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23-2024学年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有地地道道的中国味,赵树理的“山药蛋味”和汪曾祺的“高邮味”都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考察赵、汪作品两种中国味的丰富内涵,特别是发掘它们的文化底蕴,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②赵树理由于从小受民间故事、鼓词等中国俗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以“俗”为主的大众化的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趣味,而且在创作理念上又承诺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从而使作品的艺术结构形式具有一个突出特点:故事化。而汪曾祺则与之恰好相反,他的小说的结构形式是散文化,他指出:“我不善于讲故事,也不喜欢太像小说的小说,即故事性很强的小说。故事性太强了,我觉得就不太真实。”这样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使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散文,或者说是一种介乎散文与小说之间的新品种。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上的这种现实主义的美学主张,与他受到了中国雅文化中庄子散文的影响,接受了鲁迅、契诃夫等大师的美学主张直接关联。

③赵小说的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小说故事性强,甚至故事套故事,有悬念,一个故事套一个故事地写下去,脉络格外分明。为此,常用保留关节的方法,按下一个故事暂不表另起一个头绪,使用“扣子”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非一口气卒读不可。而汪的小说结构与赵的相反,简直与散文区别不大,完全是散文化的结构。他很重视小说的气氛,并认为只要写出了气氛可以不讲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不必直接写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汪小说散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以《入千岁》为例,开头先写米店老板“八千岁”,再由此引出一系列人物,令人感到峰回路转扑朔迷离,转来转去最后又回到“八千岁”身上来了,而那些迭次出现的各种人物,又无一不与写好“八千岁”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这样既显得异峰迭起,又环环相扣,既舒展散漫,又转折自然有致。

④赵、汪二位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大不一样。赵的作品适应农民群众的欣赏习惯,总是像评书体小说那样,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有时也用典型细节来刻画人物。汪写人的方法与赵殊异。首先他从中国古典小说以及鲁迅、契诃夫特别是沈从文等大师处悟到了白描手法和捕捉生活中往往被人忽略的具有特殊含义的生活细节的真谛,又把这与汉乐府民歌中喜用的烘托手法进行综合,形成他惯用的“白描——烘托”的艺术手法,用以给人物状貌传神。

⑤赵、汪二位作品的审美特征都是有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的,但审美特色迥然殊...异,赵作品的底蕴以俗文化为主,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的审美特色,汪作品的底蕴.

以雅文化为主,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的审美特色。

⑥所谓入俗美是指那些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符合大众审美趣味、采用本民族通俗乐见的艺术形式的品质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美感形态。入俗美的第一要素是创造出栩栩如生的、土味的人物形象。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在群众口头上的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是构成赵作品入俗美的又一要素。写“大团圆”也是入俗美的重要内容。《登记》等赵树理的一批写婚恋的小说,大都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总之,赵树理作品的主要审美特征是入俗美。这种入俗

美既渗透了中国俗文化、太行山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地理文化的细胞,又来自于社会现实生活,从而形成一种“山药蛋味”。

⑦汪曾祺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的审美形态。素朴美是一种自然本色、不假雕琢的天然美。汪曾祺作品的每一个细胞都渗透了素朴美。他的作品不写剧烈的矛盾冲突,甚至不用典型化的方法,人物着色浅淡,一切是那么恬淡、素朴、顺乎自然,笔墨行云流水,自然天成,毫无匠气。和谐,这是汪作品素朴美的灵魂。所谓和谐,借用汪曾祺自己的话说就是“作品修短相宜,浓淡适度”。“修短相宜”要求写作按“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顺理成章地进行,“浓淡适度”是指格调,他的作品格调自然恬静,在天然的气氛中流动着与之相适应的淳朴本色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生命,造成自然美与人美的合一性。 ⑧赵是“山药蛋派”的鼻祖,汪是经由沈从文丰富与发展的中国现代抒情小说派的当代代表人物,这两个流派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而且互为参照系。汪作雅俗共赏,嘉誉鹊起;赵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到人们的冷落和拒绝。之所以如此,原因固然复杂,恐怕与赵持守俗文化传统排斥雅文化和外国文化形成封闭保守心态,人物刻画囿于传统手法,而汪则立足传统文化以开放心态广泛吸纳中外文化营养并有所创新不无关系。

(摘编自吕汉东《异中有同的两种中国味:观照赵树理和汪曾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汪曾祺在创作实践中,既能从古典小说中汲取营养,学习其中的烘托手法,又能从鲁迅、契诃夫和沈从文等大师那里领悟到白描手法的真谛。

B.赵树理作品的艺术形式具有“故事化”的特点,与其所秉持的毕生做“地摊文学家”为农民写作的创作理念和其本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审美趣味有关。

C.在刻画人物方面,赵树理把人物放到矛盾冲突和故事情节发展中去,以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展示其性格特征。此外,他有时也会使用典型细节。

D.第五段中的“迥然殊异”指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色:前者呈现出以“俗”为主的入俗美;后者呈现出以“雅”为主的素朴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要研究汪曾祺作品的审美特色,研究者不应该忽视其作品所体现出来的素朴美。

B.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都能够体现中国民族特色和审美趣味,但本文作者更喜欢前者。

C.相较于小说的情节,汪曾祺更重视小说的氛围,这使得其小说转折自然、形散神不散。

D.赵树理和汪曾祺的作品一俗一雅,可以互为参照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受到了冷落。

3.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六段观点的一项是( )

A.《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和小芹有情人终成眷属,小说结局是“大团圆”式的。 B.陈荒煤说:“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斗争,我们就必须更好地学习赵树理同志!” C.《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塑造的农民形象二诸葛、三仙姑,性格各异,栩栩如生。

D.《小二黑结婚》中“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这句话,传神、诙谐,符合农民的语言表达习惯。

4.原文画横线处直接引用汪曾祺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5.假如你是一名写作爱好者,赵树理和汪曾祺的创作会给你带来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今夜有暴风雪(节选)

梁晓声

像台风在海洋上掀起狂涛巨浪一般,荒原上暴风雪的来势是惊心动魄的。人们最先只能听到它可怕的喘息,从荒原黑暗的遥远处传来。

在惨淡的月光下,潮头般的雪的高墙,从荒原上疾速地推移过来,碾压过来。大地上的树木,在暴风雪迫近之前,就都预先妥协地尽量弯下了腰。不甘妥协的,便被暴风雪的无形巨手折断。

八百余名知识青年被突如其来的暴风雪震慑住了。许多人从连队匆匆出发,穿戴得并不暖和。一路上,差不多已经冻透了。而现在,暴风雪的无形的触手只从他们身上一抚而过,就带走了他们身体内的最后一丁点儿热量。火把,顿时熄灭了半数。

人群骚乱起来。

“快将没灭的火把扔到一起。”

“点火堆!”几条具有号召力的粗犷嗓门儿疾呼大喊。

①火把,一支,两支,三支……纷纷投聚到一起。篝火,一堆,两堆,三堆……熊熊燃烧起来了。

一阵折裂声,一棵大树“扑通”倒下。又一棵,又一棵,有人在锯团部大道两旁的杨树,也许就是他们当年亲手栽下的杨树。

劈砍声。砰……砰……砰……听声音,不像是用的利斧,而像是用的大锤。也许根本不是大锤,而是别的什么铁器,一截截树骸连枝带根被拖向火堆。

篝火旺烈起来。

小瓦匠见大家围在火堆旁,一个个也还是寒冷得瑟瑟发抖,忽然说:“跳舞吧!”

②“跳舞?哪有这份闲情逸致!”

小瓦匠在火堆旁跳起了谁也没见过的自编的舞,跳得极其认真。其实什么舞都谈不上了。

也许是受到他的蛊惑,也许是由于抵抗不住寒冷了,大家先后跟着小瓦匠跳起来。 在这个暴风雪夜,在严寒和篝火的环形夹缝之间,动作古怪地跳动着八百余名被冻得半僵的躯体。生产建设兵团团部笼罩着一种中世纪非洲土著人部落的野蛮、原始而神秘的气氛。

“这些代表们,怎么还没研究出个结果来?”有人开始吼叫。

“关系到八百余名知识青年命运的大事,总得给他们点时间啊!跳吧!不要停下来。” 小瓦匠像一个消防队员,刚刚冒出点怒火,他就立刻说一句息事宁人的话。 哐哐哐!

是玻璃破碎的脆响。

接着,是一阵门窗的木框被劈砍的声音。 “听!”小瓦匠停止了“跳舞”。 大家都伫立住了。

又是一阵玻璃破碎的脆响。

“有人在砸机关食堂的门框和窗框。”一个男知青判断说。 “准是为了往火堆里烧!”一个女青年说。 “这也太过分了!”

“我们去看看!”小瓦匠朝机关食堂跑去。

“这是什么时候,还管闲事!”一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却第一个跟在小瓦匠身后,也朝机关食堂跑去。

“他俩别吃亏啊!”到底是一个连队的,有人担心了。 “男的都去,女的留下,继续跳你们的舞吧!” 于是工程连的男知青们,都离开火堆,朝机关食堂跑去。

机关食堂的门被撬开了。知青们在食堂里翻找吃的东西。有人掀开蒸笼,叫起来:“包子!”大家同时围了上去。几十双手在黑暗中抢夺着。

“咸菜要不要?”

“要!凡是能吃的,都要!”

于是有人捧起咸菜坛子往外走,被门槛绊倒,坛子掉在地上,碎了,咸菜疙瘩滚了一地。小瓦匠跑到食堂,果然看见有几个人在砸食堂的门窗。

小瓦匠跑到他们跟前,大喊一声:“住手!”

他们中的一个,身材高大魁梧,半截黑塔似的,不屑地扫了小瓦匠一眼,高高举起手中的大斧,继续劈砍窗框。

③“你们这是搞破坏!土匪!”小瓦匠扑了过去。 对方一拳,就将他打得倒退数步,一屁股坐在雪地上。

小瓦匠呼地跳起,叫道:“这机关食堂是我们工程连一砖一瓦盖起来的,老子今天就是不许你们破坏!”他被激怒了,又毫不畏惧地朝对方扑了过去。

他胸前又挨了狠狠一拳,又跌倒了。

“这小子找不自在,揍他!”他们团团围住了他。

工程连的男知青们赶到,一见小瓦匠果然吃亏了,纷纷动起手来。 正打得难解难分,老政委孙国泰走到了这里,喝止住了他们。

两伙知识青年虽然不再厮打,却虎视眈眈。老政委横身在他们之间,厉声问:“怎么回事?”

小瓦匠一指机关食堂的窗子,狠狠地说:“你问他们。”

老政委从地上捡起一节被砸散的窗框木,盯着为首的那个破坏者,问:“要投进火堆?”对方畏怯地点了一下头。

“这不是你们木材加工厂做的吗?” “是……”

“亲手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要离开北大荒了,就一点值得北大荒人怀念的都不留下?拿去吧,烧吧,烧你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吧!当它燃烧的时候,你们好好想想你们的行为吧。拿去,拿去烧吧!今天夜晚别让我再看见你们可耻的几个,滚!”

他们一个个默默地转过身,渐渐地走开。 “站住!” 他们站住了。 “把它拿走!”

他们走远了,消失在黑夜之中了。老政委将注视着他们的目光收回,望着身旁的这一伙知识青年,问:“你们是哪个连队的?”

小瓦匠回答:“我们是工程连的。”

“小瓦匠我知道你!想不到我们会在这样的一天认识。”他伸出一只手。

小瓦匠迟疑了一下,握住了老政委那只大手,他感到了那只手的劲力和厚厚的茧子。 “让我说一句俗话吧,后会有期!”

④暴风雪是那么嚣张!它嘶叫着,想将入百余名知识青年们从大地上扫荡起来,扬到空中。

(有删改)

【注】《今夜有暴风雪》是梁晓声著的中篇小说,是20世纪60年代几十万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曾感动了无数读者。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前两段文字描写荒原上暴风雪来势之猛烈,凸显了知青们面临的困境。 B.文章淡化肖像描写,注重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塑造人物,展现其内心世界。 C.老政委让拆门窗的一些知青拿走拆下的门窗,主要是为了讽刺这些破坏者。 D.文章叙述了知青的艰难生活,营造了粗犷严峻的氛围,气势雄浑、沉郁悲壮。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子①使用了一些数量词,简洁明快,写出了知青们团结一致,共渡难关的精神。 B.句子②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了说话者对小瓦匠提出跳舞这一建议的怀疑和不理解。 C.句子③中的“扑”一词,是小瓦匠的行为,显示出小瓦匠竭力保护国家财产的态度。 D.句子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暴风雪的威力,与前文照应,使文章更有张力。 8.“亲手破坏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段落,写出了老政委多重的身心感受。请加以梳理概括。

9.有评论说《今夜有暴风雪》充满着阳刚之气,本文是否符合这一评价?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诸葛丰后也。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入为吏部郎。人有所属托,辄显其言而承用之,后有当否,则公议其得失以为褒贬,自是群僚莫不慎其所举。累迁御史中丞尚书,与夏侯玄、邓飏①等相善,收名朝廷,京都翕然。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明帝恶之,免诞官。会帝崩,正始初,玄等并在职。复以诞为御史中丞尚书,出为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 .王凌之阴谋也,太傅司马宣王②潜军东伐,以诞为镇东将军,假节都督扬州诸军事。后毌丘俭、文钦反,遣使诣诞,招呼豫州士民。诞斩其使,露布天下,令知俭、钦凶逆。大将军司马景王东征,使诞督豫州诸军,渡安风津向寿春。俭、钦之破也,诞先至寿春。

诞既与玄、飏等至亲,又王凌、毌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

甘露元年冬吴贼欲向徐堨计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而复请十万众守寿春,又求临淮筑城以备寇,内欲保有淮南。朝廷微知诞有自疑心,以诞旧臣,欲入度之。二年五月,征为司空。诞被诏书,愈恐,遂反。

(节选自《三国志》)

材料二:

诸葛诞之起兵讨司马昭也,疑贤于毌丘俭,而实未见其愈也。俭与诞,皆以夏侯玄之死不自安,而徽幸以争权,使其克捷,其不为刘裕之诛桓玄,不能保也。且诞之讨昭,何为也哉?无抑不欲魏社之移于司马氏矣。诞遣其子靓称臣于吴以起兵,则昭未篡而己先叛;以叛临篡,篡者未形而叛者已著;其志悖,其名逆,授司马昭以讨叛之名,而恶得不败邪?使其.成也,司马昭之族甫糜,曹氏之社早屋矣。悲夫!借敌兵以讨贼者之亡人家国也,快一朝之忿而流祸无穷,诞实作俑,司马楚之、刘昶、萧宝寅相继以逞,而可许之为忠乎?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①夏侯玄、邓飏:此二人为司马懿、司马师所杀。②司马宣王:指司马懿;下文的司马景王指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甘露A元年冬B吴贼欲向徐堨C计D诞所督兵马足以待之F而复请G十万众守H寿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指出任地方官,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意思不同。 B.至亲,指最亲近的亲戚,与现在所说的“至亲好友”中的“至亲”一样。 C.见,表示被动,与《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的“见”意思相同。 D.恶,怎么、哪里,与《老子》中“物或恶之”的“恶”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向诸葛诞推荐人才,他先任用并以任职的情况评价被推荐之人,最后再将推荐人说的话公布出来。

B.诸葛诞仕途起伏。他曾经被魏明帝免去御史中丞尚书一职;在司马懿讨伐反叛的王凌时,被委以重任。

C.由两则材料可知,诸葛诞曾为魏国立下一些功劳,后来却起兵反叛,并且派遣其子诸葛靓向吴国称臣。

D.由材料二可知,王夫之并不认可司马楚之、刘昶、萧宝寅借助敌国的军队来讨伐自己国家逆贼的做法。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言事者以诞、飏等修浮华,合虚誉,渐不可长。 (2)以叛临篡,篡者未形而叛者已著。

14.“诸葛诞之起兵讨司马昭也,疑贤于毌丘俭”,王夫之认为“实未见其愈也”,其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感① 文天祥

丁丑岁②八月十七日,家人陷。今恰三周,而余在行既十阅月矣。有感而赋。

平生心事付悠悠,风雨燕南老楚囚。 故旧相思空万里,妻孥不见满三秋。 绝怜诸葛隆中意,赢得子长天下游。 一死皎然无复恨,忠魂多少暗荒丘。

【注】①本诗作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月十七日。②丁丑岁:即宋端宗赵昰景炎二年(1277年)。这年的八月十七日,文天祥率领抗元部队行至永丰空坑,遭到元军袭击,损失惨重,家人被俘。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及小序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家人三年前被俘,其本人也成了囚徒。 B.诗歌首句中“平生心事”指抗元复宋这件大事。此句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C.颔联中,一“空”一“满”写出了诗人对友人的无尽相思,语词直白,情真意切。 D.“绝怜”句与陆游《书愤》中的“出师”句,都使用了诸葛亮的典故,耐人寻味。 16.本诗抒发的情感虽悲伤但不消极低沉,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除了不应追求物质享受外,还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称得上好学。

(2)贾谊《过秦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

(3)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月宫中吴刚和玉兔对乐声的痴迷来表现乐曲的美妙,想象奇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搭子”,方言里指“一起打牌的人”。如今年轻人中流行“搭子社交”,其不同于传统黏稠式的社交, A 。其“新”在于无需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培育关系和情感,带着明确的任务和目的精准出击,双方能共同分享完成某项任务的快乐、彼此为伴,又能保持较为清晰的边界感和分寸感,不会造成太大的社交压力。

“搭子社交”在某种程度上让年轻人打破了自己的社交圈层和边界。①在传统的社交中,②年轻人囿于时间和精力以及社交惯性、环境等因素的限制,③只能在一些狭窄的空间内、重复的场景内进行社交活动。④基于“趣缘”打造的社交关系,⑤则突破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藩篱”,⑥提高了社交的多样性。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接受着全方位的“成功”审视和压力测试。为了保留一个自我的空间并保持独立,年轻人选择从传统社交中部分退出,同时选择“搭子社交”活跃在多个兴趣爱好圈子。不少观点将“搭子社交”视作传统亲密关系的“平替”。 B ,但“平替”多少有一些“无可奈何而为之”的被动意味,我们更愿意将“搭子社交”视作年轻人重新掌控自己生活的主动之举。

各取所需、来去自由,且没有额外的情感负担,以较低的情感投入换取精准的社交回报,“搭子社交”的性价比不可谓不高。但“找搭子”的过程更像是“开盲盒”, C ,但安全风险和隐患也不是全然不存在。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文中第二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扳指一算,我有20余年没见萤火虫了。

玉渊潭堪称京城最清洁的水园子了,也是唯剩野趣的地儿,她的湖冰和早樱都很美。即便如此,其夏夜却让我 ① :那一盏盏清凉似风的小灯笼呢?那明明灭灭、影影绰绰的小幽灵呢?

民间的两个说法,“腐草化萤”和“囊萤夜读”,都被科学证了伪,指成迷信和虚构。我想,现代人真蠢啊,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没劲。古人重意境和梦游,不问虚实,擅长.诗意地消费。面对这般影影绰绰的流萤,人的精神难道不该缥缈些吗?

腐草化萤,化腐朽为神奇,多可爱的想象,多灿烂的心愿。

和华夏一样,日本也热爱萤火虫,而且,这份爱从古到今一路飘移, ② ,不减不损。它现设十个供流萤栖息的“天然纪念物”地区(自然保护区)。小小微虫,享如此待遇,举世罕见。

我看到一篇哀悼萤火虫的科普文章,称其为“指示物种”。意思是说,在自然界,它属广泛性、基础性、标识性的生物,若其濒危,证明生态环境已极其恶劣。萤很单薄,水污染、光污染、农药化肥污染,乃其致命敌。

为什么美丽的东西都脆弱?为什么人类活得越来越顽强?

每见它们,总是想起童年的萤火。想起流萤照亮的草丛和小径,想起那会儿的露天电影,想起父母的手电筒和唤孩子回家的喊声,那时他们比我现在还年轻……那一刻,我体会到难以名状的美和疼痛。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1.下列句子中的“竟”和“竟拿这么浪漫的事开刀”中的“竟”,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他在商业上留下了许多未竟之业。 C.有志者事竟成,他终于成功了!

B.此人竟日游乐,真是无可救药。 D.真没想到,小汪竟敢当面撒谎。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很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探亲,聚餐玩乐,长大后却不那么愿意了,似乎当下的年轻人已不再看重亲情,感情淡漠。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