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研究

【摘要】 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时期之一,对于当前通胀的成因有很多种观点,其中一种观点认为相对固定的汇率政策是主要成因之一。本文构造了加权平均有效汇率指数,并检验其与国内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的关系,目的在于运用Engel-Granger两步法分析汇率波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得出结论:国内物价水平与名义有效汇率、国外物价水平及国内货币供应在长期存在协整关系;名义有效汇率对国内CPI存在显著影响;国内CPI主要由国内因素决定,汇率波动的影响在短期内并不显著。

【关键词】 汇率 国内价格水平 计量检验

一、引言

价格和汇率是开放经济中两个核心的经济变量,它们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但是在汇率理论的发展历史中,对价格水平与汇率关系的研究和讨论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卡塞尔购买力平价说的提出,让人们对汇率与价格水平的关系有了突破性的认识,人们第一次将汇率与价格两个变量最为直接地联系在了一起(Cassel,1916)。

在我国,随着经济开放与发展,汇率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2005年7月我国进行汇率体制改革,开始实施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稳步升值。但纵观这几年的实际经济形势,贸易顺差不断增长和国内通胀加剧的整体趋势并未得到有效改变。因此,目前学界和实务界对于汇率变动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内价格水平存在较大争议。在人民币升值和高通胀的宏观经济环境下,研究汇率变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作用,对政府制定宏观政策、预测国内价格水平走势和人们生活水平很有意义。国内研究文献方面,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早期陈彪如等(1992)选取人民币汇率和中国外贸依存度这两个指标对国内物价水平进行研究,得出了汇率下调会导致出口商品、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上升,最终导致国内整体价格水平上涨的结论。卜永祥(2001)建立了一个半开放经济模型,他运用ADF检验、Philips-Hansen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从而得出:长期而言,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内物价水平、国外物价水平、国内货币供应量是协整的结论;短期而言,汇率对零售物价和生产者价格有不同的影响,汇率和国外物价水平变化对生产者价格有显著的影响。毕玉江、朱钟棣(2006)文章使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中国的汇率变动对进口价格的传递效应,其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是不完全的,而且传递过程存在时滞。进口价格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弹性远高于消费者价格对汇率变动的弹性。封北麟(2006)运用递归的VAR模型进行研究,得出结论:人民币汇率的传递效应不显著,汇率变动对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的影响明显大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及其分类指数的影响。陈六傅、刘厚俊(2007)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对我国进口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影响虽然具有统计显著性,但影响程度非常低且与通货膨胀的环境有关。

国内文献从理论和实证方面对汇率的价格传递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是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对我国出口价格的传递,而关于人民币汇率传递对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或通货膨胀影响的实证研究则较为少见。与其他相关文献相比,本文的特点在于研究了人民币汇率对国内生产者价格和消费者价格的传递效应。本文的研究目的是从实证角度检验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物价水平的影响,为制定汇率政策和研究者提供更为丰富的实证结果。

二、中国汇率政策与通货膨胀现状

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过四次改革。1979年至1984年,人民币经历了从单一汇率到复汇率再到单一汇率的变迁。1985年至1993年,官方牌价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向复汇率回归。1994年1月1日,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合二为一,人民币汇率从5.7961元/美元超调到8.7元/美元。自1994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采取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使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维持在8.277元/美元左右的狭小区间内。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它标志着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而且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人民币汇率不再进行官方调整。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自2007年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走高,通货膨胀压力日趋加大,各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均超过2006年全年的1.5%,绝大多数月份也超过年初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3%的目标。综观各月份环比或同比居民消费价格指数,2007年中国通货膨胀的趋势明显加快(图1描述了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到2011年4月间中国的通货膨胀状况)。

物价和汇率是开放经济中最核心的经济变量,其关系极为密切。在汇率理论发展史中,物价与汇率两者关系的探讨总是必不可少,卡塞尔(G Cassel,1916)提出的“购买力评价说”揭示的“一价定律”使得汇率与物价两个变量第一次最为直接地联系在了一起。

受到物价与汇率两个变量相互关系的启发,我们对于中国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最直接的原因做出如下猜想:中国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投放量过高。中国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可通过四个途径,一是再贷款,二是再贴现,三是财政借透支,四是外汇占款。改革开放后,再贷款和财政借透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但从1995年起,情况发生了变化:一是随着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的颁布与实施,人民银行与财政的借透支关系中断,财政借透支已不是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二是外汇占款在基础货币投放中的比重逐渐增加。1994年以来,中国国际收支实现了双顺差。一般来说,国际收支顺差,本币必然产生升值趋势,但是为了在外汇市场上为维持较低的人民币对美元的名义汇率,央行只好大量地买入美元,卖出人民币,使外汇占款成为央行投放基础货币的主渠道。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增加了基础货币量,再通过

货币乘数效应,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大幅度增长,使得流通中的人民币迅速增多(见图2)。

本文希望通过运用中国2005年人民币汇率制度变为浮动汇率制后的汇率和价格指数数据来探求两者之间确切的关系,主要是汇率波动对价格指数的影响。

三、模型与数据

1、模型构造

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与国内价格水平存在直接关系。此外,国内货币供应及国外物价水平对于国内价格水平存在影响,我们定义以下方程解释国内价格水平。

P=f(ER,PX,M)

P代表国内价格水平,用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指标。PX代表国外价格水平。ER是名义有效汇率,定义为人民币/100单位复合外币,M代表国内货币供应,用M2进行量化。具体计量模型如以下方程:

lnCPIt=?茁0+?茁1lnERt+?茁2lnPXt+?茁3lnMt+?着

lnXt是在t时间各变量的自然对数形式,?着是误差项。所有指数指标是以2005年7月为基期,该期指数等于100。为了估计此模型,我们首先通过单位根法检验四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接下来运用Engel-Granger两步法进行长期协整检验,构造误差修正模型,以期探讨出变量间的长期协整关系及短期波动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