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平和质

平和质

来源:意榕旅游网
大学生中医体质的研究

【摘要】 目的 通过对云南中医学院的20位同学进行中医体质调查,分析同学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讨同学们体质之间的差异。

方法 采用《中医体质与判定表》调查表,对20位同学的体质进行辨识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同学中平和体质占5%,偏颇体质占了95%,偏颇体质中居前二位的是阳虚质和气郁质,男生阴虚质明显高于女生,女生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均高于男生。

结论: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客观,,偏颇体质所占比例太大,男女生体质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质类型可为预防大学生体质变化提供依据,为临床辩证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体质 大学生 预防

随着中医体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体质相关研究日益增多,它的研究范围愈加扩大,包括了不同职业的人群。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虽然政治精力充沛时期,却因生活习惯,就业压力等等诸多因素,使大学生体质不容客观,为了了解大学生中医体质的类型,并为预防大学生的体质变化提供依据,为临床辩证论治提供参考。

一 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择云南中医学院的20位同学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0人,女生10,年龄于18-21岁之间。 2.方法

在被调查的同学获得知情同意的基础下,20名大学生各自填写《中医体质与判定表》后,算出其体质原始分数和转化分数,然后根据转化分数进行体质判断。 3.排除标准

(1)未获得知情同意者 (2)患有重大疾病者 (3)患有精神疾病者 4.《中医体质与判定表》

《中医体质与判定表》是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与判定表》进行判断。该量表是由67个条目构成,由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

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9种体质的亚量表构成,各个亚量表含有7-8个条目。

计分方法 :中医体质量表采用1-5分5段计分法,各个条目是从“没有”“很少”“有时”“经常”“总是”5级中选择合适的答案。先计算原始分,原始分数=各个条目分值相加。计算原始分数后将其转化分数。转化分数=[(原始分-条目数) /(条目数× 4 )]×100。最后依据标准判定体质类型。 5.评定标准

平和体质为正常体质,其他8种体质为偏颇体质。评定标准如下表一

表一 平和体质与偏颇体质判定标准表 体质类型 条件 判定结果 转化分≥60分 是 其它8种体质转化分均<30分 平和质 转化分≥60分 基本是 其它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 不满足上述条件者 否 转化分≥40分 是 偏颇质 转化分30-39分 倾向是 转化分<30分 否 示例

示例1: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5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12分,湿热质15分,血瘀质2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虽然平和质转化分≥60分,但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并未全部<40分,其中气虚质转化分≥40分,故此人不能判定为平和质,应判定为是气虚质。

示例2:某人各体质类型转化分如下:平和质75分,气虚质16分,阳虚质27分,阴虚质25分,痰湿质32分,湿热质25分,血瘀质10分,气郁质18分,特禀质10分。根据判定标准,平和质转化分≥60分,且其他8种体质转化分均<40分,可判定为基本是平和质,同时,痰湿质转化分在30-39分之间,可判定为痰湿质倾向,故此人最终体质判定结果基本是平和质,有痰湿质倾向。 6.统计学处理

将得到的数据输入电脑,运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差异,数据用X平方检验,P<0.05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所有同学中平和体质占5%,偏颇体质占了95%,偏颇体质中居前二位的是阳虚质和气郁质。男女生体质类型构成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男生阴虚质明显高于女生,女生阳虚质,气虚质,血瘀质均高于男生。 见于下表表二

阳虚质 男生 2 女生 3 总计 5 概率(%) 25%

阴虚质 2 0 2 10% 气虚质 1 2 3 15% 痰湿质 0 1 1 5% 湿热质 0 0 0 0 血瘀质 1 2 3 15% 特禀质 1 0 1 5% 气郁质 2 2 4 20% 平和质 1 0 1 5% 三 讨论

中医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活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中医体质学以生命个体的研究为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的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

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反映了机体在发病前的一种潜在趋势和对疾病的易感性。我们了解了一个人的中医体质类型就可以针对其体质类型去预防疾病,而且还可以依据此体质去改善各自的体质,让自己更好的去适应各种环境,以提高生活质量。中医体质不仅反映了疾病的易感性,中医体质还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心理特征。以下就是各种中医体质的特征以及其发病倾向和所表现的心理特征。 平和质 (A型)

总体特征:阴阳气血调和,以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匀称健壮。

常见表现:面色、肤色润泽,头发稠密有光泽,目光有神,鼻色明润,嗅觉通利,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耐受寒热,睡眠良好,胃纳佳,二便正常,舌色淡红,苔薄白,脉和缓有力。 心理特征:性格随和开朗。 发病倾向:平素患病较少。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较强。

气虚质 (B型)

总体特征:元气不足,以疲乏、气短、自汗等气虚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语音低弱,气短懒言,容易疲乏,精神不振,易出汗,舌淡红,

舌边有齿痕,脉弱。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喜冒险。

发病倾向: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病后康复缓慢。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阳虚质 (C型)

总体特征:阳气不足,以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等虚寒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肌肉松软不实。

常见表现:平素畏冷,手足不温,喜热饮食,精神不振,舌淡胖嫩,脉沉迟。 心理特征:性格多沉静、内向。

发病倾向: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感邪易从寒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夏不耐冬;易感风、寒、湿邪。

阴虚质 (D型)

总体特征:阴液亏少,以口燥咽干、手足心热等虚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偏瘦。

常见表现: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喜冷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心理特征:性情急躁,外向好动,活泼。

发病倾向: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感邪易从热化。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耐冬不耐夏;不耐受暑、热、燥邪。

痰湿质 (E型)

总体特征:痰湿凝聚,以形体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

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

湿热质 (F型)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湿热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干,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容易心烦急躁。

发病倾向: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血瘀质 (G型)

总体特征:血行不畅,以肤色晦黯、舌质紫黯等血瘀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胖瘦均见。

常见表现:肤色晦黯,色素沉着,容易出现瘀斑,口唇黯淡,舌黯或有瘀点,舌下络脉紫黯或增粗,脉涩。 心理特征:易烦,健忘。

发病倾向: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寒邪。

气郁质 (H型)

总体特征:气机郁滞,以神情抑郁、忧虑脆弱等气郁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瘦者为多。

常见表现:神情抑郁,情感脆弱,烦闷不乐,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心理特征:性格内向不稳定、敏感多虑。

发病倾向:易患脏躁、梅核气、百合病及郁证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精神刺激适应能力较差;不适应阴雨天气。

特禀质 (I型)

总体特征: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过敏体质者一般无特殊;先天禀赋异常者或有畸形,或有生理缺陷。 常见表现:过敏体质者常见哮喘、风团、咽痒、鼻塞、喷嚏等;患遗传性疾病者有垂直遗传、先天性、家族性特征;患胎传性疾病者具有母体影响胎儿个体生长发育及相关疾病特征。

心理特征:随禀质不同情况各异。

发病倾向:过敏体质者易患哮喘、荨麻疹、花粉症及药物过敏等;遗传性疾病如血友病、先天愚型等;胎传性疾病如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和语迟)、五软(头软、项软、手足软、肌肉软、口软)、解颅、胎惊等。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适应能力差,如过敏体质者对易致过敏季节适应能力差,易引发宿疾。

在本次调查研究中,偏颇体质的同学非常多,而平和质的同学很少。同学们的健康状况十分不理想。中医研究体质,可以通过改善体质而进行预防疾病。中医对体质的论述始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但长期以来,有关中医体质内容,仅散见于一些医著和文献,并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上个世纪70年代,王琦

教授开始从事中医体质学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研究,并逐步确立了中医体质理论体系,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理论,如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王琦中医体质九分法\"--包括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病理反应状态、发病倾向等方面各有特点;\"三辨理论\"--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等。 中医体质学应用范围广泛,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为改善患病个体的病理状态提供条件;实现个体化诊疗,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结合体质进行预防,通过改善体质、调整功能状态,为从人群体质的角度预防疾病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人制宜的思想。

四 结论

高校大学生健康状况不容客观,,偏颇体质所占比例太大,男女生体质存在明显的差异,通过研究大学生体质类型可为预防大学生体质变化提供依据,为临床辩证提供参考。此外,大学生也要多运动,每天进行一定的运动量,这可以改善同学们的体质,有助于健康。 【参考文献】

1 2 3 4 5 6 7

王琦;王睿林;李英帅;;中医体质学学科发展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年09期 张亚军;毕力夫;王琦;;中医体质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11期

盛增秀;王琦;;略论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J];新医药学杂志;1978年07期 高荣慧;;《伤寒论》体质学说研究近况[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王晓艳;;人种间体质差异对拔罐疗法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05期

武琳;亓海萍;李晶;;中医体质理论指导社区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效果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年

江启煜;孙晓生;;“辨质元”模型的理论基础与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年01期

关东龙 14级傣医班 2014070201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