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管理绩效影响的探究
摘 要: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司治理手段,对企业的成长性、上市公司代理成本、管理层的激励都有着重大影响。文章将从公司管理的角度入手探究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的具体影响,并结合企业业绩讨论其内外部因素及有效性。 关键词:管理层持股;股权激励;公司绩效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04-02
经济学界及实务界中管理层持股对于公司管理绩效间的关系存在不同的看法,包括公司管理业绩决定管理层持股、管理层持股决定公司业绩以及二者相互关联和影响,需从公司内外部相关影响因素入手才能得出具体的不同的结论。而二者间的关联关系的表述也差异很大,包括线性相关和曲线相关等。loderer(1997)实证研究得出管理层拥有企业股份并没有有效改善上市公司业绩,跟himmelverg(1999)的结论极为相似。以下我们将从引入管理层持股这一管理措施的作用机理及内外部影响因素探讨其不同状况下的有效性。
一、引入管理层持股的动因分析
引入管理层持股的企业一般为上市公司,拥有自身的股票,这种情形下,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导致的代理问题成为普遍现象。所有者委托经营者对公司进行管理,但二者的目标利益不同,使得经营者存在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形成代理成本。为降低这一
成本,所有者采取了监督和激励机制以完善公司不完整的契约结合。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持股与公司业绩间的关系取决于具体的给予情况。如果是用于激励,则可能减少下期代理成本,从而增加收益,这时,管理者持股影响企业业绩;如果是用于奖励,则是公司业绩影响高级管理层持股。不管在这两种情况下还是其他情况,这一过程都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造成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复杂性。
从以上分析,结合利益趋同假说,引入管理层持股的动因是在于激励管理层,使得二者的效用函数相趋近,并形成互惠互利。但在此基础上需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进行考量。 二、内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在公司内部,影响管理层持股以达到提高公司绩效这一目的的因素主要在于公司治理状况的完善。管理层持股作为一种激励机制被引入,需要有配套的机制与之相呼应,包括约束机制,经营者选择与授权机制,激励强度设置机制等。经营者选择机制是指一开始对于适合的经理人员的挑选,涉及公司人才选拔机制的完善度,这直接决定了激励约束机制的设置和最终效果。进行管理层持股激励后,应当对管理层根据公司实际情况独立制定经营决策进行相应公司治理结构中权责分配的完善,同时与管理层持股份额相匹配,才能达到较好的激励效果。另外,需要进行持股期限的设置,以防止管理层获取短期收益后进行套现;持股份额的是设置除了考虑激励强度,也应当有适当的约束作用,以防止管理层运用权力牟取利益,
一种较为普遍的作法是设置多出一定比例的股份不具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外部影响因素较为广泛,包括制度环境、市场环境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在股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管理层持股吸引力相对较小,而法规等则直接影响其激励机制的设置和选择。另外,经理人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以及行业内的竞争也会与管理层持股行为相互影响。
此外,经理人自身的特质直接影响管理层持股发挥作用的强度。管理层对风险的偏好不同,偏好风险的投资者更容易被这一激励手段所吸引,从而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公司管理;管理者个人财富量也将影响激励效果,个人财富较多的管理层需要更多的股权才能发挥激励作用,而个人财富较少的则可能相反。公司文化或者股东魅力对于管理层的影响也很重要,管理层对公司文化的认同,与股东间的志同道合可能影响管理层的决策,从而直接影响公司管理效果。
在各种激励方式下,代理成本及收益的衡量成为必要。如果有其他的更好效果的可替代激励机制,并且成本低于管理层持股,则公司应当进行评估和合理选择。对于控制权、股权特别被看重的企业,这一点尤其重要。在理论上,管理者本身已经拥有信息优势,所以才使得所有者有动力割让股权对其进行激励作为监督成本,而如果存在其他途径,这一方式存在的动因和可能性也不可能再具备。
上述讨论指出了管理层持股的适用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对于利益趋同假说做了进一步剖析,指出如何促使管理层持股的有效性发挥,以促进二者利益的趋同,这实际上是站在股东角度的考虑,是对股东需考虑因素的单方面分析,但不可忽视的是,管理层需求的满足分析也非常重要,如管理层对于持股激励和其他激励的有效选择等,由于管理层差异较大,故此处不再赘述。 三、合理运用管理层持股机制
基于以上的讨论,在运用管理层持股机制时,我们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是要注意激励与约束的相互结合,没有(转上页)(接下页)响应约束机制的管理层持股会带来负面效果。因为更大的激励给管理层带来了更大的优势,管理层持股则带来了股权和控制权,使得原有的约束机制显得薄弱,当其股份足够大时,代理问题随之演变为保护小股东利益的问题。因此,内外部制度环境的建设以及风险收益的衡量必不可少,特别是在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的现状则更是如此。
其次,股东需要对管理层的特质进行分析,一个风险承受能力低或者风险回避的管理层拥有股份后,在回避风险的同时回避了收益,这不可能带来业绩的改善。或者一开始管理者本身就不适应公司角色,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或者管理层权限受到外部权力约束,管理层持股本身所带来的激励都是很少的。
最后,不可忽视的是,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现阶段国内研究
和实践的局限性提高了管理层持股的选择难度,国内现阶段的研究模型趋于简单,无论实证还是理论研究都不完善,很多影响因素未被发现或者列入考虑范围,变量的不确定性直接决定了结果的质量;外部环境中经理人市场在我国并不完善,股份市场规律不明显等,也给这一制度的实施效果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使得与之相适应的外部约束机制发挥的作用不明显。 参考文献
[1] 支晓强.管理层持股与业绩关系的理论分析[j].财经科学,2003,(2).
[2] 宋献中,罗宏.高级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经营业绩[j].企业天地,2004,(3).
[3] 陈耿,周军,王志.管理层持股的契约模型:理论与实证分析[j].暨南学报,2003.
作者简介:孙舒越(1992-),女,天津人,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