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尚亮
【摘要】:目前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较差的现象,从事体育工作的实践和探索所得出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和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是:第一步抓好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步是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 【作者单位】:岳池县高升小学校 【关键词】: 体育意识习惯 的培养 【分类号】:G807.4 【正文快照】: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提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学校体育要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基础,现已在学校体育界中取得了共识。然而目前的现状却是:学生因受他们文化修养、道德规范、体育基础、自身素质和他们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局限
习惯是人类行为中较具体化、固定化、常出现的行为,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策略体系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动技能的形成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培养,且对推动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三位一体化的正常运转以及对国民素质的快速提高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检索到的文献分析,论文大多是对体育锻炼的概念、特点、机制、规律和形成阶段的研究,以及对成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影响因素和意义研究,但对人们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研究较少。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黄金时期,为此,文本以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归纳法和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并对其培养策略进行系统构建。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在日常课外活动中,体育锻炼的参与性差,锻炼的频率低、时间少,且小学生略好于中学生。 2、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日常体育锻炼的项目比较传统、单调,参与意识以强身健体为主,趋向于多元化;但体育锻炼的身心体验不够明显、人际交往能力差,且锻炼的意志力非常薄弱、易受外界干扰而间断。 3、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程度较高,能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但比率不高;对身心健康状况能够做出自我判断,但不够科学、全面。 4、山东省农村学校体育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其中体育教学是影响的主导因素,而学生的自身因素占主导地位,家庭支持因素和社区协助因素起着制约作用。 5、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基本要求是个人体育锻炼计划的有效制定、实施和评价。 更多还原
对五年级学生校外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
摘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
使学生不仅在学校参加体育锻炼,而且掌握体育技能,养成校外自觉体育锻炼的习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该校五年级学生课后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做了调查、分析,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一些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掌握有欠缺,缺乏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引导等。社会、学校、家长都应多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为学生进行体
育锻炼创造条件,使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关键词:五年级学生 体育锻炼习惯 调查研究
一、 前言
1996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好习惯。”这充分体现了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落脚点。因此,培养学生良好育
锻炼习惯是学生体育锻炼的精髓,也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
从全国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结果看,当前学生身体形态正逐步改变,速度、爆发力和力量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但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如肺活量、耐力均成下降趋势,肥胖儿童比例增长较快,学生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归结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个人生活质量、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但学生缺乏体
育锻炼意识及习惯是导致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
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忽略学生对所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的培养,没有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使学生对体育产生情感,并帮助其确立起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学校的体育锻炼,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学生参加活动,体验体育锻炼的乐趣,学会体育锻炼的方法,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养成在
校外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本校五年级学生校外体育锻炼习惯的整体状况。 2、通过系统分析研究,使体育教师掌握学生校外体育锻炼习惯的状况及存在的
问题。
3、通过研究,初步探索如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外体育锻炼习惯,为今后的体
育教育教学提供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针对研究的情况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的状况,学生在校外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学生掌握体育项目情况以及影响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设计,在整个问卷过程中,共发放问卷46份,收回46份,有效问卷46份,有效率100%。 2、 理统计法 3、 辑分析法
运用归纳、类比、综合等方法对所获取的各类数据进行探讨和论证。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锻炼习惯的状况
校外体育锻炼主要是指学生在节假日、寒暑假及放学后进行的体育活动。调查发现,在周六、周日两天中,有59%的调查对象进行体育活动,有33%的学生有时进行体育活动,有时不进行体育活动,还有8%的学生不进行体育活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学生周六、周日是否安排体育活动的调查 是 59% 否 8% 有时进行,有时不进行 33% 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次进行体育活动的平均时间见表2: 表2 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活动时间的调查 时间 百分比% 120分钟 17 90分钟 17 60分钟 38 30分钟 24 15分钟 4 从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这两天中进行体育活动,锻炼时间以60分钟的最多,其次是进行30分钟的。他们活动的内容多以“游戏”和“球类项目”为主,这说明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以自己熟悉的、喜欢的体育项目为主的。因此,应加强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形式灵活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
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校外进行体育活动时,首先选择的是与同伴一起进行体育活动,而且是与兴趣相同或有体育特长的同学,他们在一起学习,一起玩,在兴趣、爱好方面互
相影响。
其次是与“自己的亲属一起活动”。学生的父母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体育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体育锻炼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对学生的教育,并积极参与学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都起着重要的
作用。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学生活动形式的调查 活动类型 百分比% 与同伴一起活动 与亲属一起活动 57 37 自己单独活动 6 其它 0 2、 校外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学生在校外不能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客观条件差,无合适运动场地”、“没有时间进行体育活动”、“没有适合自己进行体育锻炼的器材”等。
具体情况见表4“
表4 影响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因素 客观条件差,无运动场地 没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没有体育锻炼的器材 无体育活动的环境氛围 自己没有兴趣 自己有兴趣但懒4 4 5 5 13 13 4 5 13 2 7 17 2 7 17 位次 1 选择人数 8 占总选择人数的% 20 的活动 无人督促 7 3 8 总选择人数:40 总项目:7 从表中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客观条件差,无运动场地,其次是没有体育锻炼的器材。这说明具备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客观外部环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
炼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时间和体育活动氛围这两个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最为直接的影响。有了充足的时间和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学生就能愉快的进行体育锻炼。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仅是学校、老师和家长的责任,不仅需要学生的体育意志,同时需要社会更多的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学生创造
良好的客观条件和体育氛围。 2、 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状况
在“学生已熟练掌握的体育健身项目”的调查中:掌握3项和5项的学生最多,其
次是掌握4项的学生。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学生掌握体育健身项目的调查 掌握的项目数 以上 百分比% 11 5项 27 4项 22 3项 27 2项 11 没有 2 从学生掌握的体育健身项目来看,多数同学掌握两项以上的体育健身项目。有游戏类(足球、游泳、跳绳等),有应考类(仰卧起坐、实心球、立定跳远等),有竞技类(跳高、体操等),有休闲类(保龄球、轮滑等)。有些学生掌握的体育健身项目比较丰富多彩,而有些学生只局限于体育课上的一些考试项目,这跟学生的个人爱好、家庭环境有关,但也应该看到现行的体育教材内容的比例很大程度上是竞技类体育运动项目,有些项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掌握情况不是很好,而且有些项目在平时的体育锻炼中缺乏实效性、终身锻炼的技能性。 因此学校和体育教师应突破教材的约束,进行创造性的体育教学,应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尽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加大游戏、民间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如独轮车、轮滑、推铁环、武术等),使学生有选择学习的余地,这
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活动项目。 2、 影响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有主观和客观的两种因素。主观因素包括本人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态度等;客观因素包括自身的生理条件、体育教师、体育教材、体育场地,以及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体育传播媒体、同伴的
影响等。
调查发现,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主要因素是,“本人对体育活动兴趣、爱好”、“对体育锻炼意义的认识程度”及“本人的体育锻炼毅力”。具体
情况见表6:
表6 影响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因素 本人的兴趣、爱好 本人对锻炼的认识程度 本人的体育锻炼毅力 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 同伴对自己的影响 作业太多,没时间锻炼 位次 1 2 3 4 5 6 选择人数 37 22 19 14 12 9 占选择人数的% 33 19 17 12 11 8 总选择人数:113 总项目:6
33%的学生认为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与“本人的兴趣、爱好”有直接关系,19%的学生认为对体育的认识不够会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17%的学生认为如果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锻炼习惯也是难以形成的。实际上,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乏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也就不可能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既然缺乏兴趣、爱好与毅力,也就不可能形成对该活动有习惯,即使形成锻炼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毅力的大小而逐渐减退。反之,随着对某一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毅力的加强,自然而然就会形
成习惯。
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客观因素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和同伴与家长的影响。丰富多彩的学校体育活动及宽松愉悦体育课堂环境,对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起着积极的作用。与兴趣、爱好相同的同伴,尤其是有一定体育特长的同伴一起活动,也有助于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家长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并且身体力行,积极参与,在学生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过程中起到
催化剂的作用。
在影响学生形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因素中主观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促使学生自觉锻炼,养成
锻炼习惯,实现终身体育。
五、结论与建议
1、要将体育锻炼的重要意义深入学生心中,使学生明确“生命在于运动”的深刻含义,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具备终身
体育的能力。
2、 体育教学和课余体育锻炼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要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 学校和教师要突破教材的约束,进行创造性的体育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尽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使学生有选择学习的余地,以利于学
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
4、 加强社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为学生体育活动提供物质保证,创造良
好的体育环境和氛围,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要。
5、 鼓励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组成小组锻炼,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形成互相关心,互相鼓励,互相学习的氛围,
使学生逐步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六、参考文献
1、白文飞 中小学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因素 2、马启伟 体育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3、王则珊 学校体育理论与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章志光 小学教育心理学 科学出版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