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教育CEPE 2009年f1月上总第148期 浙江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杨蒋填 彦 摘要:高校是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本文从高校创新型 人才培养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浙江省高校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来顺利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杨蔚琪(1979一),女,浙江桐乡人,浙江党校图书馆,馆员,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浙 江杭州31 1 121)徐彦(1976--),江苏扬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浙江杭 州310053)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科技计划面上科研软科学项目(2008C25028)的研究成果。 自“十一五”期间国家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 数量 规模小。1998年,浙江只有32所普通高校,其中占 型国家”这一中长期战略目标以来,浙江省着眼于经济社会发展 地100亩以下的“袖珍大学”有7所。从1999年开始,浙江省 的需要,牢牢把握“人才是第一资源”这一理论指导,积极推进 在全国率先作出建设高教园区、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仓4新型人才的培养工作。2007年,浙江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提 经过近十年努力,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40%,连续多年 出了“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两创”总战略,指出要把人力 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位。 资源建设作为“两创”的关键环节,大力培养和引进创业创新人 表1近三年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2006-2008年) 才。之后,我省又陆续出台了 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 干规定 、 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 的措施,积极推进“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大力实施“百千万 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计划”、“海外人才回归计划”, 数据来源:浙江省教育厅网站。 旨在不断优化人才的发展环境,构筑人才资源的新优势。 从表l可以看出,近三年来,浙江省的普通高校数、在校 高等院校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 学生数、专任教师数等几个主要指标都呈明显上升趋势,特别 组成部分,担负着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 是在校生数增幅很大,年增长率达8%,高等教育的队伍不断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2009年2月,浙 壮大。2008年,专任教师中副高职称以上教师所占比例达到 江赵洪祝在出席省151人才座谈会时强调,培养高层 39.34%,比上年提高3.19个百分点;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 次创新型人才是人才工作的关键,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 例57.1%,比上年提高7.8个百分点。生师比l7.41:1。由此可见, 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和整个社会的责任和义 浙江省高等教育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务,更是我国高校所应承载的重要职责和历史使命。 然而,浙江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仍存在着许多 近年来,浙江省各高校不遗余力地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 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有待 第一要务,在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采取了一系 进一步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列积极的应对措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1.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太合理 一、浙江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浙江高等教育的结构不尽合理,发展水平与经济大省 由于历史的原因,建国以来一直到20世纪末,浙江高校 的地位仍不相符。尤其是浙江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 ③高文.情境学习与情境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30 [1]王晓茜.建构主义教学论探析[J】.教育探索,2006,(1 1):30--31. 35 [2】王文静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研究述评【J】.全球教育展 ④P r e d m o r e.S.R.P u t t 望,2002,31(1):51-55. Techniques,2005,80(1):22--25 【3]Phillips,D.C&Soltis,J Perspectives on Learning[M].New York: ⑤张振新,吴庆麟情境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心理科 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8:62--63. 学,2005,28(0:125--1 27. [4]Sears,s Introduction to Contextual Teaching and Learning[R]. Bloomington:Phi Delta Kappa International,2003:1 0-20 参考文献 (责任编辑:张中) 回 CEPB中国电力教育 200g年11月上总第1聃期 迫切需要高水平的人才作基石。而目前浙江省反映一流大学水平 试。笔者以为,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到、高 白匀‘‘2l1”高校仅浙江大学一所,没有一所地方院校进 2l1工程”、 校及社会的系统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985工程”行列。而全国有二十个省市拥有两所以上“211工程” 1.层面 高校,浙江周边的兄弟省市均多于浙江。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 (1)发挥的主导作用,加强、资金的保障力度。 却是“文化小省”,面临着只有浙江大学“一枝独秀”的尴尬局面。 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浙江省的现实来看,强化创新人才培养 浙江高校面临着总体质量不是很高,高水平高校数量偏少的困 的动力机制,是浙江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境。 应从两方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推进 2.高校在校生的层次比例失衡 自主创新的各项,对高层次的人才培养建立上的倾斜 浙江省高等教育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比例上存在失衡现 和扶持,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为其搭建各种有利平台,营造一 象。2008年,我省研究生、本科、专科招生比例为l:9.48:9.91。 种尊重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氛围;二是加大资金投入,把创新人 普通本科与专科(高职)生的招生比例基本达到1:1,全省各 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投入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以保证高校发展 市基本形成了“一本一专”或“一本多专”的高校设置布局。我 的物质基础,使高校有条件集中精力于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的 省的在校研究生人数由十年前的不足6000人增加到目前的超过 培养。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投入3000万实施高等学校创新 3万人,十年间增加了四倍,但与在校本科生(83.22万人)人 团队支持计划。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在全省高校重点建设20 数相比,两者之比为l:25,与国际公认的最佳层次比例(国际 个创新团队,每个团队每年资助50万元,连续资助3年,力争 公认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最佳比例为l:l0:l5)相差 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旨在提高浙江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创 甚远。我省的研究生教育还较为薄弱,而研究生教育是高校高 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体现。 在宏观上对高校加以引导和管理的同时,要尊重大学 3.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偏差 的办学自主权,避免过多的行政干预,给高校以充分的自治权,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便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 充分调动高校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其在经费使用、教师聘用、 但是多数高校对创新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对人 招生考试、课程设置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权,才能有发挥创 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个性品质的全面关注不够,容易导 造性的空间。 致对创新人才的误解和实践上的偏颇,以为开设几门创新课程、 (2)组织集聚高校优质资源,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政 提高动手能力就能培养创新人才'或者把创新人才概念化为论 府除了给予高校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外,还可以利用组织优势 文数量指标,这些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创新人才首先是全 调动教育、行政各相关管理部门整合教育资源的优势,集聚高 面发展的人才,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校优质资源,联系一地,推广一方,带动一片,努力为地方经济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而高校在其中扮演着如 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服务。2007年10月,浙江省教育厅与 何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创新意识的重要角色。 台州市合作成立了高校产学研联盟温岭工作站,组织高校 4.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陈旧 力量服务当地企业产业。2008年1月,省教育厅推动杭州下沙 虽然浙江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教学改革,但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教园区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成立高校 和考评体系并未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体现在:一是教学理念、 产学研联盟下沙工作站,广泛开展校企互访、专题对接、科技 教学方法陈旧,许多高校至今依然实行以教师、教材、课堂为 难题会诊等活动。同年2月,省教育厅与省中小企业局签订校 中心的教育模式,学生不是教学的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旨在促进产学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提 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程设置不合 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小企业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推进 理,学科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太注重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难以反 科技成果为中小企业服务。这些举措切实推进了高校与地方政 映社会的需求;三是教学实践环节薄弱,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 府、企业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力的实践平台,造成学生动手机会少,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高; 2.高校层面 四是人才评价体系的单一性,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高校承担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 考试分数的高低仍是评价人才的主要标准,统一的教学模式和 主力军,应自觉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己任, 评价标准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难以发挥。 紧紧围绕教学和科研这一中心,积极推进各方面和机制的 二.浙江省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措施 创新。 自浙江省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创业富民、创新强省” (1)明确高等院校定位。高校只有定位明确、合理,走特 战略以来,面对我省高等教育存在的一些结构性矛盾和发展性 色发展之路,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目前许多 困难,省里的相关部门从、资金上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 高校为了成为综合性大学,不顾自身条件的,追求专业齐 加大了教育和研发经费的投入,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全,盲目设置与本校优势专业无关的新专业,专业特色不明显, 2008年底,笔者采用书面问卷和电子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 缺乏竞争优势。浙江大学是浙江高教领域的航母,其竞争力位 我省的40所普通高校(主要是大学和学院)为样本,对其创新 居全国前列,我省很多高校就以浙大为标杆,在教学、科研等 能力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我省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高等教育 方面纷纷效仿,以建成教学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这种片面的贪 创新的对策,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尝 大求全造成许多院校分层不明、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雷同, 圈 中国电力教育CEPE — 江 焉丽 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竞争力。因此,浙江省的高校 建立多元化的考试制度,改变单一的以考试成绩定优劣的人才 应根据各自的办学层次和学科特色,合理确定高校的目标定位 评价制度,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挥,把学生的实 和发展重点,综合性骨干大学要坚持教学科研并重,“上水平、 践活动、科研创新活动及竞赛成果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主 出特色、创品牌”,一般本科院校应以教学为主,把更多的精力 要依据之一。再次,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学生选拔和研究生推 放在规模管理、加强建设上,高职高专则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大力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 荐方面,均应体现对创新的要求,加大激励作用和导向。 通过完善各项激励和保障机制,打破平均化的人才标准和选拔 (2)推动教学改革创新。要推动教学改革的创新,首先要 机制,从、经费、时间上给有志于创新的学生提供各项支持, 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创新教育新理念,实现由强调共性要求向 挖掘学生的潜力,使更多有特殊才能的人能脱颖而出。 注重个性发展转变,由强调教师主导向注重学生主体转变,由 (5)构建多层次产学研合作机制。高校除了参与牵头 强调知识传承向注重能力训练转变。其次,是要根据创新人才 的各项合作之外,可以主动出击,加强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 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构建 科学课程体系,打破学院之间各自为政的封闭式教学方式,加 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让学生有更大的选课自主 权。再次,要转变“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教与学 的互动机制,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思考和创新的意 识,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浙江大学的竺可桢 学院、浙江理工大学的启新学院,都采用“大类培养”的方式, 旨在打造“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a宁波大 学推出的“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杭州师大服务外包 学院采取的“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探索办学模式的创新。 (3)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建立综合性创新实践基地,构建 应用性创新人才的新型教学实践平台。这些平台不仅是培养学 生创新型思维和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教师教学科研的重要场 所。高校应通过开放有条件的实验室、建立学科竞赛的实习基地、 建设创业创新实验基地、创办大学科技园等,作为学生的第二 课堂,对学生进行职业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 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通过这一实践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其创新 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自由发展的学术空间, 使之成为出思想、出成果、出经验、出人才的基地。如我省高 校与浙江银轮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彪马集团公司共建的研 发中心;高校主导建设的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高职科技创业园、 安防科技产业园、IT服务外包创业园、电子商务创业园、创意 设计产业园等创业园,以及友嘉机电学院、“中冠&紫蝶”班、 新通国际学院、金都管理学院等校企实训基地。 (4)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 是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启发创新思维、开展创新研究和取 得创新成果的重要标杆。没有这个制度保障,创新人才培养则 无异于纸上谈兵。可以从多个层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 机制。首先,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分制,鼓励学 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各种创新实践活动。通过建立创新 学分制,对参与创新活动的学生给与适当的创新学分。其次, 作,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合资研究开发机构,利用国外智力资源, 增强浙江省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浙江省高校和科研院所也积极 主动引进国外名校共建创新载体,浙江理工大学机械与自动控 制学院引进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和美国Dtl')'l、l大学戴维斯分校, 共建了集成技术研究所,美方提供了价值130万元的软件和设备 浙江工业大学与日本的Sandely公司建立了联合实验室,日方 主要是捐赠仪器设备。浙江科技学院与德国Dresden大学合作 建立了中德技术合作中心。2006年,浙江理工大学就开始在绍 兴市开展“百名教授结对百家纺企”活动,创高校专业化服务企 业之路。2008年,浙江传媒学院“联手行业产学合作培养广播 影视人才创新实验区”已获教育部、财政部的立项,成为2008 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产学研合作,高校既发挥 了自身的学科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又通过科技攻关创 新了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科研机构建立了良性互动,为地 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同志在浙江大学调研时曾强调,高等院校作为浙江 省科技资源、创新人才和成果的集聚地,作为知识创新、技术 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在推进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肩 负重任,大有作为。我省各个高校应该紧贴浙江经济社会发展 的现状,结合自身的特点,探求一条适合我省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事业统计资料[z】.2007. [2】浙江省教育厅.2008年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浙江省教育厅网站,2009--2--26. 嘲郭化林,等.河北省高等教育规模与层次结构的预测分析[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9). 【4】王文祥,徐杰玲.新时期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J】l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1) [5]浙江省教育厅积极组织高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 edu cn/ed0as/web3ite1 8/98/ infol 244016676958298.him,2009--6--5. (责任编辑:张中) 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