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自我意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作者:陈佳琳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3期
【摘 要】自我意识是对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知,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特点,心理健康状态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巨大,文章从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平衡的角度出发,简要分析自我意识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意识;理想自我;现实自我;自我评价
自我意识,是个心理学概念,也称自我,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形态等),心理特征(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气质等)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自己与周围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总之,自我意识就是自己对于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认识。
自我意识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作用,积极乐观的自我体验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就,消极悲观的自我感受则不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到自我意识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培养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意识,规避和遏制其内心消极负面的自我体验。
大学生,正处在青春期的顶峰,思维活跃,智力和情感都达到较高水平,敏感和情感的不稳定性是这个时期大学生的重要特点,对于身处的群体,以及自我,都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体验,同其他年龄段相比,更加会在意自己内心的感受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有着超强的自我意识。有位日本学者曾做过一项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他发现,在中小学生、高中生、大学生、成年人这四个群体中,其中大学生的主我和客我差距最大(主我,即主观的我,自己作为自己的观察者所看到或者所希望的理想自我,客我,即客观的我,我作为被观察者,被别人感知的现实中的我),也就是自我意识内部的冲突与矛盾最大。
这一点不难理解,因为随着年龄与知识的增长,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极快,不断接受新的事物,学习新的知识,对于自己人生和未来的探索也逐渐开始,开始对未来有了更多和更深入的思考,在头脑中不断地塑造一个符合社会发展需要,适应时代潮流,甚至意图引领潮流,满足大众预期的一个十分完美的“理想自我”,也就是“主我”。而实际上,以学业为主的大学生现实中的我离理想中的我,常差距较大,这样内心的矛盾与冲突也就产生了,焦虑与不安也随之而来,个体在潜意识里,又会不断地设法摆脱这种焦虑与不安的自我体验,那么心理上便会试图寻求一种新的平衡,新平衡的建立主要通过缩短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实现一种主我与客我间的协调与统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个体的差异,自我统一的方式也就各不相同,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统一型,一类是消极的统一型。
积极的统一型,主要是通过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采取学习、锻炼、改正等积极进取的方式,扬长避短,不断地朝向理想自我靠近,即在一个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下,现实自我不断努力,不断追求,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下达到统一。这样的大学生,往往是积极进取、品学兼优,学习生后都能有条不紊地进行,表现出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拼搏进取的形象,传递出一种正能量,心理上属于比较健康的类型。
而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学生,是消极的统一了主我与客我。面对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一部分学生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十分激烈,在踯躅中产生较强的焦灼感,内心矛盾冲突的强度也较大,并且表现一定的持续性和蔓延性,这样的学生常常自我怀疑,自我挣扎,做“困兽斗”,新的自我难以确立,并且常有“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式的哀怨,自我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也变得极差,内心表现出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有甚者,为了寻求一个平衡,常常塑造出一个虚假的自我,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自我不断地扩张和膨胀,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反社会行为。
面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冲突,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表现出一副极度消极和被动的应付状态,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我认同感和存在感,在与同学的相处中以及学习生活中,都缺乏积极主动性,并且会渐渐地失去自己内心最真实的需求,忽略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以适应现实自我的状态。这样的学生表面看起来似乎波澜不惊,但却是基于内心的极度消沉所致,是一种灰色的心理状态。在工作中,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要格外注意,因为如果不加以适度的干预和引导,这样的学生很容易自我封闭,自我缺失感和丧失感日趋严重,萎缩式的自我消极的统一,最终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
除了以上两类学生,还有一类学生不得不提,在面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差距时,一开始会望洋兴叹,稍微尝试努力之后,发现依然“望尘莫及”,于是乎会产生一套自己的逻辑,既不积极应对,也不消沉,而是“阿Q式的乐观”,他们也有理想自我,但在现实自我面前,又常常安慰自己,喜欢找借口,将一切不如意和不符合预期的行为归咎于客观原因,一副“这事不赖我”的姿态面对所有困难。这样自我安慰自我原谅的态度,也许不太会出现极端的心理问题,但事实上,却也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完全丧失斗志,缺乏追求,完全放弃理想自我,停滞不前的状态。这样的学生旨在为了保持现实自我的“心安”,畸形的自我意识的统一,无论是对其本身的心理健康还是整个社会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大部分源于自我意识,即主我与客我的不合理统一所致。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充分发挥自我意识对于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
首先,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常言道,人贵有自知之明,清楚地认识自己,包括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足和优点特长,了解自己擅长什么,即能力倾向,在学习工作中尽量地挖掘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发挥,知晓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尽量去改善。当然,有些事情是经过努力也无法克服的,则要扬长避短。
其次,在正确的自我认知的前提下,合理的自我评价,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自我评价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在与人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自我评价也往往以他人评价为前提和依据。在学习生活中,经常受到嘉奖和鼓励的同学,往往是在哪一方面得到的赞许,就会更加努力的发挥自己在这一方面的特长和优势,以期保持他人对自己的这种评价。换句话说,这是一种正强化,不断地正强化,最终形成良好的品质。相反,一些经常被否定或者被师长批评,被同学忽视甚至嘲笑的同学,则通常会自暴自弃,渐渐地对自己也无法做出合理的评价,趋同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像别人评价自己那样认为自己,久而久之,行为也越来越符合这种评价,最主要的是自信心严重缺失,各个方面都会随之变得糟糕。
不过,自我评价虽然常以他人评价为依据,但却并不以其为全部依据,而是在此影响下,依靠自己的主观分析之后才完成整个评价过程。不合理的自我评价通常有两种类型。一是自我评价过高,表现为自我欣赏,所谓自恃过高,这类同学往往“眼高于顶”,与人交往也好,学习工作也好,总会表现出强烈的“高人一等感”、“自我优越感”,人际关系也不够和谐。还有一种类型就是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导致自我评价原因过低的原因有多种。一部分是出于谦虚,表面上给人一种评价过低的假象,表现出一种很谨小慎微的态度,做事畏首畏尾,缺乏自信,担心别人指责自己自高自大,狂妄自满。还有一种则是由于一种“负强化”,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一些困难,多次挫折之后,使得自己都无法对自己做出正面的积极的评价,内心深感不如人,强烈的自卑感和自我缺失感充斥内心。
最后,适度的自我控制,是保持良好心理健康状态的必要条件。自我控制是对个体自身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进行调节和把握,它是理想自我对现实中的我的一种制约,理想中的我会不断地要求现实中的我进行调整来符合其期望水平。作为大学生,面对自己学业上和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难时,具有较好控制力的同学会迎难而上。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同学则会选择逃避,或者把注意力转移到网络游戏等方面,并且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使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渐行渐远。 参考文献
[1]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2]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陈佳琳(1988- ),女,满族,河北秦皇岛人,浙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咨询方向)研究生,现任浙江农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助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