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文化的成因及其影响
学院:水利水电学院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1引言
在世界文化体系中,阿拉伯文化是比较晚出的一种文化体系。它以伊斯兰教的神学理论和思想为指导,以阿拉伯语作为书写和传播工具。阿拉伯文化发轫于 世纪的阿拉伯半岛,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阿拉伯人的征服,哈里发国家的统治,民族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伊斯兰教的传播和阿拉伯语的流行,构成了阿拉伯文化演进的深层背景。阿拔斯朝(750年—1250年)早期,阿拉伯文化臻于鼎盛 这一兼容并蓄的复合文化形态是由三种文化汇合而成:阿拉伯人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教、西方的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东方的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因而它兼具了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农业社会的文化风貌。
2阿拉伯文化的成因
2.1伊斯兰教的作用
伊斯兰教是塞姆族人所创造的三大一神教中,最具有个性,最有东方特色的宗教。伊斯兰教用自己的宗教信条、清规戒律,严厉的考验,把游牧的阿拉伯人结成整体,即使远徙他乡,也不易被人同化;另方面通过它,使征服与被征服者获得共同信仰与一致的语言。
阿拉伯人完成“圣战”征服过程,是凭着阿拉伯骑兵的“安拉之剑”和真主的《 古兰经》 来完成的。阿拉伯统治者对被征服者的基本政策是,改宗伊斯兰教者,一般可以保持原有经济利益,甚至仍保有原来的地方行政官员的地位。普通居民则可以减免税收,不征人丁税,这使它在军事胜利的同时,迅速实现印度北部、中亚、西亚、北非、西南欧等地伊斯兰化。成批居民不光因为伊斯兰教适合于他们的需要,更出之于经济利益,抛弃原有信仰而饭依伊斯兰教。
穆罕默德创教后,规定只能用阿拉伯语传教。穆罕默德后,第一任继承人艾卜·伯克尔下令编纂古兰经,《 古兰经》 用典范的阿拉伯文书写。凡伊斯兰教信徒必须以阿拉伯语诵读经文。在很长历史时期,伊斯兰一面狂热传教,一面却严禁把《 古兰经》 翻译为其它文字,传播《古兰经》 只能是“定本”的手抄本。直到1143年才出现由法国墓督教僧侣翻译的拉丁文《古兰经》 译本。
《 古兰经》 经文,十分注意韵脚、节奏、修辞,诵读它不仅要符合规矩,而且要动听,它是阿拉伯语文的好读本,好教科书。清真寺把训练读诵经文当作重要业务活动,伊斯兰教信徒天然地要受到阿拉伯语文的教育,无疑这大大促进了阿拉伯语文的推广。
1
公元七世纪前,阿拉伯语仅在阿拉伯半岛,人数极有限的游牧民中使用,到阿拨斯朝,阿拉伯语变为“官话”和知识分子的语言,阿拔斯朝末期,在一定范围内,它还成为“普通话”了,现在,阿拉伯语在世界约占十分之一地区流行,仅西亚和北部非洲国家,使用阿拉伯语的人,约达一亿二千万似上,阿拉伯语文的普及,是阿拉伯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前提。
2.2帝国及行省生产发达,经济繁荣,交通便利,政治相对稳定
这是产生阿拉伯文化的物质基础。委马亚王朝,尤其是阿拨斯王朝统治的最初一个世纪,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哈里发及有些省政府对生产发展较为重视,社会经济有了大发展,他们重视水利灌溉事业,在两河流域开凿新运河,修复旧运河,排除积水,增加耕地,帝国境内有四处获得“地上天堂”的美名,这四处是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两河流域南部,波斯湾东部沿岸,大马士革近郊。这些地方农业兴旺,物产丰饶。在西班牙,阿拉伯人把西亚的耕作方法传入,开凿运河,栽培粮食和经济作物。阿拉伯手工业发展,形成著名的特产,如大马士革的缎、库法的绢、叙利亚沿海城市的玻璃、布哈拉的毯子等都享有盛名,自古以来善于经商的阿拉伯人,帝国建立后,掌握了亚、非、欧三洲交通枢纽,汉志地区的古商道,继续活跃,海上、陆路贸易很发达,他们把中国磁器和丝织品,印度和南洋的香料、染料,中亚突厥人地区的奴隶、宝石,非洲等地的黑奴、象牙等运到西方,把西方各种手工业品运往东方,阿拉伯人控制经过埃及和红海,或两河流域达于波斯湾的商道,从中牟得了巨额利润,阿拔斯朝新建立的首都巴格达,不过半个世纪就由一个荒村成为一个惊人的财富中心和国际大都会,它不仅是帝国政治中心,也是手工业、商业的中心,市内仅香水作坊就有43个,书肆近百处。阿拉伯人到达西西里是他们进入欧洲浪潮的余波,可是在一百年间,他们控制了西西里商业的大半。为适应商业发展的需要,哈里发政府自己铸造纯粹伊斯兰货币,对一些尚在便用的外国货币加印《古兰经》 经文。政府还重视发展邮政业务,改革行政制度,都大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阿拉伯帝国拥有很可观的财政收入,特别是帝国的一些行省,保持着原来较高的经济水平。这是阿拉伯精神文化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和养料来源。
2.3融合各地区古代文明
阿拉伯人热衷于国际商业活动,他们有较宽阔的胸怀,远大的眼光,较少保守性,善于吸收和利用各族人民文化成果,阿拉伯帝国极盛时期,包括了古代文
2
明发达较早的各个重要中心基地,如两河流域,埃及与波斯等,这些地方文化水平高,基础雄厚,实力强,是古代天文学、几何、数学计算、医学的发源地,帝国还与印度、中国、拜占廷及古代希腊、罗马帝国发祥地相邻,通过商业活动、文化交流与战争,使游牧民族受到先进文化的燕陶。他们把波斯语、梵语、叙利亚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印度文化等的优秀成分,逐渐渗透,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阿拉伯民间文学珍品《 一千零一夜》 是这种融合文化的代表,它的一些内容六世纪时已在印度、波斯、伊拉克、埃及产生并有传播。十世纪阿拨斯朝时汇集成书。书的内容很宽广,故事背景有时是巴格达、埃及,有时是法兰西、中国。书被介绍到欧洲后,对欧洲文艺复兴许多名家产生过极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最先被阿拉伯人所接受,并经过他们传向欧洲,阿拉伯人在与唐朝高仙芝部队作战时俘去一批手工匠人,793年在巴格达办起第一个造纸厂,以后又经过非洲,传往欧洲,阿拉伯人学会制造各种纸张,白色的、彩色的都造出来了。十世纪来,在穆斯林世界人造纸张已成功地取代了纸草纸与羊皮纸。十二世纪中叶,阿拉伯人统治过的西班牙办了造纸厂,以后,意大利、法兰西等也学会了造纸,中国的指南针、火药等也是由阿拉伯人首先学会使用(阿拉伯黑衣大食称其为“中国雪” ,八、九世纪已会使用),然后经过他们而进入欧洲。阿拉伯的医学科学,主要来源于希腊医学,一部分则发源波斯医学,他们很早就把格林医学著作的绝大部分译成阿拉伯文。而阿拉伯的“医中之王”阿里·伊本·辛纳 (即阿维森纳)就是中亚人,他汇集和代表了中古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又如,印度人在古代就发明了表达数字的符号—1、2、3、······9和定位计数的进位法。在四或五世纪,有了“O”的符号。这种数字和进位法被阿拉伯人学会,并于十世纪下半叶,传向西方。阿拉伯人精通“数”的计算与使用,以至后人错把印度人发明的数字,称为“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人有机会接触到大批欧洲古代优秀文化,他们把希腊文化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在巴格达建城不到一百年,阿拉伯学术界已掌握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哲学著作新柏拉图派主要注释,阿拉伯人翻译希腊哲学家著作不下一百种。希腊的影响在哈里发马蒙时代(813——833年)达于极点,他在830年于巴格达创办著名的智慧馆。这是图书馆、科学院,也是翻译局,阿拉伯学者不知疲倦地翻译希腊科学著作,进行研究。由于阿拉伯人善于吸收各国文化成就,使本身得到滋养,形成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3阿拉伯文化的成就及其特点
博大精深、海纳百川的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3
(1)在哲学领域:由于受到印度学术思想以及希腊哲学思想的影响,阿拉伯人将东西方哲学思想与伊斯兰文化想结合,形成了伊斯兰哲学。
(2)在数学领域:从九世纪开始,阿拉伯数学家已经掌握了球面三角形的基本原理从此以后,印度数字、十进制记数法开始传入欧洲,一直沿用至今,可见阿拉伯人对于数学的贡献之巨大。
(3)天文学领域:阿拉伯帝国的科学家们对天文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巴塔尼是对欧洲影响最大的天文学家。他的很多著作就颇有学术价值,后来的著名天文学家都从中受益非浅。
(4)在物理学领域:阿拉伯人在物理学上做了许多工作,尤其是在光学和静力学方面成果显著。
(5)在文学领域:在文学艺术上阿拉伯人也有很突出成就。文学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主要包含:文、诗歌、谚语、寓言故事等方面。比如现在还被广泛流传的《一千零一夜》等作品。
(6)在艺术与建筑领域:阿拉伯艺术建筑以其宏伟壮丽及独有的风格誉满世界。其建筑别具一格,巧夺天工,包括伊斯兰学府、清真寺、哈里发宫殿等等。它同中国、印度建筑并称为东方三大建筑体系。
此外,阿拉伯人在宗教领域,医学领域、地理领域、物理领域、光学领域等都有非凡的成就,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从文化构成上看,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伊斯兰文化, 如《古兰经》、圣训等,又吸收了波斯、印度和希腊的文化,如波斯的传说、文学、音乐、历史、哲学,印度的数学、医学、天文学,希腊的自然科学、政治等。阿拉伯本土文化同这些外来文化的融合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所以阿拉伯文化具有多民族性、包容性、继承性和开创性等特点。
4阿拉伯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影响
阿拉伯在各方面都有着很高的成就,而且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不仅对阿拉伯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和教育等方面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阿拉伯文化在保存和传递古代文化遗产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世纪欧洲处于封建割据、战争频繁、文化落后以及基督教神权的黑暗统治时期,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毁灭殆尽。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却吸收了古代文化丰富的营养,尤其在伟大的翻译运动中,使得大量的古代学术著作甚至是在欧洲早已失传的著作有幸被保留和流传下来。后来,到中世纪后期,这些学术著作又翻
4
译成各种欧洲语言,特别是拉丁语,重新回到了欧洲,对欧洲的学术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欧洲处于蒙昧时代时,阿拔斯帝国逐步成为文明的保护者,古老的科学和哲学传统保存下来;希腊文、叙利亚文、梵文和波斯文的著作被译成阿拉伯文而不致失传,出现了十进位制和零这类发明。”而“基督教中世纪则什么也没有留下”,因此,“全世界都感谢阿拉伯语在传播中世纪高度发展的阿拉伯科学知识方面所起的媒介作用”。
第二,阿拉伯文化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东方文明比如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字、十进位制等重大发明以及糖、稻米、棉花等传入阿拉伯后,促进了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而阿拉伯人又把它传给欧洲,丰富了欧洲各国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推动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在12世纪以前,欧洲人还不会造纸,文字都是写在羊皮纸、骨器、木板上,“棉纸在七世纪从中国传到阿拉伯人那里”,15世纪的欧洲人才普遍学会造纸术。而印刷术的传入避免了手抄本的笔误,保证了书籍的质量和速度,加速了文化知识的传播和文化的发展。到13世纪以后,中国的火药和指南针等先进技术也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恩格斯指出:“现在已经毫无疑义地证实了,火药是从中国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道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对西欧的科学军事技术进步和航海事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样,东方文化的传入,使欧洲人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杠杆。”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三,阿拉伯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阿拉伯文化不仅融合了各民族文化,而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对世界各国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在学习希腊、印度、波斯天文学基础上的阿拉伯天文学对欧洲天文学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也对中国天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阿拉伯光学家的著作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了英国实验科学家罗吉尔·培根的光学研究,使他创立了近代的实验学;医学家阿维森那的著作为欧洲医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对中国也颇有影响;阿拉伯文学丰富多彩,无论在形式、内容、写作风格上对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及对中国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等等,这些都对人类科学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表明,阿拉伯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和世界文明交往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5
参考文献
[1] 陈宇. 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历史条件及其对欧洲的影响[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10,
30(5):112-114.
[2] 朱锡强. 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J]. 史学月刊, 1982, 4: 021.
[3] 哈力木, 杜山, 艾力. 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J]. 文学界: 理论版,
2010 (2): 91-91.
[4] 张彦. 伊斯兰教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J]. 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 93-95.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