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JCM中医临床研究2014年第6卷第26期 。l13. 中医辨证治疗慢,陡结肠炎的疗效应用体会 Clillnicalnlcal experlence tor perience for treating chronitreating chronic coli q colitis is 1n TCM differentiati rentiationon 王玉恩 (达州市达川区管村中心卫生院,四川 达州,635000)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860(2014)26.0113.01 证型:ID 【摘要】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对慢性结肠炎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34例慢性 结肠炎患者,根据患者病症分型采用不同中药汤方给予对症治疗。结果:本文34例患者经辨证治疗后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1.18%。 结论:运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的I J盘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辨证治疗 【Abstract]0biective:To explore effects and value of TCM diferentiation on chronic colitis disease.Methods:34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o given different treatment according to Patients’condition classiifcation.Results:The total efifcacy WaS up tO 9 1.1 8%.Conclusion:TCM differentiation has significant clinical efifcacy,and wa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nad application. [Keywords1 Chronic colitis;TCM;Diferentiation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4.26.069 慢性结肠炎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肠道疾病,临床症状主要 1.2.4湿热下注型 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及黏液等。由于引起慢性结肠炎的病 临床症状为腹痛、高热、血便、里急后重,脉滑数,舌红 因尚不明确,因此若采取西医治疗则可能引起明显的毒副作 且苔黄腻。方剂采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药方:白头翁、芍药、 用。中医辨证治疗以整体治疗理念,通过多角度实施辨证治疗, 黄芩、黄连、炙甘草、肉桂、黄柏、当归、大黄、香木、秦皮、 临床疗效显著,本文中笔者将重点探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 槟榔。若湿热加重则加苍术、厚朴;若高热加重则加红藤、金 炎的实践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银花。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1.1一般资料 经临床辨证治疗后,本文34例患者中治愈者为17例,显 研究对象均选自于本院2010年3月一2013年1月间收治的 效者为14例,无效者3例,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1.18%。 34例慢性结肠炎患者,其中男21例,女l3例,平均年龄为(51.7 ±3.8)岁。所有患者均经中医临床诊断分型为肝气侮脾型、脾 3讨论 。肾两虚型、脾虚夹湿型、湿热下注型。 在中医学中,慢性结肠炎属于“久泻”、“久痢”范畴,而 1.2治疗方法 引起慢性结肠炎的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患者长期劳累、情绪、 1.2.1肝气侮脾型 非特异性感染及遗传等有密切关联f”。中医理论认为,慢性结 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大便不畅,脉弦细、苔薄白。方 肠炎主要是以虚寒之证为主,因此临床治疗则需要侧重于调理 剂采用逍遥散合痛泻方,药方:白术、薄荷、柴胡、陈皮、当 脾胃为主,只有真正解决了虚寒症结,才能提高整个肠道的生 归、生姜、炒白术、防风、茯苓,若患者腹泻严重则可加重白 理功能,有效修复肠道黏膜,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 。本文研 芍和炙甘草,水煎服,l剂/d。 究中根据患者症候合理选择药方,通过“扶正与祛邪”并重治 1.2.2脾肾两虚型 疗,从根本上彻底治愈慢性结肠炎。 临床症状为腰膝酸冷、面色苍白、腹泻、肠鸣,脉沉细且 参考文献: 无力,舌淡且苔白、滑。方剂采用健脾解毒汤,药方:车前草, 酒大黄,白芍,荆芥炭,党参,神曲,茯苓,马齿苋,白术, [1]魏瑞芳,刘学芬.中医治疗慢性结肠炎[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 熟附子,葛根,薏仁。水煎服,1剂/d。 27(1):39-40 1.2.3脾虚夹湿型 [2]郭纯艳,徐进.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学报,2011 临床症状为腹泻、肠鸣、精神疲惫、粪便夹不消化物,脉 39(4):107 濡缓,舌淡苔白等。方剂采用香砂六君子汤,药方:茯苓、木 香、人参、甘草、砂仁、陈皮、半夏、白术。若症候偏寒则加 炮姜、肉桂;若症候偏热则加黄芩、黄连并与炮姜并用。 编辑:段苏婷编号:ER-14031731(修回:2014-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