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
王 红1 尹苗苗2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上海 200444)
摘要:
新常态的到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不断加快,企业在此背景下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企业家精神来支持,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家精神来培育。当前背景下,需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创新精神、担当精神的企业家精神。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家,更离不开企业家精神。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企业创新;华为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由“需求决定型经济”转变为“供给
决定型经济”,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而作为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的企业家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家必须不断进行有目的地、系统地实践试错,不断学习,才能将好的创意变成真正的市场需求。对于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对于事业的雄心和战略上的灵性使得企业家拥有敏锐的判断力,能在适当的时机抓住市场机遇,制定合适的战略决策,带领企业获得利润,为社会创造价值。
1.提倡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义
德鲁克(2002)把企业家精神概括为:能够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创造出新颖而与众不同的东西,改变价值;开创了新市场和新顾客群;总是在寻找变化,并将其视为机遇而加以利用。马云从很早就开始呼吁企业家精神,他曾说企业家精神是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应所包含的素质有:创新、坚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感、战略眼光和信用。新时期的企业家精神可以概括为: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团队精神和责任担当。
(1)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呼唤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始终处于疲软状态,多哈回合也未有更多进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行动企图主导新的世界贸易格局,而中国在这场争夺中首当其冲。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创业和创新本身都是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行为,而拥有企业家精神的企业家能够承担这种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准确把握航向,识别陷阱抓住机遇,并通过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捕捉新的技术,开发新市场来使企业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种意义上说,企业家精神可以帮助降低创业和创新的风险,为市场注入创新活力。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是从劳动力和物质要素总量驱动转向知识和技能等创新要素驱动,改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过去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依靠技术引进,但随着中国的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差距越来越小,技术引进的空间也随之减小,因此,新常态下技术进步的动力将主要来自自主研发,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执行技术追赶和创新驱动将成为未来追赶发达国家的主要方式。但是为企业提供自主研发和创新的激励并不容易,因为创新不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更需要构建富有自主研发和创新精神的企业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创新进入“投入—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不断引领和创造市场需求。因此,在经济发展新阶段,需要更多敢于冒险、敢于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来为企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积累技术存量,拉动供给侧改革。
商业故事BUSINESS STORY
(3)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性选择
对于现代企业来讲,制定灵活的市场运营策略、培养企业精神的凝聚力、培养企业内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美国通用电气(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被公认为最具企业家创新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任期内,通用电气几次位居《财富》500强榜首,韦尔奇创造的奇迹与其敢于“创造性的破坏”分不开。当45岁的韦尔奇刚刚接手GE时,集团内部机构臃肿,层次复杂,底下有些企业亏损严重。于是,韦尔奇发动了一场轰动企业界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简机构、克服官僚主义、强调客户至上服务理念,成功将GE打造成了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通过引进国外技术或模仿制造等方式走出了一片新天地,但是通过简单的模仿是不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只有经过吸收、自主研发、创新,才能形成企业独一无二、不容易被竞争者超越的能力,企业家精神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2.企业家精神的典范——华为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通讯业务开始蓬勃发展,此时的华为看到了商机,从此走上了交换机研发、制造的道路。从一开始的模仿到自主研发,从拥有自己的专利到成为业界的“神话”,华为走的是一条自主创新的艰难之路。正是因为坚定的信念、冷静的判断力和强烈的创新意识,使得名不见经传的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与通信技术 (ICT) 解决方案供应商。
(1)华为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华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华为的持续良好发展与其企业文化的积极导向、激励、凝聚和约束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任正非无疑是华为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和奠基人,他的敢于冒险、坚韧果断、富有远见、冷静刚毅的特质,他“狼性精神”、“活下去”的著名言论,他崇尚知识、坚持创新的意识,他以行践言、低调行事的作风,他树立的“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坚持自我批判”的管理理论,构成了华为精神、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以及华为的作风和管理哲学的主体,是华为企业文化的根源(田涛,2016)。2013年,任正非入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一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
在经营管理上,有着军人背景的任正非将毛泽东作为精神导师,他的许多理念和战略都受其影响。比如凭借“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起步阶段的华为将产品瞄准跨国公司无法顾及的农村市场,凭此迅速收回了被国外大企业长期把持的国内市场,并大大降低了通讯设备价格。在国内市场成功之后,任正非又如法炮制向海外市场进军,首先进入非洲、中亚、西亚这些欠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占领市场先机。凭借敏锐的嗅觉,强烈的竞争意识,团队合作和牺牲精神的狼的精神,华为让“世界通讯市场听到了中国的声音”。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促成了强大的企业文化,为团队之间的凝聚力提供了内在基础,最大限度地减少内耗、发挥协同作用,大大提高了华为的管理效率,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华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力量。
(2)华为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创新华为的成功,是其文化和管理的成功,也是其创新的成功。从1992年开始,华为就坚持每年将至少10%的销售额投入到研发中去,研发费用逐年递增,2015年报显示,华为2015年研发费用达596亿元人民币,占比总收入的15%,华为在全球共有16个研发中心。2010年以来,华为已经超过爱立信成为
128Company culture・企业文化
全球最大电信基础设施供应商,2013年,华为携手英国EE荣获GTB“最佳LTE网络基础设施创新”大奖。市场研究机构IHS日前公布了2016年第一季度,华为、爱立信、新诺基亚、中兴以及三星的LTE基础设施市场份额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合并了阿尔卡特朗讯的新诺基亚市场份额达到32%,位居第一,环境的有机统一,因此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对经济的贡献,
更需要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战略结合,实质上是把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创造与社会共享的价值,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和发挥积极社会影响的战略机会。华为排名第二,LTE基础设施市场份额达到22%。
除了技术和产品的创新,华为也很重视制度创新,“工者有其股”可谓是华为一项颠覆性的创新,从创建公司开始,任正非就坚持与员工分担责任、分享利益,让创造了价值的劳动者普遍持股,通过不断稀释自己的股票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华为的事业。与其他民企创始人动辄占股50%以上相比,任正非现在在华为的持股比例仅为1.42%。任正非的这种奉献和独到远见,对如何管理知识型人才起到了模范标本作用。3.企业家的责任担当
企业家创立和经营企业是出于物质利益的需要,但是一个只追求利润而没有责任和担当的企业是做不长久的。企业社会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马云把做企业的人分为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企业家是带着使命感要完成某种社会价值的。“如果一个人脑子里想的是钱,就永远不会成功,就永远不能成为企业家。只有当一个人想着去帮助别人,去为社会创造财富,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时候,才能真正成功。” 经济新常态下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而市场经济的主导力量是人,是企业家精神,作为“人类社会最稀缺的经济资源”,企业家对社会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的身份和影响力决定了他们必须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重担。履行社会责任是企业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不仅是企业的应有担当,更体现了企业的社会价值。
企业家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砝码。远见、规划、管理、组织、妥协、动员等等都是企业家最擅长的领域。在当今中国,如果企业家不把这些才能贡献给社会,而仅仅是拿一些钱做慈善、搞捐助,谈不上是真正的企业社会责任(吴春波等,2014)。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突破困局、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重新洗牌、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的当下,我国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建自身的“比较优势”,是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企业为主体来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发展,必须要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主导力量,加强技术创新,提升制度创新,重视理念创新,推动管理创新。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发挥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支持,政府要为企业家“试错”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建立公正的法律环境,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肯定企业家对社会对经济的贡献。依托于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企业文化,以及技术、制度与管理、理念的持续改进,我们的企业家精神才能与时俱进,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生生不息的资源。
参考文献
[1] Drucker, P.F., 创新与创业精神[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2] 陈宪, 企业家精神的文化基因是多元的[J], 文汇学人, 2016, 247:3
[3] 吴春波,尹志欣,马君.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基于华为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案例研究[J]. 管理现代化, 2014, 4:71-73
[4] 田涛, 华为的理念创新与制度创新[J], 企业管理, 2016, 3:6-11
[5] RienT. Segers, Multinational Management—A Casebook on Asia’s Global Market Leaders [M], 2015, 76-86
[6] E. Rovba, G. Khatskevich, A. Apiakun, Enterprise Innovativeness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J], Sustainable Manufacturing, 2012,315-319
作者简介:王红:女,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管理学博士。尹苗苗:女,上海大学经济学院国际商务硕士研究生。
商业故事
BUSINESS STORY1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