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汉语(2)

来源:意榕旅游网
期末测试题(上)

一、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庖丁解牛) 2、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3、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 4、今不取,后世心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5、士卒多为用者。(陈涉起义) 6、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8、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谊传) 9、其母上书言于王曰。(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0、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12、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13、随亡于荆,吴并于越。韩非子?说疑) 1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15、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更法)

16、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冯谖客孟尝君)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其意义: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3、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梁惠王上) 4、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

5、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子路从而后)

6、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七十四章) 8、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韩信拜将) 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北冥有鱼) 10、与不谷同好,如何?(齐桓公伐楚)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12、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天论)

13、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14、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史记?项羽本纪) 15、王以为何如其父?(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6、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于赵兵相距长平)

17、是岂不足为政邪?(柳子厚墓志铭)

18、向见雷将军,方知足下军令矣,然其如天道何?(张巡守雍丘)

三、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

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韩信拜将)

2、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韩信拜将) 3、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4、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生。(论积贮疏)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柳子厚墓志铭)

7、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厚墓志铭)

8、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柳子厚墓志铭) 9、取骑马卖,世谷代偿,使勿知。(段太尉逸事状) 10、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则益急。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段太尉逸事状)

11、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毁,榛莽荒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黄冈竹楼记)

12、士季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晋灵公不君) 13、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晋灵公不君) 14、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3、树成阴而众鸟息焉。(劝学)

4、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北冥有鱼)

5、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6、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

7、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8、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天论)

9、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10、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北冥有鱼) 11、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2、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韩信拜将) 13、妾之美我者,畏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14、之二虫又何知?(北冥有鱼)

15、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16、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天论)

1

17、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18、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晋灵公不君)

五、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1)或

1、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寡人之于国也) 2、或问儒者曰:“方此时也,尧安在?”(历山之农者侵畔)

3、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2)莫

1、杀臣,宋莫能守,可攻也。(公输) 2、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3、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召公谏弭谤)

4、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 (3)所

1、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韩信拜将) 2、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出师表) 3、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庖丁解牛) (4)所以

1、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察今) 2、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3、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4、故天子立辅弼,设师保,所以举过也。(自知) (5)之

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晋灵公不君) 2、‘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晋灵公不君) 3、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之不肖也。(自知) 4、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6)其

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齐桓公伐楚)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4、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鄙)

5、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六、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是否相同 (1)莫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2、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历山之农者侵畔)

(2)或

1、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论积贮疏) (3)是

1、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察今)

2、故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五蠹)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4、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押,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5、生之所谓“立言”者,是也。(答李翊书)

七、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性、词义是否相同:

1、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齐人有一妻一妾)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3、至于序《尚书》则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

4、项羽乃疑范曾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史记?项羽本纪) 5、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6、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触龙说赵太后)

八、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1)非

1、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也。(更法)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3、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自知)

4、今东向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韩信拜将) (2)乃

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3、呜呼!士穷乃见节义。(柳子厚墓志铭)

4、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韩信拜将)

5、羽复引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书?项籍传) (3)且

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柳子厚墓志铭)

2、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4、先生且休矣,我将念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5、失时不雨,民且狼顾。(论积贮疏)

6、今尚书恣卒为暴,暴且乱,乱天子边,欲谁归罪?罪且及副元帅。(段太尉逸事状)

7、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韩信拜将)

2

8、甲者出,太尉笑且入。(段太尉逸事状) (4)曾

1、孟尝君曾待客夜食。(史记?孟尝君列传) 2、尔何曾比予管仲?(孟子?公孙丑上) (5)于

1、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季氏将伐颛臾)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3、则固胜于人而可取于人矣!(答李翊书)

4、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5、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齐桓晋文之事) (6)诸

1、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 2、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孟子?滕文公下) (7)以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5、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齐桓晋文之事) 6、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7、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齐桓公伐楚)

8、陛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 9、斧今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 10、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柳子厚墓志铭)

1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12、今者任座之言直,是以知君之贤也。(自知) 13、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8)为

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2、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指南录后序)

3、虽然,不可不为生言之。(答李翊书) 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论) 5、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 6、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劝学) 7、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季氏将伐颛臾) 8、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涘。 (9)而

1、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3、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4、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6、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7、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10)乎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3、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答李翊书) 4、虽然,不可不养也,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答李翊书) 5、如是者,其亦足乐乎?(答李翊书) (11)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2、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 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不君)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5、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九、给下列古文加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汉书?艺文志?诸子略)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孟子?滕文公下)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

3

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注:①涘:岸边。渚:水中小块陆地。

8、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称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吕氏春秋)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①之名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注:①纠譑:搜刮。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耳怯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11、人有盗高庙①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②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释之③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④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遇民取长陵⑤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汉书?张释之传)

注:①高庙:汉高祖刘邦庙 ②奏:判决。

③释之:人名,即张释之。 ④逆顺:指犯罪的程度。

⑤长陵:高祖坟墓,此句乃委婉语,实指盗掘坟墓。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①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注:①类:种。毋类:指全家被诛。

十、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1、①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卷三***)

2、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 ②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3、①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②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六) 4、①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②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齐晋鞌之战) 5、①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

②昼居外次,晨门曰:“有九疑生持一刺来谒,立西阶以须。”生危冠方袂,浅拱舒拜,且前致词称贽,其文颇涉猎前言。(刘禹锡《送鲁周儒赴举诗引》)

6、①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

②李当尚书镇南梁,境内有朝士庄产,子孙侨寓其间,而不肖者相效为非。„„当严明有断,处分宽织篾笼,召其尤者,„„遂命盛以竹笼,沉于汉江。(唐语林?政事) 7、①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

8、①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

②二年春正月,大将军光、左将军桀皆以前捕反虏重合侯马通功,封光为博陆侯,桀为安阳侯。(汉书?昭帝本纪) 9、①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②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

4

十一、给下列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

1、公山弗扰以费畔①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②乎(论语?阳货) 注:①畔:通“叛”,叛乱。

②为东周:意为使周文王、武王之道在东方复兴。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①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塗②谓孔子曰来予尔言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曰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注:①归:同“馈”,赠送。 ②塗:道路。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论语?子路) 注:①若是其几:象这样的简单机械。几:意为简单机械。 6、陈亢问于伯鱼①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论语?季氏)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鲤。

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①游乐乐晏②乐损矣(论语?季氏) 注:①佚:游荡忘返。 ②晏:荒淫。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孟子?尽心下) 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管子?权修)

12、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战国策?楚策三)

十二、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1、原文:(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

译文:渔人既然出来了,就得到了一条船,于是沿着来时的路(返回),一处一处地作了标记。到了武陵郡,找到太守,报告了这个(情况)。太守马上派人跟着他前往,寻找前进方向的标记,找不到,没有再找到路。

2、原文: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不能病;脩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论) 译文:大自然的运行有常规,不因为尧而存在,不因为桀而灭亡。用治理来适应它就吉祥,用动乱来适应它就凶险。加强农业生产并且节约用度,天就不能贫穷;生活给养完备并且按季节活动,天就不能生病;注意道德修养并且始终如一,天就不能降下灾祸。

3、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都邑里的房屋崩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里树立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涉水,现在水已变化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4、原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我曾经探求古代仁人的心情,他们或许与(前面说的)两种情况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因外界事物而欣喜,也不因个人失意而悲伤。在朝廷做官,就为老百姓忧愁,退隐到民间,就替君主忧愁。这就是上进也忧愁,后退也忧愁。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吧!唉,不是这样的人,我和谁同道呢? 5、原文: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谏逐客书)

5

译文:物品不出产在秦国,但是值得宝爱的很多;士不出生在秦国,但愿意效忠的很多。现在驱逐客卿来资助敌国,损害百姓来使仇敌得到好处,对内自己虚弱而对外和诸侯国结下怨恨,这样来求得秦国没有危险,是得不到的。 6、原文: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天论) 译文:日月有时亏缺,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没有哪个时代不经常发生的。统治者贤明并且政治安定,这些(怪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什么)损害,统治者昏暗,政治险恶,那么这些怪现象,即使一次不发生,也没有益处。

7、原文: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许行)

译文:陈相来看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倒确实是贤明的君主,虽然没听到过道理。贤明的人和人民一起耕种才吃饭;自己做饭吃,同时治理国家。如今滕国有储粮食的仓廪,存财物的府库,这是损害人民来奉养自己,怎么能得到贤人呢?”

十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 ⑴为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2、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十月之交)

3、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4、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公输)

5、化而为鸟,其名为鲲。(北冥有鱼) ⑵以为

1、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天论)

2、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天论) 3、王曰:“吾为公以为将”。(韩信拜将)

4、其观於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在(答李翊书) ⑶所以 1、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韩信拜将) 2、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3、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察今) ⑷明

1、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天论) 2、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劝学)

3、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十四、翻译下列古文,译文如有错误请分析发生的原因: 1、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赉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2、《筦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厥?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

3、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4、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孟子?滕文公上)

十五、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救则请指出:

(—表示平,︱表示仄,①或○表示平仄不拘;字下带点者为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春望 王勃杜甫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6

注:“不”在此处读平声。

钱塘湖春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白居易李商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注:“相”读Xiāng。“看”读Kān。

十六、指出下列词的词牌,并说明是否有词题: 西江月(遣兴) 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王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期末测试题(下)

一、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1、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士,武王有戒慎之鞀,犹恐不能自知。(自知)

2、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自知) 3、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也。《论语?先进》 4、秦数挑战,廉颇不肯。(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6、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7、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韩信拜将)

8、项王诈阬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

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韩信拜将)

9、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韩信拜将) 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11、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柳子厚墓志铭) 12、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媿矣。(柳子厚墓志铭) 13、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柳子厚墓志铭) 14、纵士卒无赖,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15、邠宁节度使白孝德,以王故,戚不敢言。(段太尉逸事状)

16、朱泚幸致货币,慎勿纳。(段太尉逸事状) 17、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段太尉逸事状) 18、旦,俱至孝德所,谢不能,请改过,邠州由是无祸。(段太尉逸事状)

19、巡引六将于前,责以大义斩之。士心益劝。(张巡守雍丘)

20、白巡以兵势不敌,且上存亡不可知,不如降贼。(张巡守雍丘)

2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论积贮疏) 22、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2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也?(答李翊书)

24、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答李翊书) 25、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26、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柳子厚墓志铭)

27、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柳子厚墓志铭)

28、遵,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柳子厚墓志铭) 29、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舁来庭中。(段太尉逸事状) 30、相守四十余日,朝廷声问不通。(张巡守雍丘) 31、行立有节概,重然诺。(柳子厚墓志铭) 32、宜鼓琴,琴调虚畅。(黄冈竹楼记)

33、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晋灵公不君)

34、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晋灵公不君) 35、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晋灵公不君) 36、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谏弭谤) 37、近臣尽规,亲戚补察。(召公谏弭谤)

38、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饮食者也。(召公谏弭谤) 39、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召公谏弭谤) 40、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黄冈竹楼记)

41、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晋灵公不君) 42、文侯不说,知于颜色。(自知)

7

43、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韩信拜将) 44、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韩信拜将)

45、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韩信拜将) 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意、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⑴趋

1、任座趋而出。(自知) 2、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晋灵公不君) 3、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论积贮疏) ⑵毕

1、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2、臣闻忠臣毕其忠。(自知) 3、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诗经?小雅?鸳鸯) ⑶间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赵王信秦之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赶车的)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

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解牛) 5、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6、今国家间暇。(孟子?公孙丑上) ⑷慢

1、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出师表) 2、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韩信拜将) ⑸拜

1、信拜礼毕,上坐。(韩信拜将) 2、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3、于是辞相印不拜。(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⑹悉 1、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2、书不能悉意。(司马迁《报任安书》) 3、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阮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⑺残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论积贮疏)

2、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3、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韩信拜将) 4、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梁惠王下) ⑻膏

1、既而缝合,傅以神膏。(三国志?魏书?华佗传) 2、养其根而竢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答李翊书) ⑼具

1、设坛场,具礼。(韩信拜将) 2、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孟子?公孙丑上) 3、为具牛酒饭食。(西门豹治邺) 4、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 ⑽缘

1、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论积贮疏) 2、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3、缁布衣,锦缘。(礼记?玉藻) ⑾注

1、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2、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答李翊书) 3、注焉而不满。(庄子?齐物论) ⑿徒

1、舍车而徒。(王充《论衡?问孔》) 2、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答李翊书) 3、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⒀居

1、太尉始为泾州刺史时,汾阳王以副元帅居蒲。(段太尉逸事状)

2、孔子居,曾子侍。(孝经?开宗明义) 3、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冯谖客孟尝君) 4、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先进) ⒁货

1、货自龟贝,至此五铢。(汉书?叙传) 2、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3、有屠人货肉归。(蒲松龄《狼》) ⒂昭

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 2、昭昭然白黑分矣。(答李翊书) 3、昊天孔昭。(诗经?大雅?抑) ⒃偷 1、邠人偷嗜暴恶者,卒以货窜名军伍中。(段太尉逸事状) 2、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 3、惟夫党人之偷乐兮。(楚辞?离骚) ⒄被

1、城中矢尽,巡缚藁为人千余,被以黑衣,夜缒城下。(张巡守雍丘)

2、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论) ⒅竟

1、王不越竟,反不讨贼。(晋灵公不君) 2、及见怪,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史记?高祖本纪) 3、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夫人故不能自知,人主犹其。(自知)

2、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繇自知哉?(自知)

8

3、魏文侯燕饮,皆令诸大夫论己。(自知)

4、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韩信拜将) 6、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韩信拜将) 7、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韩信拜将)

8、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论积贮疏) 9、古之治天下,至奸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论积贮疏) 10、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论积贮疏) 11、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论积贮疏) 12、抑不知生之志,蕲胜于人而取于人邪?(答李翊书) 13、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答李翊书) 14、谌虽抗暴,然闻言则大愧。(段太尉逸事状) 15、秦与赵兵相距长平。(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2、赵王不听,遂将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4、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韩信拜将) 6、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韩信拜将)

7、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韩信拜将) 8、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韩信拜将) 9、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拜将) 10、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柳子厚墓志铭)

11、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柳子厚墓志铭)

12、以如司农治事堂,栖之梁木上。(段太尉逸事状) 13、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柳子厚墓志铭) 14、晞一营大噪,尽甲。(段太尉逸事状) 15、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疮,手注善药。(段太尉逸事状)

16、黄罔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黄冈竹楼记)

17、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晋灵公不君) 18、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晋灵公不君) 19、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20、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晋灵公不君)

五、说明下列文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1、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自知)

2、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

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秦与赵兵相距长平)

3、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韩信拜将)

4、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论积贮疏)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韩信拜将) 2、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论积贮疏) 3、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 5、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6、乱天子边,欲谁归罪?(段太尉逸事状) 7、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晋灵公不君)

期末测试题参考答案

一、说明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性和意义: 1、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替”。 2、为:介词,介绍行为所涉及的对象。

3、为: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表示被动。 4、为:动词,变成。

5、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6、为:助动词,表示被动。

7、为:语气词,同“何”组成固定格式“何„„为”,表示反问。

8、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9、于:介词,介绍行为的对象。 10、于:介词,介绍比较的对象。 11、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2、于:介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 13、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4、见:助动词,表示被动,于: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15、见:助动词,表示被动。 16、被:动词,遭受。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习惯句式并说明意义: 1、如„„何:把„„怎么样。 2、如何:为什么。 3、何如:怎么样。 4、奈之何:怎么办。

9

5、如之何:怎么能。

6、何以„„为:为什么„„呢。 7、奈何:怎么能。 8、孰与:

9、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 10、如何:怎么样。

11、不亦„„乎:不也是„„吗? 12、孰与:表示选择,哪里比得上。 13、无乃„„乎:恐怕是„„吧。 14、孰与:表示比较。

15、何如:表示比较,比„„怎么样。 16、得无„„乎:该不会„„吧? 17、岂„„邪:反诘句式,“难道„„吗?” 18、如„„何:表示对某人某事怎样处置,相当于“把„„怎么样”。

三、说明下列句子中省略了哪些常见的句子成分: 1、“曰”前省略主语“(肖)何”。“如”后省略宾语“项王”。 2、“用”后省略宾语“信”。“以(为)”之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韩信)

1、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韩信逃亡);“闻”后省略宾语“之”(汉王)。

2、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指粟多而财有余)。 3、介词“以(为)”后省略宾语“之”(指笑之、誉之)。4、“令、使”之后均省略兼语“之”(指债主)。 5、“令”后省略兼语“之”(柳宗元)。 6、“为”后省略宾语“之”(柳州百姓)。 7、“使”后省略兼语“之”(农夫)。 8、“以”后省略宾语“之”(大旱的情形)。“且”句省略主语“农”。“无”后省略宾语(粮食)。 9、“因”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子城西北隅)。 10、“视之”主语“晋灵公”承前省略。 11、“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所书的话)。 12、“使”后省略兼语“之”(指巫)。“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之”(指谤者)。“目”后省略动词谓语。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代词并说明其所属的类别: 1、是:指示代词。

2、其:指示代词。奚:疑问代词。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3、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

4、者:辅助性代词。彼:指示代词。恶:疑问代词。 5、何:疑问代词。

6、夫:之①②,指示代词。 7、其:指示代词。 8、其、然:指示代词。 9、胡:疑问代词。 10、其:指示代词。

11、吾、而、汝:人称代词。 12、者:辅助性代词。 13、者:辅助性代词。

14、之: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5、夫、是②:指示代词。何:疑问代词。

16、是①②:指示代词。何①②:疑问代词。者:辅助性代词。

17、期:指示代词,此。

18、夫:指示代词,那个。之:指示代词,指獒。 五、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词性、词义: ⑴或

1、无定代词,有的人。 2、无定代词,有的人。 3、无定代词,有的东西。

4、句中语气助词,加强否定语气。 ⑵莫

1、无定代词,没有谁。

2、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3、无定代词,没有谁。

4、无定代词,没有什么„„。 ⑶所

1、辅助性代词,指追的人。 2、名词,表示位置。

3、无定代词,指看见的牛。 ⑷所以

都是所字结构。 1、表原因。 2、表凭借。 3、表原因。 4、表凭借。 ⑸之

1、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之②,指示代词,指母亲。

2、之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②,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我”。

3、之①②,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之③,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作“知”的宾语。

4、之①,代词,指人牵牛过堂下的情形;之②,动词,到„„去。 ⑹其

1、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2、代词,指“越国以鄙远”这件事。 3、代词,指“郑”。

4、助词,表示委婉的语气。 5、指示代词,那。

六、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其与现代汉语的词性是否相同: ⑴莫

10

1、2两句中的“莫”都是无定代词,1句中的“莫”指“没有谁”,2句中的“莫”指“没有什么物”。现代汉语的“莫”是否定副词,古今词性不同。 ⑵或

1、2句中的“或”都是无定代词,有的人。现代汉语中的“或”是连词,古今词性不同。 ⑶是

1、5两句中的“是”是形容词,正确,对(第一句中的“是”是意动用法,认为自己正确);第2、3、4句中的“是”是指示代词,这。现代汉语中的“是”是动词,表示判断。古今词性不同。

七、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词语、词义是否相同:

1、卒:均不同,句中是时间副词,最后。现代汉语是名词,士兵。

2、但:词性不同。句中是范围副词,只;现代汉语中是转折连词。

3、颇:词性相同,都是程度副词。意义不同。句中言程度轻,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重。

4、稍:词性相同,都是副词。意义和作用不同。句中表示时间,渐渐。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稍微。

5、少:均不同。句中是程度副词,稍。现代汉语中是形容词,指数量不多。

6、曾:词性相同,都是副词。词义和作用不同。句中加强否定的语气,现代汉语中表示曾经。

八、说明下列各词在句子中的词性、词义或语法作用: ⑴非

1、动词;非难。

2、形容词;不正确,不对。 3、动词;责怪。 4、副词;表否定。 ⑵乃

1、人称代词;你。 2、副词;表确认。 3、副词;才。 4、副词;竟然。 5、副词;仅、只。 ⑶且

1、连词;而且。 2、连词;还是。 3、副词;将近。 4、副词;暂且。 5、副词;将。 6、副词;将。

7、连词;又„又„。 8、连词;一边„一边„。

⑷曾

1、副词;曾经。 2、副词;加强语气。 (5)于 都是介词 1、表处所。

2、于①表对象;于②③表比较。

3、于①表对象;于②引进行为主动者。 4、表对象。 5、表处所。 (6)诸 1、“之于”的合音词。 2、“之乎”的合音词。 (7)以

1、连词,表原因。 2、连词,表关联。

3、以①介词,表示原因;以②动词,任用。 4、介词,表凭借。

5、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6、介词,表身份。 7、介词,表凭借。 8、动词,认为。 9、介词,表时间。 10、介词,表原因。 11、连词,表时间。 12、介词,表原因。 13、动词,认为。 (8)为

1、动词,作为。 2、介词,表被动。 3、介词,表对象。 4、介词,表原因。

5、动词,作;与“所”构成“所”字结构作主语。6、动词,制作。 7、动词,成为。

8、为①动词;为②动词,句中有“达到”的意思。(9)而

1、2、3、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4、表联合。 5、表转折。

6、连接状语和中心语。 7、代词,你。 (10)乎

1—4都是介词。 1、表比较。 2、乎,表处所。

3、乎①②③,表对象。 4、乎①②表处所。

11

5、形容词词尾。 6、语气词,表揣测。 (11)焉

1、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那里。 2、指示代词兼语气词,在那里。 3、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比这个。 4、指示代词兼语气词,从那里。 5、疑问代词,哪里。

九、给下列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在句中的作用或用法: 1、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是:指示代词,“这”;主语。

2、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君①:名词,君主;主语。

臣②:名词用作动词,象臣;谓语。 父②:名词用作动词,象父;谓语。 子②:名词用作动词,象子;谓语。 君③:名词用作动词,象君;谓语。 虽:连词,即使。

得:助动词,能够;状语 诸:“之乎”的合音。 3、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礼:名词用作动词,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对待人;谓语。 诸:“之于”的合音。 4、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5、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官。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思薄厚。

饬:动词,整顿。

刻:刻薄,仁厚的反面。 去:动词,抛弃;谓语。

至①:到。谓语。至②:程度副词;状语。 薄:使动用法。使„„薄。 6、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

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也,王谁

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尊卑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之②:动词,到。之③:连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构成主谓结构作句子的宾语。 齐:名词作状语。 语:讲话。 诸:“之乎”的合音。

日:名词用作状语,每日。 所:名词,处所。 谁:疑问代词,“与”的前置宾语。 独:表提问。

如„„何:固定结构,把„„怎么样;谓语。

7、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时:按时;状语。 辩:通“辨”,分别;谓语。 焉①:句中语气词。 东①:方位名词作状语。 己②:自己,前置宾语。 之④: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少: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少。 轻:形容词用作意动,认为„„轻。 见:助动词,表被动。 大方之家:有见识的人。

8、梁北有黎丘乡,有奇鬼焉,善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为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矣,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尝闻之矣。”明日端复饮于市,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其真子,拨剑而刺之。 焉①:句尾语气词兼指示代词,于是。 之③:动词,到;谓语。 道:名词作状语,在道上。

责:名词用作动词。讨债;谓语。 夫:指示代词,那;定语。 尝:副词,曾经;状语。

9、富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彼节用故多余,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以上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余若丘山,不时焚烧,无所藏之。夫君子奚患乎无余!故知节

12

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此无他故焉,生于节用裕民也。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上虽好取侵夺,犹将寡获也,而或以无礼节用之,则必有贪利纠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他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康诰》曰:“弘覆乎天,若德裕乃身。”此之谓也。 裕①:形容词用作使动,使„„裕。

以①:介词,表凭借,与“礼”组成介词结构,作补语。 以③;连词,作用同“而”。 易:田治理得好。

他:指示代词,其他;定语。

10、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竟绝去。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行:名词,德行;宾语。 常①:副词,经常;状语。 厌:动词,讨厌;谓语。 常②:副词,通“尝”,曾经;状语。 竟:副词,终于;状语。 饭:动词,给饭吃;谓语。 若:代词,你;主语。

众:名词,众人,状语,当众。

11、人有盗高庙座前玉环,得。文帝怒,下廷尉治。按盗宗庙服御物者为奏,当弃市。上大怒曰:“人无道,乃盗先帝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恭承宗庙意也。柿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盗宗庙器而族之,有如万分一,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且何以加其法乎?“文帝与太后言之,乃许廷尉当。 当:动词,判罪;谓语。 乃:副词,竟然。 族:动词,灭族。

等:形容词,同样;谓语。 许:动词,批准;谓语。 12、魏其谢病,屏居蓝田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辩士说之,莫能来。梁人高遂乃说魏其曰:“能富贵将军者,上也,能亲将军者,太后也。今将军傅太子,太子废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自引谢病,拥赵女屏间处而不朝。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有如两宫螫将军,则妻子毋类矣。”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请如故。 谢:动词,道歉。

辩士:名词,巧言者。 说:动词,劝说;谓语。 来:用作使动,使„„来。

富贵:形容词用作使动,使„„富贵。 亲:用作使动,使„„(受到)亲近。 死:动词,为之死;谓语。

然:用为意动,认为„„对;谓语。

十、分析下列各组文句的标点,指出其点错者并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 1、①误。“与”在这里不是连词,而是动词,“给予”的意思。“收”和“与”是一对反义词。“收不售”,后应用逗号分开。

(提示)注意不要把应该断开的句子合成了一句。 2、②误。“与”是句尾语气词,不是连词,应该在“与”后加上问号,否则不能通。

(提示)注意掌握“与”的多种意义和用法。 3、①误。“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从意思上看,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寻死,不合情理。应在“争投水”后面加逗号断开。

(提示)错误与第一组相同,也是把两句合成了一句。 4、①误。从字面上看,“从左右”是綦毋张对韩厥的请求,而不是说明綦毋张实际上站在那里,这样下面的“皆肘之”没有着落,所以,应把“从左右”放在引号外面。 (提示)注意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5、①误。“前致词称”讲不通,“称贽”是一个词,是送上礼物的意思。

(提示)标点古文,首先必须真正读懂原文,注意逐个理解实词的意义。

6、①误。把“处分宽织蔑笼”一句点破了,情理上讲不通。“处分”在六朝和唐代时是“吩咐”的意思。 (提示)理解句中某些词的意义时,要注意词义的历史性。 7、②误。“教”后不断,“不能”是“教”的宾语,“劝”意为努力,如在“教”后断,则文意不通。 (提示)注意前后词语的对应性。

8、②误。如“功”后断句,则“封”主语不对,文意不通。

(提示)注意从主谓关系搭配上断句。 9、②误。前文讲“母爱”、“父令”,故此“父”不应为“积爱”的主语。另外“倍父”“十母”“万父”结构应是相同的。

(提示)注意语句结构的对应性。

十一、给下面各段文章加上标点符号,如发生错误请分析原因:

1、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未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13

2、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提示)注意一字句,从整个文意上分析句子的起讫。 3、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提示)注意省“曰”的情况。

4、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提示)注意自问自答的情况。 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臣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提示)注意话中套话的情况及其标点符号的用法。 7、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提示)注意同形词意义的辨析,抓谓语动词。 8、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9、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公孙丑问曰:“何谓也?”“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提示)注意长句子,从掌握主语和谓语动词入手去断句。 10、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

11、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

12、苏秦之楚,三曰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

“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寡人闻命矣。”

十二、阅读下列原文和译文,译文如有错误,请改正并说明属于哪方面的错误:

1、译文错误有六处:①既,不是“既然”,应译为“渔人出来以后”;②其,应译为“他的”;③诣,应译为“拜见”;④“向所志”的“向”是副词,以前。应译为“寻找以前所作的标志”;⑤遂迷,应译为“结果迷失了方向”。⑥得,两个都应译为“找到”。

错误都发生在对词义的理解方面。 2、译文错误有七处:①亡,不应译为“灭亡”,应译为“消失”。②应,应译为“对待”,译为“适应”则缺乏主动性,与下文制天命的意思不一致。③治,应译为“正确的措施”。④乱,应译为“错误的措施”。⑤贫,应译为“使人贫穷”。⑥病,应译为“使人生病”。⑦祸,应译为“使人遭祸”。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译文选词不当(如“灭亡”);②对词义理解不确切(如“适应”);③没有理解并译出词类活用现象。(注:“脩道”句译为“遵循道并且没有差错”亦可。)

3、译文无误。

4、错误有四处: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使用了“互文”,应译为“不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欢喜悲哀,也不因个人处境好坏而悲哀欢喜”。“己”不应译为“失意”。②进,应承前译为“在朝廷做官”。③退,应承前译为“退隐江湖”。④微,应译为“如果不是”。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没有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②没有结合语言环境确切、具体地理解词义。③对虚词“微”掌握不准确。

5、错误有三处:①损,应译为“减少”。②自虚,应译出使动用法,“使自己虚弱”。③得,在句中应译为“做”。 6、错误有三处:①常,通“尝”,应译为“曾经”。②虽并世起,应译为“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发生”。③一,应与前文相应,译为“一点”。 错误发生在三个方面:①没译出通假字。②漏译“虽”“世”。③“一”译得不确切。

7、错误有四处:①见,应译为“拜见”。②虽然,应译为“即使如此”。③未闻道,应译为“没有听说过道”。④得贤,应译为“算得上贤明”。

错误发生在两个方面:①属漏译。②词义理解不准确。

十三、将下列各句译成现代汉语,比较各词的译义是否一致,如不一致,请思考原因是什么: ⑴为

1、祭祀的事情或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担任小司仪。

14

2、高峰变成山谷,深谷变成高山。

3、于是放下他的耒而守着树桩,期望再得到兔子,兔子不能再得到,可是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4、楚王说:“讲得好啊!即使如此,公输盘为我制造了云梯,(我)一定要攻取宋国。 5、变成为鸟,它的名字叫做鲲。 (思考提示)从意义上说,(甲)第2、6(第一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但译时译为“变成”,译为“成为”,主要原因是前者重点在“变”,后者因为有“化”,所以重点在“成”。(乙)第5、7(第二个)句中的“为”是一致的,翻译的区别是由现代汉语词语搭配要求不同造成的。如讲“制造衣裳”或“制作云梯”都不贴切。(丙)第4、7(第一个)句中的“为”都是介词,但由于作用不同,所以翻译也不同。第3句表被动,译为“被”;第7句表对象,不译。(丁)此外第6句第二个“为”表判断,直译为“是”,但是由于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合,改译为“叫做”。 ⑵以为

1、珠玉的光彩不显现在外边,王公们就不把它们当做宝贝。

2、日月被(天狗)吃了的时候去挽救它,天旱的时候祭祀求雨,卜筮以后才对大事作出决定,不是把它们作为取得所祈求东西的手段,而是用它们来装饰政事。 3、汉王刘邦说:“我就看在你的面上,把韩信任用为将领”。 4、把文章给人看的时候,(人)讥笑它,就认为是喜事,赞誉它,就认为是忧事,因为文章中还有别人的见解存在。 ⑶所以

1、现在拜授大将,就象叫个小孩子似的,这就是韩信离去的原因。

2、公输盘屈服了,说:“我知道用来抵抗你的方法了,我不说”。

3、要抛弃先王的法令,而效法他们用来制定法令的依据。 (思考提示)“所以”译法的差别首先是由它在句中作用不同造成的。表凭借时,一般就译为“用来„„的东西”;表原因时,就译为“„„原因”。此外同样是表凭借,译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译不出来),这是由上下文造成的。试比较第1、2、3句的译法。 ⑷明

1、君主贤明并且政治安定,那么这些(怪异的现象)即使同时在一个时代出现,也没有什么损害。

2、眼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个事物,耳朵不能同时听清楚两人讲话。

3、所以树木经过加工就笔直,刀斧经过磨砺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就会见解高明并且行为没有错误。 (思考提示)“明”的词义、词性及在句中作用不同,是造成不同译义的主要原因。

十四、翻译下列古文,如译文有错误,请分析发生的原因: 1、我听说,土地广大的粮食就多,国家大的人民就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才能形成它的高大;河海不区别于大小水流一概容纳,所以才能造成它的深广;做王的人不拒绝百姓,所以才能使他的德望昭著。因此土地不分四方,百姓不分国家,四季富足丰盛,鬼神都来降福,这就是古代五帝三王无敌于天下的原因。现在竟然抛弃百姓去帮助敌国,拒绝客卿去使诸侯成就功业,使天下的士人,后退而不敢向西走,绊住脚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借给暴徒兵器,送给盗贼干粮”。 2、《管子》说:“粮仓充实人民就会懂得礼义和法度”。百姓衣食不足而国家能够得到治理,从古到今,还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古时候的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有的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有的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物质财富有时间的限制,消费却没有节制,那么社会财富必定要枯竭。古时候的治理天下,极其细致,极其周详,所以那时的积聚完全可以依靠。现在背离农业而趋向工商业,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害。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是国家的大害。祸害横行,没有一个人制止它;国家将要倾覆,没有一个人拯救它。生产财富的人很少,而耗费财富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够不用尽呢?汉朝成立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农时错过却不下雨,百姓就将担心,年成坏纳不了税,就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或儿女,这些情况已经听到了。哪里有治理天下到了这么危险的地步还不吃惊呢?

3、我本是个农民,在南阳农村亲自耕种,只求在乱世里苟全性命,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先帝不认为我卑贱浅陋,亲自屈驾,到草屋中来看望我三次,拿当时的大事来询问我的意见,因此我感动奋发,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后来正遇上(在长坂)打了败仗,在军队溃散的时刻接受了委任,在危难的情况下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先帝知道我谨慎,所以临终时将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重任以来,日夜忧虑叹息,担心先帝的托付没有成效,而伤害了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连庄稼都不长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军备已经充足,应当鼓励、率领部队,向北平定中原。希望竭尽我低下的才能,铲除奸贼,使汉朝重新强盛起来,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向陛下尽忠的职责和本分啊。

4、译文:滕文公问孟子治理国家的事情。孟子说:“关心人民是最为急迫的(事情)。《诗经》上说:‘白天割取茅草,晚上绞成绳索。赶紧修缮房屋,开始播种五谷’。人民有一个基本原则:有一定产业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的人,就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然后去加以处罚,这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

15

人做官却做出陷害百姓的事情呢?所以,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认真办事,节约用度,用合乎礼节的态度对待臣下,向百姓征收赋税有(一定的)制度。阳虎曾经说过:发财致富便不能仁爱,仁爱便不能发财致富”。

十五、分析下列律诗的平仄,如有失粘失对和拗则请指出(一表示平,∣表示仄,①或○表示平仄不拘,字下带?者为入声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①∣①∣∣--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拗“歧”救。 春望 杜甫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①∣--∣--∣∣-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①∣--∣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①∣∣-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①∣∣--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①∣∣--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①∣∣--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①∣--∣∣-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十六、指出下列词的词调、词牌,并说明是否有词题: 1、“西江月”是词调,也是词牌,“遣兴”是词题。 2、“虞美人”是词调,也是词牌,没有词题。 3、“渔歌子”是词调,也是词牌,同时还是词题。

期末测试题(下)

一、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字的意义:

1、诽谤:指议论是非,指责过失。戒:告诫。 2、亡:逃亡。走:跑。 3、子:指女儿。 4、数:屡次。

5、坐:因犯罪而受处罚。

6、约束:指军中订立的规约、条例。 7、涕:眼泪。

8、诈:欺骗。阬:同“坑”,用作动词,坑杀,活埋。怨:恨。爱:爱戴。 9、恨遗憾。

10、淫、侈:过分,过度。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贼:祸害。

11、穷:困窘。 12、少:稍微。

13、重:再次。恨:遗憾。

14、无赖:指蛮横无理、放刁撒泼等恶劣行迹。偷:懒惰。嗜:贪婪。暴:凶残。恶:为非作歹。 15、戚:“慼”的古字,忧愁。

16、货:财物。币:帛,古代以束帛作为礼物。 17、色:面目表情,这里指傲慢的神色。 18、谢:谢罪,承认错误。 19、益:更加,越发。

20、白:动词,告诉。敌:匹敌,相当。 21、饥:荒年。穰:丰年。

22、是:代词,作判断句主语。残:危害,祸害。 23、宫:房屋。

24、遂:畅达,发育好。晔:明亮。 25、注:输送。 26、示:给看。

27、诣:动词,往,到„„去。 28、学问:学习和问难。 29、垂:将近。舁:抬。 30、问:音讯。

16

31、节概:节操,气概。 32、鼓:动词,弹奏。 33、田:“畋”的古字,打猎。舍:住一宿。饿:严重的饥饿。病:重病。 34、患:忧虑。

35、骤:屡次。患:忧虑,这里是“厌恶”的意思。贼:动词,贼害,刺杀。

36、国:国都。谤:公开议论别人的过失。

37、亲戚:古代指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族内外亲属。补:弥补过失。察:督察是非。

38、宣言:动宾词组,发表言论。兴:兴起,这里指表现、体现。备:防备,防范。 39、决:导引,疏浚。

40、幸:副词,表示这样做是自己所希望的,有“但愿”、“希望”的意思。 41、宦:贵族的奴仆。 42、说:“悦”的古字,高兴。颜色:指面目表情,脸色。 43、具:具办,举行。 44、谢:辞让,谦谢。

45、残:残杀。怨:恨。特:副词,仅,只。劫:胁迫。强:勉强。 二、请说明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是什么?在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通假义? (1)趋

1、快步走;本义。 2、快步走;本义。 3、奔向;引申义。 (2)毕

1、结束;引申义。

2、动词,竭尽;引申义。

3、用网捕捉;本义(句中用作动词)。 4、都,全;引申虚化。 (3)间

1、参与;引申义。 2、间谍;引申义。 3、门缝儿;本义。 4、缝隙;引申义。 5、时间;引申义。 6、闲;引申义。 (4)慢

1、懈怠;引申义。 2、傲慢;本义。 (5)祥

1、授予(官职);引申义。 2、拜见;引申义。 3、接受(官职);引申义。 4、表示敬意的礼节;本义。

(6)悉

1、详尽,周详;本义。 2、详尽表达;本义。

3、副词,表示全;引申义。 (7)残

1、祸害;引申义。 2、剩余;引申义。 3、杀害;本义。

4、残害的人;引申义。 (8)膏

1、药膏;引申义。 2、油脂;本义。 (9)昭

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显明;引申义。2、清晰明显;引申义。 3、明亮;本义。 (10)偷

1、懒惰;本义。

2、冷淡无情;引申义。 3、苟且;引申义。 (11)被 1、披。

2、被;动词,遭受。 (12)竟 1、“境”的古字,国境;引申义。 2、终,尽;引申义。 3、副词,终于;引申义。 (13)具

1、准备;引申义。 2、具有;引申义。 3、准备(饭食);本义。 4、都、全;引申义。 (14)缘

1、沿着;引申义。 2、攀登;引申义。 3、衣服的花边;本义。 (15)注

1、附着;引申义。 2、传;引申义。 3、灌注;本义。 (16)徒

1、步行;本义。 2、门徒;引申义。 3、只;引申虚化。 (17)居

1、驻扎;引申义。 2、坐;本义。

3、相隔(一段时间);引申义。

17

4、平时;引申义。 (18)货

1、货币、钱财;本义。 2、钱财;本义。 3、卖;引申义。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所通之字及其意义: 1、故:通“固”,本来。 2、繇:通“由”,介词;从,自。 3、燕:通“宴”。 4、详:通“佯”,假装。 5、惟:通“虽”,即使。 6、刓:通“玩”,抚摩,摩弄。 7、豪:通“毫”,细毛。 8、衡:通“横”,有“不循正道”的意思。罢:通“疲”。疑:通“拟”,比拟,等同。 9、奸:通“纤”,细。 10、亡:通“无”,没有。 11、禀禀:通“懔懔”,害怕的样子。 12、蕲:通“祈”,求。 13、距:通“拒”,拒止。 14、抗:通“亢”,高傲。 15、距:通“拒”,抵抗,对恃。

四、指出并具体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动现象: 1、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固。 2、将: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 3、友:名词用作动词,交朋友。 4、阬:同“坑”,用作动词,活埋。

5、奇:奇特,出众,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出众。 6、王:用作动词,做王。

7、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指向东出关同项羽争天下。 8、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闻。 9、东:方位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发。 10、刺:名词用作动词,做刺史。 12、栖: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栖。 13、屈:使动用法,使„„屈。

14、甲:铠甲,名词用作动词,穿上铠甲。 15、衣:用作动词,包扎。

16、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 17、君:名词用作动词,行君道。 18、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

19、盛: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有“使„„整齐”的意思。 20、饮:动词的使动用法,让„„饮。

五、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将全文译为现代汉语:

1、必:常作副词,这里用作动词,有“一定靠”的意思。

译文:

想要了解平和直,就一定要靠水准器和墨线;想要了解方和圆,就一定要靠圆规和曲尺,君主想要认识自己的过错,就一定要靠耿直之士。

2、将①、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将。破: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败。将④:名词用作动词,做将军。 译文: 赵奢说:“用兵打仗是要死人的,而赵括却轻易地谈论它。假使赵国不任用赵括做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任用他做将军,使赵军破败的人一定是赵括。”到了赵括将要带兵出发时,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能让他做将军。” 3、臣: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臣服。都:用作动词,建都。王:动词,封王。 译文:

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不驻守在关中,却建都彭城。又违背义帝与诸侯所作的约定,而把他所亲近、喜爱的人都封为王,对此诸侯十分不满。

4、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附: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归附。归:使动用法,使„„归,富、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安定。 译文:

积蓄贮备(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假如粮食多财物有余,做什么能不成功呢?凭这个进攻,就能够取得(城池);凭这个防守,就能够牢固不失;凭这个作战,就能够获胜。使敌人归顺,使远方的人归附,招什么人不能被招来呢?如今驱使百姓,使他们归于农耕,都附着在农业上,使天下的人各食其力,使从事工商业的人和其他流动谋生的人趋向农事,从事农业生产,那么粮食的积蓄就会充足,百姓就会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天下富足安定,却造成这种令人害怕的情况,我私下为陛下感到痛惜。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前置宾语,并说明是属于哪种情况下的前置:

1、我: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2、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3、之:指“残贼公行”,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4、奚:疑问代词作“取”的前置宾语。 5、陈言:用“是”复指前置宾语。 6、谁: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 7、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