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创新 江滨农场创新农业机制的新模式 孙国庆(黑龙江省江滨农场) 【摘要】经过30年的家庭农场发展实践,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新形势下坚持大农业走向,必须从 家庭农场转变为农业产业合作化经营,创新农业机制势在必行。近年来,黑龙江省江滨农场在家 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尝试创新农业产业化,本文就江滨农场的探索实践,阐述家庭农场如何依托 种、养、加、服等产业,建立“企业+基地+合作体”三位一体化经营、利益共享的致富经济合作体的 新模式。 【关键词】创建经济合作体 一、创建经济合作体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矛盾 资采购、统一农技推广应用、统一农事生产和管理、统 一收获加工、统一农产品销售等“六统一”运管模式, 当前创新农业机制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必须解 决好“三农”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效益化、城镇 化等问题,这是促进农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内在要 求和关键所在。 降低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成本,改变过去家庭农场单 打独斗效益低的现状,带动千家万户的家庭农场致富 增收。 (五)城镇化问题。家庭农场以往是就业的主战 (一)组织化问题。家庭农场作为生产经营主体, 通过创新建立致富经济合作体,有效解决了农业生产 场,新形势下,随着农场撤队建区步伐的加快,作业站 农工大量进城。创新建立致富经济合作体,能够破解 城镇化带来的投资、产业,就业等问题。农工转变成 经营基本单位的组织化问题。比较家庭农场分散经营 的实际情况,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的能力正 在减弱,通过合作形式与社会化、市场化有机结合,形 为产业工人,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提高了 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增加了农工多元收入,是推动农 成新合力来应对双重风险,就能达到“弱+弱>强”的 场城镇化的有效途径。 实际效果,打破家庭农场增收的“瓶颈”。 (二)规模化问题。家庭农场作为市场竞争的主 体,借助创新建立致富经济合作体,打破原有规模不 二、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合作体加快发展 结合场情,引导农工转变思维,多措并举从家庭农 够、制约大农业发展速度的“小农”经济,有效解 场向“合作经济”新发展模式转型,形成“企业+基地+ 决了农业生产经营基本单位的规模化问题,实现了规 农工”的致富经济合作体发展格局,有效破解农工增 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统一,促进土 收、农场增效的难题。 地、劳动力、资金、装备、新技术等生产要素,按市场要 (一)规范内部机制。江滨农场把致富经济合作体 纳入到国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法制化轨道,依 求进行优化组合。 (三)产业化问题。家庭农场作为产业化的末端和 据《国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 起点,创新建立致富经济合作体,在实践发展中形成 例》,逐步帮助注册成立专业合作社,规范内部机制, 的“企业+基地+家庭农场”型经营模式,改变了企业与 实现“四有”,即有章程、有组织、有机构、有制度,完善 基地脱节的现状,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 了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营管理机制,实行民主决 了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 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江滨瑞丰专业水稻合作 的转变,企业与家庭农场“双赢”的目标,为破解现代 社”,是第二十七作业站于江龙等9名农工本着自愿联 化大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最佳途径。 合、自主兴办、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原则,出资350万 (四)效益化问题。家庭农场实现效益最大化,就 元建立的一家从事绿色水稻种植和特色养殖的合作 要创新建立致富经济合作体,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农 体,实行“六统一”的运管模式,降低了农工的生产经 农场经济管理2014.02 59 改革与创新 营成本,实现了带动众多农工增收的目标。 家庭农场自愿联合、自主建立,与社会化、市场化有机 (二)制定扶持。江滨农场在场地租用、土地 结合的“企业+基地+农工”致富经济合作体模式,形成 使用、解决资金短缺等方面给予诸多扶持。农场将闲 新合力来应对双重风险。农场“汇英杂粮种植合作 置的4000平方米的原果葡糖浆厂厂房低价租赁给“振 社”,将分散在农场各作业站的种植户组织起来,统一 兴经济联合体”改建冷库和加工车间:提供2公顷土地 种植、加工、销售,大大降低了成本;2013年春,合作社 给其建设了16栋反季节果蔬育苗大棚基地;帮助协调 与大连企业签订了2000吨杂粮种植订单,保证了种植 水稻户插秧后闲置的3600余栋育苗大棚,提供其种植 户效益最大化。2012年,第六作业站职工杨德纯组织 粘玉米、黑土豆、油豆角等特色经济作物;从全场 20余户种植户成立了“德纯西瓜合作社”,并形成了自 干部筹集设立的200万元其富周转基金中,拿出60万 元无息贷款用作致富经济合作体发展壮大。 (三)提供细致服务。发挥工会、农技、畜牧、工 业、自营经济办等部门在信息、技术、资产、营销网络 等方面的优势,帮助致富经济合作体解决难题,促进 健康发展。工会积极为振兴和汇英等两个合作社寻找 销售渠道;帮助振兴合作社引进30万袋木耳种植项 目,仅此一项可使该合作社年获利36万元。农技部门 全程为合作社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引进先 进、实用的新技术和新品种,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 生产:自营经济办为振兴合作社创建了“有机粘玉 米”、“富硒西瓜”等特色品牌,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 力;工业部门帮助邻江合作社落户农场工业区,扩建 厂房8480平方米,使企业达到年产5万吨大米的生产 规模。 (四)做好示范引领。一是依靠本土能人领办。农 工张存金联合4家养殖户,在黑龙江边创建了“生态鹅 养殖合作联合体”,他们统一品牌、统一销售价格, 2012年共养殖大鹅4万余只,获利100余万元。二是 依靠龙头企业创办。第二十八作业站农工吕世云采取 “公司+基地+农工”形式与10O余户农工联手创建了 “龙圣泉米业合作经济联合体”,年加工水稻1-2万 吨。三是依靠党群力量合办。农场在瑞丰和振兴两个 合作社成立了联合党支部和联合工会,在支部和工会 的带动下,2003年推广新品种9O公顷,为社员垫付生 产资金近8O万元,与中储粮签订水稻回收合同5万 吨,与文昌米业签订特色水稻回收合同1500吨:签订 粘玉米、油豆角、南瓜、土豆、木耳等回收合同2000余吨。 三、合作体带动农工致富增收显成效 鉴于农工日益增长的合作需求,农场需因地制宜, 加快市场化整合,使致富经济合作体逐渐;I士大。 (一)破解农工增收难。实践中大胆尝试,探索出 ,bU农场经济管理2014、^ .02 己的品牌,2013年该合作社种植西瓜面积达到70余 公顷,每公顷纯效益可达3万元。 (二)推进农业产业化。致富经济合作体,打破了 原有农工在市场竞争中规模不够、制约大农业发展速 度的“小农”经济,加快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为破解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难题提供了最佳路径。邻江 食品有限公司带头创办的“邻江经济合作体”,与300 余名农工签订了绿色水稻种植和收购合同,成为一家 拥有固定资产千万元以上,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 的农场“龙头企业”,可年产5万吨大米和生产酱油、食 醋3500吨,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实现了企业与农工 “双赢”的目标。 (三)推动产业富民。多年来,农场有近千名农工 因自然灾害、缺少资金等原因,放弃了土地种植或只 耕种少量土地,成为低收入群体。为破解共富难题, 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扶持振兴农贸公司创建了第一个 “致富经济合作体”。该经济合作组织由振兴农贸公 司“独家”出资500余万元领办,37名低收入农工“零 投入”参与,主要以种植、加工和冷;东存储粘玉米、黑 土豆、油豆角等食品为主,年加工量2000吨以上,年总 产值600余万元:公司提供全部生产费用,37名农工 负责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作业、冷;东加工等全部生产 过程。采取为农工月兑现生活费,年底按岗位和绩效 进行二次利润分红的“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营方 式。2012年,振兴农贸公司实现利润90万元,帮扶的 37名贫困农工刨收135_2万元,年人均收入达到了 3.65万元,实实在在尝到了经济合作体带来的效益。 同时,经济合作体还为低收入农工创造了2000多人次 的收获、加工等短期就业岗位;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 合理转移,增加了农工收入。褥 (责任编辑: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