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板是到抛弃“工厂思维”的时候了 “工厂思维”的主要公式是“成本+利润”,着眼点是“产品+订单”,主要的竞争手段是“价格+信息”。“工厂思维”在一个产业链集群分配的模式中,应该说有它合理的地方。但目前的前提是外部的环境发生了变化,想要继续保持加工的成本、品质有时也不能获得更多的国外订单时,外贸企业在不得不的市场环境压力下,必须抛弃已经固化、曾经产生过辉煌的“工厂思维”。告别“工厂思维”关键在于转变领导人与领导层的观念,当我们看到一些外向型企业在自主品牌建设-放弃-建设的反反复复与巨大成本付出时,我们应该反思,这究竟是我们的“必由之路”还是“权宜之计”?首先,勿求“凯歌高奏”、重视“小胜壮威”。外贸转型企业最先考虑的问题不一定是品牌、广告投入上的“高举高打”,而是可以考虑选择合适的区域、合适的人选开辟自身企业产品销售的“深圳特区”。其次,外贸企业转型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领导人的学习与提升能力的增强。企业存在的根本是调配企业可控的资源,而目前销售的很多环节,外贸型企业根本无法调配。这就要求外贸型企业的领导人多学习,将更多的时间放到走访市场、从市场、消费者处了解企业突破的关键点;学习从对外语、外贸人才的关注与培养转向管理团队的培养。外贸转型企业需要调整自己的“工厂思维”,进入一个健全的“品牌思维”。他们学会利用工具,将“拐杖”变成了自己肌体的一个延伸。也许我们有理由相信,所有企业的幸福、快乐不一定在于你有多完美,而在于你是否在同一状态的群体中足够努力与坚持。所有的外贸企业转型都能成功这是一个伪命题,“剩下”的才是“胜出”的,时间给了我们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