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
——从“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说开去
“王二小该不该喊救命?”课间,几位语文教师热烈地讨论着在《王二小》课堂上出现的情景——在讲读到王二小把敌人引进八路军的埋伏圈时,老师发问:“王二小此时会喊什么?”有生答曰:“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对此,有老师觉得王二小喊救命是怕死的表现,极大地损害了人物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形象,对于这样的发言,教师要及时纠正;也有老师认为不能断然否定孩子的想法,现代社会提倡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学生认为王二小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喊救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如果生硬地纠正,难免会有“穿靴戴帽”之嫌;还有老师认为之所以出现了这种“不协调”的声音,原因在于学生对文本的体悟不到位,缺少必要的情感和认知铺垫……
是啊,“英雄主义”是时代的需要,“珍爱生命”不也反映着时代的进步么?语文课本中类似于《王二小》的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所表达的主题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过于遥远,过于陌生。学生表现冷淡,认识上出现偏差也是常见的事。如何正确解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的主题?如何引导学生与此类文本所诠释的人文内涵产生情感共鸣?当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发生冲突和矛盾时,我们教师又该如何正确合理地对待呢?这是我们在执教该类课文时不得不面对的三道难题。对此,笔者认为:
一、尊重历史,尊重文本,不随意改变课文的价值取向
我们生活在当今这个时代,需要与这个时代同步,与这个时代积极的思潮和主流思想融合,同时又需要弥补我们精神世界的缺失——传统文化思想的精华和革命传统的光辉。在历经“《王二小》该不该删除”“《狼牙山五壮士》该不该退出小学课本”等多次大讨论之
后,如今的人教版小语课本还是保留着相当数量的此类课文,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这些课文所承载的集体记忆和时代精神不应该被忘却、被否定。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是时代的回音壁,是作者人生的记录,其中的人物自然也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文章中的主人公必须放到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去解读,才能准确把触摸到他的脉搏。新的时代,我们注重从人性化的角度去解读教材,建构人文、民主、个性化课堂。然而,对于革命传统教育题材课文的价值取向,是不能随意改变的。王二小的事迹流传了多年,已经不只是一个故事这么简单了,他代表着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抗日精神。我们不应该用现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看待那个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年代。有人认为让一个孩子去为八路军放哨最后被日军杀死有些不人道,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走上战场,承担起本不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责任!这是一种悲壮的现实——一个民族不愿被奴役而被迫起来反抗的战争。王二小只是他们中的一员,一个典型的代表。在当时严峻的抗敌形势下,王二小顾全大局、舍己为人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斗争需要,更是一种源自人物内心爱憎情感的英雄壮举。因此,我们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去观照文本,去审视人物的灵魂。
正如陈先云先生指出:“革命领袖和革命传统教育方面的课文有着较明确的价值取向,最好不要做多元的解读,不能因为时代感的要求,随意改变其编排意图。”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才是王二小英雄品质的真正内核。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王二小是不会喊救命的!
二、搭梯架桥,披文入情,在平等对话中实现精神建构
如前所述,阅读革命传统题材课文,只有依据作者和文章中主人公的时代背景定向文本的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允许的范围内解读文本,才能体现这类文本的真正价值。由于
年代久远、价值观念的变迁,学生一般对这类课文表现冷淡,经常产生认知偏差。作为教师,我们的职责就在于引领学生无限接近文本的人文内涵,将文本的精神内核植入到学生的生命中,涵养学生的精神,实现发现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本质意义。教学此类课文,笔者认为可以应用以下策略来实现情感共振和精神引领之目标。
1、立体阅读,补充历史背景资料
革命题材课文所述故事与当今儿童的生活体验存在比较大的距离,学生阅读课文实际上是一种横向单一的平面性阅读,它给予学生的阅读信息比较少。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提供各类足量的相关背景资料,实现学生纵向多纬度的立体性感知,提高阅读革命题材类课文的质量。比如教学《王二小》,老师可以简单地补充介绍什么是抗日战争、王二小是为掩护几千村民和干部而牺牲;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你知道哪些抗日小英雄、儿童团员如何帮助八路军打鬼子等知识;还可以学唱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等。这些背景知识的补充能够帮助和延伸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判断。
2、创设情境,适时介入媒体资源
当遇到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超乎学生想象的问题时,当课文关键性的疑难词句使学生难于理解和把握时,我们应该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适时地引入视频、图片等媒体资源,化抽象为具体,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穿越时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例如《王二小》一课,“敌人来扫荡”中的“扫荡”一词,学生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适时播放一段反映日寇实行“三光”政策、无恶不作的录像,学生立马能够知道“扫荡”一词的内涵,同时立即产生同仇敌忾之感,为理解王二小恨鬼子、爱人民做了很好的铺垫,可谓一举多得。一位老师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剪切了影片《大渡河》中“雨夜急行军”
“冒着枪林弹雨攀铁链”的两个片段,在课堂上适时播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红军战士“抢时间”“攻天险”的英勇与悲壮,情感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3、切己体察,揣摩感悟关键词句
革命传统题材课文都离不开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有的甚至写出了人物思想性格的复杂性。像《狼牙山五壮士》中一个“走!”字便写出了班长马宝玉大义凛然、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桥》中先“揪”后“推”的动作描写既体现了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不徇私情的大爱,又表现了他舐犊情深的父爱……“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叶圣陶语)老师必须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这些对理解内容、感悟形象起关键作用的“桥梁”与“渡口”,设计一些填空补白、角色体验之类的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探究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巧妙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从而加深阅读的深度和效果。
比如《王二小》一文中,“王二小装着顺从的样子,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就是一处很重要的语言读悟点。有老师在“装着顺从”四个字上大做文章,让学生想象说话:“王二小此时心里是怎样想的?”通过切己体察,读悟表述,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王二小不怕牺牲、机智勇敢的形象已然在学生心头鲜活、丰满起来。王崧舟老师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就是牢牢抓住“纹丝不动”这一文眼引导学生从原因、后果等不同角度来品读全篇,以情促读,领悟主旨的,由一词见形象,由一词见精神,收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奇效。
4、尊重学生,辩证看待“独特体验”
“鬼子来啦!八路军叔叔快来救我!”一年级学生在课堂上替王二小“喊”出这样的话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哪怕老师在前面的教学环节中做了足够的铺垫。老师虚晃一枪,不置可否显然是不行的。窦桂梅老师在执教该课时也遇到过类似的回答,她一句“哦,王二小希望八路军叔叔来救他,说明王二小担心自己,那同学们想一想,王二小是不是这样想的?”就巧妙地实现了对学生认知偏差的引领。对于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成,我们要加以引导纠正;对于学生认知中的合理成分,我们也要予以肯定。比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新的时代,我们小学生学习王二小,不能鲁莽地“见义勇为”,而更应该提倡“见义智为”。
总之,教学革命传统题材的课文,要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上下足功夫,感其情、动其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识其道、明其理。“难学能学,难行能行。”(赵朴初语)只要我们准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动应对课堂生成,无论课文的时空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多远,都能把课文上好、上活,上出高效,让课堂真正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