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出则悌小故事
【篇一:弟子规出则悌小故事】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译文]做哥哥的要爱护弟弟,做弟弟的尊重哥哥;兄弟之间和睦相处,这其中包含了孝道。
[小故事]孔融是东汉时人,他有六个兄弟,数他最小,据说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有一天,父亲请他们兄弟几个吃梨,哥哥们都一下子拥到了桌子边,只有孔融静静地在一旁等着。父亲让孔融先挑,孔融走到筐边,拿了个最小的梨。父亲问:“你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说:“大的应该给哥哥们吃,我最小,当然吃小的。”父亲连连点头称赞。长大后,孔融仍然保持谦让的高尚品德,成了深爱百姓爱戴的好官。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译文]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相互忍让了,愤恨自然就消除了。
[小故事]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家有两兄弟。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十几年过去了,卜式的羊群繁殖到了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这时弟弟却因经营不善而
破产了,于是卜式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译文]对待长辈应懂得礼让。吃饭时让长辈先动筷子,就坐时让长辈先入座,走路时让长辈先行,晚辈随后。
[小故事]信陵君是战国时期四大公子之一,他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怀念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到地前去请教。他亲自驾着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嬴。侯嬴早就知道信陵君的名声,但为了考验他,当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侯嬴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恭敬。侯嬴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译文]长辈呼唤人时,如果你听到了,应马上帮他呼叫;如果要叫的人不在,而你能做长辈吩咐的事,就应该前去照应。
[小故事]杜环是明朝的一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位可怜的母亲,他的儿子不知下落,她去找自己的亲戚,结果谁也不愿照顾她。万般无奈,这位母亲只好到处寻找自己的儿子。杜环得知后,决定先赡养这位老妇人,并代老妇人寻找她儿子的下落。后来,这位母亲
的儿子虽然找到了,但他并没有接走他的母亲。而杜环则一直赡养着这位老妇人,对她很孝敬,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译文]有事情叫长辈,不能直接称呼他们的名字,长辈见多识广,在他们面前,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夸耀自己的才能。
[小故事]齐国宰相晏婴有位车夫叫吕成,他依仗主人的权势非常骄傲自大。有一次吕成回到家中妻子表示要离开他。吕成很吃惊地问:“我为宰相赶车,多体面啊!不愁吃穿,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妻子说:“你还知道自己是个车夫啊,你看晏大人虽然贵为宰相,但从没有像你那样的招摇和炫耀……”听完妻子的批评,吕成很惭愧。从此一改前非,后来在晏子的推荐下,吕成当上了大夫。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译文]路上遇见长辈,应当迅速向前鞠躬问好;长辈没有和你说话时,要退在旁边恭敬站立,不要多嘴。
[小故事]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年轻时非常尊敬长辈。有一天,他在一座桥上散步,一位白发老人坐在桥头上,见张良走过来,故意把脚上的草鞋甩到桥下,然后对张良说:“小伙子,给我把鞋拣上来。”张良有点生气,但见老汉年纪大,就照办了。但老汉并没有用手接鞋,而
是把脚伸过来,张良默默地给老人家穿上鞋子,老人笑了。原来,他是著名的学者黄石公,后来他把神奇的兵书传授了张良。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译文]遇到长辈时,如果骑着马要立即下马,乘车的要下车;长辈过去后,还须站立在一旁目送一百多步。
[小故事]唐朝人陈玄奘八岁的时候,父亲给他讲《孝经》:“曾子听老师讲书,总是恭恭敬敬地站着,老师叫他坐着听,他说站着听是对老师的尊敬。”父亲抬头看玄奘,他已离开座位站着了。父亲叫他坐下听讲,他说:“曾子听老师讲书还站着,我听父亲讲书怎么敢坐着听呢?”父亲称赞儿子学以致用,说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果然陈玄奘二十八岁时,从京城出发,到天竺取经,成为了唐代著名的佛教学者。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译文]假如长辈站着,做小辈的就不要自以为是地坐下来;长辈坐下后,招呼你坐下你才可以坐下。
[小故事]张释之是汉朝著名的大臣,他非常尊重长辈。有一次,朝廷举行朝会,许多达官贵人都 前来参加,场面十分热闹。这时有位叫王生的老人对张释之说:“我袜子的带子松开了,给我绑是吧。”张释之二话没说,很坦然地跪下来,在众目睽睽之下恭恭敬敬地给这位老人绑
好袜子。张释之身为,能具有礼贤下士,敬老尊贤的美德,群臣无不称赞,从此他的威信就更高了。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译文]在长辈前说话时,声音要放低一些,但低得让人听不见,却是不合适的。
[小故事]孟尝军田文出生时就不讨父亲田婴喜欢,因为他出生在五月五日,当时的迷信说法是:他将会长得高过大门,会克父母,决不能养活他。田文五岁那年,他恳求母亲带他去见父亲,见了父亲,田文走上前磕了头,然后说:“父亲,人是活的,门是死的,孩儿将来如果长得高过家里的大门,只要将大门改高一尺不就行了吗?”父亲大喜过望,他一把抱起了田文。后来田文果然不负父亲的期望,成为了战国历史上著名的有影响的人物。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译文]去见长辈的时候,要快步上前,告退时要放慢步子;长辈问你话时,要站起来回答,眼睛要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小故事]张苍是汉朝的丞相,他是一个非常尊敬长辈的人,在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得到过王陵的许多照顾。后来张苍当官后,为了感谢王陵,常常像对待父亲一样照顾他。王陵死后,他的老母还健在。虽然当时张苍已是丞相,公务很忙,但他总是抽空去照顾王陵的母亲,甚至亲自伺候王母吃饭。张苍贵为丞相,能这样谨慎地照顾长辈,足见中华民族尊老美德的源远流长。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译文]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应该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兄长辈的亲友,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小故事]北宋时,福建有一位名叫林默的女子,她的父亲、哥哥都 是船夫。有一次出海,父亲和哥哥的船遇到了海难,经过林默和大家的努力,父亲得救了,但哥哥却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林默为了避免更多的人遭遇哥哥那样的悲剧,于是经常冒着危险去救助那些过往的船只。由于操劳过度,年仅28岁,林默就过早地去世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林默,便在沿海地方主,专门修建了祠堂,并称她为“海神妈祖”。
【篇二:弟子规出则悌小故事】
程门立雪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
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篇三:弟子规出则悌小故事】
这里“弟”应读成“悌”,在古字它是相通的,通我们现在竖心旁的“悌”。我们看一个“心”,再一个弟弟的“弟”,我们就晓得,做哥哥的他心里有弟弟的存在。做哥哥的知道懂得照顾他的弟弟,做弟弟的也要友爱他的哥哥,所以悌的意思就是友爱。“友”,古人的造字就是两只手叠在一起。兄弟姊妹都是同一父母所生,在父母,视所有的子女都是一样的,就好像一棵树木一样,同气连枝。子女就像枝干一样,父母就像树,树本身的树干一样。所以,为人子女的,不但要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兄弟姊妹中,还要彼此友爱,相互照顾。
周公的故事
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以后,过了两年就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
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
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
周公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的不仅是对国家的忠诚,对兄弟的真诚,更重要的是给我们子孙后代留下来的人文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只有这样,我们的子孙后代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
伯夷叔齐的故事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王的两个儿子,孤竹君王选定叔齐为君王的人,但叔齐的父王孤竹君王去世之后,叔齐就主动将君王让给兄弟伯夷,伯夷说:“要你当君王,这是父王的任命。”于是伯夷就逃走了,但是叔齐还是不肯当君王,结果叔齐也逃走了。于是,大家就拥立孤竹君王的中子当君王了。
周武王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二人认为周武王这是很可耻的行为,于是二人不吃周朝的粮食,归隐到首阳山,采吃野菜充饥,结果饿死了。伯夷叔齐二人的所作所为,在今天的人们来看,肯定觉得他们二人是傻子,有福不享,大概神经有问题。其实这种谦虚礼让,
这种气节,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
东汉时期的孔融有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他四岁时,就懂得谦让之礼。一天,邻居给他家送来一筐梨,孔融从容地选取一个小梨,把大梨让给哥。大人问他为什么挑小的吃,他回答说:“诸兄年长,正宜用大的。我乃小弟之辈,年纪尚且幼小,自应取小,‘犯上’不妥。”孔融四岁时,就懂得把大梨让给哥哥吃。做弟弟的懂得尊敬兄长,做兄长的也应友爱弟弟。兄弟互敬互爱,家庭才会和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