推动品质改进。

㈤克劳斯比的品管理念

1983年、1984年分别出版「品质免费」及「不流泪的品管」,强调

1.品质就是符合要求标准

2.品质是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无论是事前的预防成本或是事后的失败成本。

3.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好。

4.品质问题决定于管理阶层的目标、计划及承诺。

5.品质是企业内各部门所创造出来的,品管部门只是扮演协助、教育、训练及鼓励大家追求品质。

在解决企业常见的品质总是上,克劳斯比提出五大「克氏疫苗」来处理。

10

1.从经营层到作业层都应具备追求品质的共识。 2.要建立品质控制、品质教育及品质评核系统。 3.扫除阶层、部门间的沟通障碍。 4.实施任何计划后要掌握任何改进的机会。 5.确定公司的品质政策,并致力于品质政策的落实。

克劳斯比致力于推动「零缺点」,并将其想法整理成四大原则:

1.品质的定义是符合需求标准,而不是好。 2.品质是由预防得来的,而不是靠检验得来的。

3.评定品质成效的标准是「零缺点」,而不是「差不多」或「可接受的品质水准」。

4.以「产品不符合标准的代价」来衡量品质,不是用品质的比率或指数来衡量。

他的品质理念归纳为:

1.最高管理者必须致力于所生产的产品均符合需求标准,要将品质列为管理工作的重点。

2.建立能反映产品是否合乎要求的品质管制系统,立即显示任何品质上的缺失。

3.实施品管教育训练,使每一位员工充份了解品质的政策,及其在品管工作中所担任的角色。

4.用财务管理的方法分别计算出产品品质合乎要求与不合要求的成本。

5.让所有员工随时知道现行品质改进工作的进度与成效。 6.管理会议应以事实为依据,利用财务评估,检讨品质工作状况。 7.制订明确的品质政策,产品与服务的品质必须符合对外宣称的标

11

准。

从品质演进的历史,品质管理的时代趋势及几位品管大师的品质理念中,美国国防部重新思考适合美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管理模式,发现美国企业长期在急功近利的观念上,促使经营者绞尽脑汁追求短期的经营绩效,能产生「短期绩效」者被视为能力强的经营者,反之,则能力不佳,因而忽略企业的长期使命及经营眼光,故体质无法强化,造成企业管理上的危机,故资遣、关厂、出售„等时有所闻, 为改进此问题, 国防部提出了全面品质经营, 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 人人参与改善为职志, 透过堪教育与训练方法, 结合企业经营远景, 企图对企业的经营使命、经营策略产生一种思想及观念上的革命,使企业的经营观念摆脱传统上的桎梏,重新建立起特有的TQM管理与文化的环境,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经营体质。

1. 3影响品质的十大因素:

MARK 市场 MONEY 资本 MATERIAL 物料 MACHINE 机器 METHOD 方法 MANAGEMENT 管理 MEN 人员 MORALE 士气 MOTIVATION 动机 MISCELLANEOUS 其它 品管的方法:

12

ACTION 改 善 PLAN 计 划 CHCHK 检 讨 DO 制造 1.4如何做好品质管制:

「品质问题的来源有90%是来自态度与决心,只有10%是来自知识与

技术。」可见,只要以正确的态度并下定决心就能将品质问题解决一大半了。

品质管制的五个阶段是从检验、管制、改进、预防到中心厂入库免

检。所以检验只是一种手段,最终的目的是达成免检验的水准,为了达到此水准一定要有持续改善的心态。 在此,我们为品质管制订定五大定律:

1.品质的定义是“符合要求”, 2.品质管制的目的在“预防”, 3.品管实施的关键在“过程”, 4.工作要求的标准是“零缺点”,

5.以产品“不符合需求所付出的代价”来衡量品管的绩效。即是以防患未然的态度注重过程的零缺点对品质负责任。

持续改善是追求品质的不二法门,美国的戴明博士提出「管理循环」

(PDCA),亦称「戴明循环」。

13

以下断的滚轮前进代表持续改善,或以螺旋向上的方式来表示持续改

善永不停止。 1. 5TQC之定义:

TQC是美国的品管大师费根堡博士提出来的,他认为要做出品质优良的产品不是公司内某些部门的事,而是所有部门全体员工共同投入才能生产出来。

因此,他对TQC下了这样的定义:

为了令顾客充分满足,以最经济的成本生产并销售具有品质水准的产品或服务,将公司内部各部门对品质开发、品质维持与品质改进的努力结合起来,使之发挥效果的综合活动。

日本企业将此观念引申成部门别管理与功能别管理的矩阵方式,如下图所示:

这种部门别管理功能别管理的结合,更容易显示出品质的追求,是每一部门责旁贷的责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