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与李贺诗之比较
系 别:文学与新闻传媒系
专 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班 级:
学 号:
学 生 姓 名:
指 导 教 师:
完 成 时 间:年 月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岑参与李贺诗之比较》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 月 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论岑参与李贺诗之比较》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岑参与李贺诗之比较
摘要:在中唐诗坛,岑参和李贺虽是不同年代的人,但在诗歌创作上都有着鲜明特征,艺术特点各有特色。岑参在诗歌上追求:“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李贺想象之奇不同于以“奇”取胜的岑参,他更加注重事物的奇峭、瑰丽,在遣词造句上追求奇险。题材选择中悲壮的艺术风格和独具特点的山水之诗,因人而异,表现风格各有千秋。对于两位诗人的艺术特点,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都将自己特点在诗歌中运筹帷幄,把握尺寸,表现得惟妙惟肖,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风。
关键词:岑参;李贺;表现方法;影响;题材
Ts 'en-ts 'an and Li Heshi comparison
Abstract: in the tang dynasty, although ts 'en-ts 'an and li ho is the person of different s, but has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in the poetry creation, have the features of their own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Ts 'en-ts 'an pursuit on poetry: \"strange body language, which is also made.\" Li ho think this is different from \"odd\" to win the ts 'en-ts 'an, his strange mountains, magnificent,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things on the phrasing for interpretation. Subject choice in the solemn and stirring artistic style and features of landscape poems, vary from person to person, different performance style. For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poets have different emphases, but all their characteristic manoeuvring in the poem, grasp the size, performance perfectly, create the unusual style.
Key words: ts 'en-ts 'an; Li ho; Performance method; Influence; Subject matter
目 录
前言 ........................................................................................................................................................................................ - 1 - 一、 从题材选择上看岑参、李贺之诗 ............................................................................................................................... - 1 -
(一)悲壮的述志之诗,各有感受 ............................................................................................................................... - 1 - (二)独特的山水之诗,各领风骚 ............................................................................................................................. - 3 - 二、从表现方法上来看岑参、李贺之诗 ............................................................................................................................. - 4 -
(一)夸张想象,奇巧奇特,各有不同 ..................................................................................................................... - 4 - (二)用字奇特,各有专擅 ......................................................................................................................................... - 6 - 三、从文学遗产影响上看岑参、李贺之诗 ......................................................................................................................... - 9 -
(一)后世文学诗风创作影响 ..................................................................................................................................... - 9 - (二) 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及评价 ......................................................................................................................... - 10 - 结论 ...................................................................................................................................................................................... - 11 - 参考文献............................................................................................................................................................................... - 12 - 致 谢 .................................................................................................................................................................................. - 13 -
前言
在中唐诗坛,岑参和李贺虽是不同年代的人,但他们却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盛唐时代岑参与没落贵族李贺在诗歌创作上都创造了以“奇”为鲜明特征,但却各有不同,他们的诗不但备受历代诗评家的关注,而他们共同的突出特点也是一个关注热点。
唐代殷璠评论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1]而历代评论家都用“奇”来评价岑参诗。如“清新奇逸”[2]、“磊落奇峻”[3]、“奇姿杰出”[4]等。而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评:“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5]两位诗人都将奇特色运筹帷幄,把握尺寸,表现得惟妙惟肖,创造出不同寻常的诗风,开辟了诗作的又一道路。在经历不同人生,不同经历后,艺术风格上都展现出了一份悲壮之风,艺术特点上,无论是题材,表现手法,还是对后世影响上都有自己独到之处,展现出独特视角的风格,各种诗评家对其著作也有不同的见解,对其诗风也有不同的阐释,很多人认为对岑参、李贺诗歌中怎样创造奇象、奇景、怪诞、陌生化的艺术仍然有较为广阔的探讨空间,并期待能对这方面有所拓展。
一、从题材选择上看岑参、李贺之诗
岑参、李贺两人在诗歌创作上各有不同,造就这些不同因素的不仅因为两人经历不同。岑、李二人在题材选择上,二人各有偏重,两人都心怀天下,希望可以一展抱负,但事于愿违,诗人不能施展自己才能,也造成了一种共同的心理,用悲壮的风格述心中之事,两人的山水诗也是独具一格,各领风骚。不同经历使得他们诗歌的创作感同身受又有所不同。
(一)悲壮的述志之诗,各有感受
从岑参、李贺出身、教养、生活经历和思想转变来看:第一,他们都出身官僚,早岁
- 1 -
孤贫,承受着家门昔荣今悴的巨变;岑参曾祖父、伯祖父和唐伯父都曾做过宰相,岑参父亲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家族往日的光辉,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全凭自己努力刻苦学习,于天宝年间登进士第,授命参军。几度出塞,谋得一官半职。但最终也秩满罢官,流寓成都,卒于客栈。 作为没落的唐宗室后裔的李贺,他也自视甚高,诗中也以“皇孙”、“宗孙”来自称,也希望以此来改变自身地位,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如他的诗作“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南园》)的远大志向,但也因为李父晋肃,仅仅因为“晋肃”之“晋”与“进士”之“进”同音,因此不能参加考试。才高遭人妒忌,李贺的仕途障碍连连。不得参加进士考试,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仕途上的酷刑。只能勉强当一个九品的奉礼郎的小吏。
他们怀抱理想,积极用世,却求官不遂,所授官职卑微;所有这些在他们诗歌中都留下了“悲壮”的印记。岑参自幼从文读书,杜确的《岑嘉州诗集序》“能自砥砺,通览史籍”的高度评价。他也希望自己能够从文求仕,但缕缕受挫,所以他那“云霄坐致,青紫俯拾”(《感旧赋》)的愿望也已然成了幻象,怀才不遇,终日抑郁。有着相同命运的李贺虽成名早,少年时代及“以长短之制名动京华”(王定保《唐樜言》),在18岁那年,李贺就带自己作品《雁门太守行》
去拜访韩愈,此诗一读,大为惊叹,然而这首诗歌的成就并没能改变李贺的不幸命运。
在对于自己悲凉的命运时,岑、李都发出了同样的感叹,叹世不公,怀才不遇,满心惆怅,对于事物也是悲凉之极。迫切的功名之心也在两人的诗作中有所体现。如岑参在《送郭乂杂言》中表现出自己对功名的渴望:“功名须及早,岁月莫虚掷”的愿望。在《银山碛西馆》中以“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心将之抛洒于沙场,“男儿争富贵,劝尔莫回头”的誓言,也促使他们都到“金戈铁马”中去追求富贵功名,对于建功立业的思想也呈现于字里行间,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写道“自道新封侯,前月
- 2 -
发西安,路上无停留,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6]的急切。这方面李贺也毫不示弱,在他的诗作中有:“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赠陈商》)的一种悲凉心态,命运将他推入暗无天日的深渊之中。他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所能做的,惟有饮酒作诗,苦中作乐。恍恍惚惚,少年心事,恰如满天愁云,黑云压城,不见散日。在现实的重压下,他展现出一种消极的心态,如:“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崇义里滞雨》),,所以说李贺是郁闷的,唯有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满腔的热血,读诗致此,也不禁为之悲凉而同情,现实的残酷而心伤。
(二)独特的山水之诗,各领风骚
题材风格上两人也不乏有很多山水之诗,岑参诗多在沉郁顿挫中以见豪迈,气势内诗多在骏爽、流畅中以见奔放,气势外露。长吉体更明显的是诗中具有凄艳诡激的风格,异于常人的联想,新奇晦涩的文学语言。所以说两人在题材选择上也有所不同,各有侧重。
岑诗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他主要是以边塞诗和山水诗出名。尤为突出的是其边塞诗。边塞诗中的山水诗,独具匠心,这也是诗人山水诗的慧心之处,祖国的壮丽山河,不同于田园山水,岑诗的题材主要是边塞山,边塞水。这也和诗人本身的经历有关,诗人几度出塞,与边境地区的异域风情接触后自己有感而发,他的好奇的思想性格,使他的边塞诗显现出奇情异采的艺术魅力。边塞诗的独特创作题材也奠定了岑参的诗歌地位。边塞著名诗篇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其著名代表作,以豪侠的气概写出了作之中。
贺诗在选择题材上与岑参诗歌创作大有不同。他的诗歌意象的创造、题材的选择,都是以抒写悲慨、苦闷为主,所以李贺的山水诗往往以凄艳美著称。对鬼域和仙界的描写,也是为了抒发自己在现实人生中内心的悲痛和愁苦。所以贺诗文集中,类似“雨工骑入秋潭水”
- 3 -
(《神弦曲》)、“绿粉扫天愁露湿”(《梁台古意》)[7]等语言比比皆是。相对与初盛唐的诗歌来说,这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审美形态,是诗人偏执性情、内向性格的反映。且给人感觉比较阴冷。一般人在文学作品中很少使用的字词,但李贺却在其作品中大量运用这些惊人地字眼。如“杜鹃口血老夫泪”(《老夫采玉歌》),“嗷嗷鬼母愁郊哭”(《春正剑子歌》),“彭祖巫咸几回死”(《浩歌》),“愿携汉戟招书魂”(《绿章封事》)等等。相同,我们在读其他歌赋时,也会看到这些字,但没有哪一位诗人在创作中大量使用。由于李贺诗歌大量涉及到死亡和鬼魂,便有人指责其诗歌鬼气太重,阴气逼人。其实不以为然,李贺很多鬼诗也富有人情味。如以上所举的《春正剑子歌》“嗷嗷鬼母愁郊哭”或是《绿章封事》“愿携汉戟招书魂”。这些诗词不会给人阴冷的感觉!所以,岑参和李贺诗的题材选择上,一个偏向于边塞无限风光,一个偏向于阴冷诗风,字冷,生硬,另辟蹊径,都开创的更开阔的创作诗向。
二、从表现方法上来看岑参、李贺之诗
在中唐诗坛,岑参和李贺虽是不同年代的人,他们在诗歌创作表现方上各抒己见。岑、李虽都是抒情诗人,但在表现方法上,岑则多于描写,多寓情于景。贺诗则多少继承了《楚辞》的优点,并受到韩、孟诗派别出心裁的影响。盛唐时代岑参与没落贵族李贺在诗歌创作上都创造了以“奇”为鲜明特征,但却各有不同,各占一方特色。展示出了自己独特的诗歌魅力,以“奇”为相同创作元素,但有各有张力,那他们“奇”中的不同又有哪些?怎样彰显个性,成为自己独特风格?
(一)夸张想象,奇巧奇特,各有不同
岑参在大量的诗作中擅长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奇的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超凡的想象力。翁方纲亦云“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石州诗话》),赢得了历代的
- 4 -
高度评价。虽然二者都擅长于想象,但岑诗建立于“实中求奇”的想象上,贺诗则是“虚中求奇”的想象上。
“实中求奇”是岑参作诗的一个艺术追求,也是其主要创作方法,杜甫曾用:“岑参兄弟皆好奇”来形容。他好奇的思想性格,显现出奇情异彩的艺术魅力。岑参诗一直以奇丽、奇巧为特色,经两度出塞后,祖国边疆的奇情、奇景使他得到启发,便更偏向于诗奇观的发展。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实中求奇”的写法记录自己所见,所闻,显现出了奇伟瑰丽之佳作。
岑参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火山云哥送别》、《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首秋轮台》、《玉门关盖将军歌》等,都是奇想象出奇的佳作。诗中镜头不断切换,想象不断夸张出奇,给人以生机勃勃的画面感。如《火山云歌送别》中写的火山云、天山雪,炙热的热海水、瀚海水都显得奇特清新,表达奇特,诗歌富有浪漫色彩。另外还表现出西域风土人情,反映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融合。伊塞克湖的水是《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中写到的,诗人借助想象和传闻用奇崛的语言、夸张手法描写。这种瑰丽奇峭的景物描写,在盛唐边塞诗中是独具一格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大体可分为两部分,前幅十句写送别环境,后幅八句写送别。诗人以“北风”点出“飞雪”,但当时时序却是八月,更是不会有下雪场景,让人觉得突兀不凡。一个“即”字表现出惊讶。后几句写雪势的大小,是诗人眼前之景。而春风梨花,是诗人想象之景,显现出独特的壮美,两个“忽如”惊讶中带感叹,以白雪梨花互喻。狂风怒吼,漫天飘雪,飞沙走石。大漠中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手中却成了衬托边塞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令人欣赏的奇伟美。诗人写眼前之状,故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就成为其重要特色。
岑参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把所要描写的事物突出地表现出来,增加了新奇、感人的力量。
- 5 -
但是这些新奇的景象却来自诗人通俗易懂的。诗中的“白雪”是千姿百态的,诗人的情感跌宕起伏,加错的运用想象、夸张、渲染的手法,自然流畅的散句加以表现,使诗歌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不同于岑参的是贺诗想象离奇,意绪多变,而李贺的浪漫也离不开想象,所以大多是较难读懂。一方面是依靠丰富想象力铸成的奇诡文辞和冷艳风格。李贺奇特丰富的想象,把人们带入一个意象奇诡的诗文世界。
文集中类似“雨工骑入秋潭水”(《神弦曲》)、“绿粉扫天愁露湿”(《梁台古意》)等奇语[8]色彩冷艳,构思怪奇,经过李贺之手却显得相当老成,在当时对于正道直行的汉魏初盛唐诗歌盛行的时代来说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审美形态的审美形态,是诗人心情的表现,在他的诗歌中凡事物经过其手都活灵活现,唯他所用,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艺术家的想象”[9]。马克思把“想象力”称为十分强烈促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天赋”[10]。诗人李贺让想象驰骋于诗句当中,形成变幻万千的画面,新意迭出。如《李凭箜篌引》十四句诗中,李贺驰骋想象,飞动神思,淋漓尽致地赞美了乐工李凭弹奏箜篌的卓越艺术才能和惊人艺术效果。其中最为精彩的诗句“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⑺诗人用奇特的想象,构思新颖,运用了一个“石破天惊”的“惊”字诗人的奇想就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文中对雨的写法不是一般常用“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微雨,而是用骤然降落的雨,一个“惊”字把“天”写得活灵活现,雨的画面也呼之欲出,曲调的巨大转变形象的表现出来了。表现了李贺千汇万状、丰富多彩的想象力。
(二)用字奇特,各有专擅
岑参、李贺共通之处不仅在于意象上,更多在于用字上,岑诗用字新奇,造出新义境,而贺诗简练出新,又追求奇景峭拔,炼字炼句。
- 6 -
如岑参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经历后结合自己奇特诗风创作,都尤为突出地表现了岑诗的风格。敏锐的观察力扑捉到边塞奇观,如“瀚海阑干百丈冰[6]”中对于沙海的挥洒一笔,有“风挚红旗冻不翻[6]”中对风吹的细节勾勒,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忽如一夜出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6]”,的奇妙且浪漫的意境,以春花喻白雪,取材新颖,形象优美,最令人称赞的是“梨花开”的意象。这个意象在作者第一次出塞时的诗中就已提及出现过,但都均为写实,在这一时期出塞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如《豋凉州尹台寺》中:“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文中将雪花写为梨花的感觉,不仅体现了边疆战士不具严寒的精神,也体现出神奇壮丽的边地风光,写出战士们在边戍昂扬的斗志精神。普通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异域风情,在诗人手中全都变得瑰丽起来,用热情予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范围。
岑参诗歌主要体现在语奇、体峻、意式奇造,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则是岑参以奇为代表作,奇情逸发。 语奇则在这首诗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一首歌行体诗,全是以咏雪和送别为主题。前十句意在咏雪,后十句意在送别,但都以雪为背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是送别前的雪;一是饯别时的雪;一是送别时的雪;一是送别后的雪。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北国八月飞雪之美,使荒蛮雪封之地顿时春意盎然。天气的寒冷,依依的离情别意,思乡愁绪,在诗人的笔下都着染了奇丽豪迈的色彩。最平凡的雪,以最不平凡的表达方式展现“千树万树梨花开”造出新意境,也是岑诗之最。后以“黄金台”上,充分表现出他报国感情的强烈。
李贺所显现的奇这是走于怪奇之中,他追求诗炼字的“奇特”,如《秋来》中:“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7]中“直”和“吊”是李贺对诗奇,陌生化的追求。“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漻漻虫啧啧。......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南山田中行》)[7]等。作者写荒芜的山野,奇特的语句,幽奇而又冷艳,但也造成诗人过分追求奇
- 7 -
字奇句,呈现出一种病态的奇特追求。不过李贺诗中也不乏奇之佳作。有浩瀚大海的描写:“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7],幽幽深山“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
[7],等。李贺想象之奇不同于以“奇”取胜的岑参,他注重想象事物的奇峭、瑰丽。
诗歌的语言上李贺不断追求,以铸造出了独特的诗歌语言。他的语言艺术不同于岑诗的通俗,也不似岑诗洒脱。李贺在自己诗歌创作上具有奇丽奇艳的特点。也往往会给人一抹亮色,出人意料。如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7]
作者以奇特强烈的色彩对比,让人感到非凡的气势。以“黑云”开头展现双方战火情势。“压”“摧”二字,强调叛兵来势凶猛,势不可挡,危城欲摧的场面,极其鲜明地呈现对比。
诗图景怪异鲜明。诗中,黑、金、燕脂、紫、红、白、黄等色彩对比,显现出诗歌的奇特多彩。纵横想象,由凶猛的战乱气势,联想到滚滚黑云弥漫在整个边城,情况危急,战事惨烈,可谓涉笔新奇。诗末一语,最出了诗的主题的同时,又拓宽了诗的境界,极大地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李贺多以自铸奇语,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而且还努力追求新鲜奇特的用语,
- 8 -
突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如写“红”,有“冷红”、“愁红”、“堕红”、“老红”;他的《将进酒》写宴饮的酒具是“琉璃钟,琥珀浓,小漕酒滴珍珠红”写“河”有“银浦”、“云渚”、“天江”等;从各个方面,给人以实感。 字都经过了斟酌推敲,每个字都发挥了自己的最大作用,体现了李贺诗歌语言新奇浓丽的特色。
三、从文学遗产影响上看岑参、李贺之诗
接受文学遗产影响上,岑、李的诗歌影响力也各有千秋。后世对于两人的评价、接受力度都不同。
(一)后世文学诗风创作影响
李诗富于创造力,李贺则继承了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受到前代诗人影响颇深。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修辞上都与前人有所不同。岑诗则较多溶铸六朝以来近体诗成就。杜甫认为岑参“谢朓每篇堪讽诵”(《寄岑嘉州》)。他继承了“汉魏风骨”,同时吸收六朝以来诗歌发展中的成果,进行了融会贯通的创作,达到“声律风骨”兼备的时代要求。岑参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七言绝句,李贺也是以乐府诗著称,贺诗的许多诗歌题目都有明显的乐府风味。人生百味,各有不同。
岑参诗的七言歌行纵横跌宕,形势上接近乐府,但又不用乐府古题而是自立新创,用韵上也十分灵活,有一韵到底的诗作,如《白雪歌》;也有两句换韵的如《轮台歌》;三句换韵的《走马川》,这些诗作中都声韵都轻快或平稳,急促或劲折,各有不同。李贺的乐府诗其好友沈亚之在他的一篇送序中就提及到:“余故友李贺,善择南北朝乐府故词,其所赋亦多怨郁凄艳之巧。[11]明人徐献忠更说:”长吉陈诗藻繪根本六代,而流调婉转,盖出于古乐诗,亦中唐之变声也。”[12]他们都强调李贺诗作中变风变雅的变字又承认贺诗
- 9 -
为风雅之遗、唐声诗的一种有其价值所在,也显示出了李贺乐府与古乐府的传承关系,也因此吸引了人们的关注目光。
岑参对于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他的边塞诗的特色及价值。开辟了边塞诗的新创作,新特色,让后世相继模仿。诗中的山川奇气,以边疆自然风光作为诗歌意象,在荒凉和广漠中创写庄严和美丽,并加以热烈歌颂,这是岑参诗歌的独到之处。诗体形式上,岑参长于七言古诗,容量大,内容丰富,气势充沛。也为之后人所用。之后也有不少模仿之作,给未入过边塞的诗人写作边塞题材提供了参考。李贺是我国著名的天才诗人,他只活了二十七岁,在这二十七个春秋中留下了诗歌二百四十余首,晚唐五李贺诗歌产生影响实在他死后的代。晚唐五代主要学习李贺诗中出奇制胜,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气也由弱变强,两宋时期对于贺诗的接受是全面发展的,较唐五代而言,无论是对长吉体的模仿,对本人的评说还是对贺诗的评论,都要丰富得多,也更全面,讨论也要深入认识也有所不同,对于诗人诗中表现的思想深度、开拓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二) 后世对其诗歌的接受及评价
人们对于岑参、李贺所有的赞誉和批评,都取决于两人诗歌中的优点和缺点。岑诗最大的优点是创造奇情奇景,瑰丽佳作较多。这和他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向往从军立功,把它当作求取功名的一条主要途径。岑参的边塞诗句有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感情热烈,气势雄浑,场景壮阔,色彩瑰丽,想象丰富,句式跳跃,语言奔放。他的作品写奇景,抒奇情,有奇采。这些也是后世人所学习岑诗的地方。陆游也说岑参诗歌有:“尝以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的高度评价,也有对于岑诗不太予以接受的,而宋代对于岑参的边塞诗并没有感到十分重要和独特性。明代则大量追捧岑诗,使得其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岑参诗版本也在明代最为居多。
- 10 -
李贺诗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创造力,个性鲜明。但在追求创造,凸显个性时又涉奇入怪,偏离了正宗的诗歌美学传统;在注重主观创造是,忽略了大众读者的需求。使得李贺诗歌优点很突出,但是缺点也很明显,这种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使得后世对于李贺之诗,褒贬个不一,有十分喜欢其诗歌风格的,如晚唐五代多数诗人则学习其乐府诗的创作风格,这也是李贺诗歌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宋代时期更是李贺接受史上的全面发展时期,较唐五代的初阶段,这一时期所积累的意蕴等都要丰富得多,讨论也更深入,意见分歧更多。金末元初,众诗人更是喜欢诗创作出奇,造成新鲜的艺术效果,所以对于李贺之诗更是争相模仿。明代则有所变化,他们对于贺诗更多的是质疑;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李贺都被视为是一个异类,因为他的诗,既不重风骨兴寄,也不强调兴象韵味,体格不够崇高,内容不够高雅等等,对于其诗是当成反面典型,批评靶子来告诫诗人。
对于岑参、李贺的诗有赞美必定有批评,各个时代观点不一。所造成的接受风格,学习氛围,历史评价都有所不同。不同的评价都有着一个时代的局限性,造成了这些原因,另外还有诗人自身的局限性,优缺点所造成的不同观点影响。
结论
岑参、李贺无论是在诗歌艺术风格还是在诗歌艺术特点上都别具一格,悲壮之风各有不同,艺术特点各有侧重。岑参诗歌诗中求奇。李贺则是虚中求奇。“奇”风格在作者创作的各时期有所不同。“语奇体峻,意亦造奇。”是唐代殷璠对岑诗的评价,他也给世人展示了一幅幅奇丽异彩的画卷,岑参诗中的奇,是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对生活的自然领悟,所以“奇而入理,实中求奇。”李贺想象之奇不同于以“奇”取胜的岑参,他更加注重事物的奇峭、瑰丽。吴北江曰:“长吉苦心孤诣,戛戛独造,......世之论贺者,多以险奇目之,或徒赏其风致,皆非知贺者也.”[13]来评价其诗,李诗奇特的构思,给人以出奇制胜的美感。给世人展现不同画风,能够更深入探究。
- 11 -
参考文献
[1]殷璠.河岳英灵集卷上.唐人造唐诗(十种)上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8.
[2]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1:36.
[3]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历代诗话续编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3.8:1006.
[4]毛先舒.诗辩坻卷三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47.
[5]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8.
[6]高光复 .高适岑参诗译释[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4
[7]王琦.李长吉诗歌汇解,李贺诗歌集注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95
[8]陈治国.李贺研究资料[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3
[9]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1987:298
[10]童庆炳.文学概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68
[11]董诰.全唐文卷七三五沈亚之送李胶秀才诗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365
[12]徐献忠.唐诗品.[M].中华书局1994:109.
- 12 -
[1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致 谢
这一个学期基本上都是与论文相伴,在毕业之前,我要对我的指导教师张先坦老师表达最衷心的感谢。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写论文提纲、开题报告到论文定稿,从内容到格式,一次又一次地指出每稿中的具体问题,严格把关,循循善诱,得到了老师的精心指导,才能顺利完成。同时,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以及在论文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这一次写论文的经历让我终生受益,我感觉到写论文是要真真正正用心去做的一件事情。希望这次的经历能让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激励我继续进步,认真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 1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