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影像的表意作用与叙事力量——以王家卫的《重庆森林》为例

来源:意榕旅游网
裂状态,多个故事由或强或弱的纽带连接在一起, 故事与故事之间连接的机缘,暗合着剧中人物相遇 相识的偶然。王家卫的故事表面上靠独白来连接, 其实真正的张力来自两个以上的故事、段落或人物 之间的对比、类比而产生的冲突。割裂与重组是王 家卫观照世界的方式和角度,是在对传统的价值观 念、审美方式、镜像语言的彻底颠覆、消解后的重新 建构。割裂其实是对事件真相的解剖、还原及呈 现,它将对因果的连缀、解释权交给了观众,使观众 不是被动的接受导演对生存体会的感慨,而是在导 演的引领下去主动完成意义的组合。 王家卫电影在叙事结构上虽然常常是断裂的, 但这并不影响结构的完整性,因为在断裂中处处是 因段落间对比而来的冲突张力。在《重庆森林》里 是两个不同个性的警察的感情生活的对比:一个多 情缠绵,在被女友甩掉后,遇到一个冷漠的女杀手; 另一个散漫无心,却被女店员暗恋。在人物不同的 性格、情感遭遇的对比中,有得失的荒谬,也有对人 生的感叹。 对无常人生的主题表达 无常人生,落寞情怀。王家卫的影片主题讲述 的基本是一种感情的拒绝与被拒,逃避以及错位或 错失的爱,各式单向情感的流动似乎是唯一的情感 可能。人的情感不是双向投射,而是单向出发的, 是爱的错位与循环,王家卫诉说着一种双方无法沟 通和无法交流的寂寞失意。细细品味起来是一种 苦涩,一种渴望与人沟通而不得的失落,建构着现 代都市中个体微观的内心世界。 情爱是王家卫故事的载体,对于王家卫所要展 示的社会,情爱是表象的,却也是片中人物生活的 重要内容。在人类社会中,情感是人生的依托,越 是隔离的世界,越需要温情的存在,这种渴望越强 烈,越容易失落。在影片中,王家卫一方面展示的 是人际的疏离和关系的隔阂,个性的偏执和无法沟 通,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群之中孤寂的普遍存在和单 恋的必然,人与人这样的孤单,在人潮之中,相知相 爱却很难,这种后工业文明下的绝望,在戏谑语调 下的表象主题中,透露出现代人的深沉悲哀。(郭 小橹:《王家卫:作者电影与电影作者》,载《电影艺术》1997 年4期,45页) 四、被赋予含义的时间、空间 王家卫电影所显现的时空特质是个人的,焦虑 的,在碎片般的时间和自闭似的空间中,时光的流 逝和高度文明下的寂寞是无法逃避的。 在王家卫的每部片子里,不期然地经常会遇到 关于时间的细节和段落,人都生活在时间里,对时 宋红岩:影像的表意作用与叙事力量 间的感受却不一样,而王家卫电影中的人物对时间 的感受异常强烈。重新定义的计时方式(如57小 时,4600秒,155个星期)和被特别注意的一个小时 (1960年4月16日下午3点前的一分钟,5月一日 等)都包含着王家卫对时间的道德意识和对处境 的反省态度。 “渴望沟通的哑巴”是王家卫对都市人际关系 的一种绝妙的隐喻,也是都市人情感交流失语的表 现。对精确数字的青睐也是都市人顾影自怜的一 种真实的写照,时间凝缩为一瞬间。这些独特情感 表达方式无形中将个体的感受进行了颇戏剧化的 放大,这是在人口和商品急剧膨胀而个体情感体 验逐渐被忽略的都市人中所产生的特有感受。 (《电影讲稿》,徐葆耕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73 —174页1 五、独白的表意作用 王家卫影片中的人物依靠自言自语、自娱自 乐来排遣孤独和苦闷,传达出的是一种爱恨交织 的复杂情感,是于繁华喧嚣的人群中切身体验到 的孤独。王家卫的人物活跃在拥挤不堪、狭窄、 闭塞的空间中,在拥挤的人群中感受着孤独,在 情感的簇拥中体会着情感的失落,一种无处逃逸 的无助在前景中被夸张放大。大量人物内心独 白的加人可能和王家卫习惯于大明星的零碎档 期有关,加上不断在拍摄中修改剧本,所以王家 卫的电影里,明星愈多,完成后的旁白数量也愈 多,这一点可以说明为何他的电影往往在结构上 是由许多小段落所组成的不同故事,却也证明王 家卫创作力的丰富。 《重庆森林》中很多人物的语看似是有对象 的,实际上很多语言都是独白,这时候人物的寂寞 失落与假装的坚强表露无遗,就像独自中说的“不 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 期,秋刀鱼会过期,肉罐头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 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 会过期的?”更有甚者,主人公为了排解孤独,把毛 巾、香皂、衬衣等物品作为说话的对象,但是那些话 却明明是说给他自己的。语言在这里好像没有什 么目的,也不具有什么连贯性,只是表达出人物非 同寻常的倾诉欲,或者又让人感觉到像是一种暗 示,表达出的却是人物的欲望想象和刻骨伤痛。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当 前中国电影产业的民族化策略与突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11E088)] (责任编辑:刘斯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