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VO1.29 No.1 2012 人疾苦的白衣天使,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周围人群。医学 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但在目前医疗 环境下,所面临的学习压力、考研、就业压力,特别是处理临 床患者时所承担的压力较大,因此有其特有的社会和职业 特点,对他们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不同群体的差别 需在今后对吸烟行为的进一步研究中予以重视。 今后,应将青少年的吸烟行为、影响因素、预防和干预 措施研究深化,扩展至不同的具体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 年龄、社会背景、职业特点,结合我国文化传统、礼仪制定和 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这样才能使干预措施有效地发挥作 用,才能真正延缓或减少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从而达到预防 和干预吸烟的目的。 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20-23. [8】 方晓义,林丹华,房超.感知的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 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28-30. 【9】龚洁,李燕,Chert XG,等.武汉市中学生初次吸烟行为 与生活事件关系初探[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 l43一l45. 【10】李燕,Jennifer U,龚洁,等.武汉市青少年应激性生活事件 和吸烟行为的关系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2):115- 116. [11]方晓义,郑字,林丹华.家庭诸因素与初中生吸烟行为的 关系【J].心理学报,200l,33(3):246-247. 【12】Chassin L,Presson CC,Sherman SJ.Social psychological contirbutions幻bethetmdersmr ̄ng andprevention ofadolescent 【参考文献】 [1】Honjo T,LawachiI.Effects ofmarket h]gemliz ̄on on ̄oking in Japan[J].Tolmc ̄Control,2009,9:193-200. 【2】Niu SR,Yang GH,Chen ZM,et a1.Emerging tobacco hazards 啦 m 】 yd蝴Bune ̄,1990,16(1):133—151. [13】林丹华,方晓义.青少年个性特征、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l:33-35. [14】林丹华,方晓义.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叨.心理科 in China,Early mortality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study[J]. BMJ,2006,6:315-318. 学进展,2O02,10(2):199-202. [15】田万春,张良顺,李更生.在学生减负的背景下结合素质教 育探讨学生控烟模式的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l0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o8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ⅡⅢ/ OL].htt0://v l r.moh.gov.m,2008-_0《卜12. [4 Kopps4]teinA.TobaccouseinAmerica:findingsfromthe 1999 national household survey on drug abuse DHHS,SAMHSA,OAS,2001. .Rockville4MD:US— 1509):62---63. 【16】Turner KM,Gordon J.A flesh perspective on a rank |ejP叩ilsaO。0ur怄ofstaffenfomen ̄t 0f 她HealthEducation ̄h,2004,19(2):148-149. res ̄ietions[J]. 【5] 史慧静,安爱华,王萍萍,等.青春期性发育对青少年吸烟 行为的影响【l】.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OO2,23(4):267. [6】杨波,秦启文.成瘾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型【J】.心理科学,2OO5, 28(1):32—35. 【7】林丹华,方晓义,郑字.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 【1 7】方晓义,林丹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心理学 学报,2003,35(3):379_-386. [18】何瑞芳,张利彬,贺丹,等.医学生吸烟现状调查与分析【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126_127. (收稿日期:20I】一l l2) 扰相梯度回波T2 WI序列在脑出血和钙化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衣慧灵,刘兰祥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核磁科,河北秦皇岛O660OO) 】扰相梯度回波;脑出血;钙化;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IA 【文章编号11004--6879(2012)01 ̄脑卒中是危害人民健康、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脑卒 中又分为脑梗塞和脑出血。对于脑梗塞的诊断,特别是急性 期脑梗塞,MR已被公认为首选的检 。但在常规MR序列 中脑出血的信号变化复杂,某些时期的信号和钙化影像表现 3 的鉴另lJ主要依靠CT值的不同。急性期的脑出血CT平扫表 现为脑实质内均匀一致的高密度病灶,圆形或类圆形,边界 清楚,CT值50-80HU,在血肿周围常有晕状水肿带,吸收期 外周密度减低,囊变期形成与脑脊液密度相近的软化灶。亚 急性期血肿由于血肿内血红蛋白的分解,一般随着病程进展 非常容易混淆,其鉴别问题一直困扰临床。随着M 硬件技 术的提高及计算机相关软件的升级,尤其是扰相梯度回波 咖序列的出现,在脑出血和钙化的鉴别诊断上发挥着越 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扰相梯度回波1 WI序列在脑出血 和钙化的鉴别诊断上的应用作一综述,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发 生的机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依据。 1脑出血和钙化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CT广泛应用,早期脑出血和钙化 基金项目:秦皇岛市科技局基金(201002B031) ・而降低,平均每天约下降1.5HU。通常从周围开始,表现为 血肿周围的低密度区逐渐向中心扩大,同时中心的密度也逐 渐的下降,部分病灶可呈等密度 。2_3个月之后血肿逐渐变 为低密度,有的可以完全被吸收,有的血肿由于不能完全被 吸收而形成囊庄 。后期有学者研究报道,CT能显示lml以 上的出血,但对微出血的显示欠佳。CT可以诊断浓度较高 (>70 ̄/o)的血肿,但如果血液浓度≤50l/J0,CT则不能 不 ̄-41。增 强扫描一般在出血后7_9天可见血肿包膜呈环形强化。CT 对于钙化的诊断有较明确的定义,依据贝克尔标准(CT值高 80・ 承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V0l_29 No.1 2012 于95Hu)诊断为“钙化-[51,这就使部分不完全钙化(CT值小于 95Hu)与出血的急性期与亚急性期(CT tl ̄50-80HU)难以鉴 别,对于这样的病例临床只能依靠增强扫描或随访观察。此 外,CT后颅窝伪影的影响,使得小脑与脑干的脑出血病灶发 现率也很低 。 随NMR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MR对脑血肿的诊断具 有一定特征。超急性期的血]]0T1WI为等信号,硎为低信 号。急性血肿可以表现为T1WI高信号,T2WI为低信 。亚 急性血肿可以表现为.T1WI、1 I均为高信号,当新旧出血 混杂时,其信号变化更为复杂 。慢性和陈旧性出血时可以见 号;由于动脉血内含有部分脱氧血红蛋白,部分位于出血灶 边缘的红细胞内氧和血红蛋白也迅速脱氧,形成脱氧血红蛋 白,脱氧血红蛋白具有强顺磁性【IbJ’因此,血肿边缘呈线状或 窄带状明显低信号。超急性期的第三阶段及急性期,血肿内 部红细胞中主要成分是脱氧血红蛋白(DHB),DHB具有强顺 磁性,而血肿内的血浆液逐渐被吸收,因此,主要由顺磁性物 质决定了信号特征,故血肿边缘及其内部均呈现明显的低信 号。亚急性期血肿内红细胞内DHB向高铁血红蛋白 IB) 转化,MHB具有强顺磁陛,因此,血肿核心呈低信号;而位于 血肿边缘的红细胞开始崩解,推测此期出现的位于边缘及核 含铁血黄素沉着,T1WI序列、1 Ⅳ1序列均为低信号影,而且 这种信号可以存留很长一段时间 。 颅内钙化的形成分为病理和生理两种因素,在松果体、 脉络丛、基底节和硬脑膜钙化常见与年龄相关I生的生理性钙 化,通常与临床病理无关。病理性钙化常与血管病变、代谢性 及内分泌疾病、肿瘤、创伤相关 。病理和生理钙化化学成 分为结晶磷酸钙、羟基磷灰石和数量微乎其微的铜、锰、锌、 镁和 川。病理性钙化和脉络丛钙化的形态异同与钙的化 合物种类不同,浓度不同和钙的比例差异有密切关系 ,颅内 钙化的M 信号表现因其组成不同则更为复杂,这就使得钙 化与某些时期的出血信号非常容易混淆。因此,信号的位置 和特征仍是诊断钙化的重要标志,当时CT仍是诊断钙化的 主要手段。 随着MR技术的发展和扰相梯度回波序列的运用,使得 脑出血和钙化M 鉴别成为可能,扰相梯度回波1'2.WI序列 可以显示微小出血灶,Kummer甚至认为今NMRI将取代 CT成为诊断急性脑内血肿金标 。这也使扰相梯度回波 序列对于脑出血各期表现与钙化的鉴别研究越来越受到关 注。 2扰相梯度回波 WI序列在脑出血和钙化鉴别诊断中的应 用 2.1扰相梯度回波 Ⅳ1序列对于出血和钙化的鉴别理论 基础2001年,Gupta 应用校正梯度回波相位成像研究 证实颅内出血为顺磁性物质,而钙化为抗磁性物质。磁感应 性是物质本身的物理特性,在磁场环境下物质产生不同程度 磁性,常表现为对局部磁力线不同的作用。如果该物质使磁 力线被排斥,表现为局部磁力线密度下降,称为抗磁性。而如 果局部磁力线被吸引时,则表现为局部磁力线密度增加,称 为顺磁性或铁磁性 。tNt: ̄为抗磁『生物质,对周围磁场的影 响较小,顺磁性物质比抗磁性物质的影响要大10 000 。 扰相梯度回渡1 WI序列是一种校正的梯度回波成像序列, 对于磁性的差异较敏感。出血与钙化的磁性不同是造成其在 MR上表现不同的重要原因,这也为对于磁性较敏感的扰相 梯度回波序列成为鉴别出血和钙化的首要方法提供了坚实 的理论基础。 使用扰相梯度回波1 WI序列结合常规序列能够独立 诊断单纯脑内血肿并进行分期。根据文献报道,高场强MR 中脑内血肿扰相梯度回波 Ⅳ1序列表现规律:超急性期 第一、二阶段,此期血肿内主要成分为完整红细胞内的氧合 血红蛋白,无顺磁性,血肿内含有血浆,信号特征主要是由血 肿内氢质子密度与蛋白的浓度所决定,因而血肿内部呈高信 心低信号之间的线状高信号环为细胞液内水成分,而随时间 延长红细胞崩解增多,致使血肿液化,该高信号带逐渐增宽, MHB逐渐被巨噬细胞吞噬,转化为含铁血黄素(HS)沉积于 边缘,为血肿慢性期边缘低信号成因。最终血肿中央均为液 体成分,信号特征主要由氢质子密度决定,表现为高信号。慢 性期血肿内部液体被逐渐吸收,进而体积变小、失去张力,呈 梭形或长条形,边缘沉积的HS为强顺磁性物质,导致边缘呈 低信号。内部为残留的液体,因此,表现为高信号。MR产生信 号的基础是局部足够浓度的氢质子,因此,钙化、空气等无氢 质子或含量少的区域将无MR信号的产生。 2.2扰相梯度回波 WI序列对于出血和钙化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外国的有些学者如R 等应用校正梯度回波相位 图鉴别出血和钙 ,但是MR相位图在理解和临床应用上 不够方便。Patel等在1996年曾经报道了6例出血时间在6小 时以内的超急性期脑内血肿病例,他们认为咖对诊断脑 内血肿较敏感17]02004年,韩鸿宾教授采用径线法应用磁共振 扰相梯度双回波鉴别急性脑实质出血和钙化,主要依据也是 出血与钙化的磁性不同造成其在扰相梯度双回泼 WI上 表现不同。出血的成分与周围正常脑组织问的磁感应性差异 是造成病灶低信号或有低信号环的原因。由于去相位是低信 号的产生基础,因此低信号随着TE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明显。 出血灶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一个局部小梯度场,这种局部磁 场梯度变化导致自旋失相位,信号丢失,而由此引起的局部 去相位作用是可以通过l80。重聚脉冲来矫正的。但是在扰 相梯度回波序列中,去相位效应是l rE延长而增加,表现为 低信号区域面积增大。在面积较小的病灶中病灶显示均质低 信号,在较大的病灶中仅显示低信号环。其它因素保持不变, 只改变相位编码方向后,在钙化病灶中低信号区前后径以及 左右径径线都表现出无显著性变化,而在出血病灶中,低信 号区前后径和左右径在11 15ms时并无显著性变化,而在 n 35ms时,低信号区前后径在相位编码方向为A—P时大 于相位编码方向为I -L时,同样左右径在相位编码方向为 R_I 时大于相位编码方向为R--L时。研究表明,依据扰相梯 度T 双回波上低信号区域面积增大率(面积法)和低号区前 后径和左右径在不同相位编码方向上的变化情7兄(径线法), 可以鉴别急性脑出血和钙 。以上方法均为出血和钙化在 量化区分的前提。 GRI .、Ⅳ1采用单回波方法采集数据,与 Ⅳ1的多回 波方法采集数据比较的其噪声略差,普通梯度回波序列层间 距的存在容易遗漏小的病 。但是GRE-T2*WI扫描时间 及蘑建时间短,后处理方法简单易于推广也是其明显优势。 ・81・ 承 德 医 学 院 学 报 VO1.29 No.1 2012 3总结 综上所述,扰相梯度回渡 序列可以发现并区别脑 出血和钙化。我们相信随着MRI成像技术的发展以及设备的 更新以及对脑出血及外周病理变化机制的深入了解,在鉴别 脑出血和钙化方面将会发现扰相梯度回 、Ⅳ1序列更简 捷的应用方法,为实现脑血管病的磁共振一站式诊断提供更 广泛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郭庆龙,江倩,卢旺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学研究进 展【J].医学综述,20ll,(1):131-134. [2 Si2]ddique MS,Femandes HM,Wooldridge TD,et a1.Reversible isch ̄fia around 位Icl 1】f射的【1hage:a single-photon emission Netm31,1977,216(2):127-133. 【1 0】Michotte Lowenthal A,Knaepen L,et a1.A morphological and chemical study ofcalciifcation ofthe pineal gland[J].J Netwol,1977,215(3):209.2l9. [1】]KI wHl RMVi ofcalciL啪onMR锄d canMRshowcalciumthatCTcannot7.[J].AJNRAmJNeuromdiol, 1994,15(6):1145—1148. [12】龚向阳,李森华,李蓉芬,等.钙化磁共振信号演变规律的 实验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9,(10):708-712. 【1 3】Kummer RV.MRI:the new gold standard for detecting brain l】a瑚Ⅱt】age?【J】.s缸 删3(7):1748-1749. [14】Gupta SBJain Ret akDiferenlialion ofcalciifcation from chronic he棚 d1age itwh c0卿删gradientechophaseimagingfJ]j Com0utAssistTornogr,2001,25(5):698-704。 捌咖 姗J№ⅡDsIⅡg= 9 :736_741. 【3】赵性泉,王拥军.脑出血的影像学特点和研究进展【J】.中国 全科医学,2005,(4):328.329. 【4】Noguchi K,Ogawa T,Inugami A,et a1.Acute subarachnoid hc卸 lt】age:MR hnag ̄g with lfuid-at ̄auatedinveasion recovery putse ̄[J]_Radiolo ̄,1995.196(3):773_777. [5】 李劫,武柏林.颅内钙化CT与M 的对照研究【J].河北医 科大学学报,2O04,(S1):21— . 【6】袁哲星,刘文,蔡宗尧,等.小脑出血的CT、M 诊断与临 床【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1,(5):415-416. 【1 5】韩鸿宾.临床磁共振成像序列设计与应用 .北京:北京 大学医学出版社,20D3.2o_23. [16】王岩,崔冰.各期别脑内血肿在高场强磁共振ⅡII_FE一 咖序列的演变规律明.医学影像学杂志,20Q5,(8):614_ 631. 【17】Patel MR,Edelman RR,Warach S.Detcteion ofhyperacule ̄mary inWaparenchymal hemorrhage by magnetic resonarlce maaging[ ̄. Slroke,1996,27(12)"2321-2324. 【1 8】韩鸿宾,郎宁,裴新龙.应用磁共振扰相梯度双回波鉴别 [7]郎宁,韩鸿宾,裴新龙.急性颅内出血的M融诊断价值与序 列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O7):989---992. 【8】杨智云.白发性脑出血影像诊断【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 志,2010,(2):122_124. 【9]Michotte Y,Massart D L,Lowenthal A,et a1.A morphological andchemical studyofcalciifcafionofthe choroidplexus[J].J 急性脑实质出血和钙化的定量研究 中国医学影像技 术,2004,(0r7):981-984. [19】朱文珍,漆剑频,申皓,等.MR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脑部血管 性病变中的应用【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0):104O一 1044. (收稿日期:2011—1【卜25) 马齿苋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现状 王国玉 ,王浩宇 ,佟继铭 △ (1.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老年病科,河北承德蝴】马齿苋;化学成分;药理活性 【中图分类号】R284 【文献标识码】A 马齿苋 o/erac ̄L.)为马齿苋科马齿苋属植 物,又名马齿草、五行草、长命莱、九头狮子草、酸味莱、蚂蚁菜 等,我国南北各地均产,广布全世界温带和热带地区,为药食 两用植物。((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收载了马齿苋的干燥地上 部分作为药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能,用于热毒血 痢、痈肿疔疮、湿疹、丹毒、蛇虫叮咬、便血、痔血和崩漏下血。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齿苋具有抗菌、降血脂、抗衰老、松弛肌 067000;2.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 肉、抗炎、镇痛以及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本文对马齿苋化学 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归纳、综述。 1化学成分 1。1酸类马齿苋中低分子羧酸有丙二酸(Malonic acid)、 柠檬酸(Citric add)、苹果酸 acid)、抗坏血 ̄(Asmrbic △通讯作者 ・d)、反丁烯二酸( add)、琥珀酸)Bl add)、 反丁烯Z.i ̄(AUomaleic add)、琥珀酸(B1Ita]nedj0jc add)、乙酸 (Acetic acid)等。Award”在马齿苋中发现22种脂肪酸,鉴定 其中17种,主要的是芥子酸 acid,32.4%)、花生四烯酸 (越 1idic add,13.32o/0)、亚麻酸(】jn咖jc acid,9.14%)、棕榈酸 (palmitic acid,7.09D/0)、少量的辛酸(caprylic acid,1.01%)、壬酸 (pelaI鲫ic acid,1.O50/0)、癸 ̄(capric acid,1.1 )、十一碳酸 (h∞dec£n10jc acid,1.O1%)、十七碳酸【H1aIganc aid,1.0 )、硬 rll ̄(stearic acid,1. )、山嵛 ̄(behoqic add,1.150/0)、月桂酸 ( ̄tric acid,2.150/o)、油 ̄(oldc acid,2.98%)、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3.03%)、二十四碳酸(1ignoceric acid,4.17%)、亚油酸 (1inoleicadd,4.21%)和软脂酸(1xalmitoleic acid,4. )。马齿 苋全草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麻酸(46.16%)、亚油酸 (22.00%)及棕榈酸(17.4%)为主,籽中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