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在信仰与理性之间——论中世纪大学学者

在信仰与理性之间——论中世纪大学学者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08年第5期 现代大学教育 21 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论中世纪大学学者 邢亚珍 摘要:作为学者的行会,中世纪的大学为学者及其教学、研究工作提供了自由和合法性。但由于大学依 附于教会,使学者的身份独立和学术自由受到限制。作为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大学学者企图用理性论 证信仰,将两者综合起来。信仰与理性的最后分手,表明这种综合走向失败。然而大学学者发展出的理性 主义传统、文化的融合、作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先驱等遗产,却为后世所继承。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学者;理性;信仰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08)05—0021—04 教会的冲突中,通过罢课、迁徙等手段,赢得教皇 和国王的支持,获取自治和特许权。所以,大学是 学者创建的,是学者的行会和共同体。 (二)大学是学者的庇护所 大学自创建以来,成为学者的庇护所和学术研 究的中心。 学者及其相关活动需要一定的制度化环境。在 诸侯割据、教会一统天下的中世纪,大学为学者们 提供了最适宜的生存土壤。一方面,作为学者行会 的大学为学者及其教学、研究工作提供合法性,庇 护学者的独立和学术的自由;另一方面,由于大学 对教会的依附,也限制了学者的独立和学术的自由。 由于这样的原因,中世纪大学学者始终在信仰与理 性之间寻求平衡,也在信仰与理性之间摇摆挣扎。 首先,大学给予学者合法的身份,庇护了学者 的独立和自由。大学使学者成为城市社会分工中依 靠职业活动为生的一群人,身份的独立是思想自由 一、中世纪大学与学者 的保障。尽管他们仍然被看作是教士并领取教士俸 禄,但同时他们也接受学生的学费或赠礼,说明在 教士的外衣下,他们努力成为自食其力的脑力劳动 者,即“以教授与学者的身份进行专业活动的 人” ,而区别于靠乞讨为生的修士。 其次,大学庇护着学术研究和传授的自由。在 中世纪教会垄断着思想文化的背景下,大学通过多 次斗争为自己赢得自治的权利,赢得教学和研究的 (一)学者创建了大学 大学起源于12世纪的欧洲。经过中世纪前期 的黑暗与野蛮后,12世纪迎来了城市的复兴和思 想文化的复兴。城市是商人和手工业者聚集之地, 其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和自由的空气提供了丰富的物 质生活、精神生活。学者们聚集在城市,以教授与 学者身份从事专业性活动。为了自我防卫和自我管 理,城市居民通常按照职业建立行会,其中学者们 建立的行会即为“大学”。“大学”这个词汇源于 拉丁文“universitas”,就是行会的意思。川大学是 教师和学生的行会,如巴黎大学是教师的行会,波 伦亚大学是学生的行会。学者们聚集在城市,为保 自由。尽管这种自由是有限的,但非常重要,它保 障了在不容质疑的神学教义的大框架内自由探讨学 术问题的可能性,学术规范得以产生和维护,导致 中世纪学术的复兴。 再次,大学为学者提供了交流思想文化的社会 圈子。知识人角色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圈 子” 。大学中有教师和学生的分化,为思想文化 障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授的自由和权利,他们组织起 来安排教学和组织管理,并在与市民、地方政权、 收稿日期:2008—06—06 交流提供了必需的听众与同行,他们不仅认可与支 作者简介:邢亚珍(1972一),女,陕西西安人,西方哲学硕士,上海海洋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上海,201306。 22 邢亚珍: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持学术活动,而且在交流与争论中形成学术规范, 即通过这个“社会圈子”形成学者群体的亚文化 并塑造学者的角色形象。 (三)大学依附于教会 大学的自治是通过与市民、地方政权和教会的 不断斗争实现的。为获得自治与特权,大学需要同 盟军,罗马教皇成为其支持者。是“教皇帮助大 学摆脱了教会和世俗的地方政权的控制,并核准大 学的自由与豁免”l4』6 ,但大学也为之付出高昂的 代价。教皇支持大学为的是控制大学,使大学成为 昭示信仰、驳倒异端、并为教会提供合格人才的机 构,总之,要大学服务于教会。于是,由教皇直接 管辖的教士等级引入大学,大学学者成为领取俸禄 的教士,大学成为宗教组织,“虽然它的队伍里纯 世俗教徒的数目越来越多,大学的成员仍全部被当 作教士看待,接受教会的管辖,并且更要受罗马教 廷领导。它们是在宗教世俗化的运动中出现的,从 属于教会,尽管它试图在组织上脱离教会。”l2_6 在中世纪,大学在摆脱控制与依附于教会中挣 扎,在寻求自治独立与寻求庇护中挣扎。因为依附 于教会使大学的特权和研究自由得到保障,但是教 会也可能使大学随时丧失这种特权和自由。如 1290年教皇特使贝诺瓦・坎塔尼训斥巴黎大学: “决不允许教师们通过咬文嚼字来破坏罗马教廷的 任何特权……罗马教廷与其宣布特权无效,宁可砸 烂巴黎大学。” 二、大学学者:在信仰与理性 之间 由于大学既是学者的行会,又依附于教会,存 在着自治与依附的矛盾,大学学者也同样面临着教 士和学者两种身份的矛盾,在教学与研究中面临着 忠于信仰还是忠于理性的矛盾。中世纪学者们的各 种学术活动都是围绕这个矛盾而展开的。 (一)身份认同:教士还是学者 大学学者面临着身份的选择:如果他依赖学生 的酬金为生,那么他就是凭借知识为生的劳动者, 如同城市中的手工业者;如果他依赖教士薪俸和领 地为生,那么他就是特权阶层的一员,如同贵族。 教会宣布教学应当是无偿的,将领取学生酬金看作 是教师“可耻的利润”。同时,大学学者轻视手工 劳动,耻于与手工业者为伍,甚至宣称“我决不 是手工工匠。” 19 结果教师们既没有放弃学生的酬 金,也没有放弃教士的薪俸。这使学者们具有两种 身份:自食其力的脑力劳动者与依附于教会的教 士。中世纪学者试图将这两种身份协调起来,在学 术自由与神学教义中寻求统一。 (二)经院哲学:信仰寻求理解力 中世纪学者的心灵在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学 之间挣扎,反映了学者身份认同的冲突。作为学 者,他应遵守学术规范;作为教士,他应忠于基督 教教义。学者们首先要做的是将两者统一起来,这 是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将理性与信仰、哲学与神 学统一起来的知识成果就是经院哲学。 l3世纪是中世纪大学的鼎盛时期,也是经院 哲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学者继承了圣安 瑟尔谟的教诲:“信仰寻求理解力”,用希腊哲学 解释和论证基督教神学,创造了经院哲学的辉煌。 对于中世纪大学学者来说,首先,对神学教义 的信仰是不容质疑的,圣经是绝对的权威,神学教 义划定了学术探讨的边界,任何研究不能与教义相 违背。其次,对神学教义的探讨需要严格遵循理性 法则,“坚持理性的力量可以证明任何方面的教 条”l5 。这意味着,大学学者抛弃了早期神学家 德尔图良“因为荒谬我才信仰”的说法。信仰和 理性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但它们也有某种共同的领 域,大学学者要开拓这个共同的领域。信仰诚然是 具有优先性的,这既意味着只有借助于信仰,思想 才是有可能的,也意味着信仰可以甚至应该通过理 性的论证而得以理解,从而变成了“为了理解我 才信仰”、“只有理解我才信仰”。 由于大学学者的教士身份,其学术研究的目的 是以理陛论证信仰、坚固信仰。经院哲学家以希腊 哲学和科学论证和捍卫基督教神学,哲学和科学是 工具,神学是目的。正如托马斯所说的,神学 “不是把其他科学作为它的上级长官而依赖,而是 把它们看成它的下级和奴仆来使用” 6 。托马斯用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和哲学论证上帝的存在,表明理 性方法能够完满地阐述神学教义,是中世纪统一理 性与信仰的努力所能达到的顶点。在知识分类上, 特殊科学和哲学位于神学之下,哲学最终通往神 学。教皇对大学运用辩证法以及希腊、阿拉伯文献 表示宽容。这样在神学的外衣之下,对希腊哲学的 研究就获得合法性和自由,希腊哲学被大学学者不 邢亚珍: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断地翻译、讨论、研究、消化着,大学学者在神学 教师的219条异端邪说,并将其驱逐出大学。 (四)被限制的学术自由 划定的范围内磨砺着自己的逻辑工具,逐渐形成使 后世学者受益的学术规范。 (三)理性主义光辉 中世纪大学学者虽然为学术研究争得合法性与 自由,然而这种自由是有限的。因为对于教会来 中世纪大学无论教学还是研究,面对的都是文 本而非真实的自然或社会事件。希腊的、拉丁的和 说,“大学至高无上的任务就是理解和解释神所启 示的真理之光”¨ 。哲学研究虽然被允许,但条件 是不能违背神学教义,一旦学者的研究威胁到教 阿拉伯的著作同圣经一样都构成了权威,教学和辩 论都是以文本为依据。“他们的学科课程的内容, 是很贫乏、很固定、很形式的。其态度趋于独断和 好辩方面,完全做书册上的工夫,并没有求发现事 实或启示真理的纯粹的欲望。”然而“它们是鼓励 析理入微,勤作不息,和通透贯彻各种风气的大功 臣,而其倾向于思辨考虑方面的态度,实为近代研 究及理性的精神之元始的渊泉。”_7 对文本所进行 的评注和讨论,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由此扩展了 学术的自由,发展出中世纪的理性主义。对经院哲 学的诸多批评,都不能掩饰其中的理性主义光辉, 此种光辉,“可使中古时代的哲学家与柏拉图、普 罗提诺、笛卡儿、莱布尼茨和康德等并列无 愧。”[51102- 从这个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再没有 比经院哲学更少蒙昧主义属性的东西了。”【2』8 中世纪大学值得荣耀之处在于“学问的神圣 化” J。哲学是为了论证神学,然而手段往往成为 目的本身,经阿拉伯人转手的希腊哲学得以消化, 融合进神学教义中,改造了神学。有人说:“哲学 和神学在中世纪的密切关系,常被说成似乎是神学 把哲学紧紧拴住了;也就是说,哲学似乎是‘受 害者’。但我们完全也可以反过来说,说是希腊和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破坏了神学(基督教):神学学 说(教义),比方说三位一体说和灵魂高于肉体 说,是用一种适合于希腊化时期(新柏拉图主义) 哲学家的语言提出的。但即使在人们停止用这种新 柏拉图主义进行思考之后,神学仍然受这种哲学术 语的约束。因此,神学和哲学之问这种共存的结 果,倒是神学‘深受其害’了。” 以理性论证信 仰,以哲学论证神学,却使理性改造了信仰,哲学 改造了神学。这里包含的危险是,既然信仰需要理 性的审核,神学需要哲学的审核,这样理性和哲学 从婢女和卫兵成为法官,因而危及到信仰和神学的 合法性。这种结果是学者和教会都未料到的。教会 认为大学里的教士违背了他们的使命,谴责其教学 和研究“糟蹋神圣的学说”,是“对上帝的亵渎”, 1277年巴黎大主教宣判巴黎大学的阿威罗伊主义 义,就会受到谴责、驱逐和打击。 1277年的事件表明大学学者调和信仰与理性 的努力失败了。他们意识到,无论是为了保护信仰 的纯正,还是为了保护理性的自由,都应当将两者 区分开来。唯名论者通过宣称真实存在的只是个 别,一般不过是概念或词语,而将理性从信仰中驱 逐出去,同时也将信仰从理性中驱逐出去。唯名论 者为理性争取到自由的空问,为文艺复兴运动开辟 了道路。哲学和科学应当具有自己的领域和规范, 而不受神学的束缚。 另一方面,唯名论者也将经院哲学引入琐碎的 争论中,这些争论“排除了所有严肃性的和几乎 全部的实质内容。人们无休止地争论完全抽象概念 的定义,人们乐于作上帝至高无上的自由思维可以 构建的各种各样的假设,直至荒谬。”【 J9。受限制的 学术自由使大学学者只能在“一个生来就有两个 头的怪物,应该被作为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接受洗 礼?”这样的命题中显示理性的光辉、磨砺逻辑的 工具。经院哲学的僵化使人文主义者和近代哲学家 深恶痛绝,最终走上末路。黑格尔称:“这种理智 的野蛮作风乃是完全无理性的。看起来这就有点像 给猪的颈上戴上一条金项链”,从而使哲学和神学 “都已遭受极度的污蔑”。【11] 中世纪大学学者的遗产 伴随着经院哲学的僵化,大学一步步走向封 闭,丧失早期大学的国际性,追求奢华,排斥贫 穷,大学学者追求贵族式的生活,知识成为谋求身 份与财富的手段。所有这些使大学在之后的几个世 纪里沉寂下来。然而,大学学者留下的遗产却使后 世受益无穷。 (一)理性主义传统 中世纪大学学者发展出的理性主义,是近代理 性主义的源头。近代哲学家以理性为知识的权威, 用理性法庭对一切进行审判,最终产生了知识和社 24 邢亚珍:在信仰与理性之间 会领域最革命的思想。人们“思考精神觉醒,批 评活跃,反抗权威和传统,反对专制主义和集权主 义,要求思想、感情和行动自由。”l1 2_ 引尽管经院 哲学被批评为“不能生育的修女”,因其面对文本 而非自然,然而中世纪末期已有大学学者因唯名论 而转向实验,最有名的就是罗吉尔・培根,他成为 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 。唯名论的兴起意味着学 者的兴趣转向具体的事物,这有助于实验科学的兴 起。十七世纪确定了科学的方法是实验方法和理性 主义的结合。的确,近代哲学的兴起是反对经院哲 学的,是对经院哲学的否定,但是“它却没有、 也不可能完全与过去决裂。在后来很长的时期里, 它的血统中仍然保留有经院哲学的痕迹。”l1 J2跎 (二)文化的融合 与其它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具有明显的活力和 不断变革的能力。这种活力和变革能力是由于西方 文明是多种文明传统的综合与碰撞。最伟大的综合 发生在中世纪,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希伯莱文明 的不同因素融入日尔曼社会。“这种情况就像各种 陈年老酒装入新瓶子里,或者说在年轻的躯体里烈 火中烧。”_1 中世纪大学学者促进了文化的融合。 他们在接受了基督教神学之后,又以蛮族旺盛的精 力吞咽和消化着希腊哲学、科学和罗马法。通过教 学、辩论、著述,他们努力将这些不同的文明元素 综合起来,铸造成一种新的文明。在他们身上所表 现出来的信仰与理性、神学与哲学的综合与冲突, 乃是一个伟大综合时代文明的融合与冲突的显现。 (三)现代知识分子的先驱 如果将知识分子定义为“以思想和传授思想 为职业的人”,无疑,欧洲中世纪大学中的学者就 是中世纪的知识分子。中世纪大学的国际特色与自 治传统,使知识分子与民族利益、世俗权力、日常 生活保持适当距离。与现实利益和权力保持距离是 知识分子从事学术研究和社会批判的必要条件。中 世纪大学中的学者来自欧洲多个国家,他们忠于上 帝和真理而非民族和国家,使用共同的拉丁语,具 有共同的教育背景。同时,大学的教会背景和经常 性的跨国迁徙,都使其具有普世观念和独特的身份 认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的前驱。 由于中世纪大学依附于教会,大学学者的教士 身份,使大学学者未能获得真正的身份独立和思想 自由。大学如同一座座孤岛散落在乡村的汪洋大海 中,限制了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使其局限于大学所 构成的一个个小圈子里。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的 出现还需要新的社会条件,如科学研究机构的成 立、大学的世俗化、报刊杂志和书籍市场的蓬勃发 展,中产阶级和受教育人口的增加等,这些条件使 知识分子能够真正获得独立并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这些条件出现在近代社会。【is]近代知识分子对中世 纪大学学者是不屑的,他们还未能认识到,他们从 中世纪大学学者那里继承到的遗产,比他们想象到 的要多很多。口 参考文献 [1]贺国庆.欧洲中世纪大学起源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1—28. [2]勒戈夫,J.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张弘,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96. [3]兹纳涅茨基,F.知识人的社会角色[M].郏斌祥,译.南 京:译林出版社,2000:15. [4]韦尔热,J.中世纪的大学[M].王晓辉,译.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2007. [5]伍尔夫.中古哲学与文明[M].庆泽彭,译.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05. [6]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上卷)[G].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61. [7]格莱夫斯.中世教育史[M].吴康,译.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5:95—96. [8]哈斯金斯,C.H.大学的兴起[M].梅义征,译.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2007:16. [9]希尔贝克,G;伊耶,N.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 世纪[M].童世骏,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l31. [10]雪莱,B.基督教会史[M].刘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4:216. [11]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三卷)[M].贺麟,等,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59:318. [12]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葛力,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5. [13]吴国盛.科学的历程[M].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02:166—168. [14]斯特龙伯格,R.N.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成,等,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 [15]科塞,L.A.理念人:~项社会学的考察[M].郭方,等, 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7. (责任编辑张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