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年第23卷第2期IMHGN,January 2017,Vo1.23 No.2 两种心内心电定位技术置人PICC导管的 对比分析 范玉滢杜爱红郑晓纯 510510广州,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通信作者:范玉滢,E—mail:664951255@qq.com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7.02.015 【摘要】 目的探究两种心内心电定位技术置入PICC导管的准确性、敏感度。方法选取符合入 以心电图特征性P波判断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下 组标准的患者100例,将两种心内心电定位技术置人PICC导管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应用心电 图定位结果和胸片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3段的灵敏度,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和9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以胸片 结果为金标准,PICC导管头端进入上腔静脉下1/3段的准确度,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00%和8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组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研究组心内心电定位技术判断PICC导管头端位置较对照 【关键词】 心内心电定位技术;心电导联;PICC置管;上腔静脉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wo methods of PICC catheterization with intracardiac ECG positioning technology Fan Yuying,DuAihong,ZhengXiaochun Guangdong999BrainHospital,Guangzhou 510510,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Fan Yuying,E-mail:664951255@qq.eom PICC导管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成为化疗药物、 改变的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心房颤动、置人心脏起 刺激性药物、高渗性药物、静脉营养支持等静脉输 搏器货肺源性心脏病等。其中研究组男30例,女2O 液重要的输液工具,而凝血功能异常、药物因素、 例,平均年龄50.2岁,脑出血21例,脑外伤19例, 感染因素是PICC导管形成血栓的因素n】,另外导管 脑肿瘤1O例。对照组男32例,女18例,平均年龄 头端异位更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导管功能异常、 46.3岁,脑出血l3例,脑外伤20例,脑肿瘤7例。 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目前认为,最合适的中心静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 05) 脉导管头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处。心内心 统计学意义(P>0.电定位技术因为有特征性P波而成为是目前最及时 1.2方法报道【2】,对于心内心电图已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 研究组患者留置贝朗公司的心电导联 最直观地了解PICC头端到达位置的有效方法,文献 PICC导管,对照组患者留置巴德公司的前端开口 PICC导管。 带有打印心电图功能的迈瑞2 000 可不必行X线检查即可确认导管已人上腔静脉。对 1.2.1用物准备 于危重症、卧床、带有引流管等不便于搬运的患者 监护仪一台、电极片3个。尤为适用,可减少因搬运带来的不便和风险。因此, 1.2.2操作方法置管前采用肢体三导联心电监护 本研究组对本院2013年2月至2014年l1月通过两 系统,用75%乙醇棉片清洁电极片粘贴部位,待乙 种不同心内心电定位技术置人PICC导管的100例患 醇挥发后取3个电极片分别贴于左、右锁骨下和左 者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判断PICC导管头端定位的 下腹部,显示Ⅱ导联体表心电图,输出设置25 mm/s, 灵敏度和准确度,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0 mm/mV,打印体表心电图。两组患者均在B超引 导下,选择肘上贵要静脉留置PICC导管,按照静疗 规范相关PICC操作常规[3 和广东省PICC操作程序 随机选取2013年2月至2014年11 进行PICC置管操作。研究组在送人贝朗心电导联管 月住院治疗患者100例,研究组50例,对照组50例, 20 cm时,通过转换器与迈瑞公司的心电监护仪连接, 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排除其中患有可能影响P波 将转换器切换到心内心电图,边送导管边观察P波 195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年第23卷第2期IMHGN,January 2017,Vo1.23 No.2 的变化,当看到P波达到峰值后再回撤导管2 cm, 简单,操作过程基本在直视下置管,可以实时、准 固定导管,分别记录P波峰值心电图和后撤2 cm处 确地提示导管头端的位置,正确到达最佳留置位置, 的心电图,记录导管长度;对照组在置人巴德公司 有效避免异位的发生,显著提高了置管成功率。有 6-71:采用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 的导管20 cm时,助手将贴于右锁骨下标有R标志 研究显示[的电极夹(夹子型)取下,戴无菌手套将之与外露 其到位率达到96%,采用常规置管方式的患者置管 的导管金属导丝前端连接,此时出现的心电图波为 到位率只有80%。心内心电定位PICC置管操作可在 心内心电图,后面方法同研究组。出现特异的高尖 床边进行,减少了患者搬动及拍胸片排队和检查的 P波或双峰的P波即为特征性P波,认为PICC导管 时间和精力,减少了接触射线对身体造成的伤害, 已进人上腔静脉,并以置管后的胸片结果为金标准 降低了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同时节省了 进行核对。 医务人员的工作时间。其安全性、灵敏度、特异性 1.3观察指标①灵敏度:指心内心电图正确判断 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百分率,即真阳性率[4]。 ②准确度:指出现特征性P波后经胸片证实导管位 于上腔静脉下1,3段的百分率 。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 行统计分析。两组率的比较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 双侧检验,检验水准 =0.05,并以P<0.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灵敏度研究组50例患者中均出现特征性P 波,灵敏度100%;对照组患者中出现特征性P波 48例,未出现特征性P波2例,灵敏度98%;两组 患者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 2.1 准确度研究组5O例患者中胸片均显示导管 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下1/3段,准确度100%;对照 组50例患者胸片显示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段有43例,位于右心房6例,准确度86%,2例未 出现特征性P波的患者中胸片显示导管位于颈内静 脉1例,位于右心房1例;研究组准确度显著高于 对照组(100%VS.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P=0.012)。 3讨论 心内心电技术的原理:心内心电技术是通过心 内连接转换器或导管内导丝将静脉内心电图转换为 体表心电图,在心电监护下直视心电图P波的改变。 P波是心房的去极波,其形态和振幅取决于探测电 极与心房综合向量轴之间的距离和相对位置。PICC 导管头端位于上腔静脉以外的静脉时,与体表心电 图相近,导管头端进入右心房时,P波达到高峰, 甚至超过R波【5】。 心内心电定位技术的特点:心内心电技术操作 196 和准确度已被欧洲、美国等地的广大麻醉科和ICU 医生所论证和接受。据文献报道,约7%的患者因体 表心电图无明显的P波而不能使用此方法定位,如 有心脏疾病的患者。实施PICC置管的护士必须具有 一定的心电图专业知识。通过导管内导丝与心电监护 电极夹连接时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电极线误人无菌 区而造成导管相关}生血流感染。在送导管时,动作要 缓慢、轻柔,每次送人1 em,送人导管20cm后,操 作者视线应紧盯心电监护仪,观察P波的变化,当P 波振幅增高时,放慢送管速度以判断P波峰值的刻 度位置,减少因心电监护波型延迟而导致的误差。 通过转换器与心电监护仪连接的病例,因转换 器与心电导联PICC导管为厂家原配件,可最大程度 地达到密封、无菌、无缝连接和最大的抗干扰性, 有效、准确地传导心电波,减少了误判的可能性。 通过导管内导丝与心电监护电极夹连接时,因导丝 比电极夹细,接触面积减少,并且需通过助手的手 帮助固定,增加了干扰的因素,在心电信号传导时 波形不稳定,增加了操作者的误判。对照组有特征 性P波的48例中有2例是经过调整导管内导丝与电 极夹的接触面才显示出特征性P波改变,并且在操 作中因接触面滑脱而出现心电波中断的现象,因此 操作者和助手间的配合增加了困难。 研究显示,两组心内心电定位技术的灵敏度都 很高,均可作为PICC置管头端定位的有效方法,通 过转换器与心电监护仪连接的研究组比通过导管导 丝与心电监护仪连接的对照组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 研究组较对照组更具有操作简便、准确性高、安全 性好、临床使用范围广等优点,非常适合在临床工 作中应用推广。置管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者对置管 技术的掌握和护理措施的到位有很大关系[71,在实 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操作者和助手能熟练的配合, 对于特征性P波的判断和电极夹的连接与操作者和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年第23卷第2期IMHGN,January 2017,Vo1.23 No.2 助手的经验相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仍需更多的 病例进行对比和验证。 参考文献 【11】 杨海燕.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及护理Ⅱ】.国 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2):274—276. DOh 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6.02.047. DOI:10.39690.issn.1671—9875.2014.02.21.0 【5】Infusion Nurse Soiety.Infusion nursing standards of practiee[J】.j Infus Nurs,2006,29(1):S1-92. [6】邓志妤,陈敏,黄明毅.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效果分 析Ⅱ】.海南医学,2012,23(1 4):1 l6_l17. DOI:10.39696.issn.1003-6350.2012.14.051. 【7]杨水秀,胡茶花,袁海珍.心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PICC导管头端定 位的应用【J】.现代医院,2015,15(4】:73—74.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5.4.0029. 【2】姚辉,宋敏,刘玉莹.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 l,46(8):748—750. DOh 10.3761/j.issn.0254-1769.201 1.08.050. 【3】3 Philpot P,Grilflths V.The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r[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95—98. 【8郭秋兰,郑玉玲,尹成红,等.I8】CU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行PICC置管的 护理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6):93-95.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07.06.038. 【4】江南,赵锐秫,陈春芳,等.心内心电定位法在神经科置入PICC导管 患者中的应用与分析【J】.护理与康复,2014,13(2):149—151. (收稿日期:2016--08—22) (责任校对:刘玲玲) 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 毛屏李加生荣大庆 110016沈阳,辽宁省人民医院普外一科 通信作者:毛屏,E—mail:hanguangdl@126.tom DOI:10.3760/cma.j.issn.1007-1245.2017.02.016 【摘要】 目的分析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 1月在本院接受保胆取石术后随访满3年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8例胆囊结石复发患者设置为观 察组,并随机抽取40例未复发病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先行 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再行Logistic单 因素回归分析,判断导致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67.86%的患者年龄≥6o岁,较对照组的 32.50%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功能差、胆囊壁过厚、结石数量≥10枚、 饮食油腻、运动缺乏患者的概率分别为35.71%、57.14%、64.29%、53.57%、57.14%、64.29%,较对照组 的7.50%、27.50%、22.50%、27.50%、20.00%、30.00%显著较高(P<0.05);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显 示年龄、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功能差、胆囊壁过厚、结石数量、饮食油腻、运动缺乏是导致胆囊结石 患者保胆术后胆囊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尸<0.05)。结论年龄偏大、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胆囊功能差、 胆囊壁过厚、结石数量多、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患者在行保胆术后更易复发结石,临床上应合理选择 手术适应症;行保胆取石术的患者应清淡饮食、适当运动,以降低结石复发率。 【关键词】 保胆术;复发;危险因素 An analysis of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of gallstone after Jiasheng,RongDaqing surgery MaoPing,Li No.i DepartmentofGeneralSurgery,T}lePeople'sHospitalofLiaoningProvince,Shenyang nooi6.China Correspondingauthor:MaoPing,E-mail:hanguangdl@126.com 【Abstract】oblee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 of gallstone after gallbladder-preserving surgery.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ho underwent gallbladder-preserving cholecystolithotomy in our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l and January 2013 and were followed up for 3 year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28 patients with gallstone recurrence as observation group,and 40 patients without gallstone recurrence as control group.111e uni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with test,then Logistic niuvariate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recurrence.Results The rates of age =6O years old。family history of gallstone,poor gallbladder function,too thick gallbladder wall,the number of gallstones lO,greasy diet,lack of exercise in 0bservation roup(g67.86%,35.71%,57.14%,64.29%,53.57%,57.14%,64.29%)were signiifcantly higher han tthose in control group(32.50%,7.50%,27.50%,22.50%,27.50%,20.oo%,30.0O%)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