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GuangzhouSportUniversity
V01.29No.5
Sept.2009
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研究
——以河北省社会体育本科专业为例
王向东
(燕山大学体育系,河北秦皇岛066004)
摘要:针对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性质的特殊性和就业现状,以及自身历史和文化积淀的不足,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观察法,结合现行河北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状况,系统分析了各个学科相应的课程设置总量和比例、学科与术科之间的比例、专业课与综合素质课比例、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并依据现代教育理念、课程理论与教学论的最新的科学理论。从课程结构目标中观层次的角度,确定课程设置选课结构目标体系。优化课程体系配置,旨在培养出更多高质量和高素质复合型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设置配比;培养方案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09)05-0119—06
Study
Oil
theCurriculumReformofUndergraduateSpecialtyofSocialSports
——take
thesocialsports
major
intheuniversitiesofHebeiProvinceforexampleWANGXiang——dong
(Dept.ofP.E.ofyanshanUniversity,066004,China)
current
ethodsofliteraturereviewAbstract:Usingthem,investigationandinterview,observation,thispaperstudiesthetionofthecurriculumofsocial
ebeisportsspecialtyoftheuniversitiesinH
Province.Theaimofthis
studyis
to
situa-
eprovidesom
referenceforcultivatingmorehigh—qualitysocialsports
professionals.
ords:SocialSportsSpecialty;CKeywurriculum;CultivationPlan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群众体育从而得到迅猛
发展,体育生活化成为必然的趋势,使未来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增大。为了满足市场需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高校开始调整专业设置,探索创办社会体育专业和培养社会体育人才的模式。社会体育专业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规模虽然发展很快,有些学校办出一些特色,但整体上未脱离办体育教育专业模式的框架。课内教学,课
科和教材建设方面也不成熟,正处在成长期。
目前,国家没有统一标准的社会体育专业培养方案,各个院校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基本按照教育部的有关专业规范,围绕体育学、社会学、公共管理学三大主干学科,来建构课程体系框架并设置不同类别的课程。因此,如何考虑各个学科相应的课程设置和比例、学科与术科之间的比例、专业课与综合素质课比例、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比例,并使之成为最优化配置的课程体系,成为各个高校制订教学计划的难点。本课题是在系统研究课程体系理论的基础上,以河北省三所重点院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从体
外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性,课程教育的整体性、系统
性、科学性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较少。加之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就业环境还不理想,学
收稿日期:2009—07—01
作者简介:王向东(1966一),男,满族,河北人,副教授,硕士研究
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119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
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的整体出发进行研究,全面考虑各因素,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实践能力、个性化发展、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体育专业人才。
1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配比的现状分析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动态的、
复杂的,这就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要求课程设置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我国多数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问题:课程门类多,主导方向不明朗;专业特色课程不突出,有的院校课程设置与体育学中的教育专业没有太大区别;缺少实习基地,实践课时偏少;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合理。这些课程上的不合理配置成为制约社会体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突出问题。国内一些专家对我国现行课程设置与日、英、美、俄等国体育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证明我国体育专业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一系列课程体系建设上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
美国高等教育代表着当今大学教育发展的水平和趋势,从同它的比较中可以分析出我们存在的问题。以下是河北省三所重点院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和结构配比平均值,同美国体育专业、国内发展较好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部2003年体育教育培养《方案》等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用学分比较相对合理、方便、直观。虽然,国内外各院校每学分的计算方法有差异,但学时是常数,学分比值的差异可以忽略,代表趋势没有影响,具有一定的可比性。
1.1
总课时和专业实践时间以及课外教育因素比较
分析
表1
总课程课时和专业实践时间的统计情况
美国体育院系没有统一的全国性课程方案,由各洲教育委员会制定,实行学分制,同我国国家规定专业设置不同,专业设置灵活,其对体育本科专业学生的要求是四年内修满120—140个学分。已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从表l中可以看到美国和我国大学课时总数和专业实践的显著性差异,国内更重视课堂教育。
在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时总数偏高。河北省内被调查的高校现行方案同03方案总学时以及专业实践时间基本相同。省内学校对体育本科专业学
生的要求一般是四年内修满155学分左右,个别更高。
120
研究显示,近几年国内外本科生课程学时和学分呈现递减的趋势。
世界许多著名大学都普遍认为,很好地学习和理解有限的基本概念和专业课题以适应未来职业需要.比简单介绍大量的事实要好,在课程总量要求上坚持“少而精”、“越少反而越多”的原则。
从对课程发展的研究分析中,可以确定国内体育本科专业较合理的课程总量,其基本要求是四年内修满115—125左右学分,1,950—2,100学时。
国外大学课内课时少,为实践课程和课外教育因素,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我国的实践课程,要注重向课外、校外拓展,增加实践范围和时间,应多安的平台,发展完善我国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环节。被调查的高校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少,实践课时少,理论与实践没有很好的统一。
课外教育因素是指在正规的课堂教学之外,学校于学校课程范畴之内,应当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
.2必修课与选修课比较分析
表2
必修课与选修课占理论教学总学分比例统计情况
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关系上,发达国家的提示是2中可以看到美国和我国大学同我省大现在我国大学虽都有必修与选修课,但往往必修35%,最低甚10%。任选课约占选修课的1/3,且范围狭窄,河北省同国外课程比较,同样体现在课程结构中
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体系。实践部分的学习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地安排的各种活动。它们属分,因为课堂教学课程与课外活动课程,是大学教育
不可或缺的两翼,且课外教育因素在一个人的培养和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课堂教学是学生成才的土壤,课外活动是学生成才的雨露阳光”,这些观点都反映了把课外教育因素纳入课程体系研究的重要性。1增大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而且发展趋势是主
导性的。从表学的显著性差异,表明我省各校在课程设置上总的较死,少灵活性。
课的比例过大,而选修课的比例太小。据调查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选修课所占比例最高仅达至不到通用性差,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
必修课比例过大,选修课特别是跨学科任选课程太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
少,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部结构不合理。必修课内容
多,课程比例不合理。选修课结构单一,模块化组织结构未形成。以及在组织形式上片面强调课堂教学,整个课程结构显得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了学生自由选课和自主学习。河北省高校应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课程体系的弹性,给学生选择的自由度,提高课程的价值。从发展趋势和现状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专业较合理的必修和选修课比例为6:4左右。1.3通识课与专业课比较分析
表3
通识课和专业课占理论教学总学分比例统计情况
从表3中可以看到美国和我国大学、我省大学的显著性差异。但更大的差异在内部结构,体现在结构要素不合理,存在“实用化”和“技能化”倾向。我国一贯注重专业化教育。
专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在大学一直是一对矛盾。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以专业教育为主,课程口径小,设置严格,缺乏活力,培养的学生专业面窄,适应能力差,后劲不足,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教育专家提出了“淡化专业,强化基础”的口号,试图通过提高通识教育课程的比例,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的教育,使他们掌握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在许多大学的基础课程的比例已增至40%左右,这种做法无疑是对传统课程的一大超越。专业教育不论何时都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但专业教育绝不是职业技能教育,不能偏离专业教育的方向。但我们也必须拓宽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广泛适应性,使之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同时也为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河北省高校应强化通识教育,把拓宽基础课程体系作为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之一。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专业知识,又要学习较广阔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作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为学生今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1.4学科与术科的比例比较分析
表4
专业必修课程中学科与术科学分的比例统计情况
表4显示专业必修课程中学科与术科的比例,国内外差距比较大,河北省内更大。这表明省内更重视技术项目特长。美国重视理论课,主要是为了提高体育专业的学术形象,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能力。从03年的培养方案占23%到现在国内的17.6%,情况看也是朝这一方向发展的。
在课程比例上,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失调,导致我国体育专业学生知识不开阔,性、自主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差,在综合院校,给人们留下较差的“体育生”印象。
2高校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构建
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之纲。同时,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人才定向、课程调整的重要杠杆,是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未来发展的设计坐标。它不仅关系到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计上的综合功效和结构比例,而且也影响到课程设置的广度和深度。
2.1
知识与能力化目标体系优化——整体化的知
识、多元化的规格和个性化、社会化的要求
社会转型强化了竞争,也孕育着机遇,体育院校
的教育改革正应从素质教育人手,针对社会的进步与自身的不足来具体实施。将高等体育院校的素质教育定位为“学”与“术”的辩证统一,应在巩固原来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和深化人文学科教育,加强培养自我反思和判断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人才质量,使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个性发展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现代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强能力、广适应的社会体育专业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知识与能力化目标体系优化框架,如图l。
2.2课程选课结构目标体系的优化框架方案
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目标体系从课程结构上,可以划分为逐渐递进相互衔接的三个层次结构,宏观、中观和微观。宏观层次主要体现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总的培养目标,即要从课程结构中能折射出学生全面发展人的素质规格和社会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中观层次体现于课程结构目标,即不同学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它反映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要求目标在课程上的深度和广度,微观层次主要指教学目标,即每门课程中所体现的人才科学知识和能力需求目标,即课程既要有科学性,又要有教育性;既要体现
学科逻辑,又要反映学生心理规律。从高校社会体育
专业课程体系目标体系结构来看,社会体育专业人才
121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
培养方案应属于中观层次,其目标是课程体系目标的主体和关键。它上承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是人才培养的具体落实;下启各学科门类的具体课程,制约着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它既要体现高等教育的一般目标,又要反映不同学科专业的特殊目标;既要体现统一性,又要反映多样性;既要体现社会需求,又要反映个体发展和学科知识体系。因而,我们必须把培养方案作为课程体系的主体来研究。
驯囊
蚓雾
瓣
管理群
能蓉
能}1
掣
Jl
图1
社会体育本科专业素质教育人才
培养的知识与能力化目标体系优化框架
根据课程设计最优化原理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计的理论依据,构建出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目标体系优化方案(见表5)。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目标优化框架体系,由理论方面的必修课、限选课程和任选课程与实践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
部分组成。
表5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构目标体系优化框架方案
坐堡堡堡
堡垄堡堡佳垄堡璺坐丝堡垄竺堡
通识专业通识专业学科课实践合计
平台平台
平台扩展
平台
平台
平台
学分
20
352020
1020
125学时350
600
300
300150
400
2100
课程设置结构目标优化框架体系,体现了社会体育专业自身特点和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课程结构体系符合动态性和发展性的课程设置依据;体现了课程设置优化体系的科学性、层次性和整体优化性,可根据地区情况和社会需求增减其方向群课程;体现了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博而广的特点;能够顺应当代社会发展对社会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矛盾。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结构优化框架方案,具有以下特点:主干课程更为精干,课程结构清晰;有利于课程组合和教学管理;增加人文社会科学类课
122
程;大量增设非竞技类课程;课外因素纳入课程选课体系中;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增减课程体系的专业方向群课程。表中数据是理论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减。
2.3优化方案的细化分析与评价
2.3.1
必修课选课设置拓宽课程基础、突出理智发
展和人格完善、强调智能素质培养,是通识课程所追求的永恒目标。这种通识性包括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知识及其存在方式、探究形式、分析工具、运用方式以及价值表现,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以思维、理解能力和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能力结构,包括表达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探究能力、知识获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和科学态度等。
在专业课设置上,纵向拓宽专业口径。根据专业方向分为若干系列选修课,给学生留出广阔发展空
间,在学生掌握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发展方向。横向拓宽知识面,实行主辅修制。专业培养方向是社会体育方向的大众体育管理、组织和指导(主修)和社会体育方向群选修(辅修),它们之间是相互渗透的关系。必修课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如图2。
图2必修课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
主修课程在此特指根据某一职业需要或专长发展而开设的有关该领域专门知识和精深内容的学科基础课程。主修课程基础化的实质是解决专业基础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问题,旨在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目前,我国许多大学的本科教育已具有通识教育或基础教育性质,众多单位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
的“用人基点”也是提升到研究生毕业的趋势;未来最具竞争力的知识结构是“T”形的多元化知识结构,即在广博基础上的专精。这足以表明主修课程基础化,应成为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努力方向。2.3.2性选修课程设置
选修课程可分为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两大类。随着选修课程,尤其是其中的任意选修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比重的增大,面对门类众多的选修课程,学生可能过分重视眼前的需要而忽视长远的利益以及有价值的东西;同时,学生在高深学问领域才刚刚入门,不能期望他们做出有效决策。为此,通过性选修课程模块化,可使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进而有利于学生今后朝该领域的专深方向发展。“课程模块化”是指按照系统的构想和编制原则,把同一性质或类型的前后联系的若干门课程串在一起,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块的课程结构方式。
图3
选修课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
在“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改革思想下,利用性选修课程的模块化,提供专业或专业方向分流。其中每一专业方向的课程模块由5~10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组成,共同形成学生较为完整的专业领域知识结构。资源允许可以提供更多选择,例如:体育新闻、国际体育、体育管理、体育经济等方向。这一做法,有助于学生专业分流,满足了学生的职业兴趣,同时也利于学生迅速适应毕业后要从事的工作。运动项目主修是在基础类技能和扩展类技能里选择一项目主修,目的是精通一项专业技能,适应社会需要。
选修课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如图3。
2.3.3任意选修课程设置任意选修课程的模块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依照学生毕业后的不同意向,是从事本学科专业工作、继续攻读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研究生,还是攻读其他学科领域的研究生,或将任选课程划分为相对应的几个模块,并根据各个模块所要达到的不同目标来组织相应课程。学生通过学习适合各自未来发展的模块课程,来培养自己的个性,进而实现人生理想。对相近学科的基础课进行精简、融合,保留主干,强调知识体系的简约化和综合性,扩大课程的综合范围,构筑学科课平台。
学科课平台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大学是通过开设综合科目,或以一种跨学科性极强的学术组织结构来加强文、理的相互渗透。开设联合课程、综合科目课程以及跨学科课程,帮助学生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形成其独特的跨学科知识视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大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面。任意选修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如图4。
图4任意选修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
2.3.4实践部分选课设置
加强课内外联系,增加实践时间,理论联系实际,
隐性课程纳人课程体系,提高社会适应和管理能力,多渠道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现在,大学的教育者从高度重视课外活动的角度出发,提出“第二课堂”、“第二渠道”的概念,把隐性课程有意识、有计划地纳入到课程体系是有积极意义的。在课程体系内部,既有学科的支撑,也有专业的基础,还有学校的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学校环境等。课外教育因素作为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素质,有时确实能起到课堂教学所起不到的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拓宽了培养人才渠道,并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完整概念。实践课程体系结构目标优化,如图5。
123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第29卷
的体育专业人才。因而,社会体育专业教育中“术”的涵义比以往更加深广。因此,需要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合理构建多层次课程体系。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科和专业方向的交叉、扩展与细化,“大专业”势所必然。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结构体系急需建立。
参考文献:
[1]苏明理.社会转型期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素质教育的文化透
视[J].体育科学,2007.1:90—94
[2]王有升.理念的力量:基于教育社会学的思考[M].北京:教
育科学出版社,2007.1:39—40
[3]陈宁.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和模式的研究[M].成都:四
图5实践课程设置目标结构优化板块
川教育出版社,2005.9:233
[4]胡弼成.大学课程体系现代化[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6.7
3结论与建议
3.1本课题对课程结构体系的优化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在必修与选修的关系、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制衡点、学科与术科优化比例、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组织形式,与国外还有不小差距,这些还需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进一步的实践摸索。
3.2对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选课课程设置目标结
[5]陈永军.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的调查分析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6(6):815—817
[6]姚望.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的研究[J].武
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10):90—93
[7]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
程设置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62一
12
构,即培养方案的优化设计,从宏观的角度解决了人
才培养目标与课程结构体系目标的对接,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认识培养方案制订的规律,对我国各院校社会体育专业具体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指导意义。3.3“大体育框架”对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局限于原有的专业,社会急需拥有多学科、多层次学科能力
[8]潘小非.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成
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l(31):110一113
[9]卢元镇.社会体育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刘学谦.综合性大学体育院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广
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
[11]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上接第118页)任课教师,他们普遍反映:学生干部
由于经常“抛头露面”,锻炼机会较多,综合能力相对较强;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很少参与班级、学校活动的学生一般都羞于在大众面前讲话、表演,综合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建议:学校应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以及各种单项、趣味、综合运动会。学校相关部门宏观管理这些活动,策划、组织等具体工作都由学生完成。每个学
生必须参与班级的选拔活动。总之,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总结经验,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刘磊,傅维利.实践能力:含义、结构及培养对策[J].教育
科学,2005(2)
[2]刘兴亚.浅析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