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科攀)2006年.第20卷.第6期(总第90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 区域差距变动实证研究 杨眉,高汝熹,罗守贵,杨舟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200052) 摘要:采用1978—2004年全国各省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用下梯形面积法计算各年份城镇区域基尼系 数,通过与按人均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的比较,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变动趋势, 同时对这种变动的原因进行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基尼系数;区域差距变动趋势 中圈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06)06—0039—05 Research on Regional Inequality of Urban Residents incom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hina YANG Mei,GAO Ru-xi,LUO Shou・gui,YANG Zhou (School ofManagement,Shanghai Communication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By using data of per capita annual disposabl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in diferent provinces from 1978 to 2004,the authors calculate regional Gini coefficient of urban resident by computing the area of underneath trapeziums,and compare the results with the Gini coefifcient which was computed by using per capita gross domestic product.Then the authors study the changing tendency of urban resident in- come disparities among regions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in China,and analyze the reasons of these changes.At last,some polic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urban residents income;regional Gini coefifcient;the tendency of disparities among regions 1 区域差异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 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省际人均国民收入的差异有 50%以上是由工业发展差异引起的 。林毅夫等 (1998)认为地区差距越来越表现在利用市场 ,他和 Lee(1995) J、DayalGulati(2000) 提出了相似的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一直是 人们关注的焦点。概括起来,学术界对区域差距的研 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计算基尼系数法并对其 进行分解;二是采用加权变异系数法,对地区差距的产 点,即认为不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差异导致 业或部门构成进行分解;三是采用锡尔系数和广义熵 系数法,对地区差异的地理构成进行分解(表1)。 对于中国区域差距的状况,学者们的观点较一致, 普遍认为区域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 引起区域差距的因素研究中,各自却持有不同的看法。 了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Young(2000)则认为地 区性保护政策是地区差距扩大的关键,因为地区性的 市场保护会使本地企业的资源配置状况偏离本地的比 较优势 。 综合来看。已有研究中存在五方面的问题:(1)多 数研究都是整个区域的差异,并没有区分农村和城镇, 但事实上,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和城镇收入差距悬殊,将 杨开忠(1994)认为,在开放的外向发展阶段,地区差 距变动主要决定于地区投资分配…。魏后凯(1997) 收稿日期:2006-03-15 作者简介:杨 眉(1982一),女,贵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经济,(E-mail)yangmei@ sjtu.edu.C11;高汝熹,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兼博导;罗守贵,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3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软科拳 ̄2006年.第20卷.第6期(总第90期) 两者混在一起采用人均GDP计算出的区域差距并不 能反映实际情况;(2)不少学者只收集了I~2年的数 均GDP、人均国民收入等变量,这些变量忽略了政府通 过财政、税收及补贴等再分配方式带来的实际可支配 收入的变化,又含有众所皆知的重复计算的弊病;(4) 虽然有多位学者专门研究过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差 距问题,但对于不同地区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问题却 据资料,而根据较短时段数据得出的结论很可能缺乏 般性,并且很多研究都是1995年以前进行的,对最 一近十年的变化比较缺乏;(3)多数研究未能使用人均 可支配收入指标,取而代之的是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人 缺乏系统的研究。 表1 有关区域差异的研究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收集了大陆31个省、自治区 全国城镇人口分成了31个组,所以计算出的是区域差 和直辖市1978—2004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异,而不是全国人均收入的总体差异,因而与前者有着 数据,专门计算基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基尼系数,系 根本的不同。另外,国家统计局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统地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 的监测也是基于全国全部城镇人口的抽样分组,反映 变动情况。 的也是城镇居民的整体收入差距,同样不是城镇居民 2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的实证分析 收入的区域差距。 2.1采用数据忍计算方法 关于计算方法,基尼系数一般有直接计算法、面积 为了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我们尽可能通过 法以及拟合曲线法。本文采用的是面积法中的下梯形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各地区的统 法,计算公式如下: 计年鉴收集了1978—2004年全部26个年份31个地 区的资料。关于地区经济指标的选择,为了更真实地 5000一 S J 反映城镇居民区域差距,我们采用的是城镇居民人均 G=— 可支配收入,其人口指标采用的是非农业人口数①。 关于区域差距的分析方法,我们采用基尼系数法。 s =÷・(Q 一.+Q )・( 一U 一.)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普遍使用的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 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分析指标,它比较直观地反映居 Q =∑q ,q =— 一,U = ,yf— L 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需要说明的是,现有的收入差距 ‘ ∑p ‘ ∑ 研究中,有些学者采用的是全国所有人口人均收入的 把31个省区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小到 抽样分组数据,而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各省(自治区、直 大排序,i表示次序,n是地区的总数即31,p 表示排名 辖市)的全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相当于将 第i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表示第i地区城 ①鉴于统计口径的室化.1992年前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用人均生活赍收八代替;对于个别地区莱蝗年伢敷据的缺失.通过其它年份的数据可主到。 ・4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6年・第20卷・第6期(总第90期) 镇人口数,q 表示第i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占全国城镇 居民收入比重, 表示第f地区城镇人13占全国城镇 人13比重,Q 是累计收入比重, 是累计人口比重。 这样计算便得到基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区域 基尼系数(下文简称UDI—Gini)。同时我们还用同样 的方法计算出基于全国各地区人均GDP的区域基尼 系数(下文简称GDP—Gini),以便对比(表2)。 裹2按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与 按全部人口人均GDP计算的基尼系数对比 2.2计算结果分析 (1)整体变化趋势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UDI-Gini 呈现一个整体上升的趋势,从1978年O.1I4到2004 年0.138,25年问上升21.1%,平均每年上升0.8%。 但具体呈现阶段性特征,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1978—1982年的收入差距缩小阶段,UDI—Gini从 O.1140下降到0.0745,4年间共下降了34.6%;1983~ 1994年为第二阶段,UDI-Gini从0.0764快速上升到 0.1548,l1年间上升了103%;第三个阶段是1995— 2004年,UDI—Gini变化非常小,基本上维持在O.13— 0.14之间,8年间仅下降了4%。 我们截取了1980、1985、1990、1995、2000、2004年 六个截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地 区,并将两者对比,发现其反映出的变化趋势与UDI— Gini变动也是一致的。最高收入地区相当于最低收入 地区的倍数在1980年代初接近2倍,到1990年代中 期后上升到2.6倍,此后大致一直维持在2.3—2.5倍 之间(表3)。 表3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差距的对比(单位: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2)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的比 较 将我们的UDI—Gini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 民基尼系数相比较(见表2),可以发现本文计算的 UDI—Gini明显要小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值。造成 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基尼系 数反映的是全国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是 按照抽样分组计算的;而本文计算基尼系数的分组标 准是按照区域来划分即按照省级行政区的划分标准来 分组的,因而计算的是区域基尼系数。两者虽然有关 系,但反映的并不是一回事。既然区域基尼系数是按 照区域内收入平均化的原则处理的,所以计算结果要 比全国统一抽样分组计算的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小得 多,但这并不说明城镇居民收入的区域差距较小。 (3)与按人均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的对比 从上面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无论是按全部人口 人均GDP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还是按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从1978年到2004 年总的趋势都是上升的,但从变化规律看两者并不一 致,有些阶段两者甚至呈现背离,同时基尼系数的大小 也有很大差距,前者通常高出后者50%一100%。这 表明已有的大量研究中依据人均GDP计算的区域基 尼系数并不能真实反映区域间城镇居民实际收入的差 距状况,这也是我们的研究的价值所在。为了更清楚 地反映变化趋势的不同,我们采用差分法把数据进行 了处理,即1978—2004年中以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 1,其余各年份的数据根据与最大值的差分来决定,如 图1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差分法处理后的同一系列 数据相对大小可比,而两个不同系列数据的大小则不 具有可比性。 从图1中可以看出,GDP—Gini与UDI—Gini的变 化过程明显不同:两者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年变化趋 势是相同的,即1980年代中期前逐步下降,1985年以 .4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软科掌)2006年.第20卷.第6期(总第90期) 1.2 在我国目前积累率很高(表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 均GDP的比重明显偏低)的情况下,沿海地区人均 GDP的增长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不对称比内陆落 后地区表现得更加突出。另外,由于我国的农村人口 向城市流动现象几乎比任何国家都突出,所以城市 1.O 0.8 0.6 0.4 0.2 0 GDP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农村流动人口创造的,但城市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并不完全包括这~部分,而这 图1 差分法表现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 基尼系数变动趋势 后虽然总体上都是上升的,但GDP—Gini呈w型,而 UDI—Gini则呈M型。 以上两者的背离大致始于1987年,1987~1994年 这一阶段的背离表现在GDP—Gini经历了先下降再上 升的过程,而UDI—Gini则基本上是持续上升的。 GDP—Gini先下降再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1984年l0 月,以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发表《关于经济体制 改革的决定》为标志,城市经济改革全面展开。正像农 村经济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样,城市经济 体制改革很快将各个城市的经济活力激发出来,在初 期,内陆地区的一些资源与基础设施条件甚至优于部 分沿海地区,所以潜力很快发挥出来,于是出现了 1988—1990年的人均GDP差距缩小的现象。但是,进 入1990年代以后,对外开放掀起高潮,沿海地区以5 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为核心,以十分优惠 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而内陆地区在区位、自 然与人文条件、政策等方面的劣势使得在外资推动明 显的经济增长中落在了后面,表现在GDP—Gini变化 趋势上,1990年达到低点以后,迅速上升。另一方面, 由于城市的收入在打破长期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以 后,与效益直接挂钩的结果是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收 入增长更加迅速,所以即使在人均GDP区域差距有所 缩小的1987—199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仍然在快速扩大。 1995年至今,外资推动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 仍在延续,所以沿海发达地区的GDP增长速度大大高 于内陆落后地区,表现在GDP—Gini仍然在持续上升。 但是,区域之间城市居民的收入变化则出现了新的趋 势,即沿海发达地区城市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 整体上甚至低于内陆落后地区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 收入(当然绝对差距仍然很大)。主要原因在于,发达 地区与落后地区相比,人们的收入占GDP的比重通常 要低很多,因为按收入法核算GDP时,它包括工资、利 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公司税前利润、企业转移 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资本折旧、非公司业主收入等部 分,由于落后地区的经济结构相对简单,作为劳动报酬 占生产要素收入就比发达地区有更大的比重。尤其是 ・42. 种现象在发达地区城市比落后地区城市又更加突出。 以上分析表明,为了更客观地认识城市居民区域 间收入差距的问题,应当选择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计算的区域基尼系数,而不是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计 算的区域基尼系数。 3结论与政策意义 3.1我国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在本文的研究中,按全部人均GDP计算的区域基 尼系数GDP—Gini大致在0.2~0.3之间,这表明区域 差距已经很大。需要说明的是,区域基尼系数与通常 概念的衡量总体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有着很大的不 同,由于前者视同一地区为一个分组,即认为该组的所 有人收入都是相同的,所以按地区计算的基尼系数通 常要小得多。根据我们的对比计算,韩国1995年的 GDP—Gini只有0.0915,美国1997年的GDP—Gini仅 为0.0834,而我国2004年的GDP—Gini为0.2696,相 当于两国的3倍多,所以我国的区域发展差异问题相 当突出。 我们计算的UDI—Gini大致在0.08~0.15之间, 正如前文所述,这个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 出的区域基尼系数与按人均GDP计算的结果又不相 同,目前的0.135属于较高的水平。但问题还不止这 些,因为发达地区城市居民比不发达地区收入更加多 元化,在中国的统计体系还不完备的情况下,根据公开 统计数据计算出UDI—Gini通常是偏小的,换句话说, 中国城市居民收入的区域差距更大。 3.2 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距缩小的趋势还未真正到来 按照威廉姆森(Willianmson,J.G.,1965)的描述,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区域间增长差异呈倒U型变 化,即在国家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总体经济增 长,区域差异逐渐扩大,然后区域差异保持稳定,但当 经济进入成熟增长阶段后,区域差异随着总体经济增 长而逐步下降 。有趣的是,按照城镇居民收入的变 化,我们似乎已经观察到了这一现象——从1985年的 0.086开始,UDI—Gini开始扩大,到1994年达到最大 值0.1548后开始下降,2004年为0.1377。果真这样, 说明区域经济增长正向着比较和谐的阶段演化。但 是,笔者认为我们并不能盲目乐观,因为GDP—Gini仍 然处于扩大之中,而正如前文所述,我国目前的高积累 率并不会长期持续,因为它会制约消费的增长,并最终 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根据计算,发达国家可支配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软I鼍拳)2006年.第20卷.第6期(总第90期) 入通常占GDP的三分之二以上(美国在70%以上), 而我国在整体上这一比重非常低,国内的发达地区扭 曲得更加严重,上海目前的比重大致为三分之一。随 着这种扭曲的逐渐回归,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区域 差距还有可能扩大。 3.3 国家应当通过强有力的政策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部分生产 1997,(3). [3]林毅夫,蔡防,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 济研究,1998,(6):3—10. [4]Lee,Jongchu1.Regional Diferences in[mpact of the Open Door Policy on Income Growth in China『J].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 opment.1994:215—34. [5]Dayal—Gulmi,Anuradha and Aasim M Husain.Centripetla Forces in China's Economic Take—off[J].IMF Working Paper,2000, WP/0o/86. 要素市场(如资本、劳动等)、高层次的服务市场(如教 育、医疗、旅游)和产品市场(如汽车等)在全国已经逐 步统一起来,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居民在收入差距拉 大的同时获得的发展机会越来越不平等。在这种情况 下,在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中,高层次人才持续多年的 “孔雀东南飞”现象不仅不可能消失,而且会越演越 [6]Young,Alwyn.The Razor ̄Edge:Disto ̄ions and Incremental Re・ form in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J].Quaaedy Journal of Eco— nomics,2000,1091—1 135. [7]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 究,1998,(8);59—66. [8]万广华,中国农村区域间居民收入差异及其变化的实证分析 [J].经济研究,1998,(5):36—49. 烈;资金等要素仍然会源源不断的“一江春水向东 流”,这将进一步阻碍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强化区域 发展的“马太效应”。城市居民收入的区域差距不能 [9]李实.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调查[J].乡镇论坛,2004,(4):21— 22. [10]覃成林,李二玲.中国南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J].地理学与国 土研究,2002,(4):76—78. 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缩小,最根本的是缩小区域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距。因此,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从而保持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国家应当通过更加有力的区域 政策、产业政策和城市发展政策提升广大中西部地区 的经济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 (12). [11]胡鞍钢.社会与发展:中国社会发展地区差距报告[J].开发研 究,20o3,(4):3—11. [1 ]林毅夫,刘培林.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与地区收入差距[J].经 济研究,2003,(3):l9—25/89 [13]Willianmson J G.Regional Inequality and the Process of Nationla Development:A Description of the Patterns[J].Economic Devel— 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1965。13:3—45. 『2]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J].中国工业经济, (责任编辑:李映果) (上接第30页)中的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探索式的粗浅 分析,目的在于吸引更多学者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关注循 环经济建设。我们始终相信,对处于不断发展完善的现代 经济学而言,循环经济并不会构成根本性的挑战。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资源本身所具有的 循环性、多用性特征为循环经济提供了自然基础。而资源 稀缺在理论和现实中的存在,更为通过循环利用、重复利 用方式实现资源节约、突破资源稀缺限制、满足人类需求 提供了依据和基础。 针对环境污染所形成的外部性问题,经济学家费尽心 [2]王守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5, (4). [3 J张连国.论循环经济制度化的理念形态[J].生态经济,2005。 (1O). [4]张连国.循环经济挑战传统主流经济学范式[J].生态经济, 2005,(8). [5]李云燕.论市场机制与政府行为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 用[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 [6]王朝全.发展循环经济必须高度重视动力机制[J].中国创业 投资与高科技,2005,(12). [7j梁小民.微观经济学(第1版)[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5. 机,提出_『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从而构成了解决外部性 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一方面为 解决外部性问题提供了崭新的前端治理和过程治理思路, 推进了外部性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经济学 中的外部性理论与方法也对循环经济的产生提供了诱因, 并对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指南。 就现代经济学的视角而言,支撑循环经济的基本原理 除上述两种以外,还有公平与效率原理、边际报酬原理、生 [9][英]朱迪丽丝.自然资源:分配、经济学与政策[M].商务印书 馆,2002. [8]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1O]杨云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11]孟赤兵,苟在坪.循环经济要览[M].航空工业出版社,2005. [12]王守安.循环经济的经济学解释[J].当代经济研究,2005, (4). [13]沈镭.资源的循环特征与循环经济政策[J].资源科学。2005, (1). 态经济平衡原理等本文未能涉及,有待于进~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学敏.循环经济挑战现代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4一o9— 0 [14]王朝全.论循环经济的动力机制与制度设计[J].生态经济, 2006,(8). (责任编辑:李映果)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